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筆記下冊(海濤法師編著)▪P2

  ..續本文上一頁數年所建設的可能毀于一旦,但不管怎樣,總是要建設。

  ◎人們確實需要幫助,然而如果你幫助他們,卻可能遭到攻擊,但不管怎樣,總是要幫助。

  ◎將你所擁有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你可能會被踢掉牙齒,但不管怎樣,總是要將你所擁有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 --錄自印度加爾各答的兒童之家牆上(德蕾莎修女)

  ◎做我們的母親吧!“ Be a mother to me.”--德裏孤兒院牆上。

  ◎你們給我們的不是錢,是“愛心”,這個世界需要愛心。

  ◎修女勸我們不要用昂貴的東西!

  ◎或許你付出的只要一小滴,但是大海中需要你這一小滴。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苦難與不平,需要我們付出善心的愛與溫暖的手。

  ◎愛是恒久忍耐;愛是恩慈;愛是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不堅持己見;不輕易發怒;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不難看出從內疚、恐懼和自我解脫出來會感覺像是重生一樣。

  ◎愛是一種關系,而愛如果沒有他者來愛是不完全的。

  ◎愛你的鄰人如愛你自己一般。

  ◎你要人對你做什麼,你也要對他們做什麼。

  

  生命的智慧

  ◎由五蘊而生起的貪欲、愛染和執著是痛苦的根源(苦集);去除貪欲、愛染和執著即是去除痛苦(苦滅)。

  ◎由渴愛所産生的渺小肉體,永遠不能當作“我”或“我的”,也不能以“是我”的觀念來思維它。即使肉體被毆打或受傷時,修行者會想:“色身本來就有這樣易于受傷的特質。”(象迹喻大經)

  ◎世尊在《鋸喻經》上說:“無論在他身上發生什麼事,都要耐心地承受所有的痛苦。”而且此時要加強憶念佛、法、僧叁寶,以保持平靜。

  ◎舍利弗尊者說:“朋友!只要有五取蘊,所有的感受就是苦的,只有當五取蘊不存在時,才不再有痛苦。”

  ◎“善知識,善伴黨和善隨從者,就是梵行的全部!”

  ◎在此生親自驗證了梵行的最高目標,就是聖弟子舍家出家的目標;他明白:“此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成就八法之比丘爲“普端嚴,一切相圓滿”。其八法爲:( 1)有信(2)有戒(3)多聞(4)說法(5)以衆爲境界(6)無畏而于衆中說法(7)隨樂欲得四靜慮(色界四禅)增上心之現法樂住,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8)依諸漏盡而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于現在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增支部)

  ◎“獅子吼”是一種語氣強而有力,且帶有信心的說話方式。

  ◎人的一生受兩種力量所左右,那就是業力與念力。業力是累積因果報應的來源,念力卻是由己身發心修持的轉移力量,一念至誠也可轉化業力的牽絆而超塵入道。

  ◎菩薩長在生死中修菩薩行而能廣利衆生的叁本領--

  ( 1)“堅定信願”。

  ( 2)“長養慈悲”。

  ( 3)“勝解空性”。

  ◎“法不孤起,仗緣乃生。”

  ◎升華的感情就成爲慈悲,慈悲是不要報償的,不要報償的感情就是智慧。

  ◎人可以憑著他的意志,決心及今生的行爲去改變自己的命運。

  ◎徹底的自由(涅槃)亦會帶來那個徹底的生命。

  ◎引火的燃料斷絕,火即熄滅,這就是“涅槃”。它意味著「退去”或“熄滅”,並不是火移向他物,而是火本身的止熄。

  涅槃是人類精神的最高境界。熄滅的是什麼?那只是有限“自我”的界限。從反面講,涅槃是一捆“我欲”木柴的燃盡,一切抑製無限生命的事務悉已消滅的狀態。從正面講,涅槃就是無限生命的本身。

  ◎就形上學而言,涅槃指所有苦痛的止息。就心理學而言,涅槃是棄除自我觀。就道德(倫理)學而言,涅槃是貪、嗔、癡叁毒的滌除。

  ◎佛陀說:“是大喜悅!朋友們!涅槃是大喜悅!”

  

  業報

  ◎人若用武器傷害無害且不應被傷害的人,將會很快受到以下十惡苦:

  (1)極端痛苦;  (2)身體傷害;

  (3)失心狂亂; (4)重大刑罰;

  (5)財産破滅; (6)災害;

  (7)病痛; (8)國王懲罰;

  (9)眷屬離散;轳  (10)火燒家宅。

  死亡後,更往生地獄。

  ◎目犍連尊者勸告大衆:“慎莫不孝父母師長,口業以及心惡念不可不慎。否則,自作自受,業報難逃。” “神通抵不過業力”

  ◎“樂修十善因,于他無損害,諸天常護持,得生四王天。

  于父母叁寶,恭敬隨能施,具忍辱柔和,得生忉利天。

  自不樂忿诤,勸他令和順,純善修淨因,得生焰摩天。

  樂多聞正法,專修解脫慧,喜贊他功德,得生兜率天。

  于施戒諸行,自性常愛樂,起精進勇猛,得生變化天。

  是最上有情,具沙門梵行,增長解脫因,得生他化天。” (六趣輪回經)

  ◎五百世常爲人作苦工的貧生口業:“比丘不事生産,不做苦力,爲什麼要給他吃飯?”

