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禅學與學禅▪P3

  ..續本文上一頁爛熟而且消化融通,一本是金剛經;金剛經的可貴是“無住”兩字,佛法的叁藏十二部歸納起來,就是“以無住本,立一切法”。什麼叫無住呢?就是不讓心停留在任何地方,不讓任何事物纏住了自己的心,若能把無住徹底了解、體會以後,對禅就不感覺陌生了。

  

   讀金剛經,不是每個字都要求解,依文解義不是受持金剛經的方法。真正受持金剛經,從頭到尾要讀誦出聲,聲音或大或小,但不能默念,要沐浴、更衣、漱口,最好是清晨,精神好時可以一口氣念叁遍,念完了把經卷一合,看看自己的心態有什麼覺受,不要向外看,向外找是外道,認爲心外還有道理,這不是外道嗎?外道並不是個壞名詞,所謂外道只能說他認爲心外還有道理可求。佛法講覺、講正受,都是注重心的覺受。你把念完經的覺受,感受得清清楚楚,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然後把它保持住,保持到什麼時候?保持到趕都趕不走,然後把它忘掉,就成功了。

  

   各位不要忽略了最後一個“忘”字,保任成功就忘──不覺得有這回事。你若不忘掉就是微細法執,就永遠只能停留在這個地方了。所以菩薩分十地,地就是境界。初地菩薩感覺到這個境界不錯,很高興,執著這個境界,他就很難到二地了,也就是到此爲止。若一念回心,不執著,不把玩光景,然後他就登二地到叁地,向上增進。所以受持金剛經不能執著正受,而是要使金剛心擡頭作主。

  

   金剛心是刀槍不入、八風不動的,人若真正以金剛心擡頭做主的話,一切得失、毀譽、稱譏、利衰來了,根本不動搖,既不影響情緒、心理,也不影響生理,才是真正的自由人,若不然,盡管數十年寒暑很短,卻有很多人覺得很漫長、很真實,那麼這個漫長的人生對你來說便形成一種懲罰;因爲你既不安祥,也不自在。你去追求刺激,刺激過後更空虛;你去尋找歡樂,歡樂過後就是寂寞;你要製造高潮,縱然你製造成功,高潮過去就是低潮;你要想突出,恰巧你周圍是在出現缺陷,周圍要是沒有缺陷,你怎麼能突出?所以追求相對的東西,都不永恒,也都不真實,只有絕對的自己的心,才是真正屬于自己。

  

   另一本是六祖壇經。我們看指月錄、五燈會元、禅語錄,一句也看不懂。“什麼是佛?”“麻叁斤。”“什麼是佛法?”“庭前柏樹子。”什麼意思啊?不懂!它從什麼地方來的呢?從六祖壇經來的。六祖壇經那麼好懂你都不去看,偏要去鑽那些不懂的。其實這些你看不懂的東西很淺,極淺!只要你入禅,你就會看得會心微笑。有的時候,你看得哈哈大笑,你看得很滑稽、很好笑、很親切,不會有什麼枯燥、格格不入的感受。所以六祖壇經是五家七宗的根源。

  

   很多人看六祖壇經,說我會了,其實只是會講故事而已。六祖如何出家,神秀說什麼,六祖又說什麼,講得好像都沒有遺漏嘛!但是你若問他一句“什麼是煩惱即菩提?”他卻答不出來;這在經上明明講“前念著相即煩惱,後念離相即菩提”啊!六祖說“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只要用這個心,就直截了當的成佛了豈不太好!請問這是個什麼心呀?他也答不出來。你要他背,他也的確會背,但爲什麼答不出來?經上明明寫的有“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你只要將你那個原本清淨的心找出,恢複你那個原本清淨的心,就直截了當地成佛了。

  

   爲什麼那麼淺、那麼近,他沒有發覺?而且會背,卻不會答;你問他下句,他不會用上句來答你。這就是障!什麼叫做“障”?業障。業障並不是罪大惡極,業障是業務所形成的慣性。我們從生到現在,生活的習慣、意識的習慣形成慣性,也就是物理學所說的惰性,很難改變。所以他不適應新的見解、新的精神和新的理性。

  

   讀六祖壇經不但要會背,而且要一句一句的把它消化,有一句不明白的就要問,一定要徹底明白。等到你把六祖壇經都明白的時候,你就發現所有的五燈會元、碧岩集、祖堂錄……都是幼稚園的教材,都沒什麼難懂。

  

   (五)爲什麼學禅?

  

   1.爲求真獨立

  

   爲了自己能夠真正的獨立,就必須學禅。大丈夫獨來獨往,真正的道,都是獨行道。譬如日本曆史上的武士宮本武藏,就是獨行的例子。我們今天並不是提倡個別生活,而是講自己心靈的獨立。我們在喊獨立、自由、平等,其實真正的獨立是心靈的獨立;除了我,再沒有別的,也就沒有自己和自己相對的一切,相對的都是幻象。

  

   2.爲求真自由

  

   第二要求真自由。證道歌說“假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五祖說“真正是得的人,輪刀上陣,只此一念。”只要得道,就算拿著槍和敵人拚刺刀,這個心都不會有所改變,這才是真自由。

  

   3.爲求真平等

  

