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行笔记上册(海涛法师编著)▪P3

  ..续本文上一页

  ◎佛陀--人格发展的极致,最高的人格,生命升华的最高境界。

  ◎我们大多数的人在财富、奢侈、高级职位和上流社会中找寻幸福。我们把影子当成实质。人必须从内心的幻梦中觉醒,所有世俗的幸福皆是一种幻觉。

  ◎世间的一切都是持续在流动之中,都是永远在毁坏之中,一切皆无常,我们必须谨慎!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一切都不可以攀缘执著。

  ◎要明了因果!实践修行的原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要了解生命真正的目的,人必须转向宗教。而且佛教是奋斗者的表现,是人们最伟大的力量,它逐渐领导人去完成自我。它使卑贱者变得崇高;使自私者变得无私;使自大者变得谦逊;使傲慢者变得节制;使贪婪者变得慈悲布施;使残忍者变得善良;使主观者变得客观。

  ◎三种层次的安乐--下士道(修五戒十善,求来世安乐。居家八法)。中士道(在于自求解脱轮回苦,摆脱业及烦恼的束缚,勤修戒定慧。)上士道(完全舍弃自我爱惜,转而爱惜其他众生,发愿为了利他,成就佛果。行四摄,依三心行六度,以六度圆满三心。)

  ◎“整个世界是以心为先导。”心是世界的制造者;工作室就在你的内心。

  ◎一切幸福都导自善心;所有痛苦都导自恶心。让心回到自己美丽的家。

  ◎佛陀的一切教法,皆在于降伏内心(修心),转化内心(转念)。做心的领导者。

  ◎唯有教化的心灵才能拥有快乐健康的举止,言语和想法。

  ◎菩提心最大的障碍--自我爱惜的心(自私)。

  ◎为他人的福祉牺牲自我。史怀哲医生说:“只有知道如何奉献的人,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德蕾莎修女说:“不管人们怎样,总是要爱他们。”

  ◎弘一大师说:“庵门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将自己奉献给众生,愿众生早成佛道。”寂天菩萨说:“只要那里有苦难,我就在那里降生。”

  ◎“爱心”是世界宗教。太多的苦难,需要我们付出善心的爱与慈悲的暖手。

  ◎“爱是恒久忍耐,爱是恩慈;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坚持己见,不轻易发怒;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无尽无边无量无条件的爱。

  ◎人和人相处,应常常借用对方的眼睛看彼此的世界,更可去除我执。

  ◎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是蚊子,我是小鱼、我是蟑螂、我是强奸犯、我是树、我是山、我是河、我是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融入世界、众生。

  

  在行动中实践慈悲

  ◎守护自己的人,也守护别人的自己。

  ◎邻居就是自己。

  ◎强调“自他融合”、“自他不二”的思想。

  ◎慈悲的实践是当自己与他人相对立时,否定自己而向符合他人的方向运作的一种运动。

  ◎“你就是全世界”“我就是你”是自他不二伦理的基础。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华严经。

  ◎“待他人如同自己”是条黄金律。

  ◎真正的自己唯有从“与法相契”的行为性实践中去实现。

  ◎“有信无爱好比不响的钟!”

  ◎佛陀的涅槃是爱的顶峰。

  ◎做一个献身慈悲的佛教家。

  ◎贤者应觉世间一切皆无实体,应巧心努力,专心于利益世间。

  ◎唯有先对空的立场有了自觉,慈悲行才会变成是纯粹的。

  ◎观一切为平等,承认空性,所以绝对慈悲没有对象(无缘大慈)。

  ◎“菩萨常不应离大悲及毕竟空。念毕竟空破世间离烦恼示涅槃。而大悲引之令还入善法中,以利益众生。”--龙树菩萨。

  ◎爱与憎对立,但慈悲却超越了爱憎对立。

  ◎慈悲观法,对心嗔恚兴奋的人有必要,对贪爱强的人,就不适合。

  ◎在慈悲与平等的观念下,固定的永续性财产的私有观念,必须舍弃。

  ◎使得肉食的人们,舍弃对肉味的爱著,愿求法味法食,对一切有情怀起对独子之爱,互相鼓励生出大慈悲。

  ◎慈悲是唯有人才有的心情。

  ◎爱语就是看到众生,先发慈爱心,施与爱顾的言语。

  有德者当赞,无德者应怜,降伏怨敌,和睦君子,以爱语为根本。当面闻爱语,面喜心乐。当学!爱语有能回天之力。

  ◎由于助人而受亲爱,由于柔和而有魅力,由于温和而为人所偏爱,由于有一切德而受尊重。

  ◎爱有两种。一是染污的爱,就是贪。二是不染污的爱,就是“信”。

  ◎“断臂纵然容易,割爱可是大难”。

  ◎家庭是实现慈悲最基本的人伦组织。

  

  慈悲的力量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

  ◎“众生被困厄 无量苦逼身 观音妙智力 能救世间苦”

  “真观清净观 广大智慧观 悲观及慈观 常愿常瞻仰”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 是故须常念”

