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讲记(天佑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部众亦皆如此。恭敬叉手劝请如来。

  大家都想知道这些问题,于是,异口同声,问白于佛。这里呢,我们可以说一些题外话。在印度之本土宗教,经过发展,最终到了佛陀时代,人们大多信仰大梵。也就是把绝对真理人格化,然后赋予其一个主宰的名义,对其产生信仰;人类都有一个不灭的轮回主体,叫阿特曼,那时的婆罗门认为,修行的目的,就是梵我合一;以此得到不死,解脱。

  大家发现没有?这样的教义,很容易导致权威性、垄断性、神秘性。佛教的出现,则根本得否定了这种教义。佛教认为,哪怕梵天,都只是六道中的生态,虽然这种生态比较高级,然而终究也逃不出有为诸法的必然结果——轮回。

  佛陀提倡,一切生中的最高状态,不是梵天。而是那些漏尽的觉悟者们。觉悟的圣者们,才是最终解脱禅缚,结束轮回的胜利者。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婆罗门主教们的权威性,提倡众生平等,哪怕当时被认为是无种姓的贱种奴隶,都有解脱的机会。于是,我们在佛教的经典上,常常能看到天人、梵王等高级生态众生来问讯佛陀。

  我们发现没有,文中有两句话是形容于弥勒佛的。“人中最大果报。三界眼目光明。”这两句话,其实隐含了佛陀的十种号。为什么说人中最大果报呢?因为我们知道,菩萨一生补处,再进一步,则登圣位。故为人中最大。

  尔时梵王与诸梵众。异口同音合掌赞叹。而说颂曰

  南无满月具足十力大精进将勇猛无畏

  这是赞佛功德的偈子。满月比喻佛陀福慧二足,如满月般无瑕无缺。佛之十力者:可参考《杂阿含经》(六八四、七0三)。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

  处非处智力,佛陀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知是处、无有是处,称为知处非处。

  业异熟智力,佛陀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佛陀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

  根上下智力,佛陀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

  种种胜解智力,佛陀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

  种种界智力,佛陀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

  遍趣行智力,佛陀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

  宿住随念智力,又称宿命力。即佛陀于种种宿命,一切世如实遍知。死生智力,佛陀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情况。漏尽智力,谓佛陀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

  又赞菩萨,精进勇猛,大雄无畏。无畏者四:

  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

  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

  一切智人超出三有成三达智降伏四魔

  第二颂赞佛胜用,一切智者,总破一切法中无明暗,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超出三有者,超出于欲、色、无色三界,彻底解脱缠缚。三达者,于三明通达。三明就是:天眼,宿命,漏尽。天眼达,就是知未来之生死因果。宿命达,就是知过去之生死因果;漏尽达,即知现在之烦恼而断尽之。降伏四魔者:降伏烦恼、死、五蕴、天之四魔。

  经典增一阿含,还记录了,如何破此四魔:

  彻底现观诸法如幻之相,明了苦谛,即能破阴魔;

  了见诸法皆空之实相,即破烦恼魔;

  了达诸法不生不灭之理,破除死魔;

  灭除憍心、慢心,专注一心而不妄着于一切处,则破天魔。

  总观偈颂四句,后两句乃胜用之因,前两句乃胜用之赞。更说明了佛陀乃满月十力,“人中最大果报。三界眼目光明。”

  身为法器心如 虚空静然不动

  于有非有于无 非无达解空法

  这一句半颂,主要是赞佛陀之心性。于有非有者,谓佛陀心不取相,无人、我、众生、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于无非无者,修一切善法,于六度四摄,圆满修持,精进不懈。如此长劫累世,彻底断尽一切烦恼习气;所以说佛陀,身为法器,心如虚空,如如不动。

  又达解空法者,我们取《瑜伽》大论中一句:“不以实有起增溢执,不以实无起损减执,不增不减,不取不舍,如实了知如是真如离言自性,如是名为善取空者。”又如《解深密经》云:“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所以这六句颂,非常重要,希望大家重视。

  世所赞叹我等同心一时归依愿转*轮

  这一颂,总括赞叹,并重申请转*轮之意愿。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当为汝等广分别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汝等今者以妙善心。欲问如来无上道业摩诃般若。如来明见如观掌中庵摩勒果。

  佛陀欲宣法教,让诸弟子仔细听讲。其中,“如来明见如观掌中庵摩勒果”一句,明佛陀具无漏智,能知如来无上道业摩诃般若。这个比喻就好像我们常说的“探囊取物”一般,比喻很容易得到。同样,佛陀彻见真谛,一如手中的果子,彻见无余。

