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予冷静和安抚;
慈爱为第一善德。
◎慈悲是一种感受、一种力量,除了帮助别人外更能包容别人,
不要看不起别人,所以不要轻率批判别人。
◎“我现在想做的就是把我对你的爱扩展到每一个众生。我想,拯救人类才是最高尚的正道。”
◎“战胜了自我情感的人确实是慈祥可爱。他们对万事万物无贪无嗔,以平等之心对待一切,这就是我与众不同之处。”
◎实践对别人产生共鸣的温暖心情。
慈悲——人类幸福的基础
◎真正的慈悲必须基于尊敬他人,尊敬众生,而且了解到别人(众生)和你一样都有离苦得乐的权利。
◎所有的冲突与矛盾都是因我们的智力所带来不同的想法和观点而产生的。
◎在地球上所有不同的物种中,人类是最大的麻烦制造者。
◎我们如何学习建设性地使用我们的能力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我们自己,我们的本性,之后,如果我们有决心,就会真有转变人心的可能。
◎个人是关键!如果个人能变得善良和平,这马上就会带给他的家庭(团体、社区)一种正面的气氛。当父母是好心安详的人,一般而言,他们的小孩也会发展出那种态度和行为。
◎许多人只关心他们的外在环境而忽略内在心态。我们更注意我们的内在品质。精神平和需要许多重要的品质,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性的慈悲与情义--一种关怀的感觉。
◎真正的慈悲是建立在认识到他人和你自己一样有快乐的权利,因此连你的敌人也是和你一样是个追求快乐的人,而且和你一样有权利快乐。在这个基础上所发展出来的一种关怀的感觉就是我们所谓的“慈悲”,它遍及每个人,不管那个人对你的态度是敌对的或是友善的。
◎慈悲--一种关怀的责任感。当我们产生这种动机后,我们的自信就会自动增加,而成为决心的基础。这种乐观和下定决心的态度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慈悲也会带给我们一种内在的力量。一旦它发展了,就会自然地打开内在的心门,经由此门很容易我们就可以心对心与其他人甚至其他众生沟通。
◎不管别人的反应是正面的或负面的,我们首先必须创造友善的基础。
◎基本上我们应该开放地接近别人,把每个人当成像我们一样的另一个人类。
◎慈悲自然就会创造一种正面的气氛,结果会使你觉得平和与满足。只要是一个慈悲的人所在之处,那里就会有一种快乐的气氛。甚至连狗和小鸟都很容易亲近那个人。
◎如果你要有真正的朋友,首先你必须在你身旁创造一种正面的气氛。
◎你如何能让人们面露微笑?也许如果你有权力或金钱,有些人可能会给你做作的微笑,但真正的微笑只会从慈悲而来。
◎在受孕时及胎儿期,对我们的发展成长而言,母亲的慈悲平和心态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是个生命的开端!甚至受孕时父母的心灵状态也是重要的。
◎母奶来自于关爱之情,经过吸奶的过程,母亲和小孩之间产生了亲近感。在教堂里,看到圣母玛丽亚抱著圣婴耶稣时,那就是爱及关怀之情的象征。
无嗔的慈悲
◎今日的世界缺乏的是慈悲心。
◎为了修持慈悲心,一个人必须丢开自私的爱,这个世界太多的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们只爱个人的自我。
◎人应该了解如何修持无我的慈悲以寻求自我解脱。
◎自杀可以杀身,而自私却会阻杀精神上的开展。
◎慈悲在佛教中不是情绪的,也不是自私的。慈悲是根除贪嗔痴、嫉妒、残忍以后的净化心灵所辐射出来的。
◎依佛陀者,慈悲是保持心净和清除精神染污的最有效方法。
◎慈悲经中说:“正如母亲在她身命危险中保护她唯一的孩子。我们就是以类似的爱心去培养无边同情对待一切众生,我们要把这种无边慈爱的思想普及于世间,乃至上、下横遍十方无有障碍、无有嗔恨、无有敌意。”
◎佛陀的忠告是“我们愉快地生活,不去恨那些恨我们的人,即使有人在恨我们,我们也不去恨他们。让我们没有烦闷地愉快生活,让我们没有贪婪地愉快生活,在贪欲人海中,让我们没有贪欲地生活。” (法句经)
◎佛陀永远是转恶为善,转恨为爱;他是慈悲的完满化身。佛陀说;“假使有人愚笨地对我做了错事,我将回答他以无限的爱,他愈做恶,我愈做善,我永远地放出净善的芳香。”这种慈悲是佛陀对一切众生的爱心。
◎物质的获得本身,不能带来永恒的快乐与和平。和平必须先奠基于人的内心,才能带给他人和平乃至扩大到世界。
◎现今人们大都仅仅在讨论宗教,而无兴趣修持宗教;假使基督徒根据新约福音里的登山宝训生活,假使佛教徒依八正道行为,假使回教徒真正相信他们先知的教诲,假使道教徒的生活按照他们的道德圣者教言,这世界将会是处处和平、和谐与幸福。
爱,就要行动 LOVE IN ACTION
