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讲记(印海长老)▪P6

  ..续本文上一页名大解脱。

  又此四种陀罗尼,也可解说为法、义、忍、咒四种总持。一切差别教法名为相有;所说的义理皆归于空性;菩萨证得无生法忍之理名为无碍性,能通达一切诸法无所障碍。诸神咒名为大解脱无相,因为咒力难可思议,又能解脱一切障碍,但又不可分别所以名为无相。

  尔时、世尊以一音声说百亿陀罗尼门。

  第四释迦自陈。前为化佛说四陀罗尼,今应身佛释尊亦同化佛所说,证明真实不虚。如释尊说法华,自说犹恐众生怀疑,多宝佛塔涌现而为证明。又如说金光明经,亦恐众生不信,因有四佛示现而为作证,使令众生除疑。不但诸化佛如此说,释迦也同说此义,使令弥勒有深解悟。常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因佛之智慧高超,能以一音之略少,而摄百亿陀罗尼门之广大义理,众生虽因根性不等,但都有所解悟而获甚深法益。

  说此陀罗尼已,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曰弥勒,闻佛所说,应时即得百亿陀罗尼门。

  第五弥勒领悟。有二段,初领悟,说明弥勒获得法益,法会中,其它诸人,并非不能获得法益,而因弥勒,久远劫来,修因已圆,位登补处,少加资习,即有所成。今释尊纔以一音声演说,弥勒即能当下证悟百亿陀罗尼门。为何前文集众中,未列有弥勒之名,此处弥勒忽然显现而深获法益?此因弥勒是释尊法会中之常随旧众,如阿难,优波离等于集众中皆未列其名称。

  即从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住立佛前。

  次明请法礼仪。弥勒在大众中闻佛所说证悟百亿总持门后,于是从坐而起,表示内心已经证得。约表法说,菩萨已能从生死缚着中超出,故而从座生起。整理衣服,为欲请佛开示必先恭申虔敬之表仪,使身三、口四七支净戒圆备无缺,此表戒德具足。叉手合掌,两手相合,竖起放于胸前,表示心意集中,能于所观之境契合,理与神会,以空、有二智,照真、俗二谛,此表智德圆备。住立佛前是表证得三昧,心不动摇,定德成就。窥基经疏说:「或示将有往生相故,所以起立。」但是此段文中显示弥勒已能跳出生死流转门,加之因行久圆,唯愿释尊为他授记当来作佛,利益群生。

  甲二 正说分

  乙一 明外果

  丙一 启请

  尔时、优波离亦从座起,头面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次当作佛。

  正说分即正宗分,此中有二大段,先说弥勒所上生兜率天宫,清净庄严无比,所谓天国之净化,或称为依报庄严,亦即弥勒所居之严丽校饰世界,令人向往!此处称为外果,因为兜率天宫之善法堂,虽说皆由诸天,诸神发心建筑,但实在是弥勒多生多世所修集出世殊胜善根所感得,是一依报国土,称为外果。初由优波离启请,优波离此云近执,佛作太子时,他是佛之大臣,亲近太子左右,处理事务,后随佛出家,精研戒律,因此佛灭后,结集律藏,由他发起主持。出家众每当诵律时,均先称念他的圣号,以示尊重!优波离在本经中代表大众请佛解答弥勒上生因缘,以及正报,依报庄严等事。彼见弥勒已经住立佛前,故亦从座而起,表示愿闻弥勒当来成佛之事。头面作礼者,以自己最尊贵之头,礼佛最卑下之足,一心顶戴,为表虔敬,是佛教最高致敬之礼。而启禀佛陀:先举过去世尊曾在毗尼广律中如五分律第五中,虽非授弥勒记而显龙王事说弥勒出时年数,以及阿含等诸经典中,常常说及阿逸多次当作佛之事,阿逸多为弥勒之字,此云无能胜。弥勒是菩萨名,从果为号。如佛在灵山时说到:『次我后当成佛者名曰弥勒,时有菩萨名曰慈氏,从座而起,白言:世尊,愿我未来作彼弥勒,佛言可尔』。由此往昔种种史实,使令优波离引起了此下启问。

  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

  启请文中,已举昔生今问,此处显今征后问。后问中先问生处,后问生处之净秽,此初征问生处。由于优波离本属声闻,以小乘所知,无法推测大深行。依小乘教义说:菩萨于三大阿僧劫中修行,均属凡夫之行,需至菩提树下,证得三十四心,断尽俱生我执方为圣者。因弥勒现今还未断欲、色、无色三界诸烦恼,未出三界生死流转,将来一旦命终,究竟托生欲、色、无色三界中,那一界?五趣中生那一趣?胎、卵、湿、化四生中那一生?乃至九有中那一有?从因验果,有疑未决,故请示佛陀,说明弥勒未来生处!

  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

  此问国土净秽。优波离说弥勒虽已剃除须发,而披法服,随佛出家,现比丘相。但是不修四禅八定,未获灭尽定,未得无漏慧,断诸烦恼。有一次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供养佛陀一袭金迭衣,佛陀未收下,展转供奉迦叶,阿难等人,大家皆不敢接受此一名贵衣,当送到弥勒前,弥勒欣然接收,优波离看到,证明弥勒身虽出家,未除贪欲。殊不知菩萨能以不起灭尽定而显现威仪,自知将绍法王之位,于是欣然接收金迭之衣。此一深行,优波离不知,以为弥勒不修禅定,烦恼十足,同时佛却为此人授记作佛在先,上生兜率,为一生补处大士,怎能不生疑虑?

