..續本文上一頁在修行過程中,寫信給我說:“老師啊,爲甚麼我聽您講話的錄音帶和唱自性歌時都會掉淚?”我說:“這是好消息,是你的善根發露了。”什麼叫善根?就是自性在發露。善根包含有情和智,如果把“情”抛開,只有理智的升華,結果會因爲偏而不圓落到小乘。
古往今來,不管是入世、出世,一個情感冷漠、意志消沈、沒有足夠生命活力的人,不可能對衆生有所貢獻,也不可能發揮生命潛力、創造人生的價值。所有的天才,也都一定是熱情洋溢的人。所以,菩薩“悲”“智”雙運,把智慧淨化、升華成摩诃般若,把情感擴展、升華成“無緣大慈”──無條件的同情和“同體大悲”──對衆生的痛苦有感同身受的同感。因此我說這種情況是好現象。我們切記,不要忽略了“悲智雙運”才是菩薩行,要付出心力,要堅持到底,如果自己沒有辦法支配自己,就會自己懲罰自己而活在無奈之中了。
如何突破病痛業障?
問:想努力修行,但是帶著一身病痛,常有力不從心之感,該如何突破此一業障?恭請開示。
答:這是互爲因果的,因爲你業障重,才會有一身的病。天下事,所有的結果都有原因,一切的原因都有結果。各位看過“安祥之美”講詞的就知道,人的病都是由心所生,我們的老祖宗黃帝,在內經中開宗明義就說“百病從心生”,西洋人則講“病從口入”,從口入的病好治,從心生的病就不好治了。這要靠反省、忏悔。一身是病,這表示你的想念太多,而且想念黯淡,分別心重,常常苛求別人,寬容自己。請你作一番由衷的反省,真誠的忏悔,以昨死今生的決心,重新出發,做個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時時觀心,念念自覺的人,一切都會改觀的。
攀緣心重怎麼辦?
問:攀緣心重,怎麼辦?恭請開示。
答:攀緣心重,原因就是心外有法,對外認同。你要是內不攀前塵緣影的妄想,外不認同,就會遠離攀緣“脫穎而出”了。
一個人獨處時最難啦!有位朋友跟我說:“我是想修行啊!但是,你看我這麼忙,只好等到退休以後再說了。”
後來這位仁兄退休了,我說:“你現在有時間了。”他說:“是啊!”我說:“你上午幹什麼?”他說:“上午給老朋友寫了兩封信,給舊部屬打了兩通電話,就這麼打發了。”我說:“一個電話談多久?”他說:“大概二十分鍾,兩個談了四十分。”我說:“爲什麼?”他說:“閑得好難過啊!一個人枯坐在家裏太難過了。”
由此可以知道,人要真心修行,在閑的時候修固然好,而在境上磨練更有力量。如果沒有下定修行的決心,時間再多也沒有用。你說苦于攀緣心太強,誰要你攀緣?是你自己要攀緣的,如果你肯猛踩煞車──腳煞車、手煞車同時又拉、又踩,它就不會攀緣了。你自己不能主宰自己,而放縱自己,放縱的結果,就越來越沒有心力,以至完全失控了。事實上,你不是沒有心力,而且人人都有心力,毛病出在你沒有認真地自我主宰。
雍正皇帝見玉琳國師根器很好,只是精進不夠;于是就拿了一把寶劍告訴他:“我給你叁天時間,你在這叁天以內若不開悟的話,就拿這把寶劍自己了斷吧!不然的話,我要把你推出午門斬首!”劍架在脖子上,面臨生死邊緣啊!玉琳國師廢寢忘食地參究著。到了第叁天果然大澈大悟了。當然啦!我不會弄個手榴彈挂在你的脖子上(大衆哈哈大笑),但起碼你應該約束自己,主宰自己。你如果說沒有心力就放棄,那任誰對你也沒有辦法,那是你自己的事嘛!你讓它有力,它就會有力;你自認無力,它就無力了。你若抱著如救頭燃(頭上失火)的心態,看你有沒有心力?不但有,力氣一定會大得驚人!
修行是否一定要禅定或誦經?
問:在忙碌的現實生活中修行,是不是一定要禅定或誦經?恭請開示。
答:對于見性的人來講,禅定是“加速器”,如同太空梭外面安裝了個火箭。禅定是很好,但是如果理路不明,法眼未啓,坐禅恰似“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極爲危險。修行是“獨行道”,各位要記住這句話。在“觀潮隨筆”裏,我引證佛經,說明佛法的基本精神就是真獨立、真自由、真平等,修行若不能獨立,是不行的。獨立並不是要到荒山野外沒有人迹的地方去獨立,而是以無住金剛心在熙熙攘攘的鬧市中獨立;在人聲喧嘩的大庭廣衆中去獨立,不受任何幹擾而潇灑自在。
禅定一定要有師父教,並且要有師父在旁邊才行。一個人盲修瞎練是極爲危險的。你若想禅定,不如在休假的時候,到修禅定的寺廟,皈依一位師父,在他那裏練比較安全,自己在家裏打坐不好,一旦控製失當,不管是受驚、受風,或者受到壞空氣的汙染都會生病,而且這種病很難醫治,所以我勸你不要打坐。至于念經,金剛經、六祖壇經……都可以念。
如何才能得到正見及正定?
