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部衆亦皆如此。恭敬叉手勸請如來。
大家都想知道這些問題,于是,異口同聲,問白于佛。這裏呢,我們可以說一些題外話。在印度之本土宗教,經過發展,最終到了佛陀時代,人們大多信仰大梵。也就是把絕對真理人格化,然後賦予其一個主宰的名義,對其産生信仰;人類都有一個不滅的輪回主體,叫阿特曼,那時的婆羅門認爲,修行的目的,就是梵我合一;以此得到不死,解脫。
大家發現沒有?這樣的教義,很容易導致權威性、壟斷性、神秘性。佛教的出現,則根本得否定了這種教義。佛教認爲,哪怕梵天,都只是六道中的生態,雖然這種生態比較高級,然而終究也逃不出有爲諸法的必然結果——輪回。
佛陀提倡,一切生中的最高狀態,不是梵天。而是那些漏盡的覺悟者們。覺悟的聖者們,才是最終解脫禅縛,結束輪回的勝利者。這就從根本上,動搖了婆羅門主教們的權威性,提倡衆生平等,哪怕當時被認爲是無種姓的賤種奴隸,都有解脫的機會。于是,我們在佛教的經典上,常常能看到天人、梵王等高級生態衆生來問訊佛陀。
我們發現沒有,文中有兩句話是形容于彌勒佛的。“人中最大果報。叁界眼目光明。”這兩句話,其實隱含了佛陀的十種號。爲什麼說人中最大果報呢?因爲我們知道,菩薩一生補處,再進一步,則登聖位。故爲人中最大。
爾時梵王與諸梵衆。異口同音合掌贊歎。而說頌曰
南無滿月具足十力大精進將勇猛無畏
這是贊佛功德的偈子。滿月比喻佛陀福慧二足,如滿月般無瑕無缺。佛之十力者:可參考《雜阿含經》(六八四、七0叁)。謂如來證得實相之智,了達一切,無能壞,無能勝,故稱爲力。
處非處智力,佛陀于一切因緣果報審實能知,知是處、無有是處,稱爲知處非處。
業異熟智力,佛陀于一切衆生過去、未來、現在叁世業緣果報生處,皆悉遍知。
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佛陀于諸禅定自在無礙,其淺深次第如實遍知。
根上下智力,佛陀于諸衆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皆實遍知。
種種勝解智力,佛陀于諸衆生種種欲樂善惡不同,如實遍知。
種種界智力,佛陀于世間衆生種種界分不同,如實遍知。
遍趣行智力,佛陀于六道有漏行所至處、涅槃無漏行所至處如實遍知。
宿住隨念智力,又稱宿命力。即佛陀于種種宿命,一切世如實遍知。死生智力,佛陀藉天眼如實了知衆生死生之時、與未來生之情況。漏盡智力,謂佛陀于一切惑余習氣分永斷不生,如實遍知。
又贊菩薩,精進勇猛,大雄無畏。無畏者四:
一切智無所畏,佛于大衆中明言:“我爲一切智人”。而無畏心。漏盡無所畏,佛于大衆中明言:“我斷盡一切煩惱”。而無畏心。說障道無所畏,佛于大衆中說惑業等諸障法而無畏心。
說盡苦道無所畏,佛于大衆中說戒定慧等諸盡苦之正道而無畏心。
一切智人超出叁有成叁達智降伏四魔
第二頌贊佛勝用,一切智者,總破一切法中無明暗,了知內外一切法相之智。超出叁有者,超出于欲、色、無色叁界,徹底解脫纏縛。叁達者,于叁明通達。叁明就是:天眼,宿命,漏盡。天眼達,就是知未來之生死因果。宿命達,就是知過去之生死因果;漏盡達,即知現在之煩惱而斷盡之。降伏四魔者:降伏煩惱、死、五蘊、天之四魔。
經典增一阿含,還記錄了,如何破此四魔:
徹底現觀諸法如幻之相,明了苦谛,即能破陰魔;
了見諸法皆空之實相,即破煩惱魔;
了達諸法不生不滅之理,破除死魔;
滅除憍心、慢心,專注一心而不妄著于一切處,則破天魔。
總觀偈頌四句,後兩句乃勝用之因,前兩句乃勝用之贊。更說明了佛陀乃滿月十力,“人中最大果報。叁界眼目光明。”
身爲法器心如 虛空靜然不動
于有非有于無 非無達解空法
這一句半頌,主要是贊佛陀之心性。于有非有者,謂佛陀心不取相,無人、我、衆生、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于無非無者,修一切善法,于六度四攝,圓滿修持,精進不懈。如此長劫累世,徹底斷盡一切煩惱習氣;所以說佛陀,身爲法器,心如虛空,如如不動。
又達解空法者,我們取《瑜伽》大論中一句:“不以實有起增溢執,不以實無起損減執,不增不減,不取不舍,如實了知如是真如離言自性,如是名爲善取空者。”又如《解深密經》雲:“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所以這六句頌,非常重要,希望大家重視。
世所贊歎我等同心一時歸依願轉*輪
這一頌,總括贊歎,並重申請轉*輪之意願。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當爲汝等廣分別說。谛聽谛聽善思念之。汝等今者以妙善心。欲問如來無上道業摩诃般若。如來明見如觀掌中庵摩勒果。
佛陀欲宣法教,讓諸弟子仔細聽講。其中,“如來明見如觀掌中庵摩勒果”一句,明佛陀具無漏智,能知如來無上道業摩诃般若。這個比喻就好像我們常說的“探囊取物”一般,比喻很容易得到。同樣,佛陀徹見真谛,一如手中的果子,徹見無余。
