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名大解脫。
又此四種陀羅尼,也可解說爲法、義、忍、咒四種總持。一切差別教法名爲相有;所說的義理皆歸于空性;菩薩證得無生法忍之理名爲無礙性,能通達一切諸法無所障礙。諸神咒名爲大解脫無相,因爲咒力難可思議,又能解脫一切障礙,但又不可分別所以名爲無相。
爾時、世尊以一音聲說百億陀羅尼門。
第四釋迦自陳。前爲化佛說四陀羅尼,今應身佛釋尊亦同化佛所說,證明真實不虛。如釋尊說法華,自說猶恐衆生懷疑,多寶佛塔湧現而爲證明。又如說金光明經,亦恐衆生不信,因有四佛示現而爲作證,使令衆生除疑。不但諸化佛如此說,釋迦也同說此義,使令彌勒有深解悟。常說:「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因佛之智慧高超,能以一音之略少,而攝百億陀羅尼門之廣大義理,衆生雖因根性不等,但都有所解悟而獲甚深法益。
說此陀羅尼已,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彌勒,聞佛所說,應時即得百億陀羅尼門。
第五彌勒領悟。有二段,初領悟,說明彌勒獲得法益,法會中,其它諸人,並非不能獲得法益,而因彌勒,久遠劫來,修因已圓,位登補處,少加資習,即有所成。今釋尊纔以一音聲演說,彌勒即能當下證悟百億陀羅尼門。爲何前文集衆中,未列有彌勒之名,此處彌勒忽然顯現而深獲法益?此因彌勒是釋尊法會中之常隨舊衆,如阿難,優波離等于集衆中皆未列其名稱。
即從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住立佛前。
次明請法禮儀。彌勒在大衆中聞佛所說證悟百億總持門後,于是從坐而起,表示內心已經證得。約表法說,菩薩已能從生死縛著中超出,故而從座生起。整理衣服,爲欲請佛開示必先恭申虔敬之表儀,使身叁、口四七支淨戒圓備無缺,此表戒德具足。叉手合掌,兩手相合,豎起放于胸前,表示心意集中,能于所觀之境契合,理與神會,以空、有二智,照真、俗二谛,此表智德圓備。住立佛前是表證得叁昧,心不動搖,定德成就。窺基經疏說:「或示將有往生相故,所以起立。」但是此段文中顯示彌勒已能跳出生死流轉門,加之因行久圓,唯願釋尊爲他授記當來作佛,利益群生。
甲二 正說分
乙一 明外果
丙一 啓請
爾時、優波離亦從座起,頭面作禮,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諸經藏,說阿逸多次當作佛。
正說分即正宗分,此中有二大段,先說彌勒所上生兜率天宮,清淨莊嚴無比,所謂天國之淨化,或稱爲依報莊嚴,亦即彌勒所居之嚴麗校飾世界,令人向往!此處稱爲外果,因爲兜率天宮之善法堂,雖說皆由諸天,諸神發心建築,但實在是彌勒多生多世所修集出世殊勝善根所感得,是一依報國土,稱爲外果。初由優波離啓請,優波離此雲近執,佛作太子時,他是佛之大臣,親近太子左右,處理事務,後隨佛出家,精研戒律,因此佛滅後,結集律藏,由他發起主持。出家衆每當誦律時,均先稱念他的聖號,以示尊重!優波離在本經中代表大衆請佛解答彌勒上生因緣,以及正報,依報莊嚴等事。彼見彌勒已經住立佛前,故亦從座而起,表示願聞彌勒當來成佛之事。頭面作禮者,以自己最尊貴之頭,禮佛最卑下之足,一心頂戴,爲表虔敬,是佛教最高致敬之禮。而啓禀佛陀:先舉過去世尊曾在毗尼廣律中如五分律第五中,雖非授彌勒記而顯龍王事說彌勒出時年數,以及阿含等諸經典中,常常說及阿逸多次當作佛之事,阿逸多爲彌勒之字,此雲無能勝。彌勒是菩薩名,從果爲號。如佛在靈山時說到:『次我後當成佛者名曰彌勒,時有菩薩名曰慈氏,從座而起,白言:世尊,願我未來作彼彌勒,佛言可爾』。由此往昔種種史實,使令優波離引起了此下啓問。
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處?
啓請文中,已舉昔生今問,此處顯今征後問。後問中先問生處,後問生處之淨穢,此初征問生處。由于優波離本屬聲聞,以小乘所知,無法推測大深行。依小乘教義說:菩薩于叁大阿僧劫中修行,均屬凡夫之行,需至菩提樹下,證得叁十四心,斷盡俱生我執方爲聖者。因彌勒現今還未斷欲、色、無色叁界諸煩惱,未出叁界生死流轉,將來一旦命終,究竟托生欲、色、無色叁界中,那一界?五趣中生那一趣?胎、卵、濕、化四生中那一生?乃至九有中那一有?從因驗果,有疑未決,故請示佛陀,說明彌勒未來生處!
其人今者,雖複出家,不修禅定,不斷煩惱,佛記此人,成佛無疑,此人命終生何國土?」
此問國土淨穢。優波離說彌勒雖已剃除須發,而披法服,隨佛出家,現比丘相。但是不修四禅八定,未獲滅盡定,未得無漏慧,斷諸煩惱。有一次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供養佛陀一襲金疊衣,佛陀未收下,展轉供奉迦葉,阿難等人,大家皆不敢接受此一名貴衣,當送到彌勒前,彌勒欣然接收,優波離看到,證明彌勒身雖出家,未除貪欲。殊不知菩薩能以不起滅盡定而顯現威儀,自知將紹法王之位,于是欣然接收金疊之衣。此一深行,優波離不知,以爲彌勒不修禅定,煩惱十足,同時佛卻爲此人授記作佛在先,上生兜率,爲一生補處大士,怎能不生疑慮?
