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惑录一(耕云先生讲述)▪P5

  ..续本文上一页,你就会答那个问题,结果就会形成精神分裂症。

  

  我们用脑,对脑力的开发,不到十分之一,如果主动用脑去思惟、发掘生命的实相,只会增进健康,绝不会妨碍修行。大家不要以为无思无为就是修行,无思无为只是无私而思,无我而为,则思即无思,为同无为。所谓“繁兴永处那伽定”,何曾动著那原本无思无为的心态?

  

  如何破除无明?

  

  问:菩提自性既然本来清净,那无明之一念,又是如何产生的?恭请开示。

  

  答:你这个问题问得的很好。这个无明是根本无明,也就是俱生无明,我们讲心经,提到十二因缘时,略略提及,它是与生俱来的。既然是本来清净,何以有山河大地?

  

  圆觉经上曾有菩萨问佛:“诸佛如来,什么时候再变成众生呢?”佛就问他:“譬如黄金由矿石里提炼出来后,你说说看,这纯金什么时候再恢复成矿石?”这位菩萨说:“这是不可能的。”佛说:“诸佛如来也是这样的。”这就说明了人的无明,与佛性同在的根本无明,也就是伴随著人诞生的俱生无明。生命没有经过开发、锻炼、净化,是浑沌的。因此众生虽有佛性,若不开发,当体就是无明。

  

  自性本来清净,是说没有受胎前,没有受熏以前本自清净,没有造业以前的心,原本解脱、光明,一旦起惑造业,就面目全非了。

  

  佛法是对众生说的,人既然有了肉体而生“我执”,同时也就有了无明,既然有了俱生无明,无明与生俱来,从生下来就在执我、著相、认同,而迷却了本来面目。小孩子见东西就抓,然后产生贪爱、见取,虽然自性本来清净,怎奈众生背觉合尘?因此,参禅即是要人参究“无无明”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教人找回那颗失落了本来清净的心。

  

  本心既然本来清净,为什么又有分别心呢?那是因为你从小习惯“见取”、“分别”,在森罗万象,五光十色中,迷却了来时路,尘封了自己的“本来面目”,现在你只要找回那“本来清净”的“本来面目”就对了。而且你有权、有责任、也有能力净化你自己,当你抖落尘垢、销尽无明,把自己净化了以后,就是不怕火炼的真金了。也无须说的太远,最简易的是只要你能保持现在的心态──你现在的心态,既不多一样,也不少一样,只要你保持住现在的心态,就“直了成佛”了,又何必舍近求远呢?

  

  八风不动固守封疆

  

  问:十月二十三日参加禅友座谈会,心中充满安祥,但后来家人告知一件不愉快之事,安祥便消失了,请问应如何对治?恭请开示。

  

  答:如何对治?就是八风不动,不要被外境所转,固守封疆。如果勉强地区分我们人的心意识,大概有四个层次。第一是睡眠意识,睡著了什么都不知道了,睡眠还会有意识吗?如果睡眠没有意识,新发明的睡眠学习机又卖给谁呢?睡眠是有意识的。

  

  第二是二元意识,也就是相对意识。早上一睁开眼睛,入目全是相对的:人我、物我、是非、好坏、得失、对错……等等都是相对(二元)的。

  

  第三是自我意识,突出纯粹的自我,又叫“独头意识”。参禅参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像虚云大师,倒茶水烫了手,摔了杯子,就开悟了。那就是说,当你把意识集中到唯有独头意识时,触机遇缘,再把独头意识打破,便呈现无我意识。初学佛法的人,开口闭口一个劲儿地说“无我”,须知那是不可能的。古德说:“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山。”一定先要“唯我独尊”,长时的涵养、保任,然后才能无我、非无我。

  

  我这么说,重点不在谈有我、无我,各位不要误会,如果你以为后者起,前者消,一段段地丢掉,那就错了。并不是二元意识抬头就抛掉睡眠意识;自我意识凝聚就丢掉二元意识,到达真无我意识时就泯灭自我意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而是说后者涵摄前者,如此涵摄就形成均衡的心态,否则便会过与不及。这种心态是种什么觉受呢?它就是你现在正在感受的,这就是中道,也是甚深安祥。

  

  人们若用这种心态去面对五彩缤纷的社会,就会有“所过者化,所存者神”,省力即是得力的受用,也就是“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的大圆镜智现前。

  

  一切伟大的事业都要靠时间来完成。菩提种子在你心里还没有发芽、生根、茁壮、转化前,要细心“保任”,等到有一天,安祥即你,你即安祥时,不管到那儿去,你永远都拥有安祥,就有自受用分了。“不经一番寒澈骨,争得梅花扑鼻香。”收获必须耕耘,成功要靠努力,付出才能获得。现在一般人的心理很可怕,他只想获得,不肯付出;只要收获,不肯耕耘,甚至最好是你耕耘,我收获;搞六合彩、大家乐、玩股票乃至抢银楼、绑架……等等罪行,都是由这种心态所造成。这就是只管今天,放弃明天的心态,一个不畏明天的人,他怎会拥有明天?