◎佛陀的教导告诉我们,有一种爱既不会使我们受苦,也不会使我们所爱的人受苦。这种爱,是由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所组成。
◎若学会了修行慈悲喜舍的方法,我将知道如何疗愈愤怒、忧郁、悲伤、仇恨、寂寞、不健全执著等疾病。
◎佛陀所形容的爱,是对万物互生关系的深刻理解。
◎“依见起行”─依“缘起”的正见,起“悲悯、无伤害”之正行。
◎“互摄互入”,“同体共生”,“息息相关”。
◎见解─“生灭相续”,“自他融合”。行动─“净心第一”,“利他为上”。
◎没有爱,生命将无可能存在;没有爱,生命将会是痛苦,生命将会是一种惩罚。我们必须学会爱的技术。我们也需要互相支持,以建立一个有爱的家庭、单位、社区。世界是好是坏,全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式,以及我们爱的方式。
◎非暴力的本质便是爱,是出于爱和无私的意愿。非暴力行动生于对苦难的觉醒,并由爱孕育,是对抗逆境的最好方法。
◎爱与奉献的修行,是祈求净化心灵,团结意志,并激起他人的觉醒与慈悲。
◎任何追求和平的行动都需要有人表现勇气,向暴力挑战,激发爱心。爱与牺牲总会引起连锁反应。
◎燃香点戒疤,不是破坏而是创造,更是表现勇气、决心与真挚。
◎以爱来奋斗,那就是我们对全体人类的真正贡献。
◎我们是为爱和宽恕而生而死,而不是为了更多的仇恨和毁灭。
◎爱,带给我们能力,使我们可以看到没有爱的人看不到的事。
◎言语中只有原谅,只有希望,只有喜悦。
◎怀著爱和信心,发出心灵最深的敬意。
◎真正的领袖,不只是需要长枪巨炮,还须要道德力量,
基本的要件是心怀非暴力和慈悲的精神。
◎如果自己的心灵没有足够的和平,
那也没有办法把和平带到他人的心灵。
◎我们必须一起努力,一起观照我们集体意识中的战争本性。
战争,存在我们的灵魂里。
◎我们需要在自己身上灌溉和平、喜悦、快乐的种子。
◎年轻人跟我说,父母亲给他们的礼物,最珍贵的便是父母亲自己的快乐。如果做父母的自己感到快乐,孩子的意识就会收到快乐种子,当他们长大后,他们也会知道如何让别人快乐。反之,便是战争的根源。如果孩子不快乐,他们就会寻找和战争一模一样的东西,像是酒精、毒品、赌博,某些电视、电影节目,以及其它暴力的“文化产物”。
情、爱与智悲
◎佛教中理想中的情感就是慈悲。
◎慈悲,是对所有一切众生平等,并没有特殊关爱的对象,而是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也包含对一切有生命体的关怀。
◎一般的感情以自我为中心,有条件、有亲疏厚薄、有彼此和交往深浅层次的分别,其中又有亲情、爱情、友情及道情的类别。
◎佛法所要传达的就是如何教导众生从个人有我的情爱,逐渐进入无我平等的慈悲。
◎情,维系著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与存在,宛如是润滑剂,使人活得更有意义。但是情爱的执著之所以会造成烦恼,主要是因为其中只有感性,而缺乏了理性,表现出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要求。
◎佛教徒的感情生活,最好是能以理性来指导感性,以感性来融合理性。
◎婚姻建立的考量,主要是彼此的情投意合,不应该是宗教信仰。佛教不是家族化的宗教,而是自由的宗教。
◎夫妻伦常与清净修行会不会抵触?不会!佛教虽然提倡解脱道的修行,但更重视自度度人的人间菩萨道。
◎人的情绪是感性中带有理性的成分,理性中有感性的功能,以佛法来说,这就是智慧和慈悲的配合。
◎福慧双修是要修福而不是享福,修福的人才真正有福,享福的人就变成是“减”福的人。
◎我们为何会生到这个世界来?有两种原因,第一是来受报的,包括接受善报和恶报,过去种了因,今生又有了助缘,所以就果报成熟。第二是来报恩的,也就是来还愿的。
◎台湾的学杖教育只是过程性的、实用的、手段的、知识的传承,欠缺对生命方向、目标安顿的学习,长此以往,造成孩子们只有手段性的知识和聪明,却没有对生命观照的智慧。所以我们应多考虑什么是“生命的教育”、“生命的意义”、“生命的目的”。
◎一般人都是顺向思考,佛法教我们要反向思考,绝境未必就是绝境,坏的未必就是坏的,要转烦恼为菩提。
◎从佛法的角度来看逆境,逆境是增上的助缘,是成长的助力;所以在遭遇到逆境时应以欢喜心来积极面对处理,对给我们阻碍、打击的人,应心存感激与感恩。
◎如果能练习到身处逆境也可以欢喜面对,心存感恩,那就能转五浊恶世为清凉的净土。
真理与慈悲
◎研究佛法,就是研究自己,研究自己,就是忘却自己,进而将自己与众生合为一体。
◎从认识自我的本质而祛除自我。
…
《修行笔记上册(海涛法师编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