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行笔记下册(海涛法师编著)

  

修行笔记下册

  

海涛法师編著

  

解脱自在

  

解脱与菩提

  

智慧的生活

  

生命的智慧

  

业报

  

般若波罗蜜多

  

修行者本质

  

用智慧经营生命

  

爱心与悲心

  

菩萨行

  

菩萨的生命

  

缘起

  

正念→智慧→慈悲

  

慈爱与正见

  

生命的升华

  

爱与奉献的修行

  

真理、誓愿与慈悲

  

福慧人生(一)

  

福慧人生(二)

  

甘露雨

  

修行的智慧

  

开展生命自觉的实践

  

自心即佛法

  

人性的光辉

  

摧毁自我爱惜的巨魔

  

般若空慧

  

海涛法师的弘法悲愿

  解脱自在

  解脱自在

  ◎从地狱的若楚不断,饿鬼的长久饥渴、畜生的互相残杀,阿修罗的嫉妒嗔慢,乃至天界的耽于享乐,可以得知唯有人间才能修行佛道。

  ◎古德说:“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深信三宝应从正见中来,依正见而起正信乃能引发正行而向于佛道,自利利人,护持正法。”--印顺导师

  ◎达到声闻初果(须陀洹,预流、逆流)的条件是:

  ( 1)对三宝有不坏的信仰。

  ( 2)对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基本佛法不生疑惑。

  ( 3)对于受持的戒法不会违犯。

  ( 4)不违犯五无间罪。

  ◎修证声闻果的初步法门:

  ( 1)密护于根门--不放逸眼耳鼻舌身意。

  ( 2)饮食知节量--以保持健康。

  ( 3)勤修寤瑜伽--常修定境,住心一处。

  ( 4)安住于正知正见。

  ◎罪恶是我们自己去做的,痛苦只有我们自己来承受,停止错误只有靠我们自己,要变成纯洁只有靠我们自己。除了自己没有人可以救我们,没有人能也没有人会;我们自己必须走上正道;佛陀只不过指示了道路。———原始佛教解脱道的思想,强调自律、自制。

  ◎世界是一座桥,走过去,不要在上面盖房子。

  ◎佛陀、沉默的圣人,智慧的化身,兼具冷静的头脑和炽热的心。

  ◎“一个又一个浪花永恒地在追逐著。”———生命存在的真相。

  ◎生命是一个旅程,死亡是复归于泥土。宇宙像旅店,过去的岁月如尘埃。

  ◎想要真正不死,应该思维四法--

  一切诸行无常,不起贪恋,如是修行。

  一切有为皆苦,厌苦欣乐,如是思维。

  一切诸法无我,不住我相,如是受持。

  熄灭三毒火焰,涅槃为安,不依神通,如是证得。

  ◎“所在之处,以法为导为护。”

  “自皈依,法皈依,莫异依止。”

  ◎“真正胜利的人,是止息贪嗔痴的迷乱,能勤修戒定慧三学,杀掉六贼造作;能正观五蕴如芭蕉不实,以八正道为指标,证入大般涅槃为寂乐。背诵千章万偈,不明自心,于解脱何益?”

  

  解脱与菩提

  ◎学佛,应学佛陀以身作则,示现知足、忍辱和毫无私心的为他人服务。

  ◎人类社会的目标,必须是以悲心谋求人类的改善。发挥爱心、尊重他人和分担他人的痛苦。

  ◎具有宗教信仰的人,亦有责任控制我们自心的恶念。(杀贼、布魔)

  ◎开始修行时,应以克制自己为基础,再来即应以积极助人为目标。

  ◎一切宗教的精义无不针对人类的根本问题(见与欲)。

  ◎闻、思、修的结合与保持均衡发展是必要的。我们必须把修行和自身的行为连在一起。佛法中常说你是自己的主宰,没有你办不到的事。

  ◎道、果、涅槃于此世、现在、眼前就可证得。

  ◎涅槃是贪、嗔、痴的止息,也是人人所应追求的最高境界。

  ◎工作就是修行,以空心来工作。

  ◎佛教是一种理性的、深奥的探讨人生之道;它不著重外在事物,而强调个人对内心发展的责任。

  ◎唯一真正的控制力在于内心,那是对自己未来的关心和责任感,以及对他人福祉的关怀。

  ◎佛说:“你是自己的主人;一切全依你而定。我是老师,就像医生一样,我能给你良药,但你必须自服,必须照顾自己。”