告舍利弗。若于過去七佛所。得聞佛名禮拜供養。以是因緣淨除業障。複聞彌勒大慈根本得清淨心。汝等今當一心合掌歸依未來大慈悲者。
這裏提到一個七佛,據《長經大本經》中謂:乃過去莊嚴劫,最後叁佛: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浮佛;如今賢劫之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並且本師釋迦牟尼佛。而如今的補處菩薩慈尊,則爲下一尊佛,本師明宣佛佛相傳之體系。這個體系,我們在《景德傳燈錄》中亦見,更錄有這些位佛陀的傳法偈,大家有興趣可以看一下。
這裏提到,一心合掌歸依。我們今人,往往把這個皈依形式化,完全失去了所謂“皈依”的真正含義。我們說,佛陀是我們的大皈依處,那是因爲,佛陀廣宣無上妙法,作爲渡苦之大舟,是爲衆生解脫生死苦海的唯一救助。所以,我們很多人所謂的信佛、皈依佛,無非就是取得一點心理安慰。大多也只是求得一個心安理得罷了。
關鍵問題呢,是我們不知道“苦”是什麼。理論和實踐脫節,因爲我們現在對于佛法的學習,落于教條、本本,只會死記硬背,不懂得如何去體驗。對于一些需要現觀的實境,我們都只能假相。唉,這樣子是很難——幾乎不可能發心的。
試問,如果菩薩都不知道——苦谛——真正意義是什麼。都說有漏皆苦,連苦在哪裏都不知道,那麼我們還如何去勸別人醒悟呢?所以呢,大家可以看佛陀並且諸上座大弟子們的事迹。有一個共同點——因爲往昔的善根成熟,他們自己就發現了,這個世界的不圓滿。所謂的萬般皆備,只欠東風。道果成熟,就差最後的幾步。
佛陀成功了,並將法義傳播。于是,很多弟子們在一句一偈、一周一月、一年一生之內,都得解脫了。什麼是上根利智,這就是!從哪裏開始?——就從皈依開始。我們看經典,會發現有許多在家弟子們,皈依佛陀,得到大果報。然後我們如今似乎沒有這種便宜好賺。
其實,不必去羨慕他們。我們扪心自問,皈依佛陀,我們的真正發心是什麼?
我們想一想,在印度,這個高度自由的思想王國,有那麼多老師存在,他們教導不同的方法,而且他們的教理都有一定的互通性,所以他們彼此之間的地位都平等。佛陀,作爲一個全新理論的傳播者(這種理論,幾乎顛覆印度本土的原有宗教信仰及教理),正如圓月般,在群星中格外顯目。
于是,有人禮拜佛陀,供養佛陀,如法正信的供養,當帶來無上的福報——解脫並解脫知見。我們不要盲目給一個荒唐的理由——解脫是佛陀給的。
其實,佛陀的所作所爲,對于他人而言,只是增上緣罷了,我們禮拜佛陀,正是在增長我們的道果,道果成熟,佛陀順手摘下,也就OK了。
有些人,他們得以親近于佛陀。有些人,他們疏遠、並且反對佛陀。爲什麼會這樣呢?還是一個“自由意志”的問題。因爲大家都是自由、平等的,所以人們有自主選擇的權利。真的在那個時候,我們還會選擇“佛教”麼?扪心自問,我覺得,有很多人不願意解脫。他們所需要的,僅僅是福報罷了。
如果我們身處這樣的境地下,我們還會選擇佛教麼?我知道,有許多人所謂的相信佛教,無非就是佛陀會保佑我們平安。這句話我們如何理解呢?如果認爲佛陀是因緣的主宰者,那就是附佛外道。
佛陀的聖法印、四聖谛乃至于八正道,都是教導我們解脫的方法。如果我們如法行道,則當然能得世間並且出世間的大果報。
于是,我們說,我們當正信于佛教,正信皈依于佛、法、僧叁寶。這才是真正的入門。
我當爲汝廣分別說。彌勒佛國從于淨命無諸谄僞。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得不受不著。以微妙十願大莊嚴。得一切衆生起柔軟心。得見彌勒大慈所攝。生彼國土調伏諸根。隨順佛化。
這一段,簡介彌勒佛國。
淨命就是八正道之正命而活。並且戒、定、慧叁學等持,以無所著而修一切善法。所以呢,自然無諸谄僞。
八正道的內容,大家都知道麼?正見,也就是符合真理的如實知見。
正思惟,就是對于正知見深入思考。
正語、正業、正命,屬于身、口律儀。
正精進,就是叁十七菩提分中的四正勤。
正念,就是具足正見,時時提起,念念不失,對治于貪、嗔、癡叁毒。
正定,成就初禅乃至四禅,爲道果之近因。
如上八法,大家看,這一段經文中,已經具足。
另就“大慈所攝”。我們知道,常修慈心,功德無量。可見于佛說的諸經中,贊歎慈心功德。彌勒菩薩,號爲“慈氏”, 以慈心可治貪、嗔、癡叁毒故。另據《增支》載,慈心還有十一種功德:臥安、覺安、無惡夢、天護、人愛、毒不侵、兵不侵、水不侵、火不侵、盜賊不侵、得生梵天。是故經中所言,一切衆生起柔軟心。生彼國土調伏諸根。隨順佛化。
舍利弗。四大海水面各減少叁千由旬。時閻浮提地縱廣正等十千由旬。其地平淨如流璃鏡。…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講記(天佑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