  丙二 解说

  丁一 总答

  佛告优波离:「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应正偏知,今于此众说弥勒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以下解说分为三大科,初总答,次别说,后结成正观,此为总答。佛允许弟子说法以前,多有「谛听!善思念之!」之语,主要是大乘深义若不谛审察理,无法解了。同时听后,还需极善作意思惟其意,否则听后又忘记!此处约佛之十号中仅取三种德号,不说十号或一号,表示不广亦不略。如来的梵语是多陀阿伽多,因佛已能证得诸法如如妙理,以大悲心来三界救济众生,不同二乘圣者虽已证悟诸法毕竟空性,但缺乏悲愿,视生死如冤家,三界如牢狱,不来世间,故二乘「如而不来」。又不同凡夫颠倒,随业轮转,虽来三界受生,不能证得妙理,故凡夫是「来而不如」。诸佛是断德圆满,不畏生死,纯以愿力来三界教化众生,故第一名号称为如来。第二德号是应供,梵语阿罗诃,此名可通于二乘圣者,应有三义:一、应已永除诸烦恼贼,无见、思、无明诸惑之困扰。二、应不复受分段生死痛苦,以声闻证四果,菩萨七地以后均能断除三界见、思二惑,再不受三界分段生死所缚,仅有微细无明尘沙惑,尚有变异生死。三、应受人天世间诸妙供养,由于圣贤福智具足,值得吾人供养恭敬,此约圣贤恩德说。第三名号为正遍知,梵语三藐三佛陀,简非凡夫不知,故曰知,简非外道邪知故曰正知,简非二乘少知,故曰正遍知,或正满知,此约佛之智德说。此三种德号唯有诸佛才能圆满成就。佛先自称具有三德圆满,唯有佛才能验证弥勒菩萨将来成佛之事。当此因缘时会,现今希望预会大众亦能了知这一胜事。弥勒本为大菩萨,佛特为记识将来证得无上正觉,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一一解说,阿是无义,耨多罗是上义,三是正义,藐是等义,三亦是正义,菩提是觉悟义。合释是无上正等正觉。因为诸佛智慧圆满究竟,无有一人能够超越,故称无上,以此智慧遍知诸法理事故名正等,此智已离妄,绝待故名正觉。诸佛智慧简非菩萨分证之缺智故名无上,简非二乘偏证之分智故曰等觉,简非凡、外未证之邪智故名正觉。唯佛与佛乃能获得此一全衔尊称。

  菩提此云觉,菩提亦有浅、深之不同。从凡夫发心,依佛教化,对佛果心生向往,虽在生死海中名发心菩提。因有信、愿、修持,从十信位后,渐能制伏烦恼,不使作乱,名伏心菩提,此时修行已入第一大阿僧祇劫。菩萨在七地以前,以无漏慧现前,断诸粗惑,名明心菩提。从八地以上,超越有、无对待,不为细惑所动,得无生法忍名出到菩提。若二死永亡,尘沙惑尽,证如来果,名无上菩提。此最高佛果,有二转依:即毕竟转依,权时转依,前者称为实菩提,后者为权菩提。今释尊为弥勒授菩提记者是应菩提记,是权时转依,说明当来弥勒下生成佛是应化人间之应化佛并非真正之法佛。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

  总答中,除为弥勒授记外,先总答菩萨生处。释尊说上生经后之十二年,弥勒即当命终,必得往生兜率天宫。此后十二年中,佛又说了什么经教?依憬兴弥勒上生经疏说有三种解说:一、佛说弥勒经后,又说维摩经四年(维摩经属方等),法华七年,涅槃一年,共为十二年。由此得知,当说维摩经第一年时,佛即说此弥勒上生经了。二、佛此后又说维摩经五年,法华经七年,共十二年,此当佛说般若经第二十五年时,说此上生经。三、佛说维摩经第三年时才说此经,此种解说是根据结集经典传记而来。据说:当如来灭度之时,文殊、弘广、弥勒三位菩萨曾参加佛陀的荼毘大典。佛是于二月十五日中夜入灭,于当年夏天三月,由迦叶、阿难等五百阿罗汉初次结集三藏于七叶窟。结集时,三位菩萨均在会,但当弘说经教时,唯有弘广,文殊二位菩萨,弥勒已不在人间了。初次结集三藏从三月始至七月十五日止,结集圆满。若从八月至第二年的二月十五日为弘说经教之时期推算,则当佛说维摩经之第三年时说弥勒上生经。由此得一结论,佛此后又说了维摩经二年,法华经七年,涅槃经一年,结集经一年,弘经一年,共为十二年。以上三种解说,到底谁为正确,无法作一定论,因印度一向不重视历史记载,仅备录于此,作为探讨佛说弥勒上生经年代线索之参考。

  至于弥勒命终之年代,据憬兴弥勒上生经疏说,有二种解说:一、佛陀灭后,弥勒才去世,如前文说。因初次结集三藏时有三位菩萨在会中。二、佛说法华经时,弥勒亦曾听闻,到了涅槃会上,则无弥勒之名,证知弥勒已先佛上生。或因当结集三藏时,弥勒为了悦取大众而化现人间。否则有违长阿含之说,长阿含经中阿难曾说:「弥勤在兜率中,而佛涅槃时,下结集阇毘故」。憬法师取第二说为准,此可贯通大、小乘之经义。…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讲记(印海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