丙二 解說
丁一 總答
佛告優波離:「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如來應正偏知,今于此衆說彌勒菩薩摩诃薩,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
以下解說分爲叁大科,初總答,次別說,後結成正觀,此爲總答。佛允許弟子說法以前,多有「谛聽!善思念之!」之語,主要是大乘深義若不谛審察理,無法解了。同時聽後,還需極善作意思惟其意,否則聽後又忘記!此處約佛之十號中僅取叁種德號,不說十號或一號,表示不廣亦不略。如來的梵語是多陀阿伽多,因佛已能證得諸法如如妙理,以大悲心來叁界救濟衆生,不同二乘聖者雖已證悟諸法畢竟空性,但缺乏悲願,視生死如冤家,叁界如牢獄,不來世間,故二乘「如而不來」。又不同凡夫顛倒,隨業輪轉,雖來叁界受生,不能證得妙理,故凡夫是「來而不如」。諸佛是斷德圓滿,不畏生死,純以願力來叁界教化衆生,故第一名號稱爲如來。第二德號是應供,梵語阿羅诃,此名可通于二乘聖者,應有叁義:一、應已永除諸煩惱賊,無見、思、無明諸惑之困擾。二、應不複受分段生死痛苦,以聲聞證四果,菩薩七地以後均能斷除叁界見、思二惑,再不受叁界分段生死所縛,僅有微細無明塵沙惑,尚有變異生死。叁、應受人天世間諸妙供養,由于聖賢福智具足,值得吾人供養恭敬,此約聖賢恩德說。第叁名號爲正遍知,梵語叁藐叁佛陀,簡非凡夫不知,故曰知,簡非外道邪知故曰正知,簡非二乘少知,故曰正遍知,或正滿知,此約佛之智德說。此叁種德號唯有諸佛才能圓滿成就。佛先自稱具有叁德圓滿,唯有佛才能驗證彌勒菩薩將來成佛之事。當此因緣時會,現今希望預會大衆亦能了知這一勝事。彌勒本爲大菩薩,佛特爲記識將來證得無上正覺,稱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若一一解說,阿是無義,耨多羅是上義,叁是正義,藐是等義,叁亦是正義,菩提是覺悟義。合釋是無上正等正覺。因爲諸佛智慧圓滿究竟,無有一人能夠超越,故稱無上,以此智慧遍知諸法理事故名正等,此智已離妄,絕待故名正覺。諸佛智慧簡非菩薩分證之缺智故名無上,簡非二乘偏證之分智故曰等覺,簡非凡、外未證之邪智故名正覺。唯佛與佛乃能獲得此一全銜尊稱。
菩提此雲覺,菩提亦有淺、深之不同。從凡夫發心,依佛教化,對佛果心生向往,雖在生死海中名發心菩提。因有信、願、修持,從十信位後,漸能製伏煩惱,不使作亂,名伏心菩提,此時修行已入第一大阿僧祇劫。菩薩在七地以前,以無漏慧現前,斷諸粗惑,名明心菩提。從八地以上,超越有、無對待,不爲細惑所動,得無生法忍名出到菩提。若二死永亡,塵沙惑盡,證如來果,名無上菩提。此最高佛果,有二轉依:即畢竟轉依,權時轉依,前者稱爲實菩提,後者爲權菩提。今釋尊爲彌勒授菩提記者是應菩提記,是權時轉依,說明當來彌勒下生成佛是應化人間之應化佛並非真正之法佛。此人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
總答中,除爲彌勒授記外,先總答菩薩生處。釋尊說上生經後之十二年,彌勒即當命終,必得往生兜率天宮。此後十二年中,佛又說了什麼經教?依憬興彌勒上生經疏說有叁種解說:一、佛說彌勒經後,又說維摩經四年(維摩經屬方等),法華七年,涅槃一年,共爲十二年。由此得知,當說維摩經第一年時,佛即說此彌勒上生經了。二、佛此後又說維摩經五年,法華經七年,共十二年,此當佛說般若經第二十五年時,說此上生經。叁、佛說維摩經第叁年時才說此經,此種解說是根據結集經典傳記而來。據說:當如來滅度之時,文殊、弘廣、彌勒叁位菩薩曾參加佛陀的荼毘大典。佛是于二月十五日中夜入滅,于當年夏天叁月,由迦葉、阿難等五百阿羅漢初次結集叁藏于七葉窟。結集時,叁位菩薩均在會,但當弘說經教時,唯有弘廣,文殊二位菩薩,彌勒已不在人間了。初次結集叁藏從叁月始至七月十五日止,結集圓滿。若從八月至第二年的二月十五日爲弘說經教之時期推算,則當佛說維摩經之第叁年時說彌勒上生經。由此得一結論,佛此後又說了維摩經二年,法華經七年,涅槃經一年,結集經一年,弘經一年,共爲十二年。以上叁種解說,到底誰爲正確,無法作一定論,因印度一向不重視曆史記載,僅備錄于此,作爲探討佛說彌勒上生經年代線索之參考。
至于彌勒命終之年代,據憬興彌勒上生經疏說,有二種解說:一、佛陀滅後,彌勒才去世,如前文說。因初次結集叁藏時有叁位菩薩在會中。二、佛說法華經時,彌勒亦曾聽聞,到了涅槃會上,則無彌勒之名,證知彌勒已先佛上生。或因當結集叁藏時,彌勒爲了悅取大衆而化現人間。否則有違長阿含之說,長阿含經中阿難曾說:「彌勤在兜率中,而佛涅槃時,下結集阇毘故」。憬法師取第二說爲准,此可貫通大、小乘之經義。…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講記(印海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