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一段经文开始,具体阐述弥勒佛土之境况。
从文字看,是说明,当时的地理环境:土地平整,无诸山洼;而且比如今的土地面积要大。关于这个“十千由旬”,大家不必拘泥具体数字,大家只要有一个概念就可以。
大适意华。悦可意华。极大香华。优昙钵花。大金叶华。七宝叶华。白银叶华。华须柔软状如天缯。生吉祥果。香味具足软如天绵。丛林树华甘果美妙极大茂盛。过于帝释欢喜之园。其树高显高三十里。城邑次比鸡飞相及。皆由今佛种大善根。行慈心报俱生彼国。
说明了当时的地产,及为丰富。具体的我们可以看原文,就说其中的一句:“过于帝释欢喜之园”,可见景况之盛。
此文最后,“皆由今佛种大善根。行慈心报俱生彼国”一句,说明感得如此殊胜的果报,都是由种大善根之成就者。这些成就者不是别人,都是蒙本师释迦牟尼佛之教化,修诸善法的佛弟子们。
由于种种原因,虽然努力修行,然而在当时未得解脱。正如我们如今身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违缘不断,障碍颇多。在这样的条件下,即身解脱,确实有一些难度。然而只要我们努力修行,那么总不会白费。所谓因果业报,丝毫不爽,正如当日提婆达多,分裂僧团、出佛身血,感得地狱的业报。然而毕竟通过努力修行,于将来世,还是会得辟支圣果。所以呢,只要我们如今努力修行,则一定会于未来,感大果报,得大解脱。
又后一句言“行慈心”,谓与弥勒之慈心相应,修诸慈心法门者;在业处的修行中,有与四无量心相应之业处。在净土法门中,有专求兜率净土的弥勒法门。如此等等,常与菩萨之慈心相应,则当遇此殊胜报境。
智慧威德五欲众具快乐安隐。亦无寒热风火等病。无九恼苦。寿命具足八万四千岁无有中夭。人身悉长一十六丈。日日常受极妙安乐。游深禅定以为乐器。唯有三病。一者饮食。二者便利。三者衰老。女人年五百岁尔乃行嫁。
这一段描写当时人民的生活情况。首一句,说当时的人们,虽然受诸五欲,然而毕竟智慧威德具足,故快乐、安稳、无病、无恼、寿命极长、生活稳定。而且平日,以习定为家常,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看诸经典中,大凡在一句、一偈下开悟者,大多都是在闻法之前,具足了禅定的功夫。我们说,正定是道果的近因,所以游深禅定,则成为龙华三会之必要准备。
我们说六道轮回之众生皆为有漏,我们人道众生,总逃不过几个问题:饮食、便利、衰老。这就是不圆满、不究竟、苦。
其实,三世一切诸佛,他们所共证、共宣的唯一真理,就是三印、四谛、八正道。除此之外,更无其他。为什么呢?我们说。导致苦的根源,就是不圆满、无主宰。觉悟的圣者,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且积极取证,将此问题圆满解决,那么也只有唯一途径——四念处。
因为这个世界是如此得不究竟,而且客观如此,无法改变。于是,我们就面对它!正确对待!善巧解决。就这样,摆脱于束缚与无明,以达到究竟解脱的涅槃。
有一大城名翅头末。纵广一千二百由旬。高七由旬七宝庄严。自然化生七宝楼阁。端严殊妙庄校清净。于窗牖间列诸宝女。手中皆执真珠罗网。杂宝庄校以覆其上。密悬宝铃声如天乐。七宝行树间树渠泉。皆七宝成。流异色水更相映发。交横徐逝不相妨碍。其岸两边纯布金沙。街巷道陌广十二里。悉皆清净犹如天园扫洒清净。有大龙王名多罗尸弃。福德威力皆悉具足。其池近城龙王宫殿。如七宝楼显现于外。常于夜半化作人像。以吉祥瓶盛香色水。洒淹尘土其地润泽譬如油涂。行人往来无有尘坌。是时世人福德所致。巷陌处处有明珠柱。光喻于日四方各照八十由旬。纯黄金色。其光照耀昼夜无异。灯烛之明犹若聚墨香风时来吹明珠柱雨宝璎珞。众人皆用服者。自然如三禅乐。处处皆有金银珍宝摩尼珠等。积用成山。宝山放光普照城内。人民遇者皆悉欢喜发菩提心。有大夜叉神。名跋陀婆罗赊塞迦昼夜拥护翅头末城。及诸人民洒扫清净。设有便利地裂受之受已还合。生赤莲华以蔽秽气。
这一段,说明翅头末城之殊胜。
这里提到一个如三禅乐。也就是四禅八定之色界第三禅。三禅天,名定生喜乐地,由深妙之禅定,引生身心之快乐。三界九地之中以此地为乐受之限,三禅乃最乐。有人会问了,四禅不是更高么?为什么三禅最乐?因为在此已上之天处,唯有舍受。所以只有三禅的乐受,是三界中最第一。
其实,有很多经典,有用这样的比喻:《悲华经》卷二:“身心快乐,无有疲极,譬如比丘入第三禅。”另外,《涅槃经》卷二十一也有类似比喻:“有佛世界名曰不动,若有众生闻其华香身心安乐,譬如比丘入第三禅。”
