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修行法門是什麼?
答:八正道--歸納爲戒、定、慧。
◎最快速的法門是什麼?
答:“空”--不執著六根、六塵、六識爲“我”時。
◎“業”在佛教中扮演什麼角色?
答:能夠止息一切的“業”、息滅貪、嗔、癡,證得涅槃的“第叁種業”--八正道,這是佛陀的不共法。
◎從佛聞法才能滅苦嗎?
答:不一定。他們可以透過持續的觀照、思惟、研究、觀察而踏上正道。“法”不是佛陀的專利品。不偶像化。
◎如何判別是否爲佛說?
答:以“經”爲標竿,以“律”作比較。
◎佛陀如何形容後世的人?
答:“耽著于不正當的享樂,貪欲太強傾向邪教。”
◎佛禮敬誰?
答:佛陀禮敬“法”和神聖高尚的僧團。
生命的智慧
◎人才是自己命運的創造者,他要單獨的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是他使自己的命運變好或變壞。
◎佛陀說:“人創造了一切,我們所有的憂愁、危難、不幸,都是我們自己所創造,我們是過去貪、嗔、癡影響累積的結果”。我們把結果帶來,也唯有我們有力量克服他們,“解鈴還須系鈴人”。
◎一般人的態度,經常是把自己的失敗歸咎到別人的身上。
◎人必須依憑他自己的努力去克服所有的問題和困難,而不是透過諸天鬼神,星宿和算命的媒介。
◎佛陀相信努力工作是幸運的星宿。算命、符咒來自迷信,沒有宗教意義。培養堅強的意志力就可以拒絕符咒的影響。
◎禅坐經行引導內心淨化,一個淨化的心靈自動地帶動純潔和健康的身體。佛法是使人寬心的鎮痛劑,可以驅除疾病。
◎以意志戰勝疾病!
◎人一旦死後,意識和心理能力就與身體、骨骸、骨灰脫離了連系。
◎種族自大是宗教和精神進展的很大障礙。
◎人是自己監獄的獄卒,他自己爲自己蓋了一個監獄。
◎控製沖動是任何文化的首要原則,我們的身心受到性的強大驅誘。要想克服性,這種人身中的大勢力,唯有首先立志降服自己的念頭力量。只要他能控製性的勢力,他將更能控製他整個的行爲和情緒。
◎性沖動是人性中最大的動力。
◎真正的佛教徒,決不依靠外在力量求得解脫,他必須拔除內心的激情來尋求內在的愉快!
◎當我們了解到一切現象是無常的,注定是要痛苦的,並且缺乏實在性的,我們就能確信真實的快樂是不能從擁有物質成就中獲得,要尋求真正的快樂,唯有透過精神的提升和開展。
◎佛教主要的目的是要達到覺悟和精神的自由;“覺悟”克服了“無明”這一生死根源,然而,要克服無明,唯有運用個人的意志力才有效。
◎覺悟是無明的驅散,這是佛陀生命的理想;佛陀特別強調個人的
◎佛教的“內心科學”立基于“對實相有透澈而完整的認識,對自我和環境有經過印證的深度了解;換句話說,就是立基于佛陀的完全證語。”
智慧的力量
◎“除非你在觀想中取得進展,否則不要開口。”
◎這是我的整個生活--舍離。這是免于業力相續的唯一途徑。
◎“要怎麼做才能停止業力?”
答:感情上的愉悅會導致欲望,欲望便導致貪婪,而貪婪又導致業力。業力導致生,生導致衰老、死亡、悲傷、悲歎、痛苦和失望。
當你意識到欲望只是無明。無明是這條鎖鏈上的第一個環結,這讓你縛于生死輪回中。獲得自由的唯一途徑便是“舍離”。 即便是逃避苦難的欲望也必須舍離。即使禅修的欲望也必須舍離。只是遵從戒規,這是擺脫自我的關鍵。
◎沒有一種理想的化身,比丘們(修行者)不久就變得松懈。他們需要有個榜樣,需要一些能真正教給他們智慧的人,沒有這一點,教規將從內部變質。它很難從外部強製實行。
◎“戒律”就是佛陀(住持、領導者)教法的特性,他知道怎樣才能推動這些比丘(常住、同修),使他們能夠發展心靈力量。
◎堅守戒律得十種利益:
( 1)能令僧團和合、團結(異體同心)。
( 2)接引僧衆故。
( 3)調伏惡人(惡法)故。
( 4)可使慚愧者、忏悔者得安樂。
( 5)能打消現世的煩惱。
( 6)能打消未來的煩惱。
( 7)能使不信者信服(生信)。
( 8)能令已信者增進(精進)。
( 9)能令正法久住故。
( 10)能令清淨心不失。
◎某些計劃是帶有明顯的政治傾向的,這種工作無論需要與否,它都不應該是那些獻身于佛法的人所應做的。這不是出家人的事。如果出家人變成政治宣傳者和福利工作者,這會使佛法墮落的。我們需要更多清淨的精神導師。
◎所有因緣而生的事物都是無常的。所有因緣而生的事物都永不餍足。所有因緣而生的事物都是無我的。這就是佛陀所教導的佛法。
◎一個出家人的理想是什麼?就是帶給村子裏的人歡笑!
