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證道歌”淺釋▪P2

  ..續本文上一頁不相同,只有成佛才會證到漏盡通的境界,這些都不離當人的心地,也都取決于當人的心地。

  上士一決一切了 中下多聞多不信

   學法最重根器,倘使根器不逮,學法絕難成就。所謂根器,它的基本內涵是素質與性向,主要條件是:

   智力——一個連罪福、正邪、真僞、善惡都辨別不清楚的人,又如何能修學最上一乘法?

   信力——不具抉擇能力和止于至善信心的人,不能參學宗門禅。

   意志力——不具此種心力,必定遇事欲振乏力,知難而退,終其身一事無成。各宗教中之苦行,習武者的先執勞役,主要在鍛煉、考驗其意志力。六祖若忍受不了腰系石塊舂米八個月的苦役,又怎堪繼祖傳燈?

   具備以上條件的人,堪稱上士,必能一決一切了,否則便是多疑多不信的中、下之士了。

  但自懷中解垢衣 誰能向外誇精進

   因業積垢而成障,若不去除心垢,如何能見佛性?所以修行的起點,便是反省忏悔,去除心中的罪垢。垢除則障去,才有見性的可能,一旦桶底脫落,就是垢盡光顯,清淨圓滿了。

   起心是妄,動念即乖。起心精進,猶落有爲,更何況向外自誇精進,二執宛然,豈不大錯?

  從他謗 任他非 把火燒天徒自疲

   自性真空,不受薰染,任他毀謗、非議,無損正法絲毫,恰像癡人架火燒天,自陷疲憊,徒自勞苦而已。

  我聞恰似飲甘露 銷融頓入不思議

   在法界一真,法門不二的正覺中,恩與怨、毀與贊、人與我、衆生與佛、毒液與甘露……一切平等不二,一一融歸不思議的大圓覺海。

  觀惡言 是功德 此則成我善知識

   觀察惡言,無有自性,無明所現,因緣所生,並不真實。何況平等法中,一切聲平等,倘若分別起念,妄生人我,便不免用他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徒增煩惱了。若能勘破惡緣,當下便是善知識。

  不因讪謗起冤親 何表無生慈忍力

   見性證真的禅者,住無生法忍;心性一如,八風不動,冤親平等,唯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如維摩诘經上說“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忍辱慈,護彼我故。”這就是慈忍力。

  宗亦通 說亦通 定慧圓明不滯空

   通佛法宗旨,受佛祖心印,得文字叁昧,具方便辯才,藉以弘揚上乘,續佛慧命,繼祖心燈者,堪稱是宗、說兼通,理行兼備,自然是定慧圓明不滯空了。如果說得行不得,或說到行不到,只是口頭禅、鹦鹉禅而已。如或沈空守寂,顯然守株之徒;倘還口裏說空,心中雜亂,豈止欺人自欺,終將誤人誤己。

  非但我今獨達了 恒沙諸佛體皆同

   明心見性,豈我獨能?一切衆生俱皆有分,恒河沙數諸佛皆同此性體。悟即舊佛新成,宛如夢醒;不悟即自甘埋沒,長劫夢魇。

  師子吼 無畏說 百獸聞之皆腦裂

   宣說最上一乘自性法門,泯相對,掃虛妄,斥魔外,如獅子怒吼,懾服百獸;托出本來面目,點破本來是佛,令信受之者,自肯自信,心安無畏。

  香象奔波失卻威 天龍寂聽生欣悅

   香象喻二乘及未登地的菩薩,聽了最上一乘法,平素心得、自恃,當下瓦解冰消。天龍喻登地菩薩,以最上乘法,印自己內證境界,無比親切,格外溫馨。

  遊江海 涉山川 尋師訪道爲參禅

   古德大事未明,不辭辛勞,走遍千山萬水,踏破芒鞋無數,只爲尋求明眼宗師,了畢參禅大事。釋尊未悟道前,遊曆諸方,參訪修士;趙州八十猶行腳;雪峰叁登投子,九上洞山;南嶽懷讓親侍六祖十五年;而六祖爲了大事,遠從廣東至黃梅求法;都是尋師訪道的參學典型。

  自從認得曹溪路 了知生死不相幹

   信受曹溪六祖道法,打破漆桶,還得本來,就路還鄉,是真認得曹溪路,是真得道。

  行亦禅 坐亦禅 語默動靜體安然

   禅以安祥爲現量,也以安祥爲正受,若有間斷,即名爲漏。倘于行、住、坐、臥、語、默、作爲中不失安祥的覺受,便可常享本地風光,便是途中即家舍,便得就路好還鄉,用不離體,體自安然。

  縱遇鋒刀常坦坦 假饒毒藥也閑閑

   佛性離生死,利刃相加,絕不恐懼;毒藥相逼,視同等閑。

  我師得見燃燈佛 多劫曾爲忍辱仙

   本師釋迦牟尼佛,因地以五朵優缽羅花供養燃燈佛,並布發掩泥,供燃燈佛行過,得授記成佛。多劫以前也曾修忍辱般若波羅蜜。

  幾回生 幾回死 生死悠悠無定止

   自性本無生死,只爲衆生執我,謬以表層意識爲自心,無明爲本性,流落六道,輪回旋轉,如無舵之舟,無有定向,于生死海,難登彼岸。

  自從頓悟了無生 于諸榮辱何憂喜

   頓悟自性不生不滅,亦無增減,則榮辱、憂喜于自性分中,了無交涉,實不相幹。

  入深山 住蘭若 岑崟幽邃長松下

   澈悟的人,于深山清淨處結廬而居,水邊林下,正好長養聖胎(成熟法身)。

  優遊靜坐野僧家 阒寂安居實潇灑

   隱居生活,自在無拘,隨緣任運,果然潇灑。對于具有福德智慧的人來說,享受這種生活,現在遠比古時容易;然而有此福德者,又有誰會以此爲樂呢?

