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要工作,就應該心無二用,把感情、理智無保留地投入工作。對修行而言,則是精者不雜,也就是要不斷地淨化自己;進者不退,不要受到外在一切的牽製、幹擾,安祥度自然會一天天的加深,親和力和同化力也自然會一天天的擴大、加強,這就是禅者的正精進。
九、正念與邪念
所謂正念,就是無私無我,正大光明的想念。
人是會想念的動物,要求停止思念是不可能的,但若要做到念念分明,念念無私無我,正大光明不起邪念,遠離貪、嗔、癡、慢……就必須不斷地反省忏悔,以修正想念和行爲。
就世法而言,人是心物合一的體現──人的念頭在主使、支配著人的肉體。在“安祥之美”的講詞中,我曾說過:心念不正,會造成身體上的很多疾病。因爲所有黑暗的、不可告人的念頭不應該任其滋長。一天到晚念頭都在活動,而我們卻不知道,這就是無明,無明就是愚昧。
正念的起點,是念念自知,念念自我批判;一念之起,立刻要辨明是正?是邪?邪念就要自我製裁,若是正念,要做的就立刻去做,做不到的和不必要的念頭都是妄想,要立刻斷然遏止、揚棄。
念頭來自前塵緣影,是耳朵錄音、眼睛錄影所吸收累積的虛幻六塵,我們如不自省、自覺,便會不知不覺地被妄念所支配、愚弄。
在臺南時我每天早上都到體育公園散步,有一天遇到一位很要好的朋友,我問他:每天散步多久?在散步時,心裏都想些什麼?他說:我根本沒有想,我一點想念都沒有。我心裏想:這簡直是睜眼說瞎話。
大家也許問:見性以後,秒秒安祥了,有沒有想念?我可以回答無念,也可以回答有念。爲什麼?因爲就禅者而言,有念即是無念。答有、答無都沒有錯。
楞嚴經說“如幻叁摩地,彈指超無學。”真正的安祥心態,就是“如幻叁摩地”,叁摩地就是正定。爲什麼說如幻呢?
古德有一句話形容念頭在禅者心境上的情況說是“長空不礙白雲飛”,念頭好像是天空中的一片雲,若有若無,既不停滯,也無幹擾。這就是有無不二,用不離體的正念。更進一步,所有念頭的萌生,都會清清楚楚地察知,一個也不會漏過,這就是“識得不爲冤”。
再進一步,念頭就會自動停止。會不會死?怎會?他還有那個無念之念在主宰著心國。對契入不二法門者來說,有念即是無念,無念也是有念,是圓融無礙的,否則便不契不二法門。
爲什麼說安祥禅的安祥是一種覺受?因爲離開心的覺受,任何學術都跟解脫無關;凡是不能淨化、提升、改變心態的學問,都屬外道,學得再多,對正命都毫無裨益,那顯然是廢知識,跟酒精一樣,只有熱量而沒有營養。
所以,各位要珍惜護持此刻的心態,能保任此刻的心態,你便已擁有正受和正念。念念無執著、念念不停留、念念不感光,唯念衆生苦,唯念生老病死的問題要突破;所有的念都是光明的,都可以發爲語言,說給大家聽,這就是正念。如果對自己的想念會感覺臉紅,那就不對了。
十、正定與邪定
八正道最後一個要項是正定。什麼是正定呢?正定就是安定得很正確,正定就是正確的禅定。
真正的禅定,就是六祖所說的外不著相──不受外在事物的牽引、幹擾;內心不亂──內外平靜,天下太平,既沒有外來的侵擾,也沒有內部的叛亂,國家就太平了。我們講的國是心國,你自己就是自心的國王。經上說心王、心所,就是要我們識得主、從。
現在學邪定的人很多。有些人服鎮靜劑求心的鎮定;也有人服LSD追求幻覺,這都是邪定。佛經列舉的邪定很多,我們既不接觸,也不必一一去批判它。一般最混淆正定的有打坐、煉丹、守竅、通靈靜坐……倘若條件不具,守竅的結果,不但會導致血壓高升、眼睛失明、五陰熾盛等過患,甚至會因走火入魔而精神分裂。
有人修天眼通,結果連肉眼都不通了;有人觀想某一種事物求定,這叫有相定;有人打坐,一入坐就什麼都不知道了,這叫枯木死灰定,也叫無記空定;還有人追求某種境界或功利,打坐煉丹,修大、小周天,希求由身體健康超人一等而長生不死,但卻忘了佛說生、老、病、死……八苦交煎,尤其是第八苦“五陰熾盛”更容易使人墮落、迷失。
修行要不離中道,過與不及都不適中。安祥禅不是一般的禅定,安祥就是正定,也唯有保持安祥的心態,才有助于生、死、苦、樂的解決,有裨于永恒生命的證得。只要你肯全心投入,秒秒護持,其成功率如立竿見影,百分之百的穩操左券。
十一、安祥禅的禅定
一般禅定有四禅八定(四禅天、四空定)、九次第定……現今也有超覺靜坐等法門;而安祥禅的禅定,有以下叁個階段:(一)離執禅定、(二)去執禅定、(叁)無執禅定。
各位來禅學會參加共修,或經常唱禅曲、聽錄音帶、看講詞,當你有會于心時,當下就會和安祥禅相應而擁有正受。當你以這種安祥心態走在熱鬧的大街上,雖然對外在的一切曆曆明明,卻好像是只有自個兒一人一樣,外面那些擾嚷喧嘩對你已不構成幹擾了,你的心就像一面鏡子,到面前“照”得清清楚楚,走過去了卻不留影像,這樣的心態就是離執禅定。
過去和人一言不合便會生氣,現在別人罵你時,你卻覺得好笑。過去看別人都不順眼,自己照鏡子,連自己都不滿意,現在無所謂順眼不順眼、滿意不滿意了。過去你是個錄影機、答錄機,看到什麼就錄什麼,聽到什麼就錄什麼,然後把“軟體”裝進腦子裏。現在眼睛看東西跟鏡子一樣,過去就沒有了;耳朵聽話(一切聲音)也是左耳進、右耳出,俨然是“所過者化,所存者神”,能夠達到這種心境,就是離執禅定。
離執禅定如果是氣質純潔,養之有素,也能就地還鄉,這“地”就是如幻叁摩地。那爲什麼還要經過叁個階段呢?離執禅定跟去執、無執禅定有什麼關系呢?
