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惑录一(耕云先生讲述)▪P4

  ..续本文上一页

  如何保持平常心?

  

  问: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常心、并且不忘修持?在学佛过程中,是否人人都会遭遇到阻碍?如何去通过、去适应,然后做到随遇而安?

  

  答:能够保持平常心,那已经到家了。平者平等、常者不变,平常心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如何能做到这一点?虽然不容易,但并非不可能。坛经的三无──无念、无住、无相,皆归于一(安祥),能够生活于不二法门之中,做到自他不二、得失不二、生死不二、定慧不二……一切都是不二的,果能如此,才契合于平常心,能够平常心了,还有什么问题呢?

  

  至于修行中的障碍,人人都有,而且不同,人最大的缺点是不敢面对问题,知难而退,这不是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要知道那些障碍是谁造的?是自己造的,既是自己造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杀人偿命,欠债还钱,造业受报,理所当然!没有人能够破坏因果律,因果律在形式逻辑里便是“自然齐一律”,是大自然界统一的法则。如果换一种口吻便是天律、天条。我们过去欠的债,必须要偿还,不可以耍赖,不可以想躲,躲不掉的。“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那么修行人如何通过这个障碍呢?反省、忏悔。比如说:你过去曾经偷人家两块钱,那个人如果还在,你就寄还他二十元,并且说明经过,为求心安,请他原谅……诸如此类,面对问题,一一解决,不要怕,坦然处之,用一种忏悔的心、补偿的心、求对方宽恕的心……能够这样,便可消业去障,重报轻受。如能由衷地下这个反省忏悔的工夫,不但可以去障,而且修行成功有望,若不透过这种自己惩罚自己的行为,业障是不会消的。

  

  知道佛理,但如何做到?

  

  问:我接触佛法两年多了,自觉不是很放逸,此生最大的愿望是“开悟”。曾经看了一些书,上了一年多的佛学课程,基本的佛理概略的知道了,目前状况:一、空闲时数息;二、念头出来时,我知道,但是一下子又跑了。我的问题是:我希望能够开悟,可否开始打坐?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与禅打成一片?我在建设公司上班,公司内充满了贪嗔痴,看不到禅,我也知道不该想的不去想,偏偏它(想念)又不请自来,我发觉自己是个念头的傀儡,我没有智慧,没有定力去对付它,恳祈老师给我开导,万分感激!

  

  答:希望开悟,动机虽然是好,但是对一个修行人来说,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开头,因为耕耘就是收获,不要离开耕耘求收获。开悟的“悟”字,只是悟了自心。真正的开悟,绝对不是悟出了什么可以说明的真理。谁要是悟出了一篇大道理,那表示他并未开悟,如果逢人就滔滔不绝地大谈道理,那是著魔。魔是什么?拿自己的错误折磨自己就是魔。魔有个共同的标志──傲慢,如果看到有人洋洋自得地说“我悟了”,见人即口沫横飞,目空一切,赶快离开他,如果你和他交情不错,应该不客气地打他两耳光,然后泼他一头冷水,叫他清醒一下。

  

  “悟”,是怎么回事,古人都不讲,而今既然拈出了个“安祥”,实际上已经把禅的内涵都告诉了你,一切都说明白了,再亲切一点说,你也品尝、体会到了!

  

  古人参禅,参到山穷水尽,才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你们各位体会一下现在的心态和以往有什么不同?现在的心,即是如如不动的心、定慧圆明的心、非常安祥的心……你去找妄想,找得出来吗?你去找烦恼,烦恼在那里?你如果从现在开始,就珍惜你这个心态,不必去求开悟了!不用去求成佛了!你把此刻的心态保持住,从生到死都不要丢掉它,就是开始迈向生命圆满之路,我敢打保单,你一定会成功。否则就是当面错过。

  

  所以,悟,不可能悟到任何道理,山穷水尽了,到达一切理、一切事、一切众生的源头,全身融入大圆觉海了,这是一劳永逸的事。以后的日子,就活在本地风光里,人虽然活在地球上,但是心却是活在常寂光的世界里,以常寂光的心,活在这个五浊世界,虽然活在五浊恶世,但却是活得洒脱、自在。所以,禅是既淑世又出世,既存在又超越的。

  

  至于打坐,我劝你不必,因为打坐、禅定,是不能离开师父的,你到了什么程度,出现什么境界,是对?是错?师父可以随时提醒你,如果你一个人去打坐,那很危险!而你以求健康的心态去打坐,没有必要,你已经很健康了,你又不参加奥林匹克,勿须再提升体力了。如果要提升心力,用不著去打坐,随时随地,勿忘勿助,即是恒心、毅力、意志力,加起来即等于心力。你自己念头来了能够很清楚地知道,但是进一步要马上批判,错了马上改。你已经上路了,我看你的境界不错,再下去一定会愈来愈好。

  

  至于说工作场所充满贪嗔痴,一般众生就是那种样子,这与你自己无关,只要对外不认同、不著相,他好他坏,根本不相干。这样你才能“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否则你老是心随境转,还怎么修行?