  覺即了 不施功 一切有爲法不同

   最上一乘的宗門禅,是無爲法,無須種種修爲,只要于覺悟自性後,不再逐相而沈,秒秒保任安祥心態,即是秒秒覺醒、秒秒離執,何用施功落有爲法,自背圓明?

  住相布施生天福 猶如仰箭射虛空 勢力盡 箭還墜 招得來生不如意

   住相布施,爲求福報而行布施,是有爲法。雖然得到了生天的福報,報盡依然降生人間,過著面對種種無奈,不合己意的生活,恰像朝向天空射箭一樣,是不可能長時停留的,沖力一盡,馬上就掉下來啦!

  爭似無爲實相門 一超直入如來地

   怎能比得上肯決了真實永恒,不認同虛幻無常,不學人天小乘二乘,超越階級地位劫數,直證入“如”其本“來”境界的般若法門呢?

  但得本 莫愁末 如淨琉璃含寶月

   但能證悟真如本體,複得本來面目,種種方便,不求而得,神通妙用,尚屬末節,心垢若無,心月自現。

  既能解此如意珠 自利利他終不竭

   自性一旦流露,即遠離執著,不受塵染,得秒秒安祥,處處自在,事事無爲,天天如意。此一無盡寶藏,是幸福泉源,有無窮妙用,自利利人,永不枯竭。

  江月照 松風吹 永夜清宵何所爲 佛性戒珠心地印 霧露雲霞體上衣

   大澈大悟的達者,諸蓋既除,諸陰已罄,頭頭叁昧,秒秒圓明,自性光明寶珠,輝耀心田。法身虛空,虛空法身,炳然彰顯,這是大師自受用境界,唯證乃知難可測。

  降龍缽 解虎錫 兩钴金環鳴曆曆

   世尊曾入慈心叁昧,降火龍收缽中。六祖在曹溪亦曾以缽降伏並度脫孽龍。禅杖上端以錫爲材,安兩金屬環,象征真俗二谛,並藉避虎獸等侵害。

  不是標形虛事持 如來寶杖親蹤迹

   手持錫杖,並非徒重形式,它標示著降叁毒、統真俗、解諸厄的正法,況且世尊親宣“汝等應受錫杖,所以者何?過去如來、現在諸佛,皆執持故。”

  不求真 不斷妄 了知二法空無相

   見真、見妄,落在邊見,求真斷妄,顯屬有爲,都不契圓頓法門。若破無始無明,見本來面目,便了知唯獨自性真實,真妄二法,了不可得。

  無相無空無不空 即是如來真實相

   見性證真,永離見取,絕不認同,但自圓明,豈執幻有?倘入如來境界,便知有、無、空、不空、真、妄……當體全顯一真佛性。因爲真實的必是原本的,原本的才是永恒的,執漚爲實,豈不甚愚?如其本來,才是實相。

  心鏡明 鑒無礙 廓然瑩澈周沙界

   以離分別的“大圓鏡智”,應機對境,了了分明,昭然不昧,既不遺物,也不悖理,可謂理事無礙,一處如是,處處皆然,“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慮不畢”,自然就廓然洞明了。

  萬象森羅影現中 一顆圓光非內外

   萬象森羅,如影不實,常住真心,寂然不動,垢罄業空,唯一圓明;到這裏有口難言,到家的人,自然分曉,且莫思議,以免弄巧成拙。

  豁達空 撥因果 莽莽蕩蕩招殃禍

   因果律不僅是邏輯基礎,也是宇宙法則;如果謬執空見,陷于偏執,反倫常,反價值,反傳統,魯莽偏激,必定爲世所不容,而招惹是非、災禍。故宗門龍象,率皆淑世而超世,以法界心活在現象界,和光同塵,隨緣不變。

  棄有著空病亦然 還如避溺而投火

   有所執,即有所失;有所重,即有所偏;分別取舍,已落二叁,棄有著空,甯契不二?總因不悟本來,未證自性,所以觸途成滯,大可憐憫。

  舍妄心 取真理 取舍之心成巧僞

   取舍由于分別,分別即是見取,見取即背自性,自性獨立無侶,有何可取舍?真理若可取舍,早已不是真理,心生取舍,足證未悟,全歸虛僞,即巧見拙。

  學人不了用修行 深成認賊將爲子

   有能修,有所修,是表層意識(妄心)作怪;真心本自圓成,本自具足河沙功德,根本用不著修。以爲有修有得,以爲能修者是自心,所修者是功德,如同認賊爲子,必將損盡家財,乃是成佛大障。

  損法財 滅功德 莫不由斯心意識

   損壞自性法財,毀滅法身功德的,無非是這分別妄想的表層意識——妄心。

  是以禅門了卻心 頓入無生知見力

   無始無明打破,本來面目彰顯,心王登基,河清海晏,群小既遁,天下太平,從此無爲而治,念即無念,生即無生,入佛知見,大事了畢。

  大丈夫 秉慧劍 般若鋒兮金剛焰 非但能摧外道心 早曾落卻天魔膽

   …

《“證道歌”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信心銘”直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