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教史教法和今后的建设

  佛教的教史教法和今后的建设

  ──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闽南佛学院讲──

  一 全部教史的纲要

   甲 佛法流变的原则

   乙 印度佛教的三期

   丙 世界佛教的三系

  二 全部教法的纲要

   甲 四藏

   乙 三法

   1.五乘共法

   2.三乘共法

   3.大乘不共法

  三 今后佛学的建立

   甲 研教

   1.法物

   2.经书

   乙 究理

   丙 修行

   1.律仪行

   2.禅观行

   3.真言行

   4.净土行

   丁 证果

   1.信果

   2.戒果

   3.定果

   4.慧果

  四 今后僧教育的建立

   甲 律仪院

   乙 普通教理院

   丙 高等教理院

   丁 参学处

  五 今后教制的施设

  一、全部教史的纲要

  甲、佛法流变的原则

   这是从佛教最初的发源、至后来千派万流的流传上、提出一个纲要来观察全部的佛教。佛教的发源是由降生于印度的释迦牟尼世尊,所以在这里,我们第一,要认清全部的佛法,都是出于释尊一代中所应化施设的教法;虽然由后世的学者将它发挥光大而进展,而推其根、寻其源,则皆基于释尊一代中所开示,不同普通一般研究历史者,或以为后世学者所新创的观念。我们真正信佛法的人,须首先在这点上认清楚,才晓得后世所流传的佛法,皆是以释尊一代所示的教法为根源。有了这根源,后世学者依着时代潮流的特殊机缘,就能把它这部份那部份的传播四方而发挥光大,而其根源总不外释尊现身说法的施教。这样,知道佛法的流传,都是从佛陀亲证的法界性相中流露出来的佛法,才能握得佛的「心印」。

   说到流传,首先就想及佛灭度后阿难、迦叶尊者等结集法藏的关系。但不必完全由于他们,先时同时或后时更有其他的弟子们共同结集或各成记录,不过在佛灭后首先盛传的,以阿难、迦叶为重要的领袖而已。在佛成佛后五六年间,即有律条的制定,至十二年间,已有完成的戒律,为当时各处的僧团所共遵行。在广律上说到佛在世时,已有比丘或长者、国王夫人等读诵佛说的经典,可见佛法不特佛灭后流传,即佛世时亦已有记录流传。这样、我们对于后世佛法各派流传的思想,可知其皆出于佛在世或佛灭后的各种集录的传流;因为除了阿难、迦叶的结集外,尚有其他许多的弟子们结集、记录,流传于后世而各别的逐惭发扬光大。所以溯其根源,全在佛陀一代的设施。

   佛教各部份所以各别在后世发扬光大,原因一半是由当时主持佛教的人物,一半是由顺着时代的潮流,适应处所的机会,所以将某一部份成为特殊的发展;而在适得其反的时地,这一部份的佛法必趋于衰落的现象。而由当时其他主持佛教中坚人物的努力,所以又能使佛法之另一部份发扬广大。认清这一原则,便可想知世界上从古至今的佛教情形了。

  乙、印度佛教的三期

   释尊降生于印度,故佛法首先传于印度;现在把印度佛教的历史分成三个时期说1 小乘兴盛时期 传持佛教的正统而主持佛教的中坚人物,就是阿难、迦叶、优波离他们,因此流传的佛教亦以他们结集的法藏为中心。大概在佛灭度第一百年到第六百年间,为印度佛教史上的第一个时期,所以这时期中所传的教法,是以声闻乘为中心的三乘共法。然所传的三乘共法,虽以声闻乘为中心,而大乘的佛法,亦不能说全然乌有、不过因这时期中声闻教法特别光大发展,大乘佛法伏于其中,隐没而不彰罢了。因为当时都以声闻人的眼光去观察大乘佛法,所以大乘佛法自然隐蔽而难以显彰。是为印度佛教史上第一个弘盛小乘佛法的时期。2 大乘兴盛时期 在佛灭度后第六百年到千一百年间,为第二时期的佛教。在第一时期渐次因诸部的意见分歧,经了许多的决裂,致使整个正统传持佛教的威权,渐形失坠;并以当时的佛法已渐渐地传播扩大到印度之外了,而众人的思想亦渐进于复杂了。恰有马鸣菩萨等应运而生,作佛本行赞等,竭力提倡大乘佛法。龙树继承而兴起,乃至提婆、无着、世亲等接踵而出,阐扬大乘教义,遂使素来隐没不彰的大乘佛法,如雨后的春枝发扬茂盛而开出灿烂耀目的花朵了!但在这时期中声闻乘的教法,并非就断绝了流传。不过因大乘性相的教义特别发展、弘盛,发挥光大,小乘教义附属于其中流传,正和第一期佛法成了个反比例。但在龙树时代,还是对破小乘而显扬大乘。至于无着时代,便由大乘提携小乘了。这为印度佛教史上第二个大乘弘盛的时期。3 密咒兴盛的时期 这从千二百年以后的时代,当时大乘佛教的教理,已成了精深而严密;同时在通俗教化上已能普遍于民间,而一般崇信的人们,由祟信而要求实行。佛法既然普遍民众,又重于实践修持的要求,于是就有一龙智菩萨出来,弘扬真言陀罗尼的密法,遂致密法流行发达,极隆盛于一时了。但在这时期中亦并非大小乘教法就断绝了流传,不过以陀罗尼真言密法特别发达弘盛,其余大乘教法都依附其中流行。而小乘教法几于湮没。这时佛法虽普遍流行,而不重于教理,但偏于密咒的传持,滥同民俗的风习,遂令婆罗门教乘之崛兴而弘盛,致佛法反惭趋于衰落,乃至后来的印度佛教竟趋于颓败而几乎绝响为止!是为印度佛教史上第三时期佛法的状况。

