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惑錄一(耕雲先生講述)▪P7

  ..續本文上一頁

  

  問:行、住、坐、臥無一處不須秒秒觀心,然在睡眠中,心識覺知昏迷,善根沈沒,應如何觀照才不致滲漏?

  

  答:我對你講最實在、最根本的話,你只要保持心的光明無虧,想念行爲要能使“鬼服神欽”,你就會有到達寤寐一如的一天。平常在白天秒秒安祥,心中空空朗朗,晚上睡覺的時候,一躺下去就是寤寐一如了。這需要長時間的修行才行,千萬不要冀望少耕耘多收獲,少努力多成功,用小力成大功,沒這回事兒。

  

  無爲法的差別

  

  問:金剛經雲“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如何解釋?恭請開示。

  

  答:既是一切賢聖,又是行無爲法,差別在那裏?差別就在無爲法。菩薩有十地,十地就是十種差距。佛經上的“地”都是指境界。菩薩有十地,是說有十種境界,爲什麼不一超直入如來地,而要通過十種境界呢?因爲菩薩每初到一個境界時,難免覺得境界殊勝而起微細法執,因而停滯,待到猛然警覺“途中非家舍”,不可貪圖路上光景,延遲到家時間,才毅然前進而上上升進。從大乘的十地菩薩,到小乘的四果聖者,都屬于“無爲法”的聖人,而差別宛然存在,差別只在“無爲”的程度而已。

  

  不要被情感左右

  

  問:我經常發現自己被情感所左右,譬如說,看見老年人還在工作,心裏會覺得很悲傷,不曉得怎樣才能不受情感左右。恭請開示。

  

  答:古德說:“情生智隔,想變體殊”,這就是說觸境生心,就會體用各別。當情感擴展時一生“住”心,就與理智不平衡了。對老年人境況的同情是好的,這叫悲心,但是執著事相就不合中道了。這種心態很好,但要保持情感與理智的平衡,才能悲智雙運。不要心生執著,只要在你體察到人生是苦時,發願爲解脫衆苦而修行就對了。于無爲法不落差別的,只有“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因爲“法身無爲,不墮諸數”嘛!

  

  皈依師就是皈依自己

  

  問:可否請求皈依導師?

  

  答:皈依我就是皈依自己;你發心學禅,念念以我爲師,我就活在你的心裏,你讓我活在你的心裏,你就是我的弟子。

  

  禅,是無相、無念、無住的;是即相離相,即念離念的,只要你接受“禅”的心態,你的心跟我的心是同“質”的,至于“量”,則要由你自己去發展了。如果你把這個相同的“本質”──心態丟掉了,你就不是我的弟子了,這一點特別重要,請各位注意。不僅只是剛剛初發心的人,跟隨我多年的弟子也是一樣。

  

  在老師跟前聽老師講話,左耳進,右耳出,沒有被老師的舌頭所轉,這才高明。你若是能記住老師的講話,表示你很差勁!爲什麼?因爲你沒有“無住生心”,沒有契入不二法門。

  

  什麼是心?心即是法;心外無法,法外無心,皈依自己不是皈依你那胡思亂想的分別心,要皈依你那無念、無住、無相的最原本的心;如果你聽懂了,做到了,你就是我真正的弟子。

  

  如何打破無始無明?

  

  問:我有叁個問題──一、真正的證悟,經上說必須打破無始無明,請問如何打破無明?二、觀心如何才能做到“我覺故我在?”叁、何以定慧圓明就是“安祥”?恭請開示。

  

  答:無明就是無知、愚昧,說得明白些就是認假爲真,認同虛幻,不認識真實的自我。人的腦子,充滿了常識,任由官能的驅使、支配,把機械慣性的官能,當成是自己的身、心;眼見、耳聞惑于假像,活在錯誤中,才不斷的滋生煩惱。要破無明就要先認清假像,什麼是假像?萬生萬物有永恒存在不變的東西嗎?一切都是條件的組合。中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如果你把所見所聞所知都當作真實的,被那些假像欺騙,不是無知、愚昧的“無明”是什麼?經上說: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就是六賊,修行人要整頓自己,廣積功德法財,不要再被家賊所害,所以要“觀心”。

  

  觀的要領很簡單,就是“念念自知,秒秒自覺”,妄想來了,馬上知道,知道了就不足爲患,就怕不知道,知道了要不要打消它呢?如果你再生個“打消妄想”的念頭,那是“頭上安頭”──妄上加妄!

  

  禅要真參,不要淺嘗辄止,觀心觀得好,觀到家時,那就海清河晏,天下太平,從此“隨緣不變”。如何是隨緣不變呢?要通得過考驗;別人說你、罵你,你不生氣。統一發票中了特獎,血壓沒有上升,不會興奮。你丟了錢或東西,也沒有少吃半碗飯……這叫有了結果,有了結果就是肯定,不再退失了。

  

  至于說定慧圓明何以就是安祥?因爲偏定容易昏沈,會落空;偏慧就會掉舉,掉舉就是胡思亂想,而安祥的人,清明在躬,說話不會語無倫次、寫文章不會陳腐,因爲從“客觀意識”裏流露出來的東西絕對沒有成見或偏見。保任安祥是高級的觀心。管帶安祥就是牧牛。安祥不但是定慧圓明的心態,而且是不二法門的證量。只要你守住安祥,就到家了,沒有什麼比安祥更可貴的了,因爲安祥是必須的,也是足夠的,但是你不要摻雜;摻雜就會起化學作用,雜毒入心的病最不好治,如果你能夠肯定這一點,修行就不會再走錯路。

  

  如何才能大澈大悟?

