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教史教法和今後的建設
──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閩南佛學院講──
一 全部教史的綱要
甲 佛法流變的原則
乙 印度佛教的叁期
丙 世界佛教的叁系
二 全部教法的綱要
甲 四藏
乙 叁法
1.五乘共法
2.叁乘共法
3.大乘不共法
叁 今後佛學的建立
甲 研教
1.法物
2.經書
乙 究理
丙 修行
1.律儀行
2.禅觀行
3.真言行
4.淨土行
丁 證果
1.信果
2.戒果
3.定果
4.慧果
四 今後僧教育的建立
甲 律儀院
乙 普通教理院
丙 高等教理院
丁 參學處
五 今後教製的施設
一、全部教史的綱要
甲、佛法流變的原則
這是從佛教最初的發源、至後來千派萬流的流傳上、提出一個綱要來觀察全部的佛教。佛教的發源是由降生于印度的釋迦牟尼世尊,所以在這裏,我們第一,要認清全部的佛法,都是出于釋尊一代中所應化施設的教法;雖然由後世的學者將它發揮光大而進展,而推其根、尋其源,則皆基于釋尊一代中所開示,不同普通一般研究曆史者,或以爲後世學者所新創的觀念。我們真正信佛法的人,須首先在這點上認清楚,才曉得後世所流傳的佛法,皆是以釋尊一代所示的教法爲根源。有了這根源,後世學者依著時代潮流的特殊機緣,就能把它這部份那部份的傳播四方而發揮光大,而其根源總不外釋尊現身說法的施教。這樣,知道佛法的流傳,都是從佛陀親證的法界性相中流露出來的佛法,才能握得佛的「心印」。
說到流傳,首先就想及佛滅度後阿難、迦葉尊者等結集法藏的關系。但不必完全由于他們,先時同時或後時更有其他的弟子們共同結集或各成記錄,不過在佛滅後首先盛傳的,以阿難、迦葉爲重要的領袖而已。在佛成佛後五六年間,即有律條的製定,至十二年間,已有完成的戒律,爲當時各處的僧團所共遵行。在廣律上說到佛在世時,已有比丘或長者、國王夫人等讀誦佛說的經典,可見佛法不特佛滅後流傳,即佛世時亦已有記錄流傳。這樣、我們對于後世佛法各派流傳的思想,可知其皆出于佛在世或佛滅後的各種集錄的傳流;因爲除了阿難、迦葉的結集外,尚有其他許多的弟子們結集、記錄,流傳于後世而各別的逐慚發揚光大。所以溯其根源,全在佛陀一代的設施。
佛教各部份所以各別在後世發揚光大,原因一半是由當時主持佛教的人物,一半是由順著時代的潮流,適應處所的機會,所以將某一部份成爲特殊的發展;而在適得其反的時地,這一部份的佛法必趨于衰落的現象。而由當時其他主持佛教中堅人物的努力,所以又能使佛法之另一部份發揚廣大。認清這一原則,便可想知世界上從古至今的佛教情形了。
乙、印度佛教的叁期
釋尊降生于印度,故佛法首先傳于印度;現在把印度佛教的曆史分成叁個時期說1 小乘興盛時期 傳持佛教的正統而主持佛教的中堅人物,就是阿難、迦葉、優波離他們,因此流傳的佛教亦以他們結集的法藏爲中心。大概在佛滅度第一百年到第六百年間,爲印度佛教史上的第一個時期,所以這時期中所傳的教法,是以聲聞乘爲中心的叁乘共法。然所傳的叁乘共法,雖以聲聞乘爲中心,而大乘的佛法,亦不能說全然烏有、不過因這時期中聲聞教法特別光大發展,大乘佛法伏于其中,隱沒而不彰罷了。因爲當時都以聲聞人的眼光去觀察大乘佛法,所以大乘佛法自然隱蔽而難以顯彰。是爲印度佛教史上第一個弘盛小乘佛法的時期。2 大乘興盛時期 在佛滅度後第六百年到千一百年間,爲第二時期的佛教。在第一時期漸次因諸部的意見分歧,經了許多的決裂,致使整個正統傳持佛教的威權,漸形失墜;並以當時的佛法已漸漸地傳播擴大到印度之外了,而衆人的思想亦漸進于複雜了。恰有馬鳴菩薩等應運而生,作佛本行贊等,竭力提倡大乘佛法。龍樹繼承而興起,乃至提婆、無著、世親等接踵而出,闡揚大乘教義,遂使素來隱沒不彰的大乘佛法,如雨後的春枝發揚茂盛而開出燦爛耀目的花朵了!但在這時期中聲聞乘的教法,並非就斷絕了流傳。不過因大乘性相的教義特別發展、弘盛,發揮光大,小乘教義附屬于其中流傳,正和第一期佛法成了個反比例。但在龍樹時代,還是對破小乘而顯揚大乘。至于無著時代,便由大乘提攜小乘了。這爲印度佛教史上第二個大乘弘盛的時期。3 密咒興盛的時期 這從千二百年以後的時代,當時大乘佛教的教理,已成了精深而嚴密;同時在通俗教化上已能普遍于民間,而一般崇信的人們,由祟信而要求實行。佛法既然普遍民衆,又重于實踐修持的要求,于是就有一龍智菩薩出來,弘揚真言陀羅尼的密法,遂致密法流行發達,極隆盛于一時了。但在這時期中亦並非大小乘教法就斷絕了流傳,不過以陀羅尼真言密法特別發達弘盛,其余大乘教法都依附其中流行。而小乘教法幾于湮沒。這時佛法雖普遍流行,而不重于教理,但偏于密咒的傳持,濫同民俗的風習,遂令婆羅門教乘之崛興而弘盛,致佛法反慚趨于衰落,乃至後來的印度佛教竟趨于頹敗而幾乎絕響爲止!是爲印度佛教史上第叁時期佛法的狀況。
