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忏悔法;而真正的忏悔莫過于見性,一見性,一切罪惡瓦解冰消,山河大地都不存在,所以那才是一了百了。所以我們修行一定要決心做個正人,做個心胸光明磊落的人,永遠保持光明磊落的心態。
2.求師
學禅的第二個條件是求師。爲什麼要求師呢?在密教講求種子,種子勝,要接受這個菩薩灌頂,跟這個菩薩結緣,就要觀想這個菩薩的種子字。在禅宗也特別重視求師,憍陳如見布大一星期就開悟,因爲師的種子勝,而自己的法緣勝。
如果你不決心做正人、做好人,那你不可能遇到正法,遇到正法,你也無法接受。假如你不遇到真正的明師,你這一生也很難開悟。未開悟的人,只要加入禅學會,做到“不可告人之事絕對不做,不可做之事斷然不想”,你的人生會逐漸走向光明,過去那些不好的遭遇不再重複,而你不用刻意企求,你所得到的,差不多也就是你所需要的了,很多朋友都有這種感受。所以只有光明的人才會感受到光明的境遇,一個心念黯淡的人所面臨的一定是黑暗,這就是物以類聚。一個跟阿修羅一樣心境的人,魔就會跟他做朋友,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個正人君子。
3.窮理
禅的修行第一個方法要窮理。何謂窮理?就是要看典籍,研讀六祖壇經……像這樣很容易開悟。趙州禅師說“你坐看叁十年,倘若不悟,截取老僧的頭去!”
有很多人看禅書上當,比如說“禅是空,禅是無心,要離心意識參。”離開心,離開意識,你怎麼能參?這是倒果爲因的話,應該說離心意識,接著第二句只有一個字:參!要想離心意識,你就必須去參才行;若說要離開心意識去參,根本沒那回事!
4.參話頭
禅的修行第二個方法是參話頭。不參話頭就不悟嗎?沒有這回事!臨濟、馬祖、六祖都沒有參過話頭,他們也都是大澈大悟;所以參話頭只不過是達到悟的方法之一。
所謂佛法,有的人把它看成真理,這絕對不正確。你把佛法看成是真理,那真理和你又有什麼關系?真理是真理,你是你,而真理那麼難你怎麼能懂?佛法最親切的解釋,是成佛的方法,只是成佛的方法而已。布大曾講“舍方便無究竟”──除了方便、除了方法以外就沒有真理,什麼是最後真理呢?
各位要參話頭可隨便找一個,禅的公案很多,例“如何是佛?”六祖壇經有一個第一公案、第一話頭,即“不思善、不思惡,正在這個時候,那個是你的本來面目?”有人問我,除了古人的,現在有沒有話頭?有!我請你去參一句“真實的一定是原來如此的,原來是個什麼?”你就參“原來是什麼?”你要是參透了,保你見性成佛。參禅、學禅,就是要悟,悟即只要找到一切事、一切理、一切衆生的根源或原態。你把這個話頭參透了,當然就找到了。
5.觀心
禅的修行第叁個方法就不是參了,因爲參不一定對機。年輕力壯的人可以參,年紀太大的,就不要參,而可以用觀心的方法。有的人說觀心進步慢,你要不觀心,連慢的範疇都沒法進入。如何觀心呢?你每一個意念萌生的時候,你都要知道得清清楚楚。
有一天早上遇到個老朋友,他說到公園散步了一個小時,我問他“你散步時想些什麼呀?”他說“根本沒有想什麼,只是散步而已。”他並不是騙我,而是他自己想的都忘記了。自己在想什麼,自己都不知道,這就是無明。
有的人每隔一段時期,脾氣特別不好,心理醫生說是情緒的周期病,其實不然,而是無明在作祟。一切的病都是從心理而來。有很多人,當他想某一件事情的時候,他所不需要想的事同時出來,這叫多頭意識,多頭意識發達久了,會變成精神分裂。
參話頭就是把你複雜的心念變成獨頭意識,獨頭意識遇到明眼人看你已進入情況,吼你一聲或打你一棒,連獨頭意識也粉碎了,刹那間成爲有心無意識,此時心的原態就會出現,本心就出來了。
所謂本心,就是真如,就是自性,就是摩诃般若,就是無相叁昧,就是首楞嚴定,名詞不同,講的都是本心;本心最真實、最可貴,所以參禅要恢複本心。
用什麼方法呢?如果你能發明一種很好的方法,既有效又簡單,不拘一格,則功德無量。布大當時,沒有近代的參話頭、沒有打禅七、也沒有當頭棒喝。因爲中國的禅宗有了迥然不同的這一套新的面貌、新的風格,所以稱爲中華禅,它是把禅移植到中華的文化土壤所形成的奇葩、碩果。
何以形成這種獨特的風格?何以臨濟是佛教徒又常常說有一個“無位真人”?黃檗禅師也常講莊子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爲一”。因爲佛教經過叁武滅法,有的皇帝被道士所惑,诏毀佛教;有的皇帝崇奉佛教而貶斥道教,就這樣互相激蕩,思想獲得交流,道教也懂得佛經,如道教的南宗張紫陽派,都是講佛法、講性;而佛教也吸收了老、莊大清明的境界,所以綜合融彙成中華禅,形成了佛法在中國獨特的風格。
所謂參禅,參就是參詳,自己跟自己研究,自己和自己商量,這是修行的方法之一。
有很多人說禅有頓悟、漸悟之分,那是外行話,表示他沒有入禅。以上所講禅修行的方法,你去看書、研究、請教;你去參一個話頭,或者你去觀心,行住坐臥不停的看自己在想什麼,久而久之,你的本心就會出現,那就距見性成佛不遠了。我這樣講,各位也許不敢承當,認爲成佛的事情這麼簡單,不可能吧!金剛經說有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諸佛,恒河沙數已經數不完了,還有那麼多世界,每個世界有很多佛,可見佛並不少,大家應該當仁不讓。
叁、禅的開悟
禅是生命之學,那麼學禅爲了什麼?爲了悟。禅如何悟?悟的境界是什麼呢?何以稱爲“頓悟”?頓悟的本質是什麼?
