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予冷靜和安撫;
慈愛爲第一善德。
◎慈悲是一種感受、一種力量,除了幫助別人外更能包容別人,
不要看不起別人,所以不要輕率批判別人。
◎“我現在想做的就是把我對你的愛擴展到每一個衆生。我想,拯救人類才是最高尚的正道。”
◎“戰勝了自我情感的人確實是慈祥可愛。他們對萬事萬物無貪無嗔,以平等之心對待一切,這就是我與衆不同之處。”
◎實踐對別人産生共鳴的溫暖心情。
慈悲——人類幸福的基礎
◎真正的慈悲必須基于尊敬他人,尊敬衆生,而且了解到別人(衆生)和你一樣都有離苦得樂的權利。
◎所有的沖突與矛盾都是因我們的智力所帶來不同的想法和觀點而産生的。
◎在地球上所有不同的物種中,人類是最大的麻煩製造者。
◎我們如何學習建設性地使用我們的能力呢?首先,我們需要認識我們自己,我們的本性,之後,如果我們有決心,就會真有轉變人心的可能。
◎個人是關鍵!如果個人能變得善良和平,這馬上就會帶給他的家庭(團體、社區)一種正面的氣氛。當父母是好心安詳的人,一般而言,他們的小孩也會發展出那種態度和行爲。
◎許多人只關心他們的外在環境而忽略內在心態。我們更注意我們的內在品質。精神平和需要許多重要的品質,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性的慈悲與情義--一種關懷的感覺。
◎真正的慈悲是建立在認識到他人和你自己一樣有快樂的權利,因此連你的敵人也是和你一樣是個追求快樂的人,而且和你一樣有權利快樂。在這個基礎上所發展出來的一種關懷的感覺就是我們所謂的“慈悲”,它遍及每個人,不管那個人對你的態度是敵對的或是友善的。
◎慈悲--一種關懷的責任感。當我們産生這種動機後,我們的自信就會自動增加,而成爲決心的基礎。這種樂觀和下定決心的態度是成功的關鍵因素。
◎慈悲也會帶給我們一種內在的力量。一旦它發展了,就會自然地打開內在的心門,經由此門很容易我們就可以心對心與其他人甚至其他衆生溝通。
◎不管別人的反應是正面的或負面的,我們首先必須創造友善的基礎。
◎基本上我們應該開放地接近別人,把每個人當成像我們一樣的另一個人類。
◎慈悲自然就會創造一種正面的氣氛,結果會使你覺得平和與滿足。只要是一個慈悲的人所在之處,那裏就會有一種快樂的氣氛。甚至連狗和小鳥都很容易親近那個人。
◎如果你要有真正的朋友,首先你必須在你身旁創造一種正面的氣氛。
◎你如何能讓人們面露微笑?也許如果你有權力或金錢,有些人可能會給你做作的微笑,但真正的微笑只會從慈悲而來。
◎在受孕時及胎兒期,對我們的發展成長而言,母親的慈悲平和心態是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是個生命的開端!甚至受孕時父母的心靈狀態也是重要的。
◎母奶來自于關愛之情,經過吸奶的過程,母親和小孩之間産生了親近感。在教堂裏,看到聖母瑪麗亞抱著聖嬰耶稣時,那就是愛及關懷之情的象征。
無嗔的慈悲
◎今日的世界缺乏的是慈悲心。
◎爲了修持慈悲心,一個人必須丟開自私的愛,這個世界太多的愛是以自我爲中心的,人們只愛個人的自我。
◎人應該了解如何修持無我的慈悲以尋求自我解脫。
◎自殺可以殺身,而自私卻會阻殺精神上的開展。
◎慈悲在佛教中不是情緒的,也不是自私的。慈悲是根除貪嗔癡、嫉妒、殘忍以後的淨化心靈所輻射出來的。
◎依佛陀者,慈悲是保持心淨和清除精神染汙的最有效方法。
◎慈悲經中說:“正如母親在她身命危險中保護她唯一的孩子。我們就是以類似的愛心去培養無邊同情對待一切衆生,我們要把這種無邊慈愛的思想普及于世間,乃至上、下橫遍十方無有障礙、無有嗔恨、無有敵意。”
◎佛陀的忠告是“我們愉快地生活,不去恨那些恨我們的人,即使有人在恨我們,我們也不去恨他們。讓我們沒有煩悶地愉快生活,讓我們沒有貪婪地愉快生活,在貪欲人海中,讓我們沒有貪欲地生活。” (法句經)
◎佛陀永遠是轉惡爲善,轉恨爲愛;他是慈悲的完滿化身。佛陀說;“假使有人愚笨地對我做了錯事,我將回答他以無限的愛,他愈做惡,我愈做善,我永遠地放出淨善的芳香。”這種慈悲是佛陀對一切衆生的愛心。
◎物質的獲得本身,不能帶來永恒的快樂與和平。和平必須先奠基于人的內心,才能帶給他人和平乃至擴大到世界。
◎現今人們大都僅僅在討論宗教,而無興趣修持宗教;假使基督徒根據新約福音裏的登山寶訓生活,假使佛教徒依八正道行爲,假使回教徒真正相信他們先知的教誨,假使道教徒的生活按照他們的道德聖者教言,這世界將會是處處和平、和諧與幸福。
