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筆記下冊(海濤法師編著)

  

修行筆記下冊

  

海濤法師編著

  

解脫自在

  

解脫與菩提

  

智慧的生活

  

生命的智慧

  

業報

  

般若波羅蜜多

  

修行者本質

  

用智慧經營生命

  

愛心與悲心

  

菩薩行

  

菩薩的生命

  

緣起

  

正念→智慧→慈悲

  

慈愛與正見

  

生命的升華

  

愛與奉獻的修行

  

真理、誓願與慈悲

  

福慧人生(一)

  

福慧人生(二)

  

甘露雨

  

修行的智慧

  

開展生命自覺的實踐

  

自心即佛法

  

人性的光輝

  

摧毀自我愛惜的巨魔

  

般若空慧

  

海濤法師的弘法悲願

  解脫自在

  解脫自在

  ◎從地獄的若楚不斷,餓鬼的長久饑渴、畜生的互相殘殺,阿修羅的嫉妒嗔慢,乃至天界的耽于享樂,可以得知唯有人間才能修行佛道。

  ◎古德說:“佛在世時我沈淪,佛滅度後我出生;忏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

  ◎“深信叁寶應從正見中來,依正見而起正信乃能引發正行而向于佛道,自利利人,護持正法。”--印順導師

  ◎達到聲聞初果(須陀洹,預流、逆流)的條件是:

  ( 1)對叁寶有不壞的信仰。

  ( 2)對四聖谛、八正道、十二因緣等基本佛法不生疑惑。

  ( 3)對于受持的戒法不會違犯。

  ( 4)不違犯五無間罪。

  ◎修證聲聞果的初步法門:

  ( 1)密護于根門--不放逸眼耳鼻舌身意。

  ( 2)飲食知節量--以保持健康。

  ( 3)勤修寤瑜伽--常修定境,住心一處。

  ( 4)安住于正知正見。

  ◎罪惡是我們自己去做的,痛苦只有我們自己來承受,停止錯誤只有靠我們自己,要變成純潔只有靠我們自己。除了自己沒有人可以救我們,沒有人能也沒有人會;我們自己必須走上正道;佛陀只不過指示了道路。———原始佛教解脫道的思想,強調自律、自製。

  ◎世界是一座橋,走過去,不要在上面蓋房子。

  ◎佛陀、沈默的聖人,智慧的化身,兼具冷靜的頭腦和熾熱的心。

  ◎“一個又一個浪花永恒地在追逐著。”———生命存在的真相。

  ◎生命是一個旅程,死亡是複歸于泥土。宇宙像旅店,過去的歲月如塵埃。

  ◎想要真正不死,應該思維四法--

  一切諸行無常,不起貪戀,如是修行。

  一切有爲皆苦,厭苦欣樂,如是思維。

  一切諸法無我,不住我相,如是受持。

  熄滅叁毒火焰,涅槃爲安,不依神通,如是證得。

  ◎“所在之處,以法爲導爲護。”

  “自皈依,法皈依,莫異依止。”

  ◎“真正勝利的人,是止息貪嗔癡的迷亂,能勤修戒定慧叁學,殺掉六賊造作;能正觀五蘊如芭蕉不實,以八正道爲指標,證入大般涅槃爲寂樂。背誦千章萬偈,不明自心,于解脫何益?”

  

  解脫與菩提

  ◎學佛,應學佛陀以身作則,示現知足、忍辱和毫無私心的爲他人服務。

  ◎人類社會的目標,必須是以悲心謀求人類的改善。發揮愛心、尊重他人和分擔他人的痛苦。

  ◎具有宗教信仰的人,亦有責任控製我們自心的惡念。(殺賊、布魔)

  ◎開始修行時,應以克製自己爲基礎,再來即應以積極助人爲目標。

  ◎一切宗教的精義無不針對人類的根本問題(見與欲)。

  ◎聞、思、修的結合與保持均衡發展是必要的。我們必須把修行和自身的行爲連在一起。佛法中常說你是自己的主宰,沒有你辦不到的事。

  ◎道、果、涅槃于此世、現在、眼前就可證得。

  ◎涅槃是貪、嗔、癡的止息,也是人人所應追求的最高境界。

  ◎工作就是修行,以空心來工作。

  ◎佛教是一種理性的、深奧的探討人生之道;它不著重外在事物,而強調個人對內心發展的責任。

  ◎唯一真正的控製力在于內心,那是對自己未來的關心和責任感,以及對他人福祉的關懷。

  ◎佛說:“你是自己的主人;一切全依你而定。我是老師,就像醫生一樣,我能給你良藥,但你必須自服,必須照顧自己。”