上面所說叁個時期,爲印度佛教流傳的全部情形。佛教所以能在某一時代弘盛傳播,上面曾說,靠著佛教中特殊的中堅分子,遇著時代的特殊機緣,所以得到特殊的發展。可是現在印度的佛法,已處于絕響的境地,沒有純正的佛教可言了。雖然,佛教在即度叁個時期中特殊發展的部份,曾經分別流行于各處,成爲現存于世界的佛教。
丙、世界佛教的叁系
現在世界上流行的佛教,可分爲叁大系統:第一系是以錫蘭爲中心,由錫蘭而流于緬甸、暹羅及以前的馬來半島等處。第二系是以中國爲中心,由中國而流傳于高麗、日本、安南等處。第叁系是以西藏爲中心──西藏亦屬于中國範圍,現在所謂「五族共和」,西藏是其一。雖然,其語言、文字、風尚習慣等等皆迥異于中國內地,故另成爲一系──,由西藏流傳于蒙古與西北、東北、及尼泊爾等處。
這現存世界上所流傳的叁大系佛教,與印度叁時期的佛教,是有很密切的關系。錫蘭系所傳的佛教,是印度第一期流傳的佛教,以其在阿育王的時候已開始傳入,且其保持僧衆團體的律儀等等,俨如佛世或離佛不遠時代的僧衆律儀一樣。而在教義方面,則亦以叁乘共法的阿含經等爲範圍。故由錫蘭爲根據地而傳于緬甸、暹羅等處的佛教,我們可以確定它是印度第一期流行的佛教。
再來觀察中國所流行的佛法:舊傳謂于佛滅後一千年間傳來,現在依錫蘭、西藏的佛史,應把佛生年代減近在四五百年頃,那麼中國所流傳的佛教,即是佛滅六百年後印度第二期流行的佛教。因爲第二期所盛弘的是大乘教法,雖然叁乘共教亦附帶傳來,而確以大乘佛教爲主。在唐開元後印度第叁期的真言密法亦有傳來,但未極具備,故中國終以印度第二期佛教爲主要。所以現在世界上所傳流的純正大乘佛教,還是在中國內地。
現在西藏所流行的佛教,是印度第叁期所傳的佛教。所以要觀察印度第叁期佛教的真相,可以考之現在西藏佛教的流傳,等于觀察第一期佛教須研究錫蘭,和第二期佛教須研究中國一樣。西藏佛教是以陀羅尼密法爲主要的,于大乘性相教義雖亦重研究,而終以真言密法爲所趨,故印度第叁期特別發揮的佛教,正在西藏;即由中國傳日本的真言密法,亦不及其完全。
此叁系相互此較起來,西藏比較中國亦有所缺,關于印度第一期以叁乘共法爲中心的經、律、論,中國不在少數。而西藏則無阿含經等。律藏亦不多,而中國則較完備。所以印度第一期佛教,比較多的還是在中國。雖然,在中國亦有缺陷,如中國在戒律的儀式上,除了傳戒時昙花一現外,便不可多見,而錫蘭依然照律製實行,所以印度第一期佛教在中國亦覺不全。
現在因爲全世界海陸交通的便利,所以佛教也就漸漸的普遍到歐美各國:錫蘭派、則由英國先流傳到歐洲,而美洲;中國派、則由日本先流傳到美洲,而歐洲;西藏派、因近于印度,則由英屬印度流傳到歐洲,而美洲。于是就使整個的佛法,如遠山的雲煙重重綿延流布于全球了。然其根源,仍在于印度的叁時期。這樣去觀察世界上整個的佛教:先歸納爲錫蘭、中國、西藏叁大系的佛教,再溯到印度叁時期的佛教,更追溯到佛世時代的佛教,那就可以得到全部教史整個的綱要。研究的學者,對于全部教史能作如是觀察,就可得著一個系統的思想和觀念,如網在綱,有條不紊了。
二、全部教法的綱要
甲、四藏
我們想了解全部佛教的教義,而得其整個的思想和概念,那須要從佛陀一代教法的流傳中尋找綱領來作分析的觀察。古來分判佛法,有半、滿,頓、漸等等的不同。全部教法的能诠典籍──經論等,向來是分判爲經、律、論叁藏來收攝的;但亦有非叁藏所能歸納者,故在叁藏外又加一雜藏;又有于雜藏後加一禁咒藏的。但我們若于全部教法深切地加以研究,覺得除叁藏外確須有加一雜藏的必要,因爲在叁藏所不能包容的一切,都可以攝入于雜藏中。至于禁咒藏,則是由于印度第叁期真言密法特別發達時而分編,我們若從全部佛教觀察,此藏實無別編的必要。比如中國的禅宗在唐後極爲弘盛發達,而禅宗雖說「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但各祖的語錄極多,且體裁特殊;若禁咒另編一藏,則禅宗亦應另編一語錄藏。語錄藏既不另編,故禁咒藏之另編,亦無何等需要。這樣來觀察全部教典,應以編成經、律、論、雜四藏爲確當。現在佛法的分編,如頻伽藏等,都另有秘密部的編輯;但亦有依四藏的格式而編輯的,這是很適宜而妥當的,故今後仍應編爲四藏。
乙、…
《佛教的教史教法和今後的建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