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傳法?因爲當時的印度法運已盡,無人有此福德、智能,能承受此等無上大法。由于他老人家功力深厚,觀察的結果:只有中華文化的肥沃土壤才適合栽種這大乘菩提種子,于是不辭關山萬裏來到中國。爲了傳法,他九死一生,好幾次中毒,因爲有人嫉妒他、毒害他,說他是外國人、洋鬼子,尤其是外道,總是想害他,恐怕他的法大爲弘揚以後,使外道沒有生存的空間。有一次中毒,其毒碰到石頭,石頭都冒煙,大師的功力多麼深厚,後人都說所有的武功都是由達摩傳下來的,這個很可信。
達摩大師在嵩山少林等了九年,最後把法傳給二祖慧可,返回了印度。
從初祖達摩到慧可、僧璨、道信、弘忍這五代所傳的是如來清淨禅,到了六祖惠能大師,完全擺脫了印度那一套佛教的形式和色彩,不禮佛也不拜佛,不燒香也不求佛,自力更生不打坐,所謂禅定只是“外離相,內不亂”,“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皮囊,何爲立功課?”說得非常親切,非常真實,六祖的禅法是無爲法,無所求,無所修,不修功課,也不打坐,但是六祖的功力也是天下無敵的。行昌去行刺,朝六祖脖子上砍了叁刀,一點損傷都沒有。六祖大師對行昌說:正劍不邪,邪劍不正……他老人家不但刀槍不入,而且是金剛不壞,直到如今,他老人家的肉身仍端坐在廣東南華寺,改朝換代經過多少淩替,六祖坐的木座都被蟲蛀爛掉,換了好幾個,但他的全身舍利依然沒有損壞,功德之所積,絕非常識所能解釋,我們不要太相信常識,常識如果是真理的話,就沒有更好的明天了。修行須要不斷的淨化,人類的淨化還沒到五分之一,還早得很,還有太多更好的未來。
四、從趙州到虛雲
趙州古佛一生留下很多禅的榜樣,而他接人的方便,多從日常生活上著手,比如“吃茶去!”的公案:他問一個新來參學的,你過去可曾來過這裏嗎?答:曾來過。趙州說:吃茶去!又問一僧:曾到過此地嗎?答:不曾到。州說:吃茶去!院主見了問:爲什麼曾到叫他吃茶去,不曾到也叫他吃茶去?趙州喚說:院主!院主答:有!州說:吃茶去!
這就是天下聞名的“趙州茶”。叁個人都叫吃茶去,叁個人各有不同的意境;對院主講的吃茶跟前面兩人講的吃茶不太一樣,叁個人都叫吃茶去,加起來意思又不同,但這極爲通俗,趙州用極爲家常的語言,非常通俗的手段接引有緣。
趙州八十猶行腳,到處參訪,有人說:你老八十歲了,歇歇吧,還跑什麼呢?他說:遇到會的人我跟他學,碰到不會的我就教他。趙州是爲法而活,爲法而忙,他早在叁十多歲就已桶底脫落了,爲什麼八十歲還在行腳呢?而且他活了一百二十歲,跟近代的虛雲大師是一樣的。
有人說虛雲大師就是趙州轉世,淨慧法師跟趙州古佛一定有很深的緣,從淨慧法師爲虛雲的徒弟,現在又到了河北省荷擔如來家業,重興一千多年前的道場,這說明了他與法有緣,與師有緣,也與在坐的各位有緣。各位有這麼好的導師,各位的修行應該是一日千裏,不然就辜負了這一段因緣。
現今臨濟祖庭的住持,也是最有修爲最受尊重的法師,戒律精嚴,修行精進,多有成就,冥冥之中自有定數,也只有最傑出的修行人,才能住錫第一流的道場,這個道場是不是第一流,就看它的曆史和傳承,看它的曆史價值和文化精神。
五、六祖以後□禅風丕變
禅到了六祖以後,風格完全不同于印度,也不同于任何一個宗教(派),幾乎看不到宗教的氣息。六祖的徒弟、子孫代代更是青出于藍,比如雲門文偃禅師,有人問他:佛陀剛一出世,便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怎麼解釋啊?雲門說:我當時若在場,一棒子打死喂狗!
雲門文偃是個大禅師,怎麼會說這種話呢?如果是別的宗教或其他宗派,像這種以下犯上,謗佛滅祖的話,該受到怎樣的處分?
