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讲记(印海长老)▪P4

  ..续本文上一页为宗,佛陀说:『所执着的「不受」还是执着。』舍利弗从旁听得此一高深义理而领悟,于是证得圣果。后来听阿难说佛陀年老病重将要灭度,舍利子更增悲仰,不忍见佛先入涅槃,特向佛陀告假要先佛入寂。佛陀告曰:「宜知是时!」于是谢别门人,还到故乡,命侍者沙弥走告城内诸相识者,当时之未生怨国王及其人民知道此事后,各皆前来,请说最后法要。大家听毕,各返其家,于当日后夜,端坐而化!可见尊者修持有素,生死自由,预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颠倒,真如佛陀对他所说:「宜知是时」。

  以上所列比丘众以憍陈如、迦叶、目连、舍利弗四大弟子为代表,各人带领二百五十人前来闻法。以下说比丘尼众。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其眷属千比丘尼俱。

  四众弟子中,第二是比丘尼众。佛世比丘尼众中以摩诃波阇波提为上首。梵云摩诃,译义为大,波阇为生,波提为主,全名译为「大生主」。佛母摩耶夫人,生育太子七日后即去世,大生主是佛陀姨母,负责抚养佛陀长大成人。佛是教化三乘圣人证悟者,名曰「大生」。佛又由她抚养,故得名「大生主」。梵云比丘,有五种义:一怖魔,出家修行,超脱三界,不为天魔所控制,天魔见人出家,修道证果,心生恐怖。二乞士,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资慧命,三持戒,出家以戒为师,由戒得解脱。四净命,出家人不经营农工商贾,随缘度化,接受信众供养。五破恶,出家以除烦恼为目的。比丘尼亦同具有此五义,唯尼者是指女众而言。摩诃波阇波提与其法眷亦有一千人夜见佛光,亦来佛处。以上所说是出家二众。

  须达长者,与三千优婆塞俱。

  在家二众中,一近事男众。近事者,以皈依三宝后,常能亲近三宝,奉事三宝,除去家庭、社会之事务外,应该保留一些时间,精神为三宝服务,培养求福增慧的功德。佛法的兴隆,并非全靠出家众之住持,亦赖在家二众大力卫护,尽一分为佛子之义务!如同须达长者舍金购园,请佛演化佛法,利益人群,净化社会人心,提高人们道德水平,使人人能离苦得乐!须达即前序文中所说给孤独长者,他以宅心仁慈著名,德重望高,为众人所尊敬,故称长者,他亦感召佛光照瞩,与三千男居士同来佛所。

  毗舍佉母,与二千优婆夷俱。

  二近事女众。优婆夷是在家女居士,佛教信众中,她们信心深切发心护持三宝贡献很大,而且也占绝大多数,佛教法幢能够到处建立,出家二众能够安心修学宏化,在家女居士的功德实不可磨灭。佛世的毗舍佉母居士亦是女居士中佼佼者。毗舍佉,此云黑鹿,从儿得名,名毗佉舍母。由于她的三业清净,修持有素,信愿真诚,供奉三宝,常常亲近出家比丘尼众及大阿罗汉尼,这一次佛陀说法,她亦带领二千优婆夷众来到佛所。

  复有菩萨摩诃萨名跋陀婆罗,与其眷属十六菩萨俱。

  以下有二类大菩萨众,第一以跋婆罗为上首。菩萨具足称为菩提萨埵,菩提有觉悟义,萨埵是有情义。总括说:菩萨是智悲双修上求大觉,下化有情的大心人。若能以智上求果证,以悲下度众生即是菩萨。中国人误解佛庙所供奉泥塑木雕佛菩萨像就是菩萨,不知那只是代表性的象征,并非真实,真正菩萨是上求大菩提果,下救众生苦者才是名符其实的菩萨。因此一位菩萨需要有大志愿,大能力,因有大志愿才能上求,因有大能力才能下化。故萨埵又含有勇健义。又约智慧体用说:菩提是般若体,萨埵是方便用,有体有用,才能利乐一切有情。下化众生要有方便,以众生根性、好乐、烦恼不同,必需以种种方便才能摄化,但此方便不能离开般若智体,否则所作所为成了世间法,与佛法亳无关系。摩诃大义,萨即萨埵,如前文所说。此一法会中菩萨都是位居十地法身大士,大菩萨不同于发初心的菩萨。梵云跋陀婆罗,跋陀此云贤,婆罗是护义。全译为贤护,一切菩萨名称以德立名,以菩萨各各皆具有特殊德能。跋陀婆罗具大「贤」德,待人对事合情合理,同时又具有「护」念众生的悲心故称贤护。他的同愿同行者有十六大菩萨亦来参加法会。

  文殊师利法王子,与其眷属五百菩萨俱。

  第二类大菩萨以文殊师利而为上首。文殊师利,或称曼殊室利,此云妙吉祥,鸯掘摩罗经说:此菩萨是北方常喜世界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是七佛之师,释尊往昔曾听文殊菩萨开示发心修学佛道。菩萨神用广大不可思议故称「妙」,佛弟子们若能礼敬三宝,作种种有利人群功德事业,菩萨皆能冥中加被护持,降大吉祥,俾能如意自在,故称「吉祥」。法王子者,佛陀于法得大自在,故称法王,今称文殊为法王子者,因文殊久应成佛,而发心愿在菩萨因位,于诸佛出生之时,在大众中起领导作用,绍隆佛种,荷负如来家业,使佛法能久住世间,为佛之嫡子,故称法王子。文殊菩萨亦与五百菩萨眷属来临法会听佛说法。

