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講記(印海長老)▪P4

  ..續本文上一頁爲宗,佛陀說:『所執著的「不受」還是執著。』舍利弗從旁聽得此一高深義理而領悟,于是證得聖果。後來聽阿難說佛陀年老病重將要滅度,舍利子更增悲仰,不忍見佛先入涅槃,特向佛陀告假要先佛入寂。佛陀告曰:「宜知是時!」于是謝別門人,還到故鄉,命侍者沙彌走告城內諸相識者,當時之未生怨國王及其人民知道此事後,各皆前來,請說最後法要。大家聽畢,各返其家,于當日後夜,端坐而化!可見尊者修持有素,生死自由,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顛倒,真如佛陀對他所說:「宜知是時」。

  以上所列比丘衆以憍陳如、迦葉、目連、舍利弗四大弟子爲代表,各人帶領二百五十人前來聞法。以下說比丘尼衆。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與其眷屬千比丘尼俱。

  四衆弟子中,第二是比丘尼衆。佛世比丘尼衆中以摩诃波阇波提爲上首。梵雲摩诃,譯義爲大,波阇爲生,波提爲主,全名譯爲「大生主」。佛母摩耶夫人,生育太子七日後即去世,大生主是佛陀姨母,負責撫養佛陀長大成人。佛是教化叁乘聖人證悟者,名曰「大生」。佛又由她撫養,故得名「大生主」。梵雲比丘,有五種義:一怖魔,出家修行,超脫叁界,不爲天魔所控製,天魔見人出家,修道證果,心生恐怖。二乞士,外乞食以養色身,內乞法以資慧命,叁持戒,出家以戒爲師,由戒得解脫。四淨命,出家人不經營農工商賈,隨緣度化,接受信衆供養。五破惡,出家以除煩惱爲目的。比丘尼亦同具有此五義,唯尼者是指女衆而言。摩诃波阇波提與其法眷亦有一千人夜見佛光,亦來佛處。以上所說是出家二衆。

  須達長者,與叁千優婆塞俱。

  在家二衆中,一近事男衆。近事者,以皈依叁寶後,常能親近叁寶,奉事叁寶,除去家庭、社會之事務外,應該保留一些時間,精神爲叁寶服務,培養求福增慧的功德。佛法的興隆,並非全靠出家衆之住持,亦賴在家二衆大力衛護,盡一分爲佛子之義務!如同須達長者舍金購園,請佛演化佛法,利益人群,淨化社會人心,提高人們道德水平,使人人能離苦得樂!須達即前序文中所說給孤獨長者,他以宅心仁慈著名,德重望高,爲衆人所尊敬,故稱長者,他亦感召佛光照矚,與叁千男居士同來佛所。

  毗舍佉母,與二千優婆夷俱。

  二近事女衆。優婆夷是在家女居士,佛教信衆中,她們信心深切發心護持叁寶貢獻很大,而且也占絕大多數,佛教法幢能夠到處建立,出家二衆能夠安心修學宏化,在家女居士的功德實不可磨滅。佛世的毗舍佉母居士亦是女居士中佼佼者。毗舍佉,此雲黑鹿,從兒得名,名毗佉舍母。由于她的叁業清淨,修持有素,信願真誠,供奉叁寶,常常親近出家比丘尼衆及大阿羅漢尼,這一次佛陀說法,她亦帶領二千優婆夷衆來到佛所。

