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要工作,就应该心无二用,把感情、理智无保留地投入工作。对修行而言,则是精者不杂,也就是要不断地净化自己;进者不退,不要受到外在一切的牵制、干扰,安祥度自然会一天天的加深,亲和力和同化力也自然会一天天的扩大、加强,这就是禅者的正精进。
九、正念与邪念
所谓正念,就是无私无我,正大光明的想念。
人是会想念的动物,要求停止思念是不可能的,但若要做到念念分明,念念无私无我,正大光明不起邪念,远离贪、嗔、痴、慢……就必须不断地反省忏悔,以修正想念和行为。
就世法而言,人是心物合一的体现──人的念头在主使、支配著人的肉体。在“安祥之美”的讲词中,我曾说过:心念不正,会造成身体上的很多疾病。因为所有黑暗的、不可告人的念头不应该任其滋长。一天到晚念头都在活动,而我们却不知道,这就是无明,无明就是愚昧。
正念的起点,是念念自知,念念自我批判;一念之起,立刻要辨明是正?是邪?邪念就要自我制裁,若是正念,要做的就立刻去做,做不到的和不必要的念头都是妄想,要立刻断然遏止、扬弃。
念头来自前尘缘影,是耳朵录音、眼睛录影所吸收累积的虚幻六尘,我们如不自省、自觉,便会不知不觉地被妄念所支配、愚弄。
在台南时我每天早上都到体育公园散步,有一天遇到一位很要好的朋友,我问他:每天散步多久?在散步时,心里都想些什么?他说:我根本没有想,我一点想念都没有。我心里想:这简直是睁眼说瞎话。
大家也许问:见性以后,秒秒安祥了,有没有想念?我可以回答无念,也可以回答有念。为什么?因为就禅者而言,有念即是无念。答有、答无都没有错。
楞严经说“如幻三摩地,弹指超无学。”真正的安祥心态,就是“如幻三摩地”,三摩地就是正定。为什么说如幻呢?
古德有一句话形容念头在禅者心境上的情况说是“长空不碍白云飞”,念头好像是天空中的一片云,若有若无,既不停滞,也无干扰。这就是有无不二,用不离体的正念。更进一步,所有念头的萌生,都会清清楚楚地察知,一个也不会漏过,这就是“识得不为冤”。
再进一步,念头就会自动停止。会不会死?怎会?他还有那个无念之念在主宰著心国。对契入不二法门者来说,有念即是无念,无念也是有念,是圆融无碍的,否则便不契不二法门。
为什么说安祥禅的安祥是一种觉受?因为离开心的觉受,任何学术都跟解脱无关;凡是不能净化、提升、改变心态的学问,都属外道,学得再多,对正命都毫无裨益,那显然是废知识,跟酒精一样,只有热量而没有营养。
所以,各位要珍惜护持此刻的心态,能保任此刻的心态,你便已拥有正受和正念。念念无执著、念念不停留、念念不感光,唯念众生苦,唯念生老病死的问题要突破;所有的念都是光明的,都可以发为语言,说给大家听,这就是正念。如果对自己的想念会感觉脸红,那就不对了。
十、正定与邪定
八正道最后一个要项是正定。什么是正定呢?正定就是安定得很正确,正定就是正确的禅定。
真正的禅定,就是六祖所说的外不著相──不受外在事物的牵引、干扰;内心不乱──内外平静,天下太平,既没有外来的侵扰,也没有内部的叛乱,国家就太平了。我们讲的国是心国,你自己就是自心的国王。经上说心王、心所,就是要我们识得主、从。
现在学邪定的人很多。有些人服镇静剂求心的镇定;也有人服LSD追求幻觉,这都是邪定。佛经列举的邪定很多,我们既不接触,也不必一一去批判它。一般最混淆正定的有打坐、炼丹、守窍、通灵静坐……倘若条件不具,守窍的结果,不但会导致血压高升、眼睛失明、五阴炽盛等过患,甚至会因走火入魔而精神分裂。
有人修天眼通,结果连肉眼都不通了;有人观想某一种事物求定,这叫有相定;有人打坐,一入坐就什么都不知道了,这叫枯木死灰定,也叫无记空定;还有人追求某种境界或功利,打坐炼丹,修大、小周天,希求由身体健康超人一等而长生不死,但却忘了佛说生、老、病、死……八苦交煎,尤其是第八苦“五阴炽盛”更容易使人堕落、迷失。
修行要不离中道,过与不及都不适中。安祥禅不是一般的禅定,安祥就是正定,也唯有保持安祥的心态,才有助于生、死、苦、乐的解决,有裨于永恒生命的证得。只要你肯全心投入,秒秒护持,其成功率如立竿见影,百分之百的稳操左券。
十一、安祥禅的禅定
一般禅定有四禅八定(四禅天、四空定)、九次第定……现今也有超觉静坐等法门;而安祥禅的禅定,有以下三个阶段:(一)离执禅定、(二)去执禅定、(三)无执禅定。
各位来禅学会参加共修,或经常唱禅曲、听录音带、看讲词,当你有会于心时,当下就会和安祥禅相应而拥有正受。当你以这种安祥心态走在热闹的大街上,虽然对外在的一切历历明明,却好像是只有自个儿一人一样,外面那些扰嚷喧哗对你已不构成干扰了,你的心就像一面镜子,到面前“照”得清清楚楚,走过去了却不留影像,这样的心态就是离执禅定。
过去和人一言不合便会生气,现在别人骂你时,你却觉得好笑。过去看别人都不顺眼,自己照镜子,连自己都不满意,现在无所谓顺眼不顺眼、满意不满意了。过去你是个录影机、答录机,看到什么就录什么,听到什么就录什么,然后把“软体”装进脑子里。现在眼睛看东西跟镜子一样,过去就没有了;耳朵听话(一切声音)也是左耳进、右耳出,俨然是“所过者化,所存者神”,能够达到这种心境,就是离执禅定。
离执禅定如果是气质纯洁,养之有素,也能就地还乡,这“地”就是如幻三摩地。那为什么还要经过三个阶段呢?离执禅定跟去执、无执禅定有什么关系呢?