  ◎我們的處境充滿希望:解脫的種子就在我們心中。

  ◎這世界上有四種真實:( 1)舉凡一切生物,都因無明而生;(2)大凡能構成欲望的對象者,都是無常的、痛苦的、變遷的;(3)凡是存在的物體都是無常的、苦的、會變遷的;(4)沒有我,或屬我所有的事物。(巴利本增支部)

  ◎佛教的本意,是注重現生體驗的,要現生證得涅槃的。

  ◎報由業感,業從惑起。死生由業,業由煩惱、煩惱的根本是我見。

  ◎“但見于法,不見于我。”我,便是生死的根源,罪惡的根源。

  ◎“一切法不生,則般若生。”“一念不生,則大悲生。”

  ◎菩薩若要圓滿利他,必須先除二障--障礙解脫的煩惱障,及障礙一切種智的所知障(去除自性有的觀念)。

  ◎佛教的主旨是基于悲心與愛心的利他。

  ◎“我要使一切衆生離苦及苦因,並且得樂及樂因。”

  ◎佛教要發利他之心的方法有二:

  ( 1)自他平等易位法;

  ( 2)因果七要義。

  因果七要義的修觀法分七個步驟:

  ( 1)認一切衆生爲母

  ( 2)念其親切的行爲

  ( 3)發報恩心

  ( 4)發愛心

  ( 5)發悲心

  ( 6)發殊勝的利他心

  ( 7)發爲利他而成覺之心

  爲了修行此種認知,必須先有舍心(平等心)。

  

  智慧的生活

  ◎佛陀問我們每天看人有沒有用慈悲的眼光,我們每天有沒有和人水乳交融。每天我們如果培養自己身口意的慈悲,那麼,樣子會可愛。

  ◎嘗試把自己的想法全部倒掉,用別人的想法。

  ◎法在那裏?在心和在有關于身的。到處都是法。佛法是不離身和心的。

  ◎我們要當心的主人,帶領心,整天降伏心,而不爲心所降伏,不要做心的奴隸。

  ◎父母和兒女之間只是有關系而已,沒有資格占有。

  ◎人和人相處,常常借用對方的眼睛看彼此的世界,可以去掉我執。

  ◎身體屬于你多久?死之前。

  ◎現在人類普遍的觀點--占有物質,以爲所有物質的東西是我的;讓物質變成自己,而爲物所役,成爲物質的奴隸,事實上,一切的感受都是自己製造的。而且,不認識自己的成分,隨外境的改變喜怒哀樂。

  ◎要真正去深入經藏,現代的人看經書都意思意思,這樣不會成長。

  ◎克服對鬼的恐懼:鬼回答:“你常常叫我,常常想我,懷念我,真是煩死了。拜托你別再叫我,不要想我!”

  ◎修行的智者,把死亡當作最大的休息。

  ◎修行的智者,對每件事都能如實觀,也了解每一個人生命的目的都是等死。一切靠自己,無明的人才要靠那些看不見的東西。  (航海商人臨終受戒)

  ◎〈親近善知識的茉莉卡〉舍利弗對他們說:“會破的東西就破了,不必要難過。”又說:“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孤單的,任何人不屬于任何人。父母親不是你的,你也不是他們的。”

  ◎〈老實的沙彌〉沙彌說:“我已經答應過你們,我就不妄語,因爲誠信比父母、親友更爲重要。”“出家生活是簡單中有不簡單,不必搶奪即能提供給人們喜悅快樂。”

  ◎〈吉祥經〉“遠避愚癡的人;親近有智慧的賢聖者;尊敬值得尊敬的人;這是最上吉祥的事!”

  “虔誠恭敬又謙遜;知足且常懷感恩心,隨時隨地聽聞正法;這是最上吉祥的事!”

  “忍辱、和藹,樂于親近(賢聖)沙門們;隨時隨地聽聞正法;這是最上吉祥的事!”

  ◎所謂高品質的快樂,就是“自在”。

  ◎微笑是一種真理的火花。多微笑較容易接近真理。從今天開始,讓我們把從過去到現在的苦都交給無常,讓苦在無常中轉化掉。

  ◎真理也就是空。一個五蘊皆空的人,是不生煩惱的。

  ◎人們不講道理、思想謬誤、自我中心,不管怎樣,總是愛他們。

  ◎如果你做善事,人們說你自私自利,別有用心,不管怎樣,總是要做善事。

  ◎如果你成功以後,身邊盡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敵人,不管怎樣,總是要做成功。

  ◎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會被遺忘,不管怎樣,總是要繼續做善事。

  ◎誠實與坦率使你易受攻擊,但不管怎樣,總是要誠實與坦率。

  ◎你耗費…

《修行筆記下冊(海濤法師編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