◎“我找到了我自己!”人是他自己命運的主人。
◎任何惡事是本于以我執爲中心的貪、嗔、癡。
◎蓮花生在汙泥中,仍然放出悅人的芳香,宛如佛弟子生在愛欲強烈的人群中,而能散發著慈悲與智慧的光芒。
◎戰勝自己的人是最偉大的征服者。
◎智者每天檢討他自己的言行。
◎忏悔包括改過!
◎變化與無常是生命的特征。
◎痛苦的根源是私欲、占有、控製。
◎甯靜來自內心,勿向外尋求。
◎沒有貪愛和憎恨的人,就沒有束縛。
◎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壞的執著,迷惑和錯誤的見解是最難脫逃的網,愛欲是最難渡過的河流。
◎放棄名譽欲、權利欲,尤其是所有欲,而立在絕對無抵抗主義上,爲人類謀幸福之事,終是到解脫、涅槃之道,這是佛陀始終所說者。
智慧法雨(一)
◎戒律是佛弟子生活中的防腐劑。“戒”的意思是清涼,也就是說戒律是幫助人們消降熱惱的清涼妙藥。故戒律是保護我們身心清新健康的防腐劑。
◎菩薩戒的內容爲叁聚淨戒,即“持一切淨戒,無一淨戒不持;修一切善法,無一善法不修;度一切衆生,無一衆生不度。”即是“四弘誓願”的實踐。
◎心靈的真正歸宿,不是來自外在的認同,而是直從心去安頓的;唯有清楚澈見心的本來面目,才是安住于終極歸宿。心的本來面目即是空。
◎“向菩薩學習,把丈夫(太太)、父母、子女每一個人都當成是觀世音菩薩。”
◎“學習傾聽!”
◎“我向自己內心的心魔挑戰,我已經戰勝了,我的執著已完全舍離!”
能戰勝心魔,才是真正的聖人,而戰勝敵軍卻只是凡人。 (農夫與國王)
◎智者所從事的是調心調身的工藝。
◎佛說:“修行要身心俱修,若想修心而失戒則慧不可得;修心是爲了修慧,想得到智慧必定要由持戒而來。”“保護你們的身心,開啓智慧。一切業是從心而起,心中起惑,身造業則必受苦報,所以要守戒呀!持戒精嚴則心仁,如此自然身具威儀。因此要端正身心,守好戒律。” “規矩就是戒。”
修行最重要的在于“守戒調心”,四威儀中--行住坐臥無不是要從守戒開始,修心要“即刻即是”,時時刻刻當下都是我們修行最佳的時刻。
◎所謂“一切唯心”,私情從心而起,而覺悟之情也是從心起。佛陀教育就是要我們升華私情、親情,進而達到“覺有情”的境界。
清淨之情與愛——體念父母的心就是“孝”,知道要救兄弟,這就是超越的“情”。
◎耶舍尊者對拘那羅王子說:“人生無常,身體有生、老、病、死之苦,還有種種的不淨,有誰能永遠年輕永保俊美?這些都是虛幻不實的,就像王子這對眼睛,雖然看起來很美,其實,是垢穢不淨之物,招災惹禍之源。”
◎( 1)太子對太子妃說:“人生無常,不要怨不要恨,也無須憂愁,因爲怨恨憂愁才是心中的大敵。”
( 2)太子希望父王讓他保有完整的大愛,不要再傷害他人。
◎愛,如果能像清水一樣清淨、自在,普潤一切衆生,那該有多好。
◎在人間人人都想追求“美”,但是“美”不是刻意去裝扮出來的,真正的“美”要從我們的內心表達出來,而真正的“樸素純淨”即可表達內心的美。
要得到真正的“美”必先要厘出清淨、智慧的心,從內心“真、善”發出的“美”才是世間的“真美”。 (王後末利夫人與海神寶珠)
◎佛說:“人生最重要的是知廉恥,國王跟他夫人的姻緣就是出自一個知“恥”。”
“一念叁千福”、“廉恥就是清淨無汙的心”。我們學佛要先學做人,直到“零缺點”時,才能漸漸達到佛陀的境界。 (小國胖夫人的福報因緣)
◎人都是在“貪欲”中造業受苦報,而“欲”之大患莫過于“色欲”,色欲害人最深! (雪山仙人進宮)
◎佛陀說--人的眼睛在燃燒、耳朵在燃燒、鼻在燃燒、舌也在燃燒、心也在燃燒;心的欲火在燃燒、嗔火在燃燒、愚癡之火也在燃燒,這一切足以毀掉人的身心世界,大家必須引以爲鑒。
◎維摩诘居士說:“要以菩提心起于慈心,以救衆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攝智慧起大舍心。” (布施觀)
◎維摩诘居士的卻敵法:“人生的欲望無窮,應有四信,才能脫離五欲,去除五欲才能得到常住快樂。四信即:信佛、信法、信僧、信戒。”
“戒是去除五欲的第一個要件,人之所以犯戒在于貪愛五欲,貪求五欲就難以控製自心,因此才造業造罪。若想止惡而得到永恒的法善,就要信戒、守戒,脫離五欲啊!”(持地菩薩、魔王、魔女與維摩诘居士)
◎佛說:“我只不過是一個指導者;是正道上的導師;是學佛者的指導人。我對弟子們也是盡心盡力地指導他們,至于弟子們是否能用心來聽道,是否能力行于“道”的正確方向…
《修行筆記上冊(海濤法師編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