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的認知與修學

  

禅的認知與修學

  

耕雲先生 講述

  

一九八八年一月卅一日于臺南市

  

目錄

  

一、前言

  

二、禅宗的特色、作略和風格

  

叁、宗教的種類

  

四、禅是什麼?

  

五、安祥是什麼?

  

六、什麼是安祥禅?

  

七、什麼人最契合修學安祥禅?

  

八、獲得安祥的最有效方法

  

九、結語

  

  

  一、前言

  

   在這人心陷溺、物欲橫流、正法凋零的今天,各位能夠參加這次聚會,非常難得,非常可貴。

  

   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成因,每一個時代的形成,也都是基于這個時代人們的心態。一種惡劣的心態,則會導致人類的災難。盡管自然科學飛躍進步,物質文明高度發展,但物質的滿足,永遠填補不了人們心靈的空虛;盡管知識爆炸,科技起飛,但學術並沒有提升人類的品質,這是個可悲的現象。我們如何解決這個面對的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發揚中華文化,提倡固有的禅學。

  

  二、禅宗的特色、作略和風格

  

   提到禅,真是五花八門,包羅極廣。我們知道印度教的禅定,很接近佛教的四禅八定,幾幾乎除了在認知上有所差距以外,在修持的過程、方式上,可以說大同小異。佛教本身也有禅,像天臺止觀、密宗的金剛坐禅,乃至于最高級的金剛大手印,都是屬于禅的範圍。不過,就禅的性質來講,有共法、不共法。

  

   什麼叫共法?不管是那一種宗教,都可以打坐。現在的超覺靜坐,佛教的每個派別,不同要領的禅定,乃至于天臺止觀法門,這是佛教教內、教外共有的,共同的修持方式。

  

   什麼叫做不共法?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祖師禅──宗門禅,它是不共法,是禅宗特有的,也是中國特有的。達摩祖師西來,把菩提種子種植在肥沃的中華文化土壤裏,開出一花五葉的奇葩。這是中國人值得自豪的地方,它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佛法的真生命、真血脈。沒有了禅、就沒有真正的佛法;沒有了禅,就沒有宇宙的真實;沒有了禅,我們所能把捉的都只是相似,而不是全等。

  

   在表像上,祖師禅跟一般所說的禅定是不同的。一般的禅定側重于打坐,而禅宗的禅雖然也打坐,但是那只是少數的派別,而且它打坐的方式,並不要你守竅、守丹田,只管打坐,這就禅宗來講,雖不算是正統,但也不算是旁支,這話怎麼講呢?因爲在五祖以前,講究打坐觀心,六祖以後,禅宗就變得極爲生動活潑,行、住、坐、臥都要保持定慧圓明,若一起來心就亂,那是不究竟的,當然不是究竟法門。何以見得禅宗不講究打坐?六祖壇經裏講得很清楚,“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爲立功課。”這講得很好,打坐對見性者來說是一種約束,顯得不解脫;盡管它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過程,但是還有比打坐更高的法門。

  

   (一)打牛打車

  

   何以見得不以打坐爲然?六祖的大弟子南嶽懷讓禅師,感覺自己的年齡大了,需要找一個接棒的人。古來學法,徒弟找師父千辛萬苦,師父找徒弟那也是萬苦千辛。達摩祖師面壁九年,難道印度不好打坐?不辭險阻艱辛,關山萬裏,跑到河南少林寺去打坐,爲的是什麼?他並不是爲打坐,而是要等一個人,等誰?等二祖,等到了二祖,他的法才可以傳下去。南嶽懷讓禅師也是一樣,感到傳燈的時候到了,就到處查訪,查訪到馬祖道一禅師,覺得這個人根器好,素質高。找到馬祖以後,看到馬祖在那兒打坐,跟他打招呼,馬祖根本不理不睬。禅師與衆不同的是,都有極高的智慧和很好的方便。南嶽見馬祖不理睬,就拿塊磚頭在他面前地上磨,唏哩嘩啦地製造噪音,這下子馬祖忍不住了:欸!老法師,你在搞什麼?我磨鏡子啊!這磚頭怎麼可以做鏡子呢?你開玩笑!那我問你,你在幹什麼?我打坐啊!你打坐爲了什麼?我打坐爲了成佛啊!我磚頭要磨不成鏡子,你打坐也絕對不能成佛。這一句話,把馬祖道一給打動了。馬祖就問:那你說怎麼做才對呢?南嶽說:怎麼才對?我們打個譬喻,譬如牛拉車,車子不走,你打牛對?還是打車對?馬祖說:當然是打牛。南嶽說:現在你卻明明是在打車!