  “念念勿生疑 观世音净圣 于苦恼死厄 能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 慈眼视众生 福聚海无量 是故应顶礼”(以上节自法华经普门品)

  ◎以悲智圆成的大觉大解脱为目标,要求自己也完成这样的大觉,是为发菩提心。

  ◎“悲体戒雷震 慈意妙大云 澍甘露法雨 灭除烦恼焰”

  ◎“佛心者,大慈悲是”。“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

  大慈悲的法身体,是从持戒而得的。戒,即是慈悲的实践。

  “法身无体,以悲为体,戒者法身所流之教戒也。”

  ◎佛陀常以甘露喻不生不灭之涅槃妙乐。

  ◎“愿将观音甘露水,涤尽娑婆世上尘。”

  ◎“细听观音宣法语,已是身心解脱时。”

  “观音圣号恒称念,琉璃世界常现前。”

  “水若澄清月始现,金容佛面现吾心。”

  “一心不退思安养,万善同修念观音。”

  ◎“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

  般若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大智度论〉

  ◎菩萨三心─菩提心、大悲心、无所得。

  菩萨二要─般若与方便。

  ◎菩萨四重戒─嫉妒、悭贪、嗔恨、我慢。

  ◎菩萨为利益众生故,世间技艺咸善通达。

  ◎修行的目的在开显人的智慧与慈悲。

  

  母恩与慈悲

  ◎慈母十恩———( 1)怀胎守护恩(2)临产受苦恩(3)生子忘忧恩(4)咽苦吐甘恩(5)回干就湿恩(6)哺乳养育恩(7)洗濯不净恩(8)远行忆念恩(9)深加体恤恩(10)究竟怜愍恩(父母恩重难报经)

  ( 1)累劫因缘重,今来托母胎,月逾生五脏,七七六精开。

  体重如山岳,动止劫风灾,罗衣都不挂,妆镜惹尘埃。

  ( 2)怀经十个月,难产将欲临,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沉。

  难将惶怖述,愁泪满胸襟,含悲告亲族,惟惧死来侵。

  ( 3)慈母生儿日,五脏总开张,身心俱闷绝,血流似屠羊。

  生已闻儿健,欢喜倍加常,喜定悲还至,痛苦彻心肠。

  ( 4)父母恩深重,顾怜没失时,吐甘无稍息,咽苦不颦眉。

  恩深复倍悲,但令孩儿饱,慈母不辞饥。

  ( 5)母愿身投湿,将儿移就干,两乳充饥渴,罗袖掩风寒。

  恩怜恒废枕,宠弄才能欢,但令孩儿稳,慈母不求安。

  ( 6)慈母像大地,严父配于天,覆载恩同等,父娘恩亦然。

  不憎无怒目,不嫌手足挛,诞腹亲生子,终日惜兼怜。

  ( 7)本是芙蓉质,精神健且丰,眉分新柳碧,脸色夺莲红。

  恩深摧玉貌,洗濯损盘龙,只为怜男女,慈母改颜容。

  ( 8)死别诚难忍,生离实亦伤,子出关山外,母忆在他乡。

  日夜心相随,流泪数千行,如猿泣爱子,寸寸断肝肠。

  ( 9)父母恩情重,恩深报实难,子苦愿代受,儿劳母不安。

  闻道远行去,怜儿夜卧寒,男女暂辛苦,长使母心酸。

  ( 10)父母恩深重,恩怜无歇时,起坐心相逐,近遥意与随。

  母年一百岁,常爱八十儿,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

  ◎“因果七要义”———菩提心的修习次第———先具有两种观念:( 1)作平等想(舍心)(2)成悦意相(喜心)。

  依次第:( 1)知母(2)念恩(3)念报恩(4)慈心(5)悲心(6)增上意乐(7)菩提心。

  ◎为了救度众生而发心成佛,以度生大行作为成佛资粮,把自已的悲心愿行和众生的痛苦打成一片,发心学菩萨行,求成佛果。这种大信愿的坚固成就,便是菩提心的成就。

  ◎真正的敌人是以自我中心的自私态度———自私的恶魔。

  真正的恩人是一切众生———所有的母亲。

  ◎自我中心是所有痛苦的根源,关心他人是所有安乐与美德的来源。

  ◎“愿生生世世生而为人,为人间的正觉之音而奉献生命。”--印顺导师

  

  智慧

  智慧

  ◎什么是超越各种世界和死亡的最高最深的法?

  答:“空法”是最高、最深的法。

  ◎佛陀最强调的教法是什么?

  答:“五蕴是空、无我”、“一切皆无常”、“一切皆不能视为“我”或“我的“”。

  ◎佛陀教我们应该相信谁?

  答:我们只能相信我们亲自看得清楚的事物--真理。

  ◎普通人的心和真正的佛教徒有何不同?

  答:普通人--唱歌、跳舞、笑——病态。

  佛教徒--控制自己、住戒律、灭苦。 …

《修行笔记上册(海涛法师编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