問題就在離執禅定是否能夠時時、秒秒,須臾不離地持之不失。如果是在老師跟前才有,離開老師就無;刻意去找它,它還存在,一不留意它就溜走了,這顯示你的心垢還沒有去掉,偏去的個性還沒有扶正,多劫以來的機械慣性、習氣尚未糾正,積業成障的障礙還沒有撤除,一旦遭遇到惡因緣,離執禅定就會退失,依然會欲振乏力,被外緣牽著鼻子走;所謂“陰境忽現前,瞥爾隨它去”,這不僅可怕,而且也實在值得我們警惕。這顯示當你證得離執禅定時,仍必須緊接著做好去執的工夫,這樣才牢靠、穩妥。
如何去執呢?只是教人認真、由衷、徹底的做一番反省、忏悔的工夫。
反省,是所有修行人不可缺少的法門。因爲那些陳年往事、無明、心垢……如果不把它徹底整理、清除,觸機遇緣,老毛病依然還會發作;所以,天主教有告解,基督教有忏悔儀式,在六祖壇經裏也有無相忏悔的明誨。大智度論裏對忏悔的要求更嚴厲,要你把所做、所爲,所有見不得人的殺、盜、淫、妄種種惡行,當著千百大衆發露忏悔,倘還存有一絲我執,是很難做到的。
金剛經上說“世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就等于重罪輕受,打了不罰,罰了不打,免于被惡業牽入地獄,這應該是最揀便宜的事了。發露就像是見光死,是消業去障的殊勝法門。拿別人看不起、當衆沒面子,和疾與菩提心相應、享有正受、提升正見相比,孰輕孰重?真修行人一定會知所取舍。因爲你若不做去執禅定的工夫,離執禅定是不容易守得住而易出現斷層的;斷層便是有漏。
什麼是離執禅定?我相信除了少數因業障太重而電阻太大的會友以外,在座各位都在離執禅定中,感受到微醺的離執心態吧?
我時常講:不努力的人不會成功,不付出的人不能獲得,不耕耘的人沒有收獲。要想獲得必先付出,這是宇宙法則,是自然齊一律。你如果想保有這美好的安祥心態,這最上一乘、最圓、最頓,當下超凡入聖,立刻見性成佛的現量,就必須下定決心,做一番誠懇地反省、忏悔才行。
你若真心修行,就必須通過去執禅定,確確實實地反省,不必訂進度,不要圖快速,分年分段,點點滴滴,巨細靡遺地把自己心靈深處的陰暗汙垢,一一地挖掘出來曝光,讓它“見光死”。
反省的順序是按反時針──今天反省昨天,今年反省去年,去年反省前年……這樣一直反省到出生;當反省到不能記得時就等,如果修行好,總有一天會反省到媽媽生你時候的情形,到時候就可能證得宿命通了。
你能認真反省,去執去得很徹底,把所反省出來的種種心垢去除,拔掉病根,並且寫出來,找一個你最尊敬、最信得過的人,在他面前頂禮,宣讀你的忏悔,然後誓死絕不再犯,絕不讓罪過再重複下去,這就是修去執禅定。心垢清除了,病根拔掉了,然後就自然地證入無執禅定。無執者,無漏也,就是無缺點計畫的完成。
以後的一切思想、言語、行爲,不假著意,自然而然會符合八正道。既已臻于無漏,你不是佛是誰?誰又是佛呢?
修行到達真無漏、大圓滿的人,動靜、喜怒、啼笑……統統是無漏的、離非的、離分別的、無私無我的,這就是佛說八正道的正確踐行。
請各位從現在開始,用現在的心態做由衷的反省,來修去執禅定,等我們去執的偉大工程完成以後,就升進到無執,就堪與諸佛把手共行了。
八正道出自佛說雜阿含經第二十八卷。阿含經是佛的第一大弟子摩诃迦葉法王子,集合五百大阿羅漢所集結的佛語,其中大多是修行法要與典故,有啓發性的寓言,既不枯燥,也不涉神秘,希望各位有空可以看看,也希望各位珍惜今天的勝緣,尤其要珍惜此刻的心態,努力通過八正道,定會到達生命的圓滿!
《無漏行──到達生命圓滿的‘八正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