问题就在离执禅定是否能够时时、秒秒,须臾不离地持之不失。如果是在老师跟前才有,离开老师就无;刻意去找它,它还存在,一不留意它就溜走了,这显示你的心垢还没有去掉,偏去的个性还没有扶正,多劫以来的机械惯性、习气尚未纠正,积业成障的障碍还没有撤除,一旦遭遇到恶因缘,离执禅定就会退失,依然会欲振乏力,被外缘牵著鼻子走;所谓“阴境忽现前,瞥尔随它去”,这不仅可怕,而且也实在值得我们警惕。这显示当你证得离执禅定时,仍必须紧接著做好去执的工夫,这样才牢靠、稳妥。
如何去执呢?只是教人认真、由衷、彻底的做一番反省、忏悔的工夫。
反省,是所有修行人不可缺少的法门。因为那些陈年往事、无明、心垢……如果不把它彻底整理、清除,触机遇缘,老毛病依然还会发作;所以,天主教有告解,基督教有忏悔仪式,在六祖坛经里也有无相忏悔的明诲。大智度论里对忏悔的要求更严厉,要你把所做、所为,所有见不得人的杀、盗、淫、妄种种恶行,当著千百大众发露忏悔,倘还存有一丝我执,是很难做到的。
金刚经上说“世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等于重罪轻受,打了不罚,罚了不打,免于被恶业牵入地狱,这应该是最拣便宜的事了。发露就像是见光死,是消业去障的殊胜法门。拿别人看不起、当众没面子,和疾与菩提心相应、享有正受、提升正见相比,孰轻孰重?真修行人一定会知所取舍。因为你若不做去执禅定的工夫,离执禅定是不容易守得住而易出现断层的;断层便是有漏。
什么是离执禅定?我相信除了少数因业障太重而电阻太大的会友以外,在座各位都在离执禅定中,感受到微醺的离执心态吧?
我时常讲:不努力的人不会成功,不付出的人不能获得,不耕耘的人没有收获。要想获得必先付出,这是宇宙法则,是自然齐一律。你如果想保有这美好的安祥心态,这最上一乘、最圆、最顿,当下超凡入圣,立刻见性成佛的现量,就必须下定决心,做一番诚恳地反省、忏悔才行。
你若真心修行,就必须通过去执禅定,确确实实地反省,不必订进度,不要图快速,分年分段,点点滴滴,巨细靡遗地把自己心灵深处的阴暗污垢,一一地挖掘出来曝光,让它“见光死”。
反省的顺序是按反时针──今天反省昨天,今年反省去年,去年反省前年……这样一直反省到出生;当反省到不能记得时就等,如果修行好,总有一天会反省到妈妈生你时候的情形,到时候就可能证得宿命通了。
你能认真反省,去执去得很彻底,把所反省出来的种种心垢去除,拔掉病根,并且写出来,找一个你最尊敬、最信得过的人,在他面前顶礼,宣读你的忏悔,然后誓死绝不再犯,绝不让罪过再重复下去,这就是修去执禅定。心垢清除了,病根拔掉了,然后就自然地证入无执禅定。无执者,无漏也,就是无缺点计画的完成。
以后的一切思想、言语、行为,不假著意,自然而然会符合八正道。既已臻于无漏,你不是佛是谁?谁又是佛呢?
修行到达真无漏、大圆满的人,动静、喜怒、啼笑……统统是无漏的、离非的、离分别的、无私无我的,这就是佛说八正道的正确践行。
请各位从现在开始,用现在的心态做由衷的反省,来修去执禅定,等我们去执的伟大工程完成以后,就升进到无执,就堪与诸佛把手共行了。
八正道出自佛说杂阿含经第二十八卷。阿含经是佛的第一大弟子摩诃迦叶法王子,集合五百大阿罗汉所集结的佛语,其中大多是修行法要与典故,有启发性的寓言,既不枯燥,也不涉神秘,希望各位有空可以看看,也希望各位珍惜今天的胜缘,尤其要珍惜此刻的心态,努力通过八正道,定会到达生命的圆满!
《无漏行──到达生命圆满的‘八正道’》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