雲門講這種話,聽的人不懂,去問另一位禅師,那位禅師說:雲門就這幾句話已足夠報佛恩了。
爲什麼毀佛、謗佛是在報佛的恩呢?所謂“養兒不及父、家門一世衰”,要知道,佛是超乎常情的,佛不是一般世俗庸夫,你贊美我,我高興,你講我壞話,我就不高興,佛不計較這些。佛法是平等法,什麼平等?一切聲平等,稱贊、毀謗、諷刺、誇獎……都是一樣的。一切色平等,一切用觸覺、視覺可以感知的都叫色,好的、壞的、美麗、醜惡……都是平等的,因爲它們都是同一質,本質相同,一切色只是個現象,沒有永恒不變的任何實質。了解了這一點,就知道萬法平等的真義,它都是來自一個源頭,當然平等,所以不必去勉強分辨。
雲門罵佛,別人說他是真懂報佛恩。佛不是叫我們去崇拜祂,而是教我們向祂看齊,甚至希望我們能超越祂,所以禅宗有句話說:養兒如果不肖,還不如父親的話,那是家門的不幸。即如世俗法來說,哪一個作老爸的不希望他的兒子比他更強?所以說師徒如父子,甚至師父和徒弟的至情比自己的生身父母還要親,世俗上有父子反目的事,師徒沒有,因爲師徒的信仰相同、理念相同、情感投入相同、生活境界相同,師徒等于是一個人,既然等于一個人,哪裏還有矛盾呢?了解這一點就知道禅極爲活潑,它的內涵雖然深邃淵博,但表現在事相上卻是十分平常。
六祖大師的在家弟子很多,他主張“在家修行亦得,不由在寺”──在家修行也可以,不一定要在寺廟裏。他又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意思就是說:佛法就在現實的人生中,修行悟道是離不開現實人生的,如果離開血肉的現實人生去找開悟,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生活環境就是道場,是個大熔爐,修行人要經得起鍛煉、捶打,能承受得了磨練考驗,就是法器。
六、禅風與世風合一
世人眼裏的鑽石是很珍貴的,其實鑽石的本質是碳的同位素,煤碳不稀奇,鑽石爲什麼很可貴?因爲鑽石是經過高溫、高壓,長久的鍛煉,使它的堅硬和密度無與倫比,所以它就珍貴值錢了。我們若是受不了折磨和沖擊,經不起考驗和壓縮,我們就毫無價值可言。
很多人慨歎佛世難值,正法難聞,我們今天的因緣很好,有淨慧法師、住持法師在此,學法不假外求,一切具足。只要各位有道心、有志趣,現今的禅是純中國的土産,在生活境界上是既存在又超越,既出世又淑世的,淑世就是和光同塵,就是認同公認的價值標准,沒有反常,沒有驚世駭俗的稀奇古怪行爲。
禅的第二個特色是既具象又抽象,它表現在藝術上的禅畫是具象的,但是仔細看起來它又是抽象的,它完全揚棄了價值的壓縮和觀點,全憑自己毫無拘束的一種性靈的閃爍,舉筆一筆劃成一幅畫,看起來像似一種事物,卻又不像一個事物。表現在文學上也是一樣,有了禅的注入,便有“廬山煙雨浙江潮……”的那種既飄逸又超越的風韻。
中國的儒家,原本是活潑的,但到了宋、明已經僵化了,什麼女人不能改嫁、好馬不備雙鞍、一女不嫁二夫……這是違反人性的,這不是儒家精神。大家如果對孔子一生事迹有認知的話,就會知道孔子的兒子孔鯉死了,他的媳婦還年輕,孔子便把她當女兒一樣嫁出去了,聖人不是冬烘先生。儒家到了宋明,變成了所謂吃人的禮教,沒有性靈了,一般讀書人讀死書,精神受到桎梏,思想沒有出路,很痛苦,很煩惱;但是一經禅思想的注入,受到禅的啓發,就有了宋、明理學出世:程、朱、陸、王四大派,這四大派每一派都批評佛教,說佛教是出世,有君不盡忠,有父不盡孝……他不知道一人得道,七祖升天,這個我可以證實和舉例,各位如果能夠真實修行,是絕對可以證實的。
也有些人批評宋、明理學家,說他們是披著袈裟罵和尚,那些理學家吸收了佛教的營養,不知反哺,卻來诋毀佛教……大家要知道理學家的罵不是真罵,他是以罵爲贊,你看雲門文偃要把佛一棒打死……他的真義哪裏是毀滅佛祖啊!這又如同說佛是幹屎橛一樣,那不是罵,千萬別看扭曲了。
東瀛的日本,與中華文化的淵源極深,王陽明的理學到了日本,瓦解了幕府政治,開創了明治維新的局面,建立了武士道的精神,武士們都是學靜坐的,從參詳生命的本質是什麼,到他發現生命是永恒時,他便不再怕死了,光明正大的死並非生命的斷滅,而是形態改變與淨化升華;所以日本武士道精神所表現的就是不怕死。日本政治、學術的主流思想都是來自中國,日本的禅宗也以臨濟爲主流,這是可以查證的。所以我們要找唐朝文化,日本保留的最多,要找宋朝文化,朝鮮半島上保留的也不少。
各位想想,祖師禅是在中國土生土長的,中國是禅的娘家,而現在的石家莊,可以說就是禅的老家了。爲什麼呢?就整體來說,石家莊不能算是禅的家,還有別的地方,但是別的地方沒有人也沒有法,只是個空房子,要說有人住而又有法的地方,只有這一處了。爲什麼?臨濟子孫遍天下,現在中國各省各處的禅寺,大多是臨濟的子孫,臨濟是在這個地方發源,石家莊自然是普天之下的禅宗之家。
禅宗在中國來說,跟臨濟已經是不二的了,提起中華禅就只有臨濟,說起臨濟就知道是中華禅,臨濟法脈之重要性,在未來我敢斷定正定這個地方地位一定是非常崇高,因爲它有文化價值,有曆史價值,更有宗教、哲學價值,不久的將來,一定是個觀光勝地。
七、安祥禅是祖師禅的稀釋
禅宗這麼好,我們爲何不傳承祖師禅?爲什麼要弘揚安祥禅?
祖師禅的確很好,但是太高深,一般人不容易接受,所以我把它加以稀釋,而它的本質不變。譬如酒,是淡酒,不是那麼濃了,當然禅不是酒,不過,禅味卻有點…
《臨濟禅與安祥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