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筆記上冊(海濤法師編著)▪P6

  ..續本文上一頁在力量。從此看來,即便是敵人,也是教你心的力量、勇氣和決心的老師。

  ◎煩惱之起,是因把本無之善惡,強加于對象之上。我們是在畫蛇添足,結果引來煩惱。我們了解事物的實相而不妄加增添,能幫助我們控製自己的情緒。

  ◎佛法不主張有一異于身心,與身心完全分離之“我”。是故,佛法不主張有一永恒、單一獨立之“我”。

  ◎一切無常物─一切有爲法─皆依因緣和合而生,故名“緣起”。緣起的法義之( 1)是:一切現象皆依其各部組合而得名或出生。緣起法義之(2)是:現象的存在有名無實。現象並非客觀獨立的存在,而是依主觀的認定而有。

  ◎精細五蘊終將轉化爲五如來─色蘊的淨化之相名大日如來;受蘊的淨化之相名寶生如來;想蘊之淨化之相名阿彌陀如來;行蘊的淨化之相名不空成就如來;識蘊之淨化之相名阿閃如來。轉成佛心者是此心,非外來之心。換言之,佛性天生,非來于外。

  ◎智慧必須有愛護他人、慈悲他人的動機爲伴,以使智慧能用來利益他人。

  如是,方便與智慧乃合而爲一。未摻雜妄想之愛,是非常合理與明智的。

  ◎不含情緒而含對究極實相之證悟的慈悲,甚至能廣及敵人,而且在對待敵人時,此種愛心甚至會更強。

  ◎修菩提者,有四種子:一者,不貪財物。二者,不惜身命。叁者,修行忍辱。四者,憐愍衆生。

  ◎大乘法要以利他的大悲行,完成自我的淨化。

  ◎菩薩的大悲心,以能了知一切法都是關系的存在,救人即是自救,完成他人即是完成自己,由是犧牲自己,利濟他人。

  ◎衆生常情,愛其所親,惡其所憎;菩薩得深心故,怨親平等,視之無二。等心者,四無量心是。

  ◎僧寶是根據“緣起法則”,拒絕自以爲是的自我疏離與斷絕心態的生活。互相確認自己是命運共同體的一環,努力與他人融合無間,以成爲構成世界和平一份子爲指標。

  

  智慧·慈悲

  ◎佛陀說:“了解苦的性質;斷除苦的原因;證得苦的熄滅;修持真實的道。”根據龍樹菩薩的中道教法,“苦谛”:苦來自生死輪回,輪回則是無明所引生的業報。“集谛”:業和無明是苦的真實原因。“滅谛”:業和無明的完全消失。“道谛”:證得滅谛的道。

  ◎大乘行者旨在證得究竟涅槃:成佛。成佛不只是爲了自己,還爲著一切衆生。大乘要發菩提心,悲智雙運。

  ◎爲了證得涅槃,必須修持四聖谛。小乘只求自己證入涅槃,行者必須生起出離心,勤修戒定慧,以清除無明和無明的因,最後證得涅槃。

  ◎惡業是苦因。惡業來自無明,無明則是未調伏的心之産物。所以,心必須用修行加以調伏和控製,才能停止惡念的流動。觀心可以止息惡念和妄想。

  ◎佛像是最合適的所緣境,能産生強大的念力,減少妄念。

  ◎修行必須修心。修行的圓滿,不僅靠表面的改變,如出家或誦經。如果心態正確,一切行動和語言都可以是修行。

  ◎佛教修行的第一要件就是轉念。修行人必須皈依佛法僧叁寶,深信因果業報,培養利他心。

  ◎真誠發心出離世間法,可以帶來大喜悅。

  ◎“不修心,即使山中閉關,也只是造地獄因。”

  ◎繞塔?讀經?打坐?“把你的心,從世界轉到修行。”

  ◎佛教的修行就是戒定慧叁學。

  ◎修心至充滿慈悲,置心于不變之境。

  ◎我的心不爲外物所動,粗野的話不該從我口中溜出,同情和憐憫使慈悲觀念永遠留存在心中,不令忿怒和憎恨心生起。

  ◎一切語言,有( 1)合乎時機和不合時機的言語;(2)合乎事實和不合事實的言語;(3)溫柔和粗野的言語;(4)有益的和無益的言語;(5)慈祥和憎忿的言語等五對。

  ◎《雜阿含經·四九六經》:爲解除人性的“見诤”與“欲诤”的五種團體(人際)互動的原則(說話五法要)———( 1)選擇對話的適當時機;(2)如實的對話;(3)言語柔軟;(4)對話內容有助于煩惱的止息;(5)關懷悲憫對方,不起情緒。

  ◎憑主觀說話的人,永遠是語言的奴隸。

  持正念做人的人,決定爲佛法的種子。

  ◎最有力的手與嘴:財舍得快、法說淨意,不悭不誤堪攝衆。

  最有德的行與願:智不著恃,悲能獻身,不戀不畏決效佛。

  

  慈悲與智慧(一)

  ◎學佛就是打開心中的門。“窗戶打開,陽光進來。”

  ◎生活就是修行的道場,人生就是不斷地付出。

  ◎佛教的修持即是生活的實踐;如何運用佛的智慧與慈悲來解決我們所面對的生活。

  ◎健康、道德、愉快、慈悲也是可以傳染的!

