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惑录一(耕云先生讲述)▪P7

  ..续本文上一页

  

  问:行、住、坐、卧无一处不须秒秒观心,然在睡眠中,心识觉知昏迷,善根沉没,应如何观照才不致渗漏?

  

  答:我对你讲最实在、最根本的话,你只要保持心的光明无亏,想念行为要能使“鬼服神钦”,你就会有到达寤寐一如的一天。平常在白天秒秒安祥,心中空空朗朗,晚上睡觉的时候,一躺下去就是寤寐一如了。这需要长时间的修行才行,千万不要冀望少耕耘多收获,少努力多成功,用小力成大功,没这回事儿。

  

  无为法的差别

  

  问: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如何解释?恭请开示。

  

  答:既是一切贤圣,又是行无为法,差别在那里?差别就在无为法。菩萨有十地,十地就是十种差距。佛经上的“地”都是指境界。菩萨有十地,是说有十种境界,为什么不一超直入如来地,而要通过十种境界呢?因为菩萨每初到一个境界时,难免觉得境界殊胜而起微细法执,因而停滞,待到猛然警觉“途中非家舍”,不可贪图路上光景,延迟到家时间,才毅然前进而上上升进。从大乘的十地菩萨,到小乘的四果圣者,都属于“无为法”的圣人,而差别宛然存在,差别只在“无为”的程度而已。

  

  不要被情感左右

  

  问:我经常发现自己被情感所左右,譬如说,看见老年人还在工作,心里会觉得很悲伤,不晓得怎样才能不受情感左右。恭请开示。

  

  答:古德说:“情生智隔,想变体殊”,这就是说触境生心,就会体用各别。当情感扩展时一生“住”心,就与理智不平衡了。对老年人境况的同情是好的,这叫悲心,但是执著事相就不合中道了。这种心态很好,但要保持情感与理智的平衡,才能悲智双运。不要心生执著,只要在你体察到人生是苦时,发愿为解脱众苦而修行就对了。于无为法不落差别的,只有“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因为“法身无为,不堕诸数”嘛!

  

  皈依师就是皈依自己

  

  问:可否请求皈依导师?

  

  答:皈依我就是皈依自己;你发心学禅,念念以我为师,我就活在你的心里,你让我活在你的心里,你就是我的弟子。

  

  禅,是无相、无念、无住的;是即相离相,即念离念的,只要你接受“禅”的心态,你的心跟我的心是同“质”的,至于“量”,则要由你自己去发展了。如果你把这个相同的“本质”──心态丢掉了,你就不是我的弟子了,这一点特别重要,请各位注意。不仅只是刚刚初发心的人,跟随我多年的弟子也是一样。

  

  在老师跟前听老师讲话,左耳进,右耳出,没有被老师的舌头所转,这才高明。你若是能记住老师的讲话,表示你很差劲!为什么?因为你没有“无住生心”,没有契入不二法门。

  

  什么是心?心即是法;心外无法,法外无心,皈依自己不是皈依你那胡思乱想的分别心,要皈依你那无念、无住、无相的最原本的心;如果你听懂了,做到了,你就是我真正的弟子。

  

  如何打破无始无明?

  

  问:我有三个问题──一、真正的证悟,经上说必须打破无始无明,请问如何打破无明?二、观心如何才能做到“我觉故我在?”三、何以定慧圆明就是“安祥”?恭请开示。

  

  答:无明就是无知、愚昧,说得明白些就是认假为真,认同虚幻,不认识真实的自我。人的脑子,充满了常识,任由官能的驱使、支配,把机械惯性的官能,当成是自己的身、心;眼见、耳闻惑于假像,活在错误中,才不断的滋生烦恼。要破无明就要先认清假像,什么是假像?万生万物有永恒存在不变的东西吗?一切都是条件的组合。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如果你把所见所闻所知都当作真实的,被那些假像欺骗,不是无知、愚昧的“无明”是什么?经上说: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就是六贼,修行人要整顿自己,广积功德法财,不要再被家贼所害,所以要“观心”。

  

  观的要领很简单,就是“念念自知,秒秒自觉”,妄想来了,马上知道,知道了就不足为患,就怕不知道,知道了要不要打消它呢?如果你再生个“打消妄想”的念头,那是“头上安头”──妄上加妄!

  

  禅要真参,不要浅尝辄止,观心观得好,观到家时,那就海清河晏,天下太平,从此“随缘不变”。如何是随缘不变呢?要通得过考验;别人说你、骂你,你不生气。统一发票中了特奖,血压没有上升,不会兴奋。你丢了钱或东西,也没有少吃半碗饭……这叫有了结果,有了结果就是肯定,不再退失了。

  

  至于说定慧圆明何以就是安祥?因为偏定容易昏沉,会落空;偏慧就会掉举,掉举就是胡思乱想,而安祥的人,清明在躬,说话不会语无伦次、写文章不会陈腐,因为从“客观意识”里流露出来的东西绝对没有成见或偏见。保任安祥是高级的观心。管带安祥就是牧牛。安祥不但是定慧圆明的心态,而且是不二法门的证量。只要你守住安祥,就到家了,没有什么比安祥更可贵的了,因为安祥是必须的,也是足够的,但是你不要掺杂;掺杂就会起化学作用,杂毒入心的病最不好治,如果你能够肯定这一点,修行就不会再走错路。

  

  如何才能大澈大悟?

