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些只是因缘所生法,如果地球不存在了,那些学问、知识都归向哪里去呢?
正见的可贵处,在于拥有正见的人肯坚持正见,这样面对一切现象时,才不会生疑,也才能保证自己想念、行为的正确。
四、正思惟与邪思惟
先说什么是邪思惟?很多人一天到晚不自觉地进行著邪思妄想。
有些人希求长生不死,几乎是人人都很怕死。就世法而言,有生就有死,凡是因生而有的都会死,如果不是因生而有的,当然无可灭。佛法重视无生法忍,这是可以证得到的。当人证实自己并非因生而有时,当下就是永恒。在了解自己的同时,当下便了解了一切;因为突破一点,可以扩展到全面,一处如此,处处皆然。
任何一种思惟如果跟我们的生死苦乐无关,跟个人的生活、理想毫无关连,那就是邪思惟。思惟如果偏离了中道,不契合人生的主题,或漫无目的的空想,统名邪思惟。邪思惟不仅浪费时间、生命,而且增加心垢,加重业力,沉入想阴。
我们研究有用的学术,追求有用的知识,或破解一个公案,都是光明的思惟,正思惟会使我们健康。所有哲学家、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其所以都是健康长寿,都归功于他们善用正思惟与宇宙的生命力结合,撷取了生命的源头活水。
真正的正思惟是自动自发的,不但是一种快乐的事,而且还会上瘾,如果掺杂了功利主义的思惟,那便会让人感到压迫与无奈,而形成一种煎熬和惩罚,生命力也会因之而萎缩。
人,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人为什么会苦?苦的因、苦的根在哪里?如何找到苦的因,拔掉它的根,如何保持心境的平衡,使大家都安祥、快乐,这才是正思惟。
达摩祖师说学禅有理入,有行入两条路,当你思惟到一切理、一切事的根源时,就是到达生命的源头,就会桶底脱落,当下理、事二障除,我、法二执断。有不少人认为学佛法应该是无思、无为的,这是偏见;因为思惟和不思惟是一回事,当你臻于体用不二时,思惟就是不思惟,这可不是“白马非马”的戏论,因为你思惟的是实相,与法界的光明相应,你的心力会增长;如果是邪思妄想,就会沉入想阴,就会因生命力的浪费、萎缩而面不华色。如果想什么问题都不求结论,久之,当你想一个问题时,十个、八个问题会一齐出现,而形成精神分裂,这是可以通得过实验的。
比如当教师的,你若是用爱的教育去教学生、改作业,晚上虽然睡得晚,早上起床精神依然很好;如果是带著莫可奈何的厌烦心情去教学生、改作业,随便敷衍,不得不做而做,工作对你便是一种煎熬和惩罚,不但影响健康,照照镜子看,脸色一定会一天比一天难看。
同样的道理,你若是给禅刊写文章,晚上只睡了两三个小时,第二天精神仍然会很好;如果是为了被迫写其他的文字而熬夜,第二天便会头昏脑胀。不信?试试看!
在修行的历程上,有些问题如果不思,它就不通。佛祖坐在菩提树下,并非在闭目养神,而是就宇宙、人生的核心问题在集中心力进行思惟,只有把难题解开、突破,才能豁然大悟。可知正思惟不仅不会妨碍修行,反之,要断惑证真,只有用思惟做工具,向自心求答案,才能一劳永逸,以思惟到达无思、无为的境地。
五、正语与邪语
什么是正语?正语就是诚实语、正直语、安慰语、去惑语、调和语,所言都是有利他人,真实不虚的。正语就是正直语:公平正直,绝无虚假。正语是柔和语:听起来很温柔,能化解冲突、矛盾,而不伤人,不破坏人际的调和。如法而说,如实而说,是正语的最高境界;所说的话不违实相,不违背正见,用正确的见解来指导说话的内容。
正语的反面是邪语,什么是邪语?凡非正语,都是邪语。一般易犯的邪语是:
两舌──挑拨是非,制造不和;一件事情,两种说法,乃至两面讨好,都属两舌。
恶口──粗鲁骂人、讲话难听、言中带刺、信口批评,都属恶口。
绮语──说黄色的话,煽动别人本能;引起他人不该有的罪恶动机,使其造业、造罪;乃至花言巧语、奉承、谄媚……都属绮语。
妄语──就是说谎、骗人,至于未见说见、未得说得、未证说证,更是大妄语。
在八正道里,正业、正语、正念,是针对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提出的。在这三业中,佛法很重视口业,因为古圣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言语影响之大由此可见。所以说话不可不慎,尤其不可把错误的思想和见解向别人传播,那样就等于散播毒素。思想是无声的语言,语言是思想的声音,它对人们的祸福、损益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我们说话要说正语,不可说邪语;要说有建设性的话,说有助大众和谐的话,不要说破坏性的话;要说鼓励、安慰的话,不要说讽刺、伤害人的话。