問:正見和正受猶如禅者的兩只翅膀,一個初學禅的人,如何能得到正見和正定?恭請開示。
答:什麼是正定?就是心很安定,安定得很正確。有沒有安定得不正確的?也有,吃了鎮定劑會很安定,但那種安定是不正確的、不究竟的。那只是滯礙了生命的活力,那會降低思考能力,使人的感覺遲鈍;而正定則不然,它是定慧圓明的。
初學的人,不可能一開始就有正見,所謂正見是指能澈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不僅見自己的本來面目,而且也會見到一切事、一切理和萬生萬物的本來面目。所以正見不可能像開眼見明,閉眼見暗那麼簡單,具體可行的方法是照杜漏歌去行。杜漏就是杜絕那五個漏洞:不對外認同。不妄想。不突出“我執”──生氣、不滿。少說廢話、不軀殼起念。能這樣就能保任安祥。當你秒秒安祥不再間斷時,你的心會自然發酵、擴張,久之就能由離執而去執、無執。
法華經裏說二十年中但令“除糞”,除糞就是去除心中的塵垢,塵垢淨除盡了,本心就發露了,如此則正見、正受一時具足。你只須保持安祥的心態,不必管它正見與正受,真實的禅者,安祥對他不但是必須的,同時也是足夠的。在座的就有人修安祥禅而成熟見性、大事了畢的。
開悟的類別
問:壇經裏面提到,惠能大師初聞一客誦金剛經,心即開悟,此“悟”與後來五祖爲其說金剛經時之開悟,二者有何不同?恭請開示。
答:悟有省悟、有體悟、有頓悟、有證悟。古德說“我平生大悟叁十次,小悟不計其數。”就深度而言,悟有多般。六祖初聞客誦金剛經時的悟,是省悟,省悟了什麼?省察出人應該以無住心活在使命裏,而人的基本使命,就是完成心靈的淨化與進化。從而修正自己的想念行爲,與發掘真實的自己,使無我之“我”能夠擡頭,使自己的生命能夠淨化,盡此一生打一次徹底的勝仗,以贏取生命的永恒。這應該是六祖當時的省悟。如果六祖當時不省悟而是證悟,就不會到東山去學法了。
五祖以金剛經給六祖印心,才是證悟與印可。六祖宿具大智慧,在五祖那裏,感受到了法味,舂米八個月,就完成了“降伏其心”的工夫,具足了正見與正受,于是五祖給他印心,予以完全的肯定,這是非常稀有、可貴的事。
關于吃素的問題
問:臺北有位會友道心很強,但是卻強調一定要吃素,而且嚴格要求太太兒女都要吃素,請問這樣是否正確?
答:吃素是件好事,世界上有很多非宗教的團體都在倡導素食主義。因爲吃素有益健康,但這要看什麼人?假如一個小孩子正在發育期間,強迫他吃素,不但影響他發育成長,而且會影響其心理的正常。
一個工作十分忙碌的人,肝髒負荷重,他需要高熱量、高蛋白,只吃植物蛋白是不夠的。
吃素是有功德。就出家人而言,吃素在中國是必須的,但在外國如泰、緬傳承上座部佛法的僧衆卻不吃素,何以如此?你只能問他們,我不願談這個容易起爭的問題。就我們俗人而言,吃素與否,各憑志趣,不必勉強,如果殺生,這就壞慈悲心了,因爲佛法最大的力量是慈悲,最大的動力是慈悲,最大的神通也是慈悲,我們若去殺生就不對了。佛有個方便法門,楞嚴經講的叁淨肉──自己不殺、不爲自己殺、自己沒有看見宰殺。不但是佛法如此,孟子也說:“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吃不吃素是自己的事。古德說“吃是你的祿,不吃是你的福。”能夠不吃,那是最好,如果白天不吃肉,而晚上夢中卻大吃紅燒肉,那很危險,死了要墮餓鬼道,倒不如吃叁淨肉算了。至于強迫全家人跟他吃素,這樣不好,應該尊重每個人。況“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何必勉強別人,讓他煩惱呢?這顯然已破壞了家庭的調和。
如何閱讀指月錄?
問:指月錄看不懂,應如何閱讀才能懂?恭請開示。
答:禅宗的公案、語錄,是只“批發”不“零賣”的。這話怎麼講呢?若果你正見具足,一千七百則公案的答案都是相同的;一則通了,其他也都是如此,就像“骨牌效應”一樣,一倒全倒,“一處如此,處處皆然”。不能說幾條看懂了,幾條看不懂,若是這樣,自認爲懂得的那幾條也不是真懂。要嘛,就全懂,否則就是全不懂。你若要我給你點一下,也可以。指月錄中的文字是“以有言顯無言的”,用語言啓發你悟到那個非語言能夠形容的。我再給你一個索引,當德山禅師開悟到不疑之地的時候向龍潭說:“從今以後再也不懷疑天下老和尚的舌頭了。”天下老和尚的舌頭上常挂的是個什麼字?不用說你也該明白了吧?那就是指月錄的答案。也就是一千七百則公案的總答案,就是那個字。“老師你爲什麼不說?”我不敢說,說了怕燒掉眉毛,爛掉舌頭,你自己去參吧!
如何做到在睡眠中心識不昏迷?…
《解惑錄一(耕雲先生講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