  

  问:如何才能大澈大悟?什么样的标准,才是达成生命圆满?

  

  答:“悟”就是“我”和“心”,大悟就是明白了自心。大澈就是看到了一切事、一切理的源头、起点。当理未萌、事未生、众生不有、威音王佛以前,看他是个什么?你若于此肯定、不疑、不再找了,那就是见性,如果不能肯定,便是入宝山而空手回。

  

  什么是见性?水性湿;液、固、气三态的共性都是──湿。火性热,不管它高到千度、万度,低到微温,它的共性是──热。生命的属性是什么呢?人人都应该很清楚,如果你不明白,那是你不肯用心,也就是说你不愿付出,只想获得,让别人耕耘你来收获,天下有这种便宜事吗?你仔细去参究一下吧!保证你能够大澈大悟。

  

  大澈大悟,就是看得很澈底,找到了一切真理的老祖宗,找到了万事万物的最初因,到了理的尽头,事的尽头,就看到了永恒相,离却了生灭,超越了一切世智辩聪。

  

  禅的特色,就是超越;既存在又超越,既淑世又出世,既具象又抽象;但是,你不要搞那观念游戏,什么有、无、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最后到了一百个“非”,那不是戏论是什么?

  

  你如果要大澈大悟,保持安祥就够了,时日久了以后,自然会起变化。为什么呢?“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又说:“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凡是学来的,听来的……统名戏论,你本能的智慧,一切具足,能够开发出来,便与佛无异。

  

  六祖惠能大师没有念过书,而他说的法,千百年之后,仍闪烁发光。没有六祖,就没有禅宗,没有禅宗,不但没有佛的真血脉,儒家的思想早就僵化了;有了禅,才有宋、明的理学;有了禅,才有“庐山烟雨浙江潮”的禅文学。禅与现实人生,实在是密不可分,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搞清楚呢?

  

  所以澈悟,不是向外悟到了什么大道理,而是彻底认识了永恒的自己。我们现在的肉体,是个化学工厂,也是一部机器。日本的高桥先生说:“这是个缘生之舟。”禅宗说:“无量劫来赁屋住,到头不识主人翁!”主人翁是谁?认要当下认,别错过了,假的当体就是真的;水是水,泡沫也是水,即假即真,一真一切真。澈悟以后,守住安祥,二年、三年……不变,它会发酵、膨胀,会把生命的潜在能力开发出来,强迫中奖,无法拒绝。

  

  至于到达生命圆满的标准,除了勉强说个“无欠无余”外没有标准;既不能用秤秤,也不能用斗量。

  

  生命,原本就是圆满的,其所以不圆满,那是因为它被心垢、罪恶……所埋没了,所以,你不需要从外面再充实些什么,而是把本心以外的垃圾拚命的向外抛丢!丢到无一物可丢时,它就圆满了。

  

  学法不成功的人可以自己反省一下:是否会明知故犯,常常原谅自己?被错误、罪恶活埋了还不自觉。王法无私,还有贪官污吏!法尔如是,有业必有报,连佛也不例外,没有特权,没有例外,非常公平。

  

  所以,到达生命圆满,一定是污垢去尽,诸阴消除,具有相当大的同化力、亲和力,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还没有圆满,还要继续努力修行。

  

  如何才能把观心与工作合一?

  

  问: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把观心与工作合而为一?

  

  答: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如果换个方式问说:“自己去菜市场买菜时,如何才不会把跟著去的孩子丢掉?”这个答案你自己就会知道了。

  

  禅宗对这件事叫“管带”,也喻为“牧牛”。我讲“牛的礼赞”,那里面就有答案。古人还说是“照顾脚下”。实际上是要你照顾心态,秒秒都要注意到“心”。你若保持得住,就成功了。指月录上有个俞道婆,是专门炸油糕的,结果她悟道了。这就证明工作并不妨碍修行。

  

  人要工作才能活在责任、义务里,而且要把工作当作是一种享受,从工作当中发掘乐趣,工作就会给你带来智慧、成就和荣誉,如果你带著无可奈何的厌烦心去工作,那工作给你的便是惩罚、打击和失败了。

  

  人,不能光吃闲饭、制造负值。有位会友说:“我妈妈给我遗留下一笔钱,够我生活了,我要专心修行!”我说:“你若是这样,就不是我的同见同行了。”还有个人说:“我不要结婚!”不结婚是很伟大的,但问题是你会不会邪思妄想?会不会有本能冲动?如果会,倒不如结婚的好,因为行于“中道”并不会影响修行。

  

  佛法是内学,莫向外觅

  

  问:好奇心太强,兴趣也多,是否会破坏安祥?每天上班工作,怎样才能不变成对名利的追逐?

  

  答:绝对会破坏,天下本无事,有什么好奇特的?

  

  兴趣太多,修行决定不会成功;参禅是最雄…

《解惑录一(耕云先生讲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