  複有菩薩摩诃薩名跋陀婆羅,與其眷屬十六菩薩俱。

  以下有二類大菩薩衆,第一以跋婆羅爲上首。菩薩具足稱爲菩提薩埵,菩提有覺悟義,薩埵是有情義。總括說:菩薩是智悲雙修上求大覺,下化有情的大心人。若能以智上求果證,以悲下度衆生即是菩薩。中國人誤解佛廟所供奉泥塑木雕佛菩薩像就是菩薩,不知那只是代表性的象征,並非真實,真正菩薩是上求大菩提果,下救衆生苦者才是名符其實的菩薩。因此一位菩薩需要有大志願,大能力,因有大志願才能上求,因有大能力才能下化。故薩埵又含有勇健義。又約智慧體用說:菩提是般若體,薩埵是方便用,有體有用,才能利樂一切有情。下化衆生要有方便,以衆生根性、好樂、煩惱不同,必需以種種方便才能攝化,但此方便不能離開般若智體,否則所作所爲成了世間法,與佛法亳無關系。摩诃大義,薩即薩埵,如前文所說。此一法會中菩薩都是位居十地法身大士,大菩薩不同于發初心的菩薩。梵雲跋陀婆羅,跋陀此雲賢,婆羅是護義。全譯爲賢護,一切菩薩名稱以德立名,以菩薩各各皆具有特殊德能。跋陀婆羅具大「賢」德,待人對事合情合理,同時又具有「護」念衆生的悲心故稱賢護。他的同願同行者有十六大菩薩亦來參加法會。

  文殊師利法王子,與其眷屬五百菩薩俱。

  第二類大菩薩以文殊師利而爲上首。文殊師利,或稱曼殊室利,此雲妙吉祥,鴦掘摩羅經說:此菩薩是北方常喜世界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是七佛之師,釋尊往昔曾聽文殊菩薩開示發心修學佛道。菩薩神用廣大不可思議故稱「妙」,佛弟子們若能禮敬叁寶,作種種有利人群功德事業,菩薩皆能冥中加被護持,降大吉祥,俾能如意自在,故稱「吉祥」。法王子者,佛陀于法得大自在,故稱法王,今稱文殊爲法王子者,因文殊久應成佛,而發心願在菩薩因位,于諸佛出生之時,在大衆中起領導作用,紹隆佛種,荷負如來家業,使佛法能久住世間,爲佛之嫡子,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亦與五百菩薩眷屬來臨法會聽佛說法。

  此一法會中分爲兩類大菩薩衆,前跋陀婆羅所領導諸菩薩衆爲大悲衆,這類菩薩爲大智衆。又文殊是現今聖衆,跋陀婆羅爲過去聖衆,又前十六大菩薩是已位登十地之法身大士,今文殊所領導諸大菩薩皆爲紹繼佛位之菩薩,因有如此差別因緣,故分爲兩大類之菩薩衆。據法華論說:跋陀婆羅等十六菩薩,「威儀不定,具種種行」,故另別列。

  釋尊每次說法,在大衆聚會時,經中皆先標列聲聞衆,後彰說菩薩衆,因聲聞等衆形同釋尊出家,現比丘身,又常親近佛陀座下,同居一處,今爲欲令諸菩薩對諸聲聞舍去憍慢,心生恭敬,所以將聲聞衆多標列在前。

  天、龍、夜叉、幹闼婆等,一切大衆,覩佛光明,皆來雲集。

  第叁集天龍八部衆。八部是:天、龍、藥叉、幹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此八部衆皆能護持佛法,因此每當佛陀說法時,他們亦能蒙受佛陀法雨澤潤,俾能早日離苦得樂。

  一諸天衆:天本有光明之義,其福德、壽命,身長,均較人類爲大、爲長、爲殊勝。天有地居天,空居天之差別。如大梵天王,居住于色界初禅,二禅天中間,統領梵衆,爲娑婆世界之主,故稱大梵王。身長一由旬半,壽命一劫半。又如帝釋天主,居須彌山頂善見城之善法堂,此殿堂殊勝莊嚴,周圍有一千五百由旬,具足種種妙寶,金碧輝煌,映蔽天宮。殿堂當中有重閣圓室,廣叁十由旬(約有人間一千二百裏),四圍九十由旬(叁千六百裏),高四十五由旬(一千八百裏),都是瑠璃所成,衆寶嵌飾。帝釋爲忉利天主,身長五裏。人間一百歲、忉利天爲一日一夜,天壽有一千歲。帝釋有二太子,一名栴檀,二名修毗羅,另有諸臣及諸無量天女而爲眷屬。據說帝釋天主過去生中曾爲人時姓憍屍迦,與叁十二位朋友,共同發心修建迦葉佛塔,以此功德,感得天上福樂。憍屍迦成爲帝釋天主,居忉利天中央,共其余叁十二人爲輔臣,分居四方,每方八人,共爲叁十叁天。又說帝釋天主將來成佛名無著尊佛。以上梵王、帝釋二天主各領無量天衆,居住空居天。