(一)悟有深淺
禅是生命之學,因此,禅的悟便是生命的覺醒。你以假爲真,認賊爲子,你把無常當作永恒,把虛僞當作真實,雖然你有價值標准,但那是自我意識,用自我意識所形成的主觀的價值標准衡量一切,發現一切都不能使你稱心滿意,你會活得很苦,只有悟了以後,生命才會覺醒,也才能過覺醒的生活。
所謂生命的覺醒,借用莊子的一句話,就是“大清明”;借用孔子在易經系辭上講的“無思也、無爲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也就是王陽明講的“虛靈不昧”、“衆理具而萬事出”,人到這個境界,不是佛是什麼?
不過,悟不是各位所籠統講的,一悟便了,說頓悟馬上成佛,沒這回事!悟了以後,事情還很多。開悟前,就好比你在掘一口深水井,沒有悟以前你在這兒挖、那兒挖,沒有挖對地方而挖到石頭,吃力不討好,這叫前方便。
真正的悟有幾種,一個是理悟,從道理入,研究道理,也可以大悟。理悟就是正見。禅的根本結構有兩個,猶如禅有兩個翅膀,你若具備這兩個翅膀,就可以起飛了,要是只有一個翅膀的話,恐怕不管用,你若有這個翅膀,那個翅膀也慢慢會長出來。這兩個翅膀,一個是正見,一個是正受。正見,就是正確的見解。正確的見解層次很多,如因果不爽、菩薩畏因,是正見的一個層面,“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也是正見的一個層面。而正見的最究竟處,是見性,不見性不能成佛,所以正見的最高層面是見性。
有的人只有正見,好比只得半橛。另外有的人只得正受,得正受就保任,他不知道回頭轉腦,他不知道反身而誠、由誠而明,也是只得半橛。什麼是正受?正受就是正確的感受,真正的受用。有的人得了真正的受用,對人沒有方便,也等于是自了,一個人能夠自了也很不錯。指月錄中一個老和尚說“老僧四十年才打成一片。”意思是說他下了四十年功夫,才得到圓滿正受。
人有了正見以後修行,要比得正受更可貴,這話怎麼講?因爲人總是由認識指導行爲,整個人生總是受思想支配的。假如行爲不受認識的指導,他的行爲是錯誤的、是低級的,沒有正見,一切修行都是盲行妄作,有如盲人騎瞎馬,瞎子去爬山,很危險。所以正見在佛教來講,是極爲可貴的,布大講八正道也首先提出正見。
而正受也很難得,修正受的人,以誠、以反省可以得到。念金剛經念得很誠,反省很徹底,他會很快得正受;可惜由于不自覺,往往當面蹉過,但是得到正見並不容易。就普通根器來說,常常打成兩橛,有的先有正見然後有正受,有的先有正受,然後才得正見。真正上根大器,他一悟之下,正見、正受都有了,不二法門哪裏分什麼正見、正受?一切具備。爲什麼一切具備?因爲他到了實際理地,到了實際理地當然就享受到本地風光啦!實際理地就是理的極點,就是正見,而本地風光就是正受。
人爲什麼要得正見才能解脫呢?所謂凡聖的區分,只在于惑與斷惑。從早到晚,對任何事只要一留心,就會發現有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我們不知道的太多了。活了這麼大,做了很多事,做完了以後常常後悔說“這件事做錯了,要不這樣做,若那樣做更好。”所以我們還在惶惑,生活在惶惑之中。真正的聖人是斷惑的,得正見就可斷惑,就是智者,而智者不惑,他已經不再惶惑,他的心只有光明,寂然不動,光明寂照。
頓悟的人是極少極少的,至于指月錄、五燈會元上講的“大悟叁次,小悟數十次”,那不算悟,那是有所會心,有所領會而已。
禅的悟,在座的各位人人有分。到了悟的時候,就不再有妄想。開悟以後,就完成了生命的覺醒,也把捉到生命的永恒,他的人生是個勝利的人生,因爲他打了一次徹頭徹尾的勝仗,一勞永逸的收獲;所以悟…
《禅、禅學與學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