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行笔记上册(海涛法师编著)▪P4

  ..续本文上一页

  ◎一般的修行法门是什么?

  答:八正道--归纳为戒、定、慧。

  ◎最快速的法门是什么?

  答:“空”--不执著六根、六尘、六识为“我”时。

  ◎“业”在佛教中扮演什么角色?

  答:能够止息一切的“业”、息灭贪、嗔、痴,证得涅槃的“第三种业”--八正道,这是佛陀的不共法。

  ◎从佛闻法才能灭苦吗?

  答:不一定。他们可以透过持续的观照、思惟、研究、观察而踏上正道。“法”不是佛陀的专利品。不偶像化。

  ◎如何判别是否为佛说?

  答:以“经”为标竿,以“律”作比较。

  ◎佛陀如何形容后世的人?

  答:“耽著于不正当的享乐,贪欲太强倾向邪教。”

  ◎佛礼敬谁?

  答:佛陀礼敬“法”和神圣高尚的僧团。

  

  生命的智慧

  ◎人才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他要单独的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是他使自己的命运变好或变坏。

  ◎佛陀说:“人创造了一切,我们所有的忧愁、危难、不幸,都是我们自己所创造,我们是过去贪、嗔、痴影响累积的结果”。我们把结果带来,也唯有我们有力量克服他们,“解铃还须系铃人”。

  ◎一般人的态度,经常是把自己的失败归咎到别人的身上。

  ◎人必须依凭他自己的努力去克服所有的问题和困难,而不是透过诸天鬼神,星宿和算命的媒介。

  ◎佛陀相信努力工作是幸运的星宿。算命、符咒来自迷信,没有宗教意义。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就可以拒绝符咒的影响。

  ◎禅坐经行引导内心净化,一个净化的心灵自动地带动纯洁和健康的身体。佛法是使人宽心的镇痛剂,可以驱除疾病。

  ◎以意志战胜疾病!

  ◎人一旦死后,意识和心理能力就与身体、骨骸、骨灰脱离了连系。

  ◎种族自大是宗教和精神进展的很大障碍。

  ◎人是自己监狱的狱卒,他自己为自己盖了一个监狱。

  ◎控制冲动是任何文化的首要原则,我们的身心受到性的强大驱诱。要想克服性,这种人身中的大势力,唯有首先立志降服自己的念头力量。只要他能控制性的势力,他将更能控制他整个的行为和情绪。

  ◎性冲动是人性中最大的动力。

  ◎真正的佛教徒,决不依靠外在力量求得解脱,他必须拔除内心的激情来寻求内在的愉快!

  ◎当我们了解到一切现象是无常的,注定是要痛苦的,并且缺乏实在性的,我们就能确信真实的快乐是不能从拥有物质成就中获得,要寻求真正的快乐,唯有透过精神的提升和开展。

  ◎佛教主要的目的是要达到觉悟和精神的自由;“觉悟”克服了“无明”这一生死根源,然而,要克服无明,唯有运用个人的意志力才有效。

  ◎觉悟是无明的驱散,这是佛陀生命的理想;佛陀特别强调个人的

  ◎佛教的“内心科学”立基于“对实相有透澈而完整的认识,对自我和环境有经过印证的深度了解;换句话说,就是立基于佛陀的完全证语。”

  

  智慧的力量

  ◎“除非你在观想中取得进展,否则不要开口。”

  ◎这是我的整个生活--舍离。这是免于业力相续的唯一途径。

  ◎“要怎么做才能停止业力?”

  答:感情上的愉悦会导致欲望,欲望便导致贪婪,而贪婪又导致业力。业力导致生,生导致衰老、死亡、悲伤、悲叹、痛苦和失望。

  当你意识到欲望只是无明。无明是这条锁链上的第一个环结,这让你缚于生死轮回中。获得自由的唯一途径便是“舍离”。 即便是逃避苦难的欲望也必须舍离。即使禅修的欲望也必须舍离。只是遵从戒规,这是摆脱自我的关键。

  ◎没有一种理想的化身,比丘们(修行者)不久就变得松懈。他们需要有个榜样,需要一些能真正教给他们智慧的人,没有这一点,教规将从内部变质。它很难从外部强制实行。

  ◎“戒律”就是佛陀(住持、领导者)教法的特性,他知道怎样才能推动这些比丘(常住、同修),使他们能够发展心灵力量。

  ◎坚守戒律得十种利益:

  ( 1)能令僧团和合、团结(异体同心)。

  ( 2)接引僧众故。

  ( 3)调伏恶人(恶法)故。

  ( 4)可使惭愧者、忏悔者得安乐。

  ( 5)能打消现世的烦恼。

  ( 6)能打消未来的烦恼。

  ( 7)能使不信者信服(生信)。

  ( 8)能令已信者增进(精进)。

  ( 9)能令正法久住故。

  ( 10)能令清净心不失。

  ◎某些计划是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的,这种工作无论需要与否,它都不应该是那些献身于佛法的人所应做的。这不是出家人的事。如果出家人变成政治宣传者和福利工作者,这会使佛法堕落的。我们需要更多清净的精神导师。

  ◎所有因缘而生的事物都是无常的。所有因缘而生的事物都永不餍足。所有因缘而生的事物都是无我的。这就是佛陀所教导的佛法。

  ◎一个出家人的理想是什么?就是带给村子里的人欢笑!

