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就要看他們自己的努力了。”
◎佛陀六年苦行的因緣--過去迦葉佛的時代,護善與火曼二位朋友。
◎老禅師對小偷說:“同樣的東西,你用偷的有一個賊名;我用送的則對你有一分恩德,所以你要感恩,不要認爲這是你的本領,要知道這是人家的恩惠啊!”
◎佛陀對走失小牛的農夫說:“我這份輕安自在是我們“自斷自離”所得的,而你所有的煩惱是自招的,是自己延續的煩惱。不過你的煩惱只不過是一條牛、一片田地、一個家庭。你可知道,我也有煩惱?我的煩惱是普天下的大家庭;我所耕的是普天下的衆生心;所擁有的牛是耕心地的牛。我要讓牛肥壯、讓田地豐饒,要讓普天下的衆生得以平安。試想,是你的煩惱大?還是我的煩惱大呢?”
“不過我的煩惱有與無是一樣的,因爲我容納于天下!天下容納于我。空即是妙,妙即是空啊!”
◎佛陀對年輕的比丘說:“年輕人!我只要你守叁項規戒,就是守好自己的身、口、意。這叁業能夠清淨則一切的戒都可以漸漸達成。”
簡單就是美,簡單就是妙法。
◎鹿自己領會到:“使我生命受害的竟然是我最得意美麗的角,而能夠救我的卻是最不起眼的四只腳!可是,現在角已經被攀住了……。”
平常心就是佛法,平常心也是保護自己身心的妙法。
◎佛說:“修行要努力改掉過去的習氣。供養僧衆是很難得的好念頭。但是,其中若含有不清淨、不平等的感情,那修行就不會有成就,也無法解脫六道塵緣的業網。比丘們!修行要學出“清淨平等”之心啊!” (大象與小狗)
智慧法雨(二)
◎當人與人發生感情時,必須也有心理准備,在別離時會付出的悲痛的代價。
◎許多心理壓力是源自于我們拒絕面對現實,不願接受生命的真實面。
◎何謂生與死:生與死的奧秘其實很簡單,心靈與肉體的集合--俗稱五蘊--稱爲生。五蘊的存在稱作生命。五蘊的消散稱爲死。而重新組合五蘊則稱爲重生。如此反覆循環,周而複始,直到我們達到涅槃的極樂世界。
對佛教徒而言,死亡不過是短暫存在的暫時結果,並非所謂“生命”的結束。
◎一旦了解生命的本質,我們便可以坦然面對所有事物的短暫性,並尋求自由之鑰。
◎我們必須克服對死亡的恐懼。
◎我們出生來到世上,是要爲人類的幸福與快樂而努力的。
◎要發揮強烈的人類愛,與衆生界共苦,與所有生命界同悟。
◎既然人生永遠離不開愛的束縛,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才能得到解脫?
第一種是將“愛”心轉爲“慈悲”心。在本質上愛是以自己爲對象,每個人都以自我爲中心去愛人,結果必遭叛離而生憎是必然的。所以應使“愛”心重生在一個慈悲的世界裏。第二種就是要做到“愛而不愛,憎而不憎”的理境。在此之前,尚必須經過一種“不愛任何特定之人,只愛所有一切衆生”的階段,因此“法句經”才說:“不當趣所愛,亦莫有不愛。”
◎“過去勿追,未來勿願!”
◎以佛的本願作爲自己的心願而住世的人,叫做菩薩。
◎“願一切衆生,俱幸福安樂,俱平安和樂!”這是釋尊的心願。譬如“眼睛所見,及所不見;住在遠處或在近處;已經誕生將欲誕生;一切衆生,俱享幸福。”以及“生此世者,無一人祈幸福如我。”這些其實都是支配這個法界的佛陀(永恒的代表)的意志,願望和誓言。我們現代人必須深切的體認,唯有佛陀的本願才是人類本然的存在。
◎佛教以超越此世爲目的,所以完全就是站在“出世間”的立場來觀察事物。
◎“菩薩勝慧者,乃至盡生死。恒成衆生利,不趣住涅槃!”菩薩永遠只爲衆生的安全、幸福著想,自己絕不先去享受涅槃之樂。本偈的旨趣是教人從現實之中去發現真實,從人的存在中去發現佛的“智慧之道”。
◎佛言:人于世間,不兩舌讒人,不惡口罵人,不妄言绮語,從是得五善。何等五?一者、語言皆信。二者、爲人所愛。叁者、口氣香好。四者、得上天,爲諸天所敬。五者、從天上來,下生世間,爲人好口齒,他人不敢以惡語汙之。今見有從生至老不被口謗者,皆故世宿命護口善言所致也。如是分明,慎莫妄讒人。
◎害人得害。行怨得怨,罵人得罵,擊人得擊。(出曜經)
◎道人知是者;因棄淫欲之心,棄嗔怒之心,棄愚癡之人,拔恩愛之本;斷其枝條,截其根莖,不複生滋,是名無爲。(蓱沙王五願經)
開智慧
◎誦經有誦經的因緣,誦經要想解入,有其因緣。清淨心爲因,廣學多聞爲緣。清淨心是智慧種,一念不生般若生———以戒定的功德生智慧。生死煩惱要以戒捉,以定縛,以慧殺,這樣才能了生死。
◎有叁種緣,障智慧,第一個就是不持戒,第二個喜攀緣,第叁個好愦鬧。
◎持戒律,就可熄你的攀緣心,持戒律,就可熄你的五欲五蓋。
◎有因有緣智慧生。清淨心爲因(體),廣學多聞爲緣。廣學多聞依附于清淨心,否則,背道而馳。
◎智是分別一切法,慧是不作分別想。拿《心經》講,色就是智,空就是慧,此即智慧。