  ◎我们的处境充满希望:解脱的种子就在我们心中。

  ◎这世界上有四种真实:( 1)举凡一切生物,都因无明而生;(2)大凡能构成欲望的对象者,都是无常的、痛苦的、变迁的;(3)凡是存在的物体都是无常的、苦的、会变迁的;(4)没有我,或属我所有的事物。(巴利本增支部)

  ◎佛教的本意,是注重现生体验的,要现生证得涅槃的。

  ◎报由业感,业从惑起。死生由业,业由烦恼、烦恼的根本是我见。

  ◎“但见于法,不见于我。”我,便是生死的根源,罪恶的根源。

  ◎“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一念不生,则大悲生。”

  ◎菩萨若要圆满利他,必须先除二障--障碍解脱的烦恼障,及障碍一切种智的所知障(去除自性有的观念)。

  ◎佛教的主旨是基于悲心与爱心的利他。

  ◎“我要使一切众生离苦及苦因,并且得乐及乐因。”

  ◎佛教要发利他之心的方法有二:

  ( 1)自他平等易位法;

  ( 2)因果七要义。

  因果七要义的修观法分七个步骤:

  ( 1)认一切众生为母

  ( 2)念其亲切的行为

  ( 3)发报恩心

  ( 4)发爱心

  ( 5)发悲心

  ( 6)发殊胜的利他心

  ( 7)发为利他而成觉之心

  为了修行此种认知,必须先有舍心(平等心)。

  

  智慧的生活

  ◎佛陀问我们每天看人有没有用慈悲的眼光,我们每天有没有和人水乳交融。每天我们如果培养自己身口意的慈悲,那么,样子会可爱。

  ◎尝试把自己的想法全部倒掉,用别人的想法。

  ◎法在那里?在心和在有关于身的。到处都是法。佛法是不离身和心的。

  ◎我们要当心的主人,带领心,整天降伏心,而不为心所降伏,不要做心的奴隶。

  ◎父母和儿女之间只是有关系而已,没有资格占有。

  ◎人和人相处,常常借用对方的眼睛看彼此的世界,可以去掉我执。

  ◎身体属于你多久?死之前。

  ◎现在人类普遍的观点--占有物质,以为所有物质的东西是我的;让物质变成自己,而为物所役,成为物质的奴隶,事实上,一切的感受都是自己制造的。而且,不认识自己的成分,随外境的改变喜怒哀乐。

  ◎要真正去深入经藏,现代的人看经书都意思意思,这样不会成长。

  ◎克服对鬼的恐惧:鬼回答:“你常常叫我,常常想我,怀念我,真是烦死了。拜托你别再叫我,不要想我!”

  ◎修行的智者,把死亡当作最大的休息。

  ◎修行的智者,对每件事都能如实观,也了解每一个人生命的目的都是等死。一切靠自己,无明的人才要靠那些看不见的东西。  (航海商人临终受戒)

  ◎〈亲近善知识的茉莉卡〉舍利弗对他们说:“会破的东西就破了,不必要难过。”又说:“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孤单的,任何人不属于任何人。父母亲不是你的,你也不是他们的。”

  ◎〈老实的沙弥〉沙弥说:“我已经答应过你们,我就不妄语,因为诚信比父母、亲友更为重要。”“出家生活是简单中有不简单,不必抢夺即能提供给人们喜悦快乐。”

  ◎〈吉祥经〉“远避愚痴的人;亲近有智慧的贤圣者;尊敬值得尊敬的人;这是最上吉祥的事!”

  “虔诚恭敬又谦逊;知足且常怀感恩心,随时随地听闻正法;这是最上吉祥的事!”

  “忍辱、和蔼,乐于亲近(贤圣)沙门们;随时随地听闻正法;这是最上吉祥的事!”

  ◎所谓高品质的快乐,就是“自在”。

  ◎微笑是一种真理的火花。多微笑较容易接近真理。从今天开始,让我们把从过去到现在的苦都交给无常,让苦在无常中转化掉。

  ◎真理也就是空。一个五蕴皆空的人,是不生烦恼的。

  ◎人们不讲道理、思想谬误、自我中心,不管怎样,总是爱他们。

  ◎如果你做善事,人们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

  ◎如果你成功以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不管怎样,总是要做成功。

  ◎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会被遗忘,不管怎样,总是要继续做善事。

  ◎诚实与坦率使你易受攻击,但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

  ◎你耗费…

《修行笔记下册(海涛法师编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