  

  問:如何才能大澈大悟?什麼樣的標准,才是達成生命圓滿?

  

  答:“悟”就是“我”和“心”,大悟就是明白了自心。大澈就是看到了一切事、一切理的源頭、起點。當理未萌、事未生、衆生不有、威音王佛以前,看他是個什麼?你若于此肯定、不疑、不再找了,那就是見性,如果不能肯定,便是入寶山而空手回。

  

  什麼是見性?水性濕;液、固、氣叁態的共性都是──濕。火性熱,不管它高到千度、萬度,低到微溫,它的共性是──熱。生命的屬性是什麼呢?人人都應該很清楚,如果你不明白,那是你不肯用心,也就是說你不願付出,只想獲得,讓別人耕耘你來收獲,天下有這種便宜事嗎?你仔細去參究一下吧!保證你能夠大澈大悟。

  

  大澈大悟,就是看得很澈底,找到了一切真理的老祖宗,找到了萬事萬物的最初因,到了理的盡頭,事的盡頭,就看到了永恒相,離卻了生滅,超越了一切世智辯聰。

  

  禅的特色,就是超越;既存在又超越,既淑世又出世,既具象又抽象;但是,你不要搞那觀念遊戲,什麼有、無、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最後到了一百個“非”,那不是戲論是什麼?

  

  你如果要大澈大悟,保持安祥就夠了,時日久了以後,自然會起變化。爲什麼呢?“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又說:“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凡是學來的,聽來的……統名戲論,你本能的智慧,一切具足,能夠開發出來,便與佛無異。

  

  六祖惠能大師沒有念過書,而他說的法,千百年之後,仍閃爍發光。沒有六祖,就沒有禅宗,沒有禅宗,不但沒有佛的真血脈,儒家的思想早就僵化了;有了禅,才有宋、明的理學;有了禅,才有“廬山煙雨浙江潮”的禅文學。禅與現實人生,實在是密不可分,我們爲什麼不把它搞清楚呢?

  

  所以澈悟,不是向外悟到了什麼大道理,而是徹底認識了永恒的自己。我們現在的肉體,是個化學工廠,也是一部機器。日本的高橋先生說:“這是個緣生之舟。”禅宗說:“無量劫來賃屋住,到頭不識主人翁!”主人翁是誰?認要當下認,別錯過了,假的當體就是真的;水是水,泡沫也是水,即假即真,一真一切真。澈悟以後,守住安祥,二年、叁年……不變,它會發酵、膨脹,會把生命的潛在能力開發出來,強迫中獎,無法拒絕。

  

  至于到達生命圓滿的標准,除了勉強說個“無欠無余”外沒有標准;既不能用秤秤,也不能用鬥量。

  

  生命,原本就是圓滿的,其所以不圓滿,那是因爲它被心垢、罪惡……所埋沒了,所以,你不需要從外面再充實些什麼,而是把本心以外的垃圾拚命的向外抛丟!丟到無一物可丟時,它就圓滿了。

  

  學法不成功的人可以自己反省一下:是否會明知故犯,常常原諒自己?被錯誤、罪惡活埋了還不自覺。王法無私,還有貪官汙吏!法爾如是,有業必有報,連佛也不例外,沒有特權,沒有例外,非常公平。

  

  所以,到達生命圓滿,一定是汙垢去盡,諸陰消除,具有相當大的同化力、親和力,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還沒有圓滿,還要繼續努力修行。

  

  如何才能把觀心與工作合一?

  

  問: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把觀心與工作合而爲一?

  

  答: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如果換個方式問說:“自己去菜市場買菜時,如何才不會把跟著去的孩子丟掉?”這個答案你自己就會知道了。

  

  禅宗對這件事叫“管帶”,也喻爲“牧牛”。我講“牛的禮贊”,那裏面就有答案。古人還說是“照顧腳下”。實際上是要你照顧心態,秒秒都要注意到“心”。你若保持得住,就成功了。指月錄上有個俞道婆,是專門炸油糕的,結果她悟道了。這就證明工作並不妨礙修行。

  

  人要工作才能活在責任、義務裏,而且要把工作當作是一種享受,從工作當中發掘樂趣,工作就會給你帶來智慧、成就和榮譽,如果你帶著無可奈何的厭煩心去工作,那工作給你的便是懲罰、打擊和失敗了。

  

  人,不能光吃閑飯、製造負值。有位會友說:“我媽媽給我遺留下一筆錢,夠我生活了,我要專心修行!”我說:“你若是這樣,就不是我的同見同行了。”還有個人說:“我不要結婚!”不結婚是很偉大的,但問題是你會不會邪思妄想?會不會有本能沖動?如果會,倒不如結婚的好,因爲行于“中道”並不會影響修行。

  

  佛法是內學,莫向外覓

  

  問:好奇心太強,興趣也多,是否會破壞安祥?每天上班工作,怎樣才能不變成對名利的追逐?

  

  答:絕對會破壞,天下本無事,有什麼好奇特的?

  

  興趣太多,修行決定不會成功;參禅是最雄…

《解惑錄一(耕雲先生講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