◎清淨心怎麼得到呢?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是。
◎什麼是佛法?沒有貪嗔癡是佛法,有貪嗔癡是外道。貪嗔癡是因緣生,因緣生沒有自性,沒有自性就是空,空就是慧。
◎海裏有千重浪,浪有起伏,那是智;可是浪都是水,水性濕,沒有起伏,那是慧。僧肇大師講“江河競注而不流”,阿姜查說:“靜止的流水”。
慧是佛的法身,智是佛的報化身。
◎如何啓發智慧?不著一切相。眼看色不著相,耳聽聲不著相等等。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著相造十種惡業。生氣是著相,不開智慧。
◎如何開智慧?修衆生忍。修衆生忍可以增加福報,福報增加可以開智慧。
◎古德讀經,先燒一爐檀香,好像對佛菩薩一樣,不敢絲毫大意,心不狂馳,然後讀經。所以叫“焚香夜讀”。最好看經時,先合掌默念佛號,心確實清淨下來以後再看。
◎何謂衆生忍?對一切衆生要原諒,要慈悲,打我罵我的衆生都要原諒他,甚而言之,殺我的衆生也要原諒他。
◎聞思修慧者,何也?聞慧者:聞得之法,心常愛樂,不厭倦也。思慧者:一切有爲法,如實相思念觀察,無常也,苦也,空也,無我也,知念念生滅,不久敗滅;厭離之,趣佛智慧也。修慧者:謂實離欲不善法,漸次趣入證道也。”《發菩提心論》
◎“成佛是完成人性和佛性”,佛性即是清淨圓滿的覺性。佛性的完成,必須具足智慧力、慈悲力、精進力。佛的智慧力,徹底覺悟了真理,達到圓滿的無上智成等正覺。佛的慈悲力,廣度一切衆生,發揮利他的德行。佛的精進力,勇猛精勤,不畏艱難困苦,久曆生死修行而成佛。
◎佛陀是人,由人修行而成佛,完成了至善至美的人性,又完成了究竟圓滿的佛性,他是一位完人,一位聖者。
◎打坐可開智慧嗎?可以?也不可以。打坐,身子不動了,如果你心也不動,開智慧;如果打坐心還動,不開智慧。
慧眼慈心
◎“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
◎他身滋養你身,心上如何忍得。
◎“顯發慈悲,即見如來。”
◎“衆生身心上的苦,即是菩薩心中的悲。”
◎“慈悲是我的宗教,身心是我的道場。”
◎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毛病是自私,
人生最大的失敗是驕傲,人生最大的勇氣是認錯,
人生最大的歡喜是法樂,人生最大的發心是利衆,
人生最大的過失是侵犯,人生最大的錯誤是邪見,
人生最大的煩惱是欲望,人生最大的悲哀是無知,
人生最大的疾病是煩惱,人生最大的財富是智慧。
◎記取教訓比仇恨重要。
如沒有大浪的沖擊,那能激起美麗的浪花?
◎解鈴還須系鈴人。只有自己才是自己思想的主人,人生的駕馭者。
◎西方哲人尼采曾言:“人應該常以敵人爲傲。”敵人可以讓我們成長。
◎〈菩薩行願文〉:“雖然衆生變成惡仇怨敵、罵我、害我,但這都是菩薩的大慈悲,爲的是要消滅我無量劫來,我見、偏執所造成的自我罪業。”
◎忍辱波羅密是當下避免再造新殃與沖突的最佳良方。
◎懷恨難入菩提道,應修寬恕與慈悲,
成功不由別處得,唯依忍耐天下平。
◎與其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因爲改變自己比改變別人容易。對于事後能把消極的仇恨抱怨轉化爲積極的檢討自省,學習寬恕與包容,化逆境的絆腳石爲快樂成功人生的踏腳石!
◎菩薩的性格特征在于慈悲,所以不畏懼衆生的難度與佛道的長遠。菩薩的思想特色在于般若智慧,所以泯除對于世間種種對立現象的執著,而達無分別智,認爲宇宙與我一如,衆生與我同體。
菩薩的精神是堅忍與精進,首先要發菩提心,上求下化,才能精進不斷的饒益衆生。〈華嚴經〉:“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以念誦忏悔培養宗教情操,安立于聞思經教慧學中,不求速成,以待時節因緣。”---印順導師
◎“甯作叁界法王,不做轉輪聖王。”佛陀以“大慈悲力”、“大精進力”能破一切魔軍。我們要天天降魔,時時降魔!
◎人可以憑著他的意志、決心及今生的行爲去改變自己的命運。
悲智雙運
悲智雙運
◎唯有愛心才能對治嗔恚;唯有慧劍才能斬斷無明;唯有慈愛才能克服仇恨。願一切衆生,永遠安樂。
◎佛陀始終強調悲智雙運,好頭腦與好心腸應攜手合作。
◎佛是身、語、意悉得清淨的人。佛之心,法身或真身,可視爲佛。佛之語或內在活力,可視爲法或教義。佛之身,可視爲僧或修道團體。
◎從敵人那裏你才能學得真正的忍辱。當你面對敵人的行動時,你才能學得真正的內…
《修行筆記上冊(海濤法師編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