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說彌勒禅法的修習(明夷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下。中品唯一。怨亦分叁,謂下、中、上。總成七品。分品別已,先于上親,發起真誠與樂勝解。此願成已,于中、下親,亦漸次修如是勝解。于親叁品得平等已,次于中品、下、中、上怨亦漸次修如是勝解。由數習力,能于上怨起與樂願與上親等。修此勝解既得無退,次于所緣漸修令廣。謂漸運想,思惟一邑、一國、一方、一切世界,與樂行相無不遍滿,是爲修習慈無量成。此卷子中也稱此種修法爲“慈心叁昧”,所謂慈心叁昧,即住于慈心、離嗔恚怨憎之念、遍念令衆生受樂之叁昧。《禅法要解》解釋說:

  問曰:如阿毗昙說,何等是慈叁昧?觀一切衆生悉見受樂。又,經中說慈心叁昧,遍滿十方,皆見受樂。雲何但言願令衆生得樂?答曰:初習慈心,願令得樂。深入慈心叁昧已,悉見衆生,無不受樂。如鑽燧出火,初然細軟幹草,火勢轉大,濕木山林,一時俱然。慈亦如是。初入觀時,見人受樂,願與苦者。慈力轉成,悉見得樂。 其具體之修法,見佛陀跋陀羅譯《佛說觀佛叁昧海經》:

  “淨飯王等一切大衆白佛言:“世尊,雲何名爲慈心叁昧?惟願世尊爲我略說。”佛告大衆:“夫慈心者,應當起想,先緣所親。系念之時,念己父母受諸苦惱。有不孝者,念己妻子、所愛衆生受諸苦惱。有見衆生癞病癕瘡。見已作念,當雲何救?一想成已,應作二想。二想成已,應作叁想。叁想成已,滿一室想。一室想成已,滿于僧坊。一僧坊成已,滿一由旬。一由旬成已,滿一閻浮提。閻浮提成已,滿弗婆提。弗婆提成已,滿叁天下。如是漸廣滿十方界······見是衆生皆受苦惱,或遇重病,或見在于刀山劍樹,火車爐炭,一切苦事。見已悲泣,欲拔其苦,自作我想。乘寶蓮華,詣諸人所,調身按摩,爲洗癞瘡。見地獄火,憂悲雨淚,欲滅其火。見諸餓鬼,刺身出血,化作乳想,供給餓鬼,令得飽滿。既飽滿已,爲其說法。贊佛、贊法、贊比丘僧。作是贊已,益更憂悲,心無暫舍。如是慈心,極令通利。事事廣說,如慈叁昧。如是慈心,名習慈者。”

  《坐禅叁昧經》則更具體說明,修習方法,要分叁個層次:對于從未修習過慈心叁昧者,要教他以親人爲對象,修願與親人安樂。對于已經修習過慈心叁昧者,要教他以中人爲對象,修習願與之安樂。對于已經久修慈心叁昧者,要教他以怨憎者爲對象,修習願與之安樂:若嗔恚偏多,當學叁種慈心法門。或初習行,或已習行,或久習行。若初習行者,當教言慈及親愛。雲何親及願與親樂?行者若得種種身心快樂:寒時得衣,熱時得涼,铹實蔑美常氋v得富貴,行極時得止息。如是種種,樂願親愛。得系心在慈,不令異念。異念諸緣,攝之令還。若已習行,當教言慈及中人。雲何及中人而與樂?行者若得種種身心快樂,願中人得,系心在慈,不令異念。異念諸緣,攝之令還。若久習行,當教言,慈及怨憎。雲何及彼而與其樂?行者若得種種身心快樂,願怨憎得,得與親同。同得一心,心大清淨。親中怨等,廣及世界。無量衆生,皆令得樂。周遍十方,靡不同等,大心清淨。見十方衆生皆如自見,在心目前,了了見之,受得快樂。是時即得慈心叁昧。對于爲什麼要憐憫怨憎惡人,而願與之安樂這一問題,經中也作了解答。這其實也解決了在修習中,如何對治對怨憎者難以生起慈心的問題:

  問曰:親愛、中人願令得樂,怨憎惡人,雲何憐湣複願與樂?答曰:應與彼樂。所以者何?其人更有種種好清淨法因,我今雲何,豈可以一怨故而沒其善?複次思惟:是人過去世時,或是我親善。豈以今嗔,更生怨惡。我當忍彼,是我善利。又念行法,仁德含弘,慈力無量,此不可失。複思惟言:若無怨憎,何因生忍?生忍由怨,怨則我之親善。複次,嗔報最重,衆惡中上,無有過是。以嗔加物,其毒難製。雖欲燒他,實是自害。複自念言:外被法服,內習忍行,是謂沙門。豈可惡聲,縱此變色憋心。複次,五受陰者,衆苦林薮,受惡之的。苦惱惡來,何由可免。如刺刺身,苦刺無量。衆怨甚多,不可得除。當自守護,著忍革屣。如佛言曰:以嗔報嗔,嗔還著之。嗔恚不報,能破大軍。能不嗔恚,是大人法。小人嗔恚,難動如山。嗔爲重毒,多所殘害。不得害彼,自害乃滅。嗔爲大瞑,有目無睹。嗔爲塵垢,染汙淨心。如是嗔恚,當急除滅。毒蛇在室,不除害人。如是種種,嗔毒無量。常習慈心,除滅嗔恚。是爲慈叁昧門。

  據此卷中所雲,要想證得真實無分別禅,必須悟解:一切諸法,不從自生,不從他生,不從自他生。亦不是無因而生,衆緣和合而生起者。蓋是衆生自心現流,而于本性實無生者。這“不從自生”、“不從他生”、“不從自他生”、“亦不是無因而生”四句,也被稱爲“四不生”、“四句推撿”,乃是龍樹在《中論》中用以推證諸法不生不可得之四句,即以自因、他因、共因、無因等四句推撿有爲法,以證諸法無生的道理。 這裏的無分別禅,乃就六度的禅波羅密而言。其內容與卷中所說,基本是相同的。可知,所謂無分別禅,就是安住于中道觀的禅觀。 從上面的論述可知,所謂彌勒禅,乃是大乘的禅觀,其中既有初心行者修習的慈心叁昧,也有安住中道的無分別禅觀。這些原本是大乘修行的根本方法,何以冠以”彌勒“的名義?我們認爲,這是和下面二個原因有密切關系的:

  其一:彌勒乃修慈心叁昧成就者

  彌勒,梵語Maitreya,音譯作彌帝隸、梅怛利耶、末怛唎耶、彌帝禮等,意譯慈氏。經典中亦常稱之爲阿逸多。彌勒之所以稱爲慈氏,即與其發大慈心、修慈心叁昧有關。《賢愚經·波婆離品第五十》說,彌勒過去生爲國王,名昙摩留支,因見一比丘修慈心叁昧,光明巍巍,故發心學修,後號彌勒:

  是時如來,大衆圍繞,各悉靜然,端坐入定。有一比丘,入慈叁昧,放金光明,如大火聚。昙摩留支,遙見世尊,光明顯赫,明曜逾日;大衆圍繞,如星中月;爲佛作禮,問訊如法。見此比丘,光明特顯,即白世尊:”此一比丘,入何等定,光曜乃爾?“佛告大王:”此比丘者,入慈等定。“王聞是語,倍增欽仰,言:”此慈定巍巍乃爾,我會當習此慈叁昧。“作是願已,志慕慈定,意甚柔濡,更無害心。……爾時大王昙摩留支者,今彌勒是,始于彼世,發此慈心,自此以來,常字彌勒。

  《華嚴經·入法界品第叁十九之二十》亦雲:

  或見彌勒,最初證得慈心叁昧。從是已來,號爲慈氏。或見彌勒,修諸妙行,成滿一切,諸波羅蜜。或見得忍,或見住地。或見成就,清淨國土。或見護持,如來正教。爲大法師,得無生忍。某時某處,某如來所,受于無上菩提之記。

  其二:彌勒代表的無緣大慈即中道正觀

  隋智顗在《妙法蓮華經文句》中指出:

  彌勒者,此雲慈氏。《思益》雲:若衆生見者,即得慈心叁昧,故名慈氏。《賢愚》雲:國王見象師調象,即慈心生,從是得名慈氏。《悲花》雲:發願于刀火劫中,擁護衆生。今觀解者,中道正觀即是無緣大慈。慈善根力,令諸心數皆入同體大慈法中,離諸不善,故稱慈氏。又雲慈乃姓也,名阿逸多,此翻無勝。

  慈悲原分爲生(衆生)緣慈、法緣慈、無緣慈叁種。龍樹在《大智度論》中說:

  慈悲心有叁種:衆生緣、法緣、無緣。凡夫人衆生緣;聲聞、辟支佛及菩薩,初衆生緣,後法緣;諸佛善修行畢竟空,故名爲無緣。所謂衆生緣慈,是緣一切衆生及衆生相的認識而起慈悲心。所謂法緣慈,是聖人破除我相,滅一異相,觀衆生僅僅是五蘊假和合者而起慈悲心。此卷中所明的彌勒慈悲之禅(慈心叁昧),即屬衆生緣慈和法緣慈。所謂無緣慈,乃是不住有爲、無爲性中,不住過去、未來、現在世,知諸法不實、顛倒虛诳之相,心無所緣,通達一切法空之後而起慈悲心。這裏的慈悲心安住于空性之中,但法性空並不障礙緣起有,所以依然可以看到衆生的痛苦,只是不將它執以爲實有。以中道正觀,以諸法實相,發菩提心,拯濟一切。這是般若與慈悲的統一,即空性而起慈悲,所以稱作無緣慈。此卷中所明的彌勒無分別禅,即屬無緣慈。

  禅宗大行其道之後,類似彌勒禅的禅觀方法在漢地可謂日見式微。在早期僧傳的”習禅篇“中,尚能看到的修習“四禅八定”行者的身影,而後期僧傳的習禅篇,往往是禅宗的天下。記錄了大量的上堂、問對等語錄,簡直成爲變相的公案語錄彙編。

  下面,就彌勒禅的修法,從小乘法到大乘法,我們來看看《僧傳》的記載。 首先我們來看看《高僧傳·卷二佛馱跋陀羅傳》,了解小乘禅法在彌勒行者中的事迹。

  佛馱跋陀羅,此雲覺賢,本姓釋氏,迦維羅衛人,甘露飯王之苗裔也。祖父達摩提婆,此雲法天。嘗商旅于北天竺,因而居焉。父達摩修耶利,此雲法日。少亡。

  賢叁歲孤與母居。五歲複喪母,爲外氏所養。從祖鸠婆利,聞其聰敏,兼悼其孤露,乃迎還,度爲沙彌。至年十七,與同學數人,俱以習誦爲業,衆皆一月。賢一日誦畢,其師歎曰:“賢一日,敵叁十夫也”。

  及受具戒,修業精勤。博學群經,多所通達。少以禅律馳名,常與同學僧伽達多,共遊罽賓,同處積載。達多雖伏其才明,而未測其人也。

  後于密室閉戶坐禅,忽見賢來,驚問何來。

  答雲:“暫至兜率,致敬彌勒”,言訖,便隱。達多知是聖人,未測深淺。後屢見賢神變,乃敬心祈問,方知得不還果。

  常欲遊方弘化,備觀風俗。會有秦沙門智嚴,西至罽賓。睹法衆清勝,乃慨然東顧曰:“我諸同輩,斯有道志,而不遇真匠,發悟莫由”。即咨訊國衆,孰能流化東土。佥雲:“有佛馱跋陀者,出生天竺那呵利城,族姓相承,世遵道學。其童龀出家,已通解經論。少受業于大禅師佛大先”。

  秦主姚興,專志佛法,供養叁千余僧。並往來宮阙,盛修人事。唯賢守靜,不與衆同。後語弟子雲:“我昨見本鄉,有五舶俱發”。既而弟子,傳告外人。關中…

《略說彌勒禅法的修習(明夷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