六、正业与邪业
什么是正业?正业包括身、口、意三业的清净。八正道中既分列出正语和正念,正业的重点应该在身体的行为上。
所谓“业”,就是想念、行为的总和。例如一个公司一年的运作,大家共同努力的总和,叫做业绩;同样,人从生到死,除了三岁以前的“无记”,在这一生中所思、所行的种种,综合起来就是业。当然,说一句话、做一件事,都是业,也都会产生影响──形成业力。由此可知,业就是生活过程中的纪录。
业,既然有正邪、善恶之分,我们自当只造善业、正业,不造邪业、恶业。
正业就是正当的想念和行为。举例来说:如果你是商人,在和别人交易时,要同时考虑到不仅要对彼此有利,也不能损及国家和第三者的利益,这种作为就是正业。反之,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欺骗、蒙蔽对方,使其理智不清、判断错误,造成于我有利,于他有害的损人利己结果,这不是正业,而是邪业。为了利己利人而使第三者受害,也是偏离中道的邪业。
依此类推,所谓正业,应该是自他兼利,彼此无损,不违中道的行为。中道不是指墙头草随风倒;也不是主张无是无非,谁也不得罪;更不是面对大是、大非时,模棱两可,保持中立。而是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不偏不倚,就跟射箭要恰好命中中心点一样,不偏不倚。正业的尺度就是止于至善的中道。我们唯有活在责任义务中,自他兼利,绝不制造负值,绝不危害国家,才能活在理得心安的正业之中。
七、正命与邪命
什么是正命?正命就是活得光明磊落,正正当当,仰俯无愧,顶天立地的生活品质与人格素养。
假如我们活得不光明、不磊落,为了自己活,让别人活不下去,把自己的生活利益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就是邪命。就现代国民的基本认知来说,要生存就不能逃避自卫战斗;要生活就不能脱离各类型的生产。任何只想获得而不付出,有需求而无贡献的生命存在,都只会制造人群的负值,也都是邪命。
我常说:人要活在责任、义务里,如果逃避责任、义务而苟且存活,这种人活著是多余,他只会增加别人的负担和伤害,这也是邪命。
做为一个朝向生命圆满迈进的修行人,一定要活在正命里。百丈怀海禅师便是一个足堪效法的典型。他首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年逾八十岁,他还每天下田耕地。徒弟们怜悯他年老,劝他不必下田工作,他不答应,徒弟把他的工具藏了起来,老和尚因为这一天没有工作,便在室中打坐,拒绝到斋堂吃饭。他那“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嘉言卓行,就是禅者的典范。
我常说“爱你的工作,要和你的工作谈恋爱。”因为只有工作才会使你活得理直气壮,也许你可以不工作也有饭吃,但那会使你活得窝囊、猥琐。只有活在正命里,才会活得理得心安,也才有安祥的基础。
八、正精进与邪精进
有正精进就有邪精进。
在佛陀的弟子群中,有一位名叫阿那律的,因为常常贪睡被佛呵斥,他便涕泣自责,不再睡眠,结果七天之后双目失明。睡眠是眼睛的食粮,未到大悟澈了的境界,岂可不眠?佛祖怜悯他,教导他修天眼通,从此他不须依赖肉眼看了。
还有一位名叫输屡那的佛弟子,也是因为过于精进,以至欲速不达,思悔欲退。佛知道后问他:你过去在家里最喜欢做什么事?他答:爱弹琴。佛问:弦松时如何?没声音了。弦扭得太紧时怎样?会断!不松不紧时如何?可以弹了。佛说:这就对啦!修行就像调琴弦,不能太松,太松就是懈怠;也不可太紧,太紧了就会断掉,即使不断,也会发出难听的噪音,要松紧适度啊!这位弟子听了佛的教诲,就改变了修行的态度。
佛陀说“制心一处,事无不办。”我曾把佛这句话引申为“把全生命的情感、理智、精力投注到你所从事的研究发展上,让它集中形成一个焦点,然后在那个焦点上,就会绽放出智能的花朵。”我对佛陀这句话的体会就是这样。
所有成功的人,都善于集中他的生命力。大发明家爱迪生的故事,人人都知晓,他只受了两年的小学教育,没有任何学校的学历证件和毕业文凭,但他发明了一千三百多种东西,凭什么呢?凭著他对研究、发明的浓厚热爱,以工作为享受,自动、自发,只有快乐,绝无压迫感。他的成功就在于制心一处,精一不杂。如果不能制心一处,精力分散,将会一事无成;善于集中心力,才有创造力,也才能突破难关,开拓境域。
正精进在实践上就是摒除杂念,集中心力。我们要进行思惟,先要确定主题,然后集中心力去思惟,没有结论绝不思惟另外的问题。…
《无漏行──到达生命圆满的‘八正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