  

  我们学法,应该以耕耘搏取收获,以努力换取成功,如果你不下一番工夫,没有经过净化和锤炼,就不可能会修行成功。见性成佛是没错,那是因地佛;只是具备了成佛的基本前提,还没有获得结论;树苗虽种植了,要想吃果子那还需要下一番灌溉、培植的工夫才行。

  

  自尊自重才能活得自在

  

  问:“我总觉得别人对我不好,连作梦也是如此,怎么会这样呢?”另一个问题:“某人并无得罪我之处,但我见他一举一动皆觉讨厌,明知不对,但一直改不过来,应如何对治?”恭请开示。

  

  答:烦恼从那里来?烦恼从人来。但如果地球上只有你一个人,你能活得下去吗?必须互助、互济、互依、互存才行。

  

  人都有些排他性和干扰性。唯有自尊、自重、自信,才能活得自在。试看玄奘大师、法显大师,通过丝路到印度取经,来回途中就走了十几年,没有心力行吗?修行需要心力,很多人都习惯于看别人的脸色去生活。我曾经讲过一句话,“我们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不是建立在少数主观偏见者的好恶之上的。”请记住我这句话。如果你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是建立在别人主观浅见的好恶之上,你就不免活得很苦。正确的态度是:人活著只求心安。只要做到“不可告人之事,断然不为,不可做的事,想都不想”,就可以活得心安无愧了。至于说常常会看别人不顺眼,那是突出“我执”以后的偏见,也是烦恼的根源。

  

  六祖坛经告诉我们要“常自见己过,不见他人非,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不要去挑剔别人的错误,而要“照顾脚下”,也就是保任,莫忘修行。

  

  修行要“如救头燃”,那里有闲工夫去注意别人的好坏?若是发现别人错得离谱,因此而生厌恶心,那就更不应该了。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既然谁都厌恶他,此人活的岂非可怜得很?更何况人若是活在错误和罪恶里,那就更可怜悯,因为烦恼与错误同在;毁灭与罪恶同步!一个走向罪恶的人也就是在走向毁灭,活在错误里的人,必然也是活在烦恼之中,怜悯他都来不及,何须生气呢?

  

  如何辨别修行有无进步?

  

  问:努力修行,但是进步了没有?如何辨别?

  

  答:佛法是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的心灵救济法门。想知道自己有没有进步,就端看你烦恼有没有减少?活得是否潇洒、自在而定。

  

  有人问我:“禅既然是实证的,怎样才能感觉得到?看得出来?”我说:“禅是让你清清楚楚地感受得到,禅常常显示在你对人群的亲和力与同化力上,而能使自他都能清楚地感受,恰如立竿见影一般。”

  

  什么叫做亲和力?一个活在安祥中的人,他就是禅。安祥就是正受,一个活在正受中的人,秒秒享有真实受用,他怎会讨厌别人?反之,他会使人觉得可信、可亲,这就是亲和力。

  

  甚么是同化力?一个已除去大半心垢,到达秒秒安祥的人,他对人会有同化力,能让别人的心态跟你同质,而感到安祥自在,这就是同化力。

  

  何以证明自己进步了呢?最显著的就是错误少了,烦恼也少了。如果烦恼还是那么多,显然错误没有减少,距离佛法就太远了。

  

  如何克服胡思乱想?

  

  问:明知不要胡思乱想,却无法不想,应如何克服?

  

  答:这就证明你没有心力,业障太重。什么叫业?就像是事业机构一年业绩的总和;佛法说业有净业、染业之别;有恶业、善业之分。恶业太重、太多了,如果没有经过反省、忏悔的功夫,本明就会被障蔽,心力就不够,欲振乏力,凡事总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修行人如果不肯努力改变此点,此生便不会有光明的前途了。因为一切事业都完成于心力,离开心力,就不能显出人的价值。

  

  古人读书,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古人求法,历尽千辛万苦越火焰山,渡黑水河。我们以前看西游记,总以为火焰山是杜撰的,现在证实的确有火焰山,那儿平常气温高达摄氏八十度。在“丝绸的路”中,不但真有火焰山,而且也的确要经过很多个国家,现在我们虽然看不到了,但那些遗址还在啊!大师们的不朽功德,都是靠心力完成的。

  

  什么叫做心力?它的属性是不动摇,不管有多大的诱惑和威胁,都绝不动摇、不放弃,面对再大的艰险,也无所畏惧。你若有这种决心、毅力,你就有心力去“解行相应”、“知行合一”了。倘使事事都知难而退,欲振乏力的话,不要说是修行,就世间法而言,任何事你都不会成功。爱迪生唯读了两、三年的书,他以研究发明为最高兴趣和享受,耳朵被车长打聋了,也不放弃研究发明,而且他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对研究发明上瘾了,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乃至厂房被烧了,他重头再来。人如果没有这种心力,怎么可能突出人生最高的价值?又怎么可能迸发出生命的潜力、绽放出生命的光彩呢?

  

  我们要想修行成功,不要忽略了两种因素:“情”和“理”。“理”就是智慧、理智;“情”就是情感;很多人…

《解惑录一(耕云先生讲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