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讲记(印海长老)▪P5

  ..续本文上一页言勇健,又云暴恶,或称贵人,可分三类:一地行夜叉,二飞行夜叉,三空行夜叉,后者在四天王天,忉利天中守护城池。诸药众皆以众生肉为食,个性非常残暴。其中莲华面夜叉与三万六千诸药叉眷属,悉皆爱乐如来正法。故发愿生生世世深心护持佛法,而不厌倦。如金光明经说:「宝王满贤王,旷野金毗罗,宾度罗黄色,此等药叉王,各五百眷属,见听此经者,皆来共拥护。」

  八部众第四干闼婆,此云寻香,为天帝乐神,不事生产,亦不食酒肉,唯作乐寻求香气,以资养身命。西域人称他为散乐干闼婆。有一彩单干闼婆王,居须弥山南的金刚窟,深信大乘,与诸干闼婆众,护持三宝,使佛法普遍流通世间。

  八部众第五阿修罗,此言非天,因其福报殊胜,邻次诸天,但多行谄诈,而无天德,所以名为非天。是六道之一,男丑女妍,一类属鬼道,一类属畜生道。鬼道阿修罗居住于须弥山窟中,或大海边。畜生道一类住大海底,彼等有胎、卵、湿、化四生之不同。有一毗摩质多阿修罗王,此云响高,亦云净心,又名种种疑,住须弥山东去一千由旬大海底,国土纵广四万由旬,大城中有宫殿名曰设摩啻,纵广一万由旬,有七重墙垣,七重栏楯,七重行树,宫殿园林,皆七宝所成,庄严校饰,不可说尽。毗摩质多阿修罗王娶香山干闼婆王的女儿,生了舍脂,帝释天娶舍脂为第一夫人。此阿修罗王有大威势,眷属无量,臣仆亦多,衣食充溢,百味随念而至,与天同等,而誓愿护持正法,拥卫受持经典之人。华严经感应记说:新强省于阗国,有一沙弥名般若弥伽薄,坚持戒行,专诵华严。有一天,忽然有来人,双手合掌曰:「诸天请师,愿师闭目」。沙弥即闭目,不久即到天上,天帝见沙弥莅临,跪而告曰:「现今与修罗战争,屡次失败而被残害,今特请师为诵华严经,祈法力加被」!(传说须弥山之南、西、北面,各过一千由旬之大海底,各有阿修罗国城,阿修罗本身长七百由旬,化身高十六万八千由旬,立于大海底,与须弥山齐,常与诸天战斗,败则与兵众躲入藕丝孔中,胜则残害天众,暴虐无此)。师听后愿协助之,即乘天辂,专心念诵华严,以法力加被,修罗见之,忽然溃散。不久,天帝又将沙弥送归人间,因为曾往天上,身染有天香,终身不退,此事,一则表示佛法无边,一则说明天宫虽殊胜,亦有刀兵之劫,天宫并非究竟净土。

  八部众第六迦楼罗,华云妙翅鸟,俗说大鹏金翅鸟,其翅羽金色严丽,众彩庄校,为飞禽中最大者。据说两翅展开有三百六十里。有说两翅展开有十六万里,头尾相距有四万里者,高下一样。颈中有如意宝珠,常以龙为食。但不能吞食受三归五戒之龙。有一苏罗金翅鸟王,神力最大,深乐大乘佛法,曾赴金光明会中听闻佛经。阿含经说:此鸟亦有胎、卵、湿、化四生,皆以如意宝珠为璎珞,变化万端,无事不办。身高有四十里,长八十里,鸟王寿命一劫,若非鸟王,则无一劫之寿命。据说此鸟居住于大海之北岸,有一种树名叫俱咤奢摩离,树高一百由旬,树荫能遮五十由旬,金翅鸟居住于树之四面,以业力不可思议,亦有胎、卵、湿、化四生之差别,因其翅膀中有毒,扇入人眼中即成盲者,所以不来人间,多住于须弥山边之铁树上。

  八部众之第七是紧那罗,华云疑神,具有人之形象,头上有角。人见之即怀疑他是人或者非人?故名疑神。又云歌神,因系天帝丝竹之伎神,亦与诸眷属,护持于佛法。

  最后第八部摩睺罗伽,华言大腹行,世间之蟒蛇,虾蟆,田鸡等,皆属此类,又称地龙。以上八部只举彼类之为首者,在各类中又具有种种异类,枚不胜举,如是八部等众,皆能接收佛陀慈悲摄化,如游子归投慈父,如病者获得医疗。今见佛陀放光,皆蒙感召,前来见佛闻法,俾得离苦得乐。

  乙二 发起序

  尔时、世尊出广长舌相,放千光明。

  每部经前有通序或证信序,接着就有说法各别因缘之发起序,发起序说明各经发起之特别因缘,不同余经,故又称别序。以下分五段说明:第一出舌放光,佛说大乘深经,每于说法前皆有放光,今用舌放光,所谓出广长舌相,如弥陀经,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称赞释尊不可思议功德。今释尊出广长舌,将说大法,为弥勒授记,度诸有缘,表示释尊从不妄语。广长舌为三十二相之一相,印度古传,若舌能盖覆鼻端之人决不妄语。释尊舌头,可覆面轮,上至发际,若显神通,则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释尊很少显神通,有一次为度婆罗门,证明老婢女净心持(左米右番)(左米右定)供佛,可享天上人间十五劫中福乐,不堕恶道,后得男身,出家学道,成辟支佛之果报。婆罗门不信此言,以为释尊以诈术求得他人供养,释尊即出舌遍覆面轮,证明所说不虚,婆罗门心想,舌能覆鼻,尚不妄语,何况覆面?即生信心,得知布施虽少而受报更多。佛又举喻说:如尼拒陀树之种子,仅有芥子之三分之一大,但其树荫却可遍覆五百辆车,施少福多,其理亦然。当时婆罗门心开意解,证得须陀洹果。今释尊于经前出广长舌除为弥勒授记外,同时亦以此瑞相表不妄语,为当来众生劝请发愿上生兜率,亲近弥勒,早得授记作佛。从此广长舌相中又放千光明,表示于此小千世界之中各有化佛说法,度诸众生烦恼之痴暗。