  

  过去,我有个朋友向我诉苦:说他有一个同事,坏得很!人坏、心坏、处处叫人讨厌,躲又躲不了他。后来,我调换了一个单位,不久,他也调来了,还坐在我的对面,天天看著他受他折磨,真是要命……。

  

  我说:这用不著去担心嘛!他好他坏与你无关啊!他又不是你太太,也不跟你过一辈子,他不喜欢你,你也用不著跟他办离婚手续,管他干什么?他说他经常否定我、看不起我、把我批判得一文不值……。我说:你的生命意义和价值,难道是建立在少数主观、偏见者的好恶之上吗?如果你是这样附属于他人而活,那多没有意义啊!他听了终于醒悟了,以后他只管活自己的,再也不介意别人的扭曲了。

  

  修行,就是要觑破、放下,行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安祥就是般若,只要常常保持安祥心态,什么都难不倒你,也打不倒你,因为你有了安祥金刚不坏之心的缘故。

  

  观心的要领和方法

  

  问:请问老师如何观心?观心时,是否不随念头继续想下去?

  

  答:“观心”有很多方式,你先要认清一件事,在修行任何法门以前,都要先做一次彻底的反省,彻底的忏悔,然后才能消除障碍,与法相应,不然心垢太重,犹如电阻太大,电流是通不过的。

  

  佛教各宗派都重视反省忏悔,若不反省,你就不能认识自己是谁?自己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如果我真正反省了以后,而且反省得很由衷、很彻底,就会清楚地认知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好人,好到什么程度?是坏人,坏在甚么地方?坏到什么程度?人究竟比一般动物高明多少?经过反省你就清楚了。认真忏悔以后,你那些我慢、执著、自以为是的偏去个性就会降低。

  

  六祖坛经有无相忏悔,修行就是要修正自己的想念行为;修正自己偏颇、割裂了的表层意识,而本心原本是完美不须要修的,要修的只是我们这七零八碎、欲振乏力、多元的、分裂的、不统一的表层意识。我们在修正它以前,当然先要知道那些地方需要修正。反省就是对自己的想念行为作一次检查。经过反省忏悔以后再去观心,心就不会太乱了。没有事的时候静坐观心,有事的时候随时观心,方法很简单,扼要地说,不管想什么,自己都要清楚地知道就行了。古人说:“识得不为冤。”

  

  我在台南的时候,有位朋友每天早晨都在体育公园散步两小时,我问他:“你在散步的时候,都想些什么?”他说:“我散步时只是在散步,并没有想什么。”这种人很可悲,为什么?无明垢重,自己想什么,自己都不知道,显然失去了主宰,完全失去控制了。人可能不想什么吗?两个小时什么都不想,这是不可能的,而想了许多自己却不知道,这就是生命力衰退的现象。这位仁兄果然不到半年,在散步中摔了一跤就“奉主召”了。

  

  我们若想提升心力,就必须秒秒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并且要养成习惯,发觉这个念头不好,立刻把它丢掉,经过反省出来的坏念头,应该不再浮现。我所讲的话是可以求证的,是通得过实验的,只要你反省得很由衷、很虔诚,该反省的事情它就会映现出来,不须要你去苦苦思索,你只要把自然忆起的过错写下来。为什么要写呢?写下来见光,光能除暗。如果你反省很彻底、很由衷,那么反省忏悔过以后,这些念头就不会再浮现。如果你由反省而观心,从生到死打成一片,不是说一天只观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这样是没有用的,要不断地观心,工作时管带,就好像买菜时带著孩子,牵紧他,不要让他走失一样。孩子上学了,当你做完家事,没有事的时候,可以坐著观心,看看本来的心态是什么觉受,向自己的内心找答案。

  

  总之平常不管是工作、休息或娱乐,都不要忽略自己任何一个念头,不要让它在你不自觉中溜过,当然也不要压抑让它停止。

  

  六祖说“念绝即死。”人不能没有念,但应该是正念,也就是光明的想念,以及与工作、学习、修行有关的正思惟,和由责任义务出发的正念。

  

  修行只须以正念取代妄想就可以了,如果把所有的念头不分正邪、明暗一律停止,就偏离了中道,突出法执了。扼要地说,人应该主动地去思惟、想念,不要被动地、不自觉地跟著妄想走,不要让妄想牵著你的鼻子走,让你陷入“想阴”。

  

  我们的头脑是个工具,用它去思索,并不影响修行。中国佛教的大师们,都有深邃的思想、有崇高的成就。思惟、想念会妨碍他们吗?不会的,只有邪思妄想才会影响修行。八正道中的正念和正思惟,都是修行的工具,善用工具就是正行──真正的修行。

  

  扼要的说,修行必先反省忏悔。主动正思惟以主宰心国。当我们思索任何一个问题,没有得出结论、答案之前,不要半途放弃去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假如每个问题都想一点就放弃,而且习惯于这样想,以妄想、空想、幻想为享受,久而久之,当你想一件事情时,就会同时涌现许多不相关的问题,当别人问你这个问题时…

《解惑录一(耕云先生讲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