  告舍利弗。若于过去七佛所。得闻佛名礼拜供养。以是因缘净除业障。复闻弥勒大慈根本得清净心。汝等今当一心合掌归依未来大慈悲者。

  这里提到一个七佛,据《长经大本经》中谓:乃过去庄严劫,最后三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如今贤劫之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并且本师释迦牟尼佛。而如今的补处菩萨慈尊,则为下一尊佛,本师明宣佛佛相传之体系。这个体系,我们在《景德传灯录》中亦见,更录有这些位佛陀的传法偈,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这里提到,一心合掌归依。我们今人,往往把这个皈依形式化,完全失去了所谓“皈依”的真正含义。我们说,佛陀是我们的大皈依处,那是因为,佛陀广宣无上妙法,作为渡苦之大舟,是为众生解脱生死苦海的唯一救助。所以,我们很多人所谓的信佛、皈依佛,无非就是取得一点心理安慰。大多也只是求得一个心安理得罢了。

  关键问题呢,是我们不知道“苦”是什么。理论和实践脱节,因为我们现在对于佛法的学习,落于教条、本本,只会死记硬背,不懂得如何去体验。对于一些需要现观的实境,我们都只能假相。唉,这样子是很难——几乎不可能发心的。

  试问,如果菩萨都不知道——苦谛——真正意义是什么。都说有漏皆苦,连苦在哪里都不知道,那么我们还如何去劝别人醒悟呢?所以呢,大家可以看佛陀并且诸上座大弟子们的事迹。有一个共同点——因为往昔的善根成熟,他们自己就发现了,这个世界的不圆满。所谓的万般皆备,只欠东风。道果成熟,就差最后的几步。

  佛陀成功了,并将法义传播。于是,很多弟子们在一句一偈、一周一月、一年一生之内,都得解脱了。什么是上根利智,这就是!从哪里开始?——就从皈依开始。我们看经典,会发现有许多在家弟子们,皈依佛陀,得到大果报。然后我们如今似乎没有这种便宜好赚。

  其实,不必去羡慕他们。我们扪心自问,皈依佛陀,我们的真正发心是什么?

  我们想一想,在印度,这个高度自由的思想王国,有那么多老师存在,他们教导不同的方法,而且他们的教理都有一定的互通性,所以他们彼此之间的地位都平等。佛陀,作为一个全新理论的传播者(这种理论,几乎颠覆印度本土的原有宗教信仰及教理),正如圆月般,在群星中格外显目。

  于是,有人礼拜佛陀,供养佛陀,如法正信的供养,当带来无上的福报——解脱并解脱知见。我们不要盲目给一个荒唐的理由——解脱是佛陀给的。

  其实,佛陀的所作所为,对于他人而言,只是增上缘罢了,我们礼拜佛陀,正是在增长我们的道果,道果成熟,佛陀顺手摘下,也就OK了。

  有些人,他们得以亲近于佛陀。有些人,他们疏远、并且反对佛陀。为什么会这样呢?还是一个“自由意志”的问题。因为大家都是自由、平等的,所以人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真的在那个时候,我们还会选择“佛教”么?扪心自问,我觉得,有很多人不愿意解脱。他们所需要的,仅仅是福报罢了。

  如果我们身处这样的境地下,我们还会选择佛教么?我知道,有许多人所谓的相信佛教,无非就是佛陀会保佑我们平安。这句话我们如何理解呢?如果认为佛陀是因缘的主宰者,那就是附佛外道。

  佛陀的圣法印、四圣谛乃至于八正道,都是教导我们解脱的方法。如果我们如法行道,则当然能得世间并且出世间的大果报。

  于是,我们说,我们当正信于佛教,正信皈依于佛、法、僧三宝。这才是真正的入门。

  我当为汝广分别说。弥勒佛国从于净命无诸谄伪。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得不受不着。以微妙十愿大庄严。得一切众生起柔软心。得见弥勒大慈所摄。生彼国土调伏诸根。随顺佛化。

  这一段,简介弥勒佛国。

  净命就是八正道之正命而活。并且戒、定、慧三学等持,以无所着而修一切善法。所以呢,自然无诸谄伪。

  八正道的内容,大家都知道么?正见,也就是符合真理的如实知见。

  正思惟,就是对于正知见深入思考。

  正语、正业、正命,属于身、口律仪。

  正精进,就是三十七菩提分中的四正勤。

  正念,就是具足正见,时时提起,念念不失,对治于贪、嗔、痴三毒。

  正定,成就初禅乃至四禅,为道果之近因。

  如上八法,大家看,这一段经文中,已经具足。

  另就“大慈所摄”。我们知道,常修慈心,功德无量。可见于佛说的诸经中,赞叹慈心功德。弥勒菩萨,号为“慈氏”, 以慈心可治贪、嗔、痴三毒故。另据《增支》载,慈心还有十一种功德:卧安、觉安、无恶梦、天护、人爱、毒不侵、兵不侵、水不侵、火不侵、盗贼不侵、得生梵天。是故经中所言,一切众生起柔软心。生彼国土调伏诸根。随顺佛化。

  舍利弗。四大海水面各减少三千由旬。时阎浮提地纵广正等十千由旬。其地平净如流璃镜。…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讲记(天佑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