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乘稻稈經講記▪P5

  ..續本文上一頁常,不斷,不移,從于小因而生大果,與彼相似。雲何不常?所謂彼後滅蘊,與彼生分各異,爲後滅蘊非生分故;彼後滅蘊亦滅,生分亦得現故,是故不常。雲何不斷?非依後滅蘊滅壞之時,生分得有,亦非不滅,彼後滅蘊亦滅,當爾之時,生分之蘊,如秤高下而得生故,是故不斷。雲何不移?爲諸有情,從非衆同分處,能生衆同分處故,是故不移。雲何從于小因而生大果?作于小業,感大異熟,是故從于小因而生大果。如所作因,感彼果故,與彼相似。是故應以五種觀因緣之法。』

  十、遮惡見。一、不常,最後滅蘊與生蘊,各有不同,滅蘊滅已,生蘊始生,生蘊非是滅蘊故。後滅蘊者,死時五蘊之報身;生蘊者,生時一期果報。二、不斷,滅蘊滅,非滅無不生,仍有生蘊繼續生起,如秤兩頭高下平等,此生彼滅,彼滅此生,平等平等。叁、不移,昔因緣和合五蘊聚,滅盡于昔;今因緣聚合生于今,並無由彼移此。四、小因生大果,如昔有人遇一辟支佛病,供養蘋果一個,後來此人經九十一劫無病,此修小因而得大果,小因是出發點,後因此善根增長,故愈修愈大。五、與彼相似,修因與所感果,必極相似,修善得善,修惡得惡是也。

  甲七、經之所要分

  乙一、除叁世迷

  『尊者舍利子!若複有人能以正智常觀如來所說因緣之法,無壽、離壽、如實性、無錯謬性、無生、無起、無作、無爲、無障礙、無境界、寂靜、無畏、無侵奪、無盡、不寂靜相、不有、虛、诳、無堅實、如病、如癰、如箭、過失、無常、苦、空、無我者:我于過去而有生耶?而無生耶?而不分別過去之際。于未來世生于何處?亦不分別未來之際。此是何耶?此複雲何?而作何物?此諸有情從何而來?從于此滅而生何處?亦不分別現在之有。』

  本分文分四:此第一除叁世迷。“無壽”等如前已說。“不有”者,不真實也;“虛”者,幻化也;“诳”者,欺诳不實也;“無堅實”者,如芭蕉也;“如病如癰如箭”者苦痛也;“過失”者,不完全苦故;“無常苦空無我”者,無自性也。“我于過去而有生耶”以下,正明叁世迷;不應迷于過去而追求有生無生。于未來也,亦不應追求生于何處。于現在也,亦不應追求。因叁世者,相待假定,無有自體,過去因緣和合則成過去,未來因緣和合則成未來,現在因緣和合則成現在。所謂因緣亦無壽等,總之、一切法無性空寂,本來涅槃。

  乙二、舍諸見

  『複能滅于世間沙門婆羅門不同諸見,所謂我見、衆生見、壽者見、人見、希有見、吉祥見、開合之見。善了知故,如多羅樹,明了斷除諸根栽已,于未來世,證得無生無滅之法。』

  二、舍諸見也。“沙門”者,不定爲佛弟子之名詞,出家修行人皆可通稱。婆羅門爲印度之最高智識階級,掌管文化教育事業,生活清閑,好發奇論,每出特別見解,故哲學科學之類,多由婆羅門族所開發。印度共分人民爲四族:一、婆羅門,掌教化權,謂從大梵口生,因能教育人民,代大梵化導也。婆羅門,譯爲梵志,以生梵天爲志故。又名淨裔,以是大梵口生最爲清淨故。二、刹帝利,主管政治軍事者,多貴族階級,擔負保護國家人民之大事,謂從大梵天之肩生,以其能擔當大事也。叁、毗舍,工商之類,作生産事業,謂從大梵天之肚生,以其能解決肚餓問題也。四、首陀,列最下等,農奴或奴仆之類,從大梵之足生,以別無他能,但可支持人身而供人使役也。印度外道甚多,異見紛披,故稱“不同諸見”。“我見”等易了,“希有見”者,奇怪少有之見也。“吉祥見”者,爲人說休咎吉凶擇日時等也。開合諸見或多或少。“如多羅樹”以下,明多羅樹若從根栽一斷,則永不複生,此無明煩惱斷,則無生無滅之法,自然證得。

  乙叁、明果利

  『尊者舍利子!若複有人具足如是無生法忍,善能了別此因緣法者,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即與授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

  叁、明果利也。證真如度衆生而來,名“如來”;應受人天供養,名“應供”;具正遍知,名“正遍知”;明解善行,無不具足,名“明行足”;善入涅槃,名“善逝”;世間法無不解,名“世間解”;爲知識界之最高無上者,名“無上士”;能調度一切可度之人,名“調禦丈夫”,雖亦能度女人,從能度丈夫邊說,名調禦丈夫。堪爲天上人間之導師,名“天人師”;具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名“佛”;爲世所尊名“世尊”。“授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者,即受記作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雲無上正等正覺。

  乙四、結信受

  『爾時、彌勒菩薩摩诃薩說是語已,舍利子及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犍闼婆等,聞彌勒菩薩摩诃薩所說之法,信受奉行。』

  四、結信受。彌勒說法雖唯與舍利子說,而一切天人阿修羅犍闼婆等,亦遍布六方,故聞彌勒所說,即信受奉行。阿修羅有天之福,無天之德,故曰非天也。犍闼婆此雲尋香,聞有香氣即往之鬼神也。我今天所講,雖聽衆之中無有天神等,而虛空之中實有無量無邊天神在此聽經聞法,特人不覺耳。但願各位聞此經後,亦當信受奉行,以得無生法忍,爲佛授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

  (道屏記)(見海刊十七卷第十期)

  

  

《佛說大乘稻稈經講記》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成實論大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