  一一光明,各有千色,一一色中有无量化佛。

  第二有多化佛,佛经说有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指小千、中千、大千之三种千世界而言。上说放千光明,所照世界仅有小千世界,今一一光明各有千色,是从千光明中放射一千种不同颜色,遍照于中千世界范围之内,此意表示中千世界中亦有一千化佛同时说法。「一一色中有无量化佛」者,从一一颜色中又显现无量化佛,此约大千世界中各有百亿化佛说法。一佛出世,以三千世界为其化区,今释尊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教化主,将来弥勒成佛亦同有百亿弥勒一时下生为三千大千世界化主。

  是诸化佛,异口同音,皆说清净诸大菩萨甚深不可思议诸陀罗尼法。

  第三化佛说法。先总标,后别列陀罗尼法。诸位化佛由于佛身现示不一,故称为异口,但又是同说一法,故称同音。诸化佛所说法都以清净大菩萨为对象。称诸大菩萨为清净者,可分三类:一、初地菩萨证遍行真如,法性净理,断诸见惑,灭异生障名为分证。二、八地以上,一切粗惑皆不现行,任运相续,证入萨婆若海。三、十地菩萨,因位圆满,障亦微细,圆证法性真理,因此、三类菩萨皆称清净。所说法是甚深不可思议,以此法义甚深难以通达,所谓离言绝思,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唯证相应的诸陀罗尼法。陀罗尼此云总持,能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此总持以念、定、慧三种法为体,有认识、通达、抉择、明记不忘的作用,并能以少略能含摄多广,故名总持。古人有三种解说总持体的不同:一、以定为体,如智度论说:「定得智火,能持故」。二、以念为体,如智度论说:「念力故持令不失」。三、以慧为体,如智度论说:「若菩萨心中名般若,声闻心中名道品,不忘人心中名陀罗尼」。现说总持,是以念、定、慧三法为体。根据瑜伽论说:「妙陀罗尼,略有四种:一法、二义、三咒、四忍。」唐憬兴法师解说:初三之法、义、咒陀罗尼、唯以后得智(方便智)为体,后一之忍陀罗尼以正体智(根本智)为体。但憬法师以为初二法、义陀罗尼以念慧为体,咒陀罗尼以自在定为体,因有定力才有神验。忍陀罗尼以慧为体,无分别智能忍印无生之理。虽然以上有多种解说总持之体不同,应该有主体、从属之不同而有差别。如以定为主体,则念、慧为从属。若以念为主体,则定、慧为方便。若以慧为主体,则念定为方便了。因此综合其三法方能显出陀罗尼之妙用无穷。此中说诸陀罗尼,证明并非一种,从能诠之法与所诠之义而有一层的不同,从所说之义理上又有空,有之差别上的不同。

  所谓:阿难陀目佉陀罗尼,空慧陀罗尼,无碍性陀罗尼,大解脱无相陀罗尼。

  以下别列陀罗尼法。初二陀罗尼是有、空相对说,三四陀罗尼是因、果相对说。一、阿难陀此云喜,目佉此云有,合称为喜有。菩萨从证得初地以后,悟入法性理体,才能成办自利利他功德,如初地名欢喜地以见遍行真如,断除异生障碍,得出世心,破人我相,离诸怖畏,充满法喜。从此步步向上,地地分断诸品思惑,至七地时为一阶段。凡夫从初发心至初地菩萨已修一大阿僧祗劫,从初地至七地已有二大阿僧祗劫。于中从初地欢喜地至五地极难胜地菩萨,修有相观多,无相观少。至六地现前地菩萨,观缘起法即空,离诸染、净对待,因此无相观多,有相观少,到了七地远行地菩萨,才能真、俗二智并观,虽纯为无相观,但必定有加行之功行,才能达到这一境界,所以七地以前所得之陀罗尼,称为喜有。

  第二空慧陀罗尼,是约八地不动地菩萨解空究竟说,七地以前菩萨对一切法相虽不动摇,但需加行,方能显起无相之智。唯八地菩萨不起加行而于诸法纯无相观,证第一空慧:不为相转,不为惑动,故称不动地。菩萨至此已迈入第三大阿僧祗劫,步步向上,趋入萨婆若海。

  第三无碍性陀罗尼,到了九地善慧地菩萨,得四无碍殊胜智,通达一切事理,无有阻碍。所谓四无碍解,即此菩萨有四种最胜智慧,对一切法、义、词、辩才都能通达无碍。法即指一切法之差别法相,能如实了知。义即一切法相中之平等之义理。词即一切世间种种语言文字。辩才无碍或称乐说无碍,菩萨既能通达一切法、义,文字语言,因大悲心之激发,欢喜为各类众生随宜宣说离苦之法,使众生脱惑解缚,这是以外化有情为主之陀罗尼。

  第四大解脱无相陀罗尼,此约十地法云地菩萨乃至等觉菩萨所证内德中大解脱而说。大解脱无相,能除一切诸细障微缚,于法身圆满自在。菩萨至此福慧圆具,非凡夫、二乘、乃至权乘菩萨之所了别,故称无相。同时菩萨至此已能任运庄严佛土,成熟众生,所作自利利他事业,均能自在无碍,故…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讲记(印海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