时世人民。若年衰老。自然行诣山林树下。安乐淡泊念佛取尽。命终多生大梵天上及诸佛前。其土安隐无有怨贼劫窃之患。城邑聚落无闭门者。亦无衰恼水火刀兵。及诸饥馑毒害之难。人常慈心恭敬和顺调伏诸根。如子爱父如母爱子。语言谦逊皆由弥勒慈心训导。持不杀戒不啖肉故。以此因缘生彼国者。诸根恬静面貌端正。威相具足如天童子。复有八万四千众宝小城以为眷属。翅头末城最处其中。男女大小虽远若近。佛神力故两得相见无所障碍。夜光摩尼如意珠华遍满世界。雨七宝花。钵头摩华。优钵罗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花。曼殊沙花。摩诃曼殊沙华。弥布其地。或复风吹回旋空中。时彼国界城邑聚落。园林浴池泉河流沼。自然而有八功德水。命命之鸟鹅鸭鸳鸯。孔雀鹦鹉。翡翠舍利。美音鸠雕。罗耆婆阇婆快见鸟等。出妙音声。复有异类妙音之鸟不可称数。游集林池。金色无垢净光明华。无忧净慧日光明华。鲜白七日香华。瞻卜六色香华。百千万种水陆生华。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香净无比。昼夜常生终无萎时。有如意果树。香美无比充满国界。香树金光生宝山间充满国界。出适意香普熏一切。尔时阎浮提中常有好香。譬若香山。流水美好味甘除患。雨泽随时。天园成熟香美稻种。天神力故一种七获。用功甚少所收甚多。谷稼滋茂无有草秽。众生福德本事果报。入口销化。百味具足香美无比气力充实。
这一段明风土、民风。大家看,像不像共产主义社会?似乎更好。当时的人民,因为持八正道法,所以才感得如此殊胜果报。物质丰富,衣食无忧,然而大家都不会贪着于此;虽然五欲充满,但还是智慧威德具足。
其国尔时有转轮圣王。名曰穰佉。有四种兵不以威武治四天下。具三十二大人相好。王有千子。勇猛端正怨敌自伏。王有七宝。一金轮宝。千辐毂辋皆悉具足。二白象宝。白如雪山七胑拄地。严显可观犹如山王。三绀马宝。朱鬣髦尾足下生华七宝蹄甲。四神珠宝。明显可观长于二肘。光明雨宝适众生愿。五玉女宝。颜色美妙柔软无骨。六主藏臣。口中吐宝足下雨宝两手出宝。七主兵臣。宜动身时四兵如云从空而出。千子七宝国界人民。一切相视不怀恶意。如母爱子。时王千子各取珍宝。于正殿前作七宝台。有三十重高十三由旬。千头千轮游行自在。有四大宝藏。一一大藏。各有四亿小藏围绕。伊钵多大藏。在乾陀罗国。般轴迦大藏。在弥缇罗国。宾伽罗大藏。在须罗吒国。穰佉大藏。在婆罗奈国古仙山处。此四大藏。自然开发显大光明。纵广正等一千由旬。满中珍宝。各有四亿小藏附之。有四大龙。各自守护此四大藏及诸小藏。自然踊出形如莲华。
以上这些说的都是转轮圣王飞行七宝、四大宝藏、无数小藏随身。对于这个转轮圣王,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没有这个观念。为什么会叫转轮王呢?
因为在印度的文化中,大凡转轮王即位时,由天感得轮宝,转其轮宝,能降伏四方。在增劫,人寿至二万岁以上,则出世;在灭劫,人寿自无量岁至八万岁时才出世。
轮宝有金、银、铜、铁四种。然后分别可以统领四、三、二、一个大洲,即金轮王统治四洲,而铁轮王则只统治南阎浮提洲一洲。我们看这一位穰佉王,就属于金轮王。
文中提到,转轮圣王具足七宝: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又称将军宝)。
《长阿含经》有云:增劫中,有轮王出世。以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人寿增至八万四千岁,经过百年,此后每百年寿减一岁,就这样渐渐减少到十岁,那么这个递减的阶段,就叫做减劫。然后又经过百年,再每年增加一岁,那么这个阶段就叫做为增劫,就这样增长到八万四千岁的时候,就有金轮王出生。在王家继位、举行灌顶仪式,在十五日香汤沐浴,受持斋戒,升高台殿,臣僚辅翼。这时候,东方有金轮宝现,舒妙光明,来应王所。若王欲往东方,轮即东转,王则将诸兵众,随其后行。金轮宝前,有四神导引。轮所住处,王即止驾。南西北方,随轮所至,也是如此。于四洲天下,普劝人民修十善法,而具足七宝。
金轮宝、又名胜自在,天匠所成,非世所有也。
白象宝、又名青山,身白首杂,口有六牙,能飞行,一日之中,周遍天下。
绀马宝、又名勇疾风,鸣声远闻,能飞行。一日飞遍天下。
神珠宝、又名光藏云,夜悬空中,随国大小,明照内外,如同白昼。
玉女宝、又名净妙德,同诸天女,无诸不净。
典财宝、又名大财,转轮圣王欲得七珍宝,典藏臣随处可令出。
主兵宝、又名离垢眼,转轮圣王若欲得四种兵,不管要多少,都能立时令现,整装待发。
无央数人皆共往观。是时众宝无守护者。众人见之心不贪着。弃之于地犹如瓦石草木土块。时人见者心生厌离。各各相谓而作是言。如佛所说往昔众生为此宝故共相残害。更相偷劫欺诳妄语。令生死苦缘展转增长。堕大地狱。
唉,这一段说得好。刚才说了,当时的物质条件极丰富,然而人们却不贪着。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如今所执着的一些财宝,其实,无非就是些矿石、金属罢了。这些东西的价值,是人为赋予的。然而我们却为了这些东西,三毒炽盛,彼此恼害。…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讲记(天佑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