  ◎“我找到了我自己!”人是他自己命运的主人。

  ◎任何恶事是本于以我执为中心的贪、嗔、痴。

  ◎莲花生在污泥中,仍然放出悦人的芳香,宛如佛弟子生在爱欲强烈的人群中,而能散发著慈悲与智慧的光芒。

  ◎战胜自己的人是最伟大的征服者。

  ◎智者每天检讨他自己的言行。

  ◎忏悔包括改过!

  ◎变化与无常是生命的特征。

  ◎痛苦的根源是私欲、占有、控制。

  ◎宁静来自内心,勿向外寻求。

  ◎没有贪爱和憎恨的人,就没有束缚。

  ◎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坏的执著,迷惑和错误的见解是最难脱逃的网,爱欲是最难渡过的河流。

  ◎放弃名誉欲、权利欲,尤其是所有欲,而立在绝对无抵抗主义上,为人类谋幸福之事,终是到解脱、涅槃之道,这是佛陀始终所说者。

  

  智慧法雨(一)

  ◎戒律是佛弟子生活中的防腐剂。“戒”的意思是清凉,也就是说戒律是帮助人们消降热恼的清凉妙药。故戒律是保护我们身心清新健康的防腐剂。

  ◎菩萨戒的内容为三聚净戒,即“持一切净戒,无一净戒不持;修一切善法,无一善法不修;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即是“四弘誓愿”的实践。

  ◎心灵的真正归宿,不是来自外在的认同,而是直从心去安顿的;唯有清楚澈见心的本来面目,才是安住于终极归宿。心的本来面目即是空。

  ◎“向菩萨学习,把丈夫(太太)、父母、子女每一个人都当成是观世音菩萨。”

  ◎“学习倾听!”

  ◎“我向自己内心的心魔挑战,我已经战胜了,我的执著已完全舍离!”

  能战胜心魔,才是真正的圣人,而战胜敌军却只是凡人。  (农夫与国王)

  ◎智者所从事的是调心调身的工艺。

  ◎佛说:“修行要身心俱修,若想修心而失戒则慧不可得;修心是为了修慧,想得到智慧必定要由持戒而来。”“保护你们的身心,开启智慧。一切业是从心而起,心中起惑,身造业则必受苦报,所以要守戒呀!持戒精严则心仁,如此自然身具威仪。因此要端正身心,守好戒律。” “规矩就是戒。”

  修行最重要的在于“守戒调心”,四威仪中--行住坐卧无不是要从守戒开始,修心要“即刻即是”,时时刻刻当下都是我们修行最佳的时刻。

  ◎所谓“一切唯心”,私情从心而起,而觉悟之情也是从心起。佛陀教育就是要我们升华私情、亲情,进而达到“觉有情”的境界。

  清净之情与爱——体念父母的心就是“孝”,知道要救兄弟,这就是超越的“情”。

  ◎耶舍尊者对拘那罗王子说:“人生无常,身体有生、老、病、死之苦,还有种种的不净,有谁能永远年轻永保俊美?这些都是虚幻不实的,就像王子这对眼睛,虽然看起来很美,其实,是垢秽不净之物,招灾惹祸之源。”

  ◎( 1)太子对太子妃说:“人生无常,不要怨不要恨,也无须忧愁,因为怨恨忧愁才是心中的大敌。”

  ( 2)太子希望父王让他保有完整的大爱,不要再伤害他人。

  ◎爱,如果能像清水一样清净、自在,普润一切众生,那该有多好。

  ◎在人间人人都想追求“美”,但是“美”不是刻意去装扮出来的,真正的“美”要从我们的内心表达出来,而真正的“朴素纯净”即可表达内心的美。

  要得到真正的“美”必先要厘出清净、智慧的心,从内心“真、善”发出的“美”才是世间的“真美”。  (王后末利夫人与海神宝珠)

  ◎佛说:“人生最重要的是知廉耻,国王跟他夫人的姻缘就是出自一个知“耻”。”

  “一念三千福”、“廉耻就是清净无污的心”。我们学佛要先学做人,直到“零缺点”时,才能渐渐达到佛陀的境界。  (小国胖夫人的福报因缘)

  ◎人都是在“贪欲”中造业受苦报,而“欲”之大患莫过于“色欲”,色欲害人最深! (雪山仙人进宫)

  ◎佛陀说--人的眼睛在燃烧、耳朵在燃烧、鼻在燃烧、舌也在燃烧、心也在燃烧;心的欲火在燃烧、嗔火在燃烧、愚痴之火也在燃烧,这一切足以毁掉人的身心世界,大家必须引以为鉴。

  ◎维摩诘居士说:“要以菩提心起于慈心,以救众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摄智慧起大舍心。”  (布施观)

  ◎维摩诘居士的却敌法:“人生的欲望无穷,应有四信,才能脱离五欲,去除五欲才能得到常住快乐。四信即:信佛、信法、信僧、信戒。”

  “戒是去除五欲的第一个要件,人之所以犯戒在于贪爱五欲,贪求五欲就难以控制自心,因此才造业造罪。若想止恶而得到永恒的法善,就要信戒、守戒,脱离五欲啊!”(持地菩萨、魔王、魔女与维摩诘居士)

  ◎佛说:“我只不过是一个指导者;是正道上的导师;是学佛者的指导人。我对弟子们也是尽心尽力地指导他们,至于弟子们是否能用心来听道,是否能力行于“道”的正确方向…

《修行笔记上册(海涛法师编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