  

   從這個小故事,我們可以知道,禅宗的特色,並不執著有形的修持,諸如延年強身的大小周天,冀求打開中脈等,禅宗不屑一顧。禅宗的究竟處在歸無所得。爲什麼無所得?因爲整個宇宙都是你,你以外無二無叁,你就是絕對的、不二的,還能得個什麼呢?從這個小故事,我們就知道禅宗不拘泥修行的形式。所謂十字街頭好修行,反映禅是重內明,重心態的,這是表現在方式上。

  

   (二)俱胝一指禅

  

   在風格上,禅極爲活潑,極爲生動,沒有定法如來可說。我們舉個小例子:有位俱胝禅師,出家以後,尚苦行,結茅庵而居──用稻草蓋個棚子住在那裏。有一天下午,來了位尼姑,說:我想借宿一晚可不可以啊?他說:非常歡迎。尼姑說:你歡迎我,我還不一定敢住呢!我有個問題,你若答對了,我就打擾你住下來,你若答不對,那我只好走啦!俱胝禅師說:你只管問。

  

   尼姑就問:什麼是佛?俱胝和尚居然瞠目結舌答不出來。愈簡單的愈困難,說到佛誰不知道?問什麼是佛要下個界說,就不簡單了。既然答不上來,這位尼姑就要走,他留都留不住。事後俱胝和尚心想:我是男子漢大丈夫,出家兒是佛子,怎麼連這麼簡單的問題都沒法答覆呢?感覺很慚愧,決心下山到處去參訪,因爲大事未明嘛!

  

   他正准備走,半夜裏禅定中,山神跟他講:你不要走了,幾天以後,有位天龍禅師路過此地,他會幫你了畢大事。

  

   過了幾天,果然天龍禅師路過,在他那茅庵裏歇腳、喝茶,他就把這個故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天龍禅師。天龍禅師說:你問我。他就問:什麼是佛?天龍禅師只豎起一個指頭,沒有講話,而俱胝和尚就當下大澈大悟了。

  

   以後凡是有人來問法,無須開口,不管問什麼是佛?什麼是法?什麼是僧?他都用這個(豎起一指)回答。大家都認爲這“一指禅”像嚼橄榄,含藏無盡,余味無窮。

  

   他有個小徒弟,只有十幾歲,說懂事又不懂事,說不懂事,卻有點兒調皮。看見師父見人問問題,就豎起一個指頭,他想:這事情很簡單,我也會。以後凡有人來,他就說:不要麻煩師父了,有什麼問題,問我。人家問:什麼是佛?小和尚就依樣畫葫蘆地豎起一指。這一招也很靈。

  

   以後這事傳到他師父耳朵裏去了,師父啊!你那個小徒弟,雖然只有十幾歲,卻也懂佛法啊!怎麼回事啊?有人問他什麼是佛?他也跟你一樣伸個手指頭!

  

   俱胝和尚聽了這話,心裏有數了。有一天把小孩叫來:聽說你也會佛法,對不對啊?對!俱胝和尚袖子裏藏了一把很鋒利的刀,笑著問道:那你說說看,什麼是佛?

  

   小和尚手指剛一豎起,老師父一家夥把他那手指頭給砍掉了。依常識看,這不但殘忍,還構成了傷害罪;但就佛法而言,這是無比高明的善巧方便。這個小和尚手指頭被砍掉了,疼得又哭又鬧地就向外跑,禅師大喊:你給我回來!

  

   小和尚回來了,禅師又問:什麼是佛?小和尚又再豎指頭,一看手指頭沒有了,這小家夥年齡雖小,根器卻很猛利,當下恍然大悟。

  

   禅宗的作略,禅宗的接機,禅宗的風格,就是這樣的活潑生動,超出常情;所謂“向上一路,密不通風”,既不是用常識可以理解的,又沒有定法如來可說。而且禅宗有句話“丈夫自有沖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也就是說那些陳腔爛調,那些舊的窠臼,舊的模式,不必去接受,不必去承襲,而應各自創新,別出手眼。所以禅永遠都是活活潑潑地展現著法的生命,活潑潑地展現著每個禅師自己的法的人格。什麼叫法的人格?除了法,沒有他,他整個生命的內涵就是法,他一舉一動,舉手投足都是法的展現;像這樣的風格,可以說完全是法的人格化地自然流露。

  

   (叁)臨濟叁頓棒

  

   現在禅宗只剩兩家了,一個是曹洞宗在日本,一個是臨濟宗在中國。過去五宗七家,現在只剩下兩個宗派,曹洞宗我們不講,我們講開山立宗的祖師──臨濟義玄禅師。這個人極爲內向,見人講話都臉紅,他雖然出家修行,但是不敢向師父提問題,他的老師就是黃檗希運禅師。他不敢向師父問問題,不問問題,那怎麼能“了”呢?

  

   當時陳睦州爲第一首座,看臨濟根器不錯,就問他說:你來此地多久了?叁年了。你有沒有向師父問什麼問題呀?沒有。你爲什麼不問?我不知道問什麼!你爲什麼不問什麼是佛法的的確確的真意呢?

  

   在臨濟還沒有去問之前,睦州首座就先去見黃檗禅師說:臨濟雖然是個後生,根器很好,將來會成爲一株大樹,爲天下人遮蔭哪!

  

   當臨濟問師父:什麼是佛法的的大意?話還沒有講完,師父拿了棒子把他揍了一頓,不答話就把他趕走了。

  

   回來,首座問:你問的結果如何?他說:我話還沒講完,師父就揍了我一頓。首座說:你再去問!又去問又挨…

《禅的認知與修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