愛,就要行動 LOVE IN ACTION
◎佛陀的教導告訴我們,有一種愛既不會使我們受苦,也不會使我們所愛的人受苦。這種愛,是由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所組成。
◎若學會了修行慈悲喜舍的方法,我將知道如何療愈憤怒、憂郁、悲傷、仇恨、寂寞、不健全執著等疾病。
◎佛陀所形容的愛,是對萬物互生關系的深刻理解。
◎“依見起行”─依“緣起”的正見,起“悲憫、無傷害”之正行。
◎“互攝互入”,“同體共生”,“息息相關”。
◎見解─“生滅相續”,“自他融合”。行動─“淨心第一”,“利他爲上”。
◎沒有愛,生命將無可能存在;沒有愛,生命將會是痛苦,生命將會是一種懲罰。我們必須學會愛的技術。我們也需要互相支持,以建立一個有愛的家庭、單位、社區。世界是好是壞,全視我們日常生活的方式,以及我們愛的方式。
◎非暴力的本質便是愛,是出于愛和無私的意願。非暴力行動生于對苦難的覺醒,並由愛孕育,是對抗逆境的最好方法。
◎愛與奉獻的修行,是祈求淨化心靈,團結意志,並激起他人的覺醒與慈悲。
◎任何追求和平的行動都需要有人表現勇氣,向暴力挑戰,激發愛心。愛與犧牲總會引起連鎖反應。
◎燃香點戒疤,不是破壞而是創造,更是表現勇氣、決心與真摯。
◎以愛來奮鬥,那就是我們對全體人類的真正貢獻。
◎我們是爲愛和寬恕而生而死,而不是爲了更多的仇恨和毀滅。
◎愛,帶給我們能力,使我們可以看到沒有愛的人看不到的事。
◎言語中只有原諒,只有希望,只有喜悅。
◎懷著愛和信心,發出心靈最深的敬意。
◎真正的領袖,不只是需要長槍巨炮,還須要道德力量,
基本的要件是心懷非暴力和慈悲的精神。
◎如果自己的心靈沒有足夠的和平,
那也沒有辦法把和平帶到他人的心靈。
◎我們必須一起努力,一起觀照我們集體意識中的戰爭本性。
戰爭,存在我們的靈魂裏。
◎我們需要在自己身上灌溉和平、喜悅、快樂的種子。
◎年輕人跟我說,父母親給他們的禮物,最珍貴的便是父母親自己的快樂。如果做父母的自己感到快樂,孩子的意識就會收到快樂種子,當他們長大後,他們也會知道如何讓別人快樂。反之,便是戰爭的根源。如果孩子不快樂,他們就會尋找和戰爭一模一樣的東西,像是酒精、毒品、賭博,某些電視、電影節目,以及其它暴力的“文化産物”。
情、愛與智悲
◎佛教中理想中的情感就是慈悲。
◎慈悲,是對所有一切衆生平等,並沒有特殊關愛的對象,而是對所有人一視同仁,也包含對一切有生命體的關懷。
◎一般的感情以自我爲中心,有條件、有親疏厚薄、有彼此和交往深淺層次的分別,其中又有親情、愛情、友情及道情的類別。
◎佛法所要傳達的就是如何教導衆生從個人有我的情愛,逐漸進入無我平等的慈悲。
◎情,維系著人與人之間的活動與存在,宛如是潤滑劑,使人活得更有意義。但是情愛的執著之所以會造成煩惱,主要是因爲其中只有感性,而缺乏了理性,表現出自私、以自我爲中心的要求。
◎佛教徒的感情生活,最好是能以理性來指導感性,以感性來融合理性。
◎婚姻建立的考量,主要是彼此的情投意合,不應該是宗教信仰。佛教不是家族化的宗教,而是自由的宗教。
◎夫妻倫常與清淨修行會不會抵觸?不會!佛教雖然提倡解脫道的修行,但更重視自度度人的人間菩薩道。
◎人的情緒是感性中帶有理性的成分,理性中有感性的功能,以佛法來說,這就是智慧和慈悲的配合。
◎福慧雙修是要修福而不是享福,修福的人才真正有福,享福的人就變成是“減”福的人。
◎我們爲何會生到這個世界來?有兩種原因,第一是來受報的,包括接受善報和惡報,過去種了因,今生又有了助緣,所以就果報成熟。第二是來報恩的,也就是來還願的。
◎臺灣的學杖教育只是過程性的、實用的、手段的、知識的傳承,欠缺對生命方向、目標安頓的學習,長此以往,造成孩子們只有手段性的知識和聰明,卻沒有對生命觀照的智慧。所以我們應多考慮什麼是“生命的教育”、“生命的意義”、“生命的目的”。
◎一般人都是順向思考,佛法教我們要反向思考,絕境未必就是絕境,壞的未必就是壞的,要轉煩惱爲菩提。
◎從佛法的角度來看逆境,逆境是增上的助緣,是成長的助力;所以在遭遇到逆境時應以歡喜心來積極面對處理,對給我們阻礙、打擊的人,應心存感激與感恩。
◎如果能練習到身處逆境也可以歡喜面對,心存感恩,那就能轉五濁惡世爲清涼的淨土。
真理與慈悲
◎研究佛法,就是研究自己,研究自己,就是忘卻自己,進而將自己與衆生合爲一體。
◎從認識自我的本質而祛除自我。
…
《修行筆記上冊(海濤法師編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