  此一法会中分为两类大菩萨众,前跋陀婆罗所领导诸菩萨众为大悲众,这类菩萨为大智众。又文殊是现今圣众,跋陀婆罗为过去圣众,又前十六大菩萨是已位登十地之法身大士,今文殊所领导诸大菩萨皆为绍继佛位之菩萨,因有如此差别因缘,故分为两大类之菩萨众。据法华论说:跋陀婆罗等十六菩萨,「威仪不定,具种种行」,故另别列。

  释尊每次说法,在大众聚会时,经中皆先标列声闻众,后彰说菩萨众,因声闻等众形同释尊出家,现比丘身,又常亲近佛陀座下,同居一处,今为欲令诸菩萨对诸声闻舍去憍慢,心生恭敬,所以将声闻众多标列在前。

  天、龙、夜叉、干闼婆等,一切大众,覩佛光明,皆来云集。

  第三集天龙八部众。八部是:天、龙、药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此八部众皆能护持佛法,因此每当佛陀说法时,他们亦能蒙受佛陀法雨泽润,俾能早日离苦得乐。

  一诸天众:天本有光明之义,其福德、寿命,身长,均较人类为大、为长、为殊胜。天有地居天,空居天之差别。如大梵天王,居住于色界初禅,二禅天中间,统领梵众,为娑婆世界之主,故称大梵王。身长一由旬半,寿命一劫半。又如帝释天主,居须弥山顶善见城之善法堂,此殿堂殊胜庄严,周围有一千五百由旬,具足种种妙宝,金碧辉煌,映蔽天宫。殿堂当中有重阁圆室,广三十由旬(约有人间一千二百里),四围九十由旬(三千六百里),高四十五由旬(一千八百里),都是瑠璃所成,众宝嵌饰。帝释为忉利天主,身长五里。人间一百岁、忉利天为一日一夜,天寿有一千岁。帝释有二太子,一名栴檀,二名修毗罗,另有诸臣及诸无量天女而为眷属。据说帝释天主过去生中曾为人时姓憍尸迦,与三十二位朋友,共同发心修建迦叶佛塔,以此功德,感得天上福乐。憍尸迦成为帝释天主,居忉利天中央,共其余三十二人为辅臣,分居四方,每方八人,共为三十三天。又说帝释天主将来成佛名无着尊佛。以上梵王、帝释二天主各领无量天众,居住空居天。

  四天王天居住须弥山腰,属地居天。一、北方多闻天王福德名闻最胜,居住于须弥山半之北俱卢洲的水精埵,其处共有三城,一名可畏,二名天敬,三名众归。统领无量药叉罗剎,守护北方,为药叉之主。左手执(予+肖)柱地,右手擎古佛舍利塔。凡寺庙有四天王殿者,即供奉四天王天,俗称四大金刚神。

  二、东方持国天王,能护持国土,使境内安宁清净,居须弥山腰东之东胜神洲的黄金埵,城名上贤,统领干闼婆及噉精气鬼,守护东方。此天王像,身着严丽天衣,左手持刀垂下,右手屈臂向上,掌中有宝,宝上放光。

  三、南方增长天王,为令众生善根增长,居须弥山腰南端之南赡部洲的青色瑠璃埵,城名善见。统领魔魅及饿鬼并诸无量鬼神,守护南方。左手亦伸臂持刀下垂,右手执(予+肖),(予+肖)根着地。

  四、西方广目天王,因其眼珠广大。又能善说种种不同语言,又称杂语。居住于须弥山半腰之西牛贺洲的白银埵,城名周罗。统领主热鬼及无量百千诸龙,守护西方,左手下垂持刀,右手拿红色绳索。以上四天王天为欲界初天,又为八部之主。人间五十岁,四天王天一昼夜,其寿五百岁,相当人间九百万岁。皆是化生,身长一里。经中说:此四天王,往昔曾听佛说法,皆已证得初果。每一天王都有九十一子,姿貌端正,有大威力,守护十方。每一天王又有八位将军,周游三天下(除北俱卢洲),卫护诸精勤佛法之佛弟子,及至一切山河、树木、土地、城郭所有鬼神。故新译金光明经说:「四天王白佛言:世尊,我等四王,与二十八部药叉大将,并与无量百千药叉,以清净天眼,过于世人,观察拥护此(南)赡部洲。世尊!以此因缘,我等诸王,各为护世者」。由此证明诸天,无论梵王、帝释,乃至四天王天无不护持佛法,侍卫善士,常说:「道高鬼神钦,德重龙天护」,亦即说明此一道理。

  八部众中第二是龙王,经说龙王有二类:第一娑竭罗龙王,第二阿耨达多龙王。娑竭罗,此云咸海,从海水得名,为咸海中一百七十七种龙王之第七龙王,本是十地菩萨,大权示现龙王之身。能随举一念,即布密集,注甘雨,普洽天下,护国佑民。于大海一万由旬深处,有一大城名戏乐,四围宽广有三千由旬(一万二千里),此一大城由七宝所成,内有种种华池,流水,林园。种种璎珞庄严,龙王宫殿中藏有四种宝珠,能出生大海内一切珍宝,龙王太子阎浮幢之宫殿,及八十亿诸大龙王宫殿,各各差别。同时,此龙王宫殿中绀瑠璃色水入注于海,定时涌出,所以海潮不失时分。庄严无比,不相差于天宫。

  第二阿耨达多龙王,此云无热恼,以池得名,此龙王是十地大士示现,居住雪山顶之阿耨达池,有五柱七宝之殿堂,涌出清凉水,利济南赡部洲众生。佛说金光明经时,此二龙王及目真,医(前面这个字是医生的医去酉加言)罗叶、难陀、小难陀,于无数龙中,具大威德神通,发愿共同卫护持经之人,昼夜常不舍离。

  八部众第三药叉,又称夜叉,华…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讲记(印海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