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常,不断,不移,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与彼相似。云何不常?所谓彼后灭蕴,与彼生分各异,为后灭蕴非生分故;彼后灭蕴亦灭,生分亦得现故,是故不常。云何不断?非依后灭蕴灭坏之时,生分得有,亦非不灭,彼后灭蕴亦灭,当尔之时,生分之蕴,如秤高下而得生故,是故不断。云何不移?为诸有情,从非众同分处,能生众同分处故,是故不移。云何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作于小业,感大异熟,是故从于小因而生大果。如所作因,感彼果故,与彼相似。是故应以五种观因缘之法。』
十、遮恶见。一、不常,最后灭蕴与生蕴,各有不同,灭蕴灭已,生蕴始生,生蕴非是灭蕴故。后灭蕴者,死时五蕴之报身;生蕴者,生时一期果报。二、不断,灭蕴灭,非灭无不生,仍有生蕴继续生起,如秤两头高下平等,此生彼灭,彼灭此生,平等平等。三、不移,昔因缘和合五蕴聚,灭尽于昔;今因缘聚合生于今,并无由彼移此。四、小因生大果,如昔有人遇一辟支佛病,供养苹果一个,后来此人经九十一劫无病,此修小因而得大果,小因是出发点,后因此善根增长,故愈修愈大。五、与彼相似,修因与所感果,必极相似,修善得善,修恶得恶是也。
甲七、经之所要分
乙一、除三世迷
『尊者舍利子!若复有人能以正智常观如来所说因缘之法,无寿、离寿、如实性、无错谬性、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障碍、无境界、寂静、无畏、无侵夺、无尽、不寂静相、不有、虚、诳、无坚实、如病、如痈、如箭、过失、无常、苦、空、无我者:我于过去而有生耶?而无生耶?而不分别过去之际。于未来世生于何处?亦不分别未来之际。此是何耶?此复云何?而作何物?此诸有情从何而来?从于此灭而生何处?亦不分别现在之有。』
本分文分四:此第一除三世迷。“无寿”等如前已说。“不有”者,不真实也;“虚”者,幻化也;“诳”者,欺诳不实也;“无坚实”者,如芭蕉也;“如病如痈如箭”者苦痛也;“过失”者,不完全苦故;“无常苦空无我”者,无自性也。“我于过去而有生耶”以下,正明三世迷;不应迷于过去而追求有生无生。于未来也,亦不应追求生于何处。于现在也,亦不应追求。因三世者,相待假定,无有自体,过去因缘和合则成过去,未来因缘和合则成未来,现在因缘和合则成现在。所谓因缘亦无寿等,总之、一切法无性空寂,本来涅槃。
乙二、舍诸见
『复能灭于世间沙门婆罗门不同诸见,所谓我见、众生见、寿者见、人见、希有见、吉祥见、开合之见。善了知故,如多罗树,明了断除诸根栽已,于未来世,证得无生无灭之法。』
二、舍诸见也。“沙门”者,不定为佛弟子之名词,出家修行人皆可通称。婆罗门为印度之最高智识阶级,掌管文化教育事业,生活清闲,好发奇论,每出特别见解,故哲学科学之类,多由婆罗门族所开发。印度共分人民为四族:一、婆罗门,掌教化权,谓从大梵口生,因能教育人民,代大梵化导也。婆罗门,译为梵志,以生梵天为志故。又名净裔,以是大梵口生最为清净故。二、刹帝利,主管政治军事者,多贵族阶级,担负保护国家人民之大事,谓从大梵天之肩生,以其能担当大事也。三、毗舍,工商之类,作生产事业,谓从大梵天之肚生,以其能解决肚饿问题也。四、首陀,列最下等,农奴或奴仆之类,从大梵之足生,以别无他能,但可支持人身而供人使役也。印度外道甚多,异见纷披,故称“不同诸见”。“我见”等易了,“希有见”者,奇怪少有之见也。“吉祥见”者,为人说休咎吉凶择日时等也。开合诸见或多或少。“如多罗树”以下,明多罗树若从根栽一断,则永不复生,此无明烦恼断,则无生无灭之法,自然证得。
乙三、明果利
『尊者舍利子!若复有人具足如是无生法忍,善能了别此因缘法者,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即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三、明果利也。证真如度众生而来,名“如来”;应受人天供养,名“应供”;具正遍知,名“正遍知”;明解善行,无不具足,名“明行足”;善入涅槃,名“善逝”;世间法无不解,名“世间解”;为知识界之最高无上者,名“无上士”;能调度一切可度之人,名“调御丈夫”,虽亦能度女人,从能度丈夫边说,名调御丈夫。堪为天上人间之导师,名“天人师”;具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名“佛”;为世所尊名“世尊”。“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者,即受记作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云无上正等正觉。
乙四、结信受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说是语已,舍利子及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犍闼婆等,闻弥勒菩萨摩诃萨所说之法,信受奉行。』
四、结信受。弥勒说法虽唯与舍利子说,而一切天人阿修罗犍闼婆等,亦遍布六方,故闻弥勒所说,即信受奉行。阿修罗有天之福,无天之德,故曰非天也。犍闼婆此云寻香,闻有香气即往之鬼神也。我今天所讲,虽听众之中无有天神等,而虚空之中实有无量无边天神在此听经闻法,特人不觉耳。但愿各位闻此经后,亦当信受奉行,以得无生法忍,为佛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道屏记)(见海刊十七卷第十期)
《佛说大乘稻秆经讲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