  ◎法句經:“愉快是諸佛的起源。”

  ◎真正的宗教意義和目的是——內心的覺悟、淨化和慈悲的開展--佛法的根本意趣在于解脫與菩提--智慧與慈悲。

  ◎宗教應該生活在“此時此地”,而不應是一個人對他的生命和下一個世界的夢--活在當下。--人間佛教--佛在人間。

  ◎佛教是引導人往內看——去尋找隱藏于個人內在的潛力。而不是導向不可知的外力。——是向內完成,而不是向外獲得。

  ◎佛教是一個完全盡力竭力實際生活和徹底思想的內在自我文化。

  ◎內隨願、外隨緣,才能自在隨願。

  ◎“一念心覺即是佛,一念心迷即是凡夫。”

  ◎歡喜是淨土,煩惱是火宅。

  ◎我們所有的世界是在我們內心;世界是以心爲主導,而心必須要適當的訓練與淨化。

  ◎從認識自我的本質到除去自我。覺悟的完成要透過放下外緣。

  ◎唯有人,才是現實生命的創造者和自己命運的設計者,這正是佛教的特性。

  ◎原始佛教中最重要的修持:自律、自製、道德的陶冶和心靈的進展。

  ◎內心的輕安是由于割舍與不執著。

  ◎正確的出世觀,是必然的配合著世間的淨化。--印順導師

  ◎思想和平工作者的叁大信條--“質直無谄曲”、“誠實不虛诳”、“柔和不粗犷”;另“重真理”、“重世間”。

  ◎“工作是道德,服務是幸福,懶惰是罪惡。”

  ◎涅槃經說:“知足第一富,無病第一貴,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

  ◎快樂因調伏自心而有;心不調伏,樂不可得。

  ◎“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六祖壇經

  ◎人腦必須用善心予以平衡 --慈悲爲本的人間菩薩行。

  ◎“世人皆從智慧成其道德”、“一心念道、愛欲自滅”。--那先比丘經

  

  慈悲與智慧(二)

  ◎依見起行。“見”--緣起見(空性),“行”--無害行(慈悲心)。

  ◎在法性的本質與緣起現象的自在掌握,把握到菩薩行者安住在菩提心,宇宙責任與佛法的體性上,扮演在緣起上做爲菩薩、人類、僧侶、中國人的現象,同時也以思惟行動實踐了回報佛恩、父母恩、衆生恩與國土恩。

  ◎佛陀是涅槃人格化的具體內容,爲所有發自宗教情感者所傾述向往的目標。

  ◎“欲爲苦之因,欲止則苦除”,對于一切皆苦的洞察,隨著心靈的成長而增進。

  ◎提倡教育,人品重于財富,奉獻重于積蓄、智慧重于技術。

  ◎“建百佛塔,不如活一人”,“提升人品”比籌措經費重要多了!

  ◎熱誠的心是我們最需要的,我們可以不需要寺廟、教堂。

  ◎生命的過程中,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要有坦然面對自己生命不足的態度。

  ◎作一個行事思惟合于人道主義的菩薩行者!

  ◎大智度論:“持戒是自調,修禅是自淨,智慧是自度。”

  ◎沒有給予的人,生命就會退化。

  ◎想要成功的人,要跟成功的人在一起,要做成功的人做的事!

  ◎聽自己內在的聲音。我是誰?我--正在做什麼?我--想要什麼?我--能怎麼樣?

  ◎禅不只是學佛之人的修行方法,同時也是一種生活習慣。所謂誠于中而行于外,禅不只是表面的功夫,更是內心世界的自省與修正。“必須自我肯定、自我提升、方能臻于自我消融的境界。”

  ◎聽經叁條件:( 1)專心一意的谛聽。(2)善巧思惟的善思。(3)明記不忘的善念--聞、思、修叁慧。

  ◎“端坐聞法如渴欲,一心入于語義中。”--龍樹菩薩

  ◎治療疾病在于自覺自療。

  ◎學佛的切要行解:理解是“生滅相續”與“自他增上”;修行是“淨心第一”與“利他爲先”。--印順導師

  ◎愛語者,佛說法以四悉檀而爲宗旨——悉檀:遍布施一切衆生。初,順世間所喜法而說之(世界悉檀);次,就各人之所宜而說之(各各爲人悉檀)。次,就對治其煩惱而說之(對治悉檀);後,則可說第一義而使超出(第一義悉檀)。

  ◎幸福之道並不是忍耐,而是順其自然。

  ◎牟尼永遠控製自己,保護衆生。

  ◎“我要使一切衆生離苦及苦因,並且得樂及樂因。”

  

  慈悲與智慧(叁)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爲真現實。”--太虛大師

  ◎佛教中說兩種愛:一是餓鬼愛,也就是欲愛;一是菩薩愛,也就是法愛。以愛一切衆生的心,來救度一切衆生,護持一切衆生,這份力量叫做“法愛”。愛是人生最幸福的,是菩薩道的基礎。

  ◎菩薩是放長情、擴大愛,所以說菩薩叫做“覺有情”。

  ◎我們要實行人間的佛法,就必須身體力行的去淨化人間。

  ◎法華經雲:“佛口所生子”。--清淨法性身--善心愛念。

  ◎除私愛成大愛。“愛河千尺浪,苦海萬丈波。”

  ◎菩薩永不寂寞。

  ◎布施愛心,把慈悲供養別人。

  ◎佛陀說:“若有智慧,則無貪著。”

  ◎愛心能消共業。

  ◎八種福田--佛、法、僧、父母、師長、弟子,諸根不具,百種苦困。看病的愛。佛陀說:“看病的功德爲第一。”梵網經菩薩戒本:“八福田中,看…

《修行筆記上冊(海濤法師編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