   上面所说三个时期,为印度佛教流传的全部情形。佛教所以能在某一时代弘盛传播,上面曾说,靠着佛教中特殊的中坚分子,遇着时代的特殊机缘,所以得到特殊的发展。可是现在印度的佛法,已处于绝响的境地,没有纯正的佛教可言了。虽然,佛教在即度三个时期中特殊发展的部份,曾经分别流行于各处,成为现存于世界的佛教。

  丙、世界佛教的三系

   现在世界上流行的佛教,可分为三大系统:第一系是以锡兰为中心,由锡兰而流于缅甸、暹罗及以前的马来半岛等处。第二系是以中国为中心,由中国而流传于高丽、日本、安南等处。第三系是以西藏为中心──西藏亦属于中国范围,现在所谓「五族共和」,西藏是其一。虽然,其语言、文字、风尚习惯等等皆迥异于中国内地,故另成为一系──,由西藏流传于蒙古与西北、东北、及尼泊尔等处。

   这现存世界上所流传的三大系佛教,与印度三时期的佛教,是有很密切的关系。锡兰系所传的佛教,是印度第一期流传的佛教,以其在阿育王的时候已开始传入,且其保持僧众团体的律仪等等,俨如佛世或离佛不远时代的僧众律仪一样。而在教义方面,则亦以三乘共法的阿含经等为范围。故由锡兰为根据地而传于缅甸、暹罗等处的佛教,我们可以确定它是印度第一期流行的佛教。

   再来观察中国所流行的佛法:旧传谓于佛灭后一千年间传来,现在依锡兰、西藏的佛史,应把佛生年代减近在四五百年顷,那么中国所流传的佛教,即是佛灭六百年后印度第二期流行的佛教。因为第二期所盛弘的是大乘教法,虽然三乘共教亦附带传来,而确以大乘佛教为主。在唐开元后印度第三期的真言密法亦有传来,但未极具备,故中国终以印度第二期佛教为主要。所以现在世界上所传流的纯正大乘佛教,还是在中国内地。

   现在西藏所流行的佛教,是印度第三期所传的佛教。所以要观察印度第三期佛教的真相,可以考之现在西藏佛教的流传,等于观察第一期佛教须研究锡兰,和第二期佛教须研究中国一样。西藏佛教是以陀罗尼密法为主要的,于大乘性相教义虽亦重研究,而终以真言密法为所趋,故印度第三期特别发挥的佛教,正在西藏;即由中国传日本的真言密法,亦不及其完全。

   此三系相互此较起来,西藏比较中国亦有所缺,关于印度第一期以三乘共法为中心的经、律、论,中国不在少数。而西藏则无阿含经等。律藏亦不多,而中国则较完备。所以印度第一期佛教,比较多的还是在中国。虽然,在中国亦有缺陷,如中国在戒律的仪式上,除了传戒时昙花一现外,便不可多见,而锡兰依然照律制实行,所以印度第一期佛教在中国亦觉不全。

   现在因为全世界海陆交通的便利,所以佛教也就渐渐的普遍到欧美各国:锡兰派、则由英国先流传到欧洲,而美洲;中国派、则由日本先流传到美洲,而欧洲;西藏派、因近于印度,则由英属印度流传到欧洲,而美洲。于是就使整个的佛法,如远山的云烟重重绵延流布于全球了。然其根源,仍在于印度的三时期。这样去观察世界上整个的佛教:先归纳为锡兰、中国、西藏三大系的佛教,再溯到印度三时期的佛教,更追溯到佛世时代的佛教,那就可以得到全部教史整个的纲要。研究的学者,对于全部教史能作如是观察,就可得着一个系统的思想和观念,如网在纲,有条不紊了。

  二、全部教法的纲要

  甲、四藏

   我们想了解全部佛教的教义,而得其整个的思想和概念,那须要从佛陀一代教法的流传中寻找纲领来作分析的观察。古来分判佛法,有半、满,顿、渐等等的不同。全部教法的能诠典籍──经论等,向来是分判为经、律、论三藏来收摄的;但亦有非三藏所能归纳者,故在三藏外又加一杂藏;又有于杂藏后加一禁咒藏的。但我们若于全部教法深切地加以研究,觉得除三藏外确须有加一杂藏的必要,因为在三藏所不能包容的一切,都可以摄入于杂藏中。至于禁咒藏,则是由于印度第三期真言密法特别发达时而分编,我们若从全部佛教观察,此藏实无别编的必要。比如中国的禅宗在唐后极为弘盛发达,而禅宗虽说「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但各祖的语录极多,且体裁特殊;若禁咒另编一藏,则禅宗亦应另编一语录藏。语录藏既不另编,故禁咒藏之另编,亦无何等需要。这样来观察全部教典,应以编成经、律、论、杂四藏为确当。现在佛法的分编,如频伽藏等,都另有秘密部的编辑;但亦有依四藏的格式而编辑的,这是很适宜而妥当的,故今后仍应编为四藏。

  乙、…

《佛教的教史教法和今后的建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构成佛教之要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