   何謂真平等?六祖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最難平的是我們的心,常常起高起低、起尊貴念、起卑下想,有的崇高、有的渺小,這都是相對的。內心若充滿了相對──利害、好壞、是非、人我、冷熱、黑白……就變成矛盾,正負一相交,心靈就産生幹擾,使心不能安甯,若掃除一切相對,自然就能恢複平等心。

  

   所以爲求得人生真正的解脫、真正的獨立、真正的自由、真正的潇灑,只要離一切執,使被埋沒的真實自我能擡頭,能夠面對人生,這是學禅最起碼的正因。

  

   做任何事都有因果。因果,不是宗教專用的;所謂因果,在形式邏輯上講,是自然齊一律,在自然界誰也不能背離的一條定律,就是同因同果;要不是同因同果,那實驗室不必要了,今天氫二氧一是水,明天氫二氧一是汽油,那就麻煩得很,什麼都不能把捉、肯定,所以同因一定同果。

  

   學法,一定要發心正,有了正因,才能得正果。假如學禅只想打麻將都是雙龍抱,買獎券都是第一特獎,那不是正因,如果你有福報,這個願望會實現,但是你所造的業更深,你的心態更扭曲、更黯淡,你的人生更煩惱,所以要注重正因。

  

   當初六祖不辭跋涉,翻山越嶺,那時候交通極不便利,由廣東跑到湖北黃梅,是一段非常漫長的路。五祖問“欲求何物?”他說“惟求作佛,不求余物。”只要作佛,別的東西都不要,這多幹脆、多了當,果然他就是作佛;所以說學禅要有正因。

  

   (六)怎樣學禅?

  

   1.做正人

  

   學禅第一個條件,首先要做一個光明磊落的人。所有的宗教都有戒,那是愛護教徒的一種方法。爲什麼要有戒呢?戒就是警戒;假如你到軍事地區去參觀,它有個牌子──“此是雷區,敬請止步!”警戒你不能再向前一步,你再邁一步,踏上地雷就報銷了。所以戒也就是說你要是做了這件事,就是毀滅。

  

   我們讀古書,不知道學古人反求諸己,心裏煩惱就怪別人,認爲這個人給我帶來了麻煩,那家夥給我製造煩惱,爲什麼不問問自己:是自己說錯了?做錯了?還是看錯了?想錯了?一定有原因,如果沒有錯,你不會煩惱;因爲錯誤永遠是煩惱的原因,毀滅永遠是罪惡的結果。

  

   宗教的戒條是愛護教徒,是讓他不要煩惱,而活得快樂,活得安祥,是讓他免于毀滅。禅學會不是宗教,是個學術團體,那麼我們要如何守戒呢?所謂戒,是有所不爲,不可爲的事情都是負價值標准,而價值標准應該不是主觀的,是建立在大衆客觀所公認的。既然如此,不必受戒,但起碼要有個決心:“凡是怕別人知道的事情斷然不爲”──這事情既然怕別人知道,被人知道了不是犯法就是沒面子,這樣我幹脆不做,一定要有這個決心。

  

   各位不要把道家看得渺小,道家修的是純陽。易經乾卦上所說的“群龍無首”,就是純陽之象。什麼是群龍無首?就是大家都一樣的至高無上,都一樣的純潔、光明、無私、無我,這就是大同世界。有人說純陽是童男,女人是純陰,那對女人是一種侮辱,對男人來講也不切實際,純陽不是從生理上去解釋,而是說心裏沒有陰暗面就是純陽。

  

   各位只要能夠做到“凡是怕別人知道的事斷然不做,凡是不可做的事斷然不想”,就是一個光明磊落的正人。所謂“心行”,是說只要念頭起,雖然沒有去做,心裏也會産生黑暗的罪垢而汙染了自己的心靈。所以任何人只要做到“凡是怕別人知道的事堅決不做,不可以做的事絕對不想”,這樣的話,學禅一定成功。因爲不是正人絕不能相應正法,只有正人才能夠相應正法。

  

   如果各位能夠做到這兩句話──“怕別人知道的事情斷然不爲,不可爲的事斷然不想”,心就逐漸變成光明,變成純陽,沒有陰暗面。一個沒有陰暗面的人他就無所畏懼,般若智慧就會發露,他逐漸感受到、實證到和衆生萬物同體,他自然會産生同體大悲。

  

   在佛經上,布大常說善男子、善女人,沒說惡男子、壞女人,你若是惡男子、壞女人,就沒有緣見到布大了。一定要做好人,好人才能學法,惡人怎能學正法呢?所以學禅第一個要下決心成佛,第二個要做到絕對的掃除自心的陰暗面。

  

   掃除心的陰暗面有兩條路線:一條路線就是下決心從今以後凡是不可告人之事斷然不爲;第二要反省過去所作所爲的錯誤,要在佛前寫出來發露忏悔。

  

   把自己過去所有不可告人的事都寫出來以後,頂好告訴你的師父,向他忏悔。在天主教裏也有所謂“告解”,爲什麼自己做了不好意思的事情還可以告訴別人呢?因爲你若不發露則表示還有隱瞞,既然有隱瞞,就見不得人,見不得人的都是陰暗面。所以發露忏悔,起碼用筆把它寫出來見天,見了天就消除了陰暗面,道理在此。所有的宗教都注重反省、都注重忏悔,儒家更重視自反和叁省的功夫。

  

   六祖壇經也講無相忏悔,密宗也有金剛薩埵百字明…

《禅、禅學與學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與安祥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