  四天王天居住須彌山腰,屬地居天。一、北方多聞天王福德名聞最勝,居住于須彌山半之北俱盧洲的水精埵,其處共有叁城,一名可畏,二名天敬,叁名衆歸。統領無量藥叉羅剎,守護北方,爲藥叉之主。左手執(予+肖)柱地,右手擎古佛舍利塔。凡寺廟有四天王殿者,即供奉四天王天,俗稱四大金剛神。

  二、東方持國天王,能護持國土,使境內安甯清淨,居須彌山腰東之東勝神洲的黃金埵,城名上賢,統領幹闼婆及噉精氣鬼,守護東方。此天王像,身著嚴麗天衣,左手持刀垂下,右手屈臂向上,掌中有寶,寶上放光。

  叁、南方增長天王,爲令衆生善根增長,居須彌山腰南端之南贍部洲的青色瑠璃埵,城名善見。統領魔魅及餓鬼並諸無量鬼神,守護南方。左手亦伸臂持刀下垂,右手執(予+肖),(予+肖)根著地。

  四、西方廣目天王,因其眼珠廣大。又能善說種種不同語言,又稱雜語。居住于須彌山半腰之西牛賀洲的白銀埵,城名周羅。統領主熱鬼及無量百千諸龍,守護西方,左手下垂持刀,右手拿紅色繩索。以上四天王天爲欲界初天,又爲八部之主。人間五十歲,四天王天一晝夜,其壽五百歲,相當人間九百萬歲。皆是化生,身長一裏。經中說:此四天王,往昔曾聽佛說法,皆已證得初果。每一天王都有九十一子,姿貌端正,有大威力,守護十方。每一天王又有八位將軍,周遊叁天下(除北俱盧洲),衛護諸精勤佛法之佛弟子,及至一切山河、樹木、土地、城郭所有鬼神。故新譯金光明經說:「四天王白佛言:世尊,我等四王,與二十八部藥叉大將,並與無量百千藥叉,以清淨天眼,過于世人,觀察擁護此(南)贍部洲。世尊!以此因緣,我等諸王,各爲護世者」。由此證明諸天,無論梵王、帝釋,乃至四天王天無不護持佛法,侍衛善士,常說:「道高鬼神欽,德重龍天護」,亦即說明此一道理。

  八部衆中第二是龍王,經說龍王有二類:第一娑竭羅龍王,第二阿耨達多龍王。娑竭羅,此雲鹹海,從海水得名,爲鹹海中一百七十七種龍王之第七龍王,本是十地菩薩,大權示現龍王之身。能隨舉一念,即布密集,注甘雨,普洽天下,護國佑民。于大海一萬由旬深處,有一大城名戲樂,四圍寬廣有叁千由旬(一萬二千裏),此一大城由七寶所成,內有種種華池,流水,林園。種種璎珞莊嚴,龍王宮殿中藏有四種寶珠,能出生大海內一切珍寶,龍王太子閻浮幢之宮殿,及八十億諸大龍王宮殿,各各差別。同時,此龍王宮殿中绀瑠璃色水入注于海,定時湧出,所以海潮不失時分。莊嚴無比,不相差于天宮。

  第二阿耨達多龍王,此雲無熱惱,以池得名,此龍王是十地大士示現,居住雪山頂之阿耨達池,有五柱七寶之殿堂,湧出清涼水,利濟南贍部洲衆生。佛說金光明經時,此二龍王及目真,醫(前面這個字是醫生的醫去酉加言)羅葉、難陀、小難陀,于無數龍中,具大威德神通,發願共同衛護持經之人,晝夜常不舍離。

  八部衆第叁藥叉,又稱夜叉,華…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講記(印海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