  ◎優婆塞戒經卷六·五戒品:“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饒財物,兼得自在,先應供養父母、師長、和尚、耆舊、持法之人。供給遠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需。言則柔軟,多有慚愧。不偏信敬有德一人,見有賢聖持戒、多聞,能以舍宅、飲食、臥具、衣服、病藥而供養之。深信僧中多有功德,修習向道,得須陀洹果,乃至能修向阿羅漢,得阿羅漢果。修金剛叁昧,電光叁昧。觀如是已,平等奉施。如是施已,得無量福。是故我于鹿子經中,告鹿子母曰:雖複請佛、及五百阿羅漢,猶故不得名請僧福。若能僧中,施一像似極惡比丘,猶得無量福德果報。何以故?如是比丘,雖是惡人,無戒多聞,不修善法,亦能演說叁種菩提,有因有果,亦不誹謗佛法僧寶,執持如來無上勝旛,正見無謬。若供養僧,即是供養佛僧二寶。若觀佛法功德微妙,即是具足供養叁寶。”

  ◎善生言:“世尊!雲何菩薩趨向菩提,其心堅固?”“善男子!菩薩堅固,具足四法:一者、受大苦時,終不舍離如法之行。二者、得大自在常修忍辱。叁者、身處貧窮,常樂施與。四者、盛壯之年,常樂出家。”

  ◎善男子!一切施中,施無怖畏,最爲第一。是故我說,五大施者,即是五戒,能令衆生離五怖畏?……善男子!有五善法,圍繞是戒,常得增長。如恒河水。何等爲五:一者、慈。二者、悲。叁者、喜。四者、忍。五者、信。……離五戒已,度生死者,無有是處。善男子!若人欲度生死大海,應當至心受持五戒。

  ◎一切善惡,皆因我身。善男子!生忍因緣,有五事:一者、惡來不報。二者、觀無常想。叁者、修于慈悲。四者、心不放逸。五者、斷除嗔恚。……若人軟言,淨身口業,和顔、悅色,先意問訊,能觀一切苦樂因緣,當知是人能修忍辱。

  

  般若波羅蜜多

  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節出。

  ◎“波羅蜜多”--( 1)事業成辦,圓滿成就。(2)到彼岸,即“度”之意。

  ◎佛法的目的,在使人生的苦痛得到解決,達到超脫苦痛的境地。能解除這人生苦痛的方法,名之曰波羅蜜多。

  ◎想控製自己,解放自己,非認識自己不可。佛法主要的在教人怎樣覺悟自己,改進自己以得痛苦的解除。

  ◎依佛法,社會只能在人類充分覺悟,提高人格,發展德性,社會才能完成徹底的更高度的和平與自由。

  ◎須從解除自己身心上的煩惱矛盾下手。

  ◎佛法解除苦痛的方法是如何呢?

  ( 1)充實自己,增加反抗的力量。

  ( 2)消滅苦痛的根源。

  ◎度苦、除苦,是著重在自我身心的改善與解放的。

  ◎從人生正覺中去解除苦痛。

  ◎釋尊就確定了解脫自他苦痛的大志,走上出家、成道、說法的路。

  ◎致苦的原因,主要是原于我們內心上的錯誤(欲、見),及由于內心錯誤而引生行爲的錯誤。

  ◎釋尊教人從行善止惡的行爲糾正,達到內心的清淨解脫--六波羅蜜多。

  ◎不要做思想的奴隸,做欲望的奴隸。

  ◎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因緣和合與消散的過程中流轉。

  ◎從過去而招感流轉到現在,那麼由現在的行爲也還要招感到未來。這叁世流轉的生死,可說是生命之流,都是因心的錯誤指導行爲而引生的。

  ◎我們要消除苦痛,非從內心上的愛欲和知見改造起不可。自然,這就是行爲的改善,也就是人我關系的改善。

  ◎改造錯誤欲見的方法,六波羅蜜多實爲主要--

  ( 1)布施:犧牲自己的精神和物質甚至生命,去作有益于他人的事。

  ( 2)持戒:不應該做的,決定不做,應該做的,努力去做。“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 3)忍辱:正名爲忍,徹底解除人生的苦痛,須要極大的堅忍才能成功。

  “施、戒、忍”著重在行爲的改善。

  ( 4)精進:對于善的事情,抱定決心去作。嚴肅的、堅強的、向上的、百折不回的勇氣與決心,即是精進。

  ( 5)禅定:靜慮,即精神的安定與集中的境界。由于禅定的力量,可以控製自己的內心。這確是體驗真理,發生智慧必須的特殊訓練。

  ( 6)般若:即智慧,“五度如盲,般若爲導”,只有智慧才能徹底度一切苦。

  智慧是領導者,它需要與布施等行爲配合起來,使所修所行不致發生錯誤,這才是佛法重智慧的真義。

  ◎般若慧是從深刻地體驗真理所得到的。

  ◎依佛法說,一切事物的存在,都不過是原因條件的假合,凡是假合而成的東西,它底本身一定是遷動變化的;他依原因而存在,同時又與他法作緣,他法也遷流變化而存在。這種互相影響互相推動的關系,佛法簡稱之曰因果系。 而得“叁法印”。

  ◎空,是真理中最高的真理,最究竟的真理。是充滿革命的積極性--“大乘之革命”!

  

  修行

  修行者…

《修行筆記下冊(海濤法師編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