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筆記上冊(海濤法師編著)▪P7

  ..續本文上一頁病福田--第一福田。”

  ◎把人性淨化與真理相應,那才是最要緊的修行。

  ◎在靜思中,深刻的體悟佛陀的智慧,凝聚成慈悲的法愛,活用于生活之中,創造和諧,圓滿的人生!--證嚴法師

  ◎“菩薩心如清涼月,常遊太虛畢竟空。”

  ◎爲了救渡衆生而發心成佛,以度生大行爲成佛的資糧,把自己的悲心願行和衆生的痛苦打成一片,發心學菩薩行,求成佛果。這種大信願的堅固成就,便是菩提心的成就。--印順導師

  ◎以修慧爲眼目,以修福爲手足。

  ( 1)勤于照顧周遭衆生的苦難是大福德長者。

  ( 2)善于處理你我及他的問題是真智慧菩薩。--聖嚴法師

  ◎以實際的行動來表現佛陀的精神。

  ◎面目無嗔是供養,口裏無嗔出妙香,心內無嗔無價寶。

  ◎修行的兩大原則--( 1)簡單動作重覆來作;(2)凡事正面去思考。

  ◎菩薩五種相:( 1)憐愍相;(2)愛語相;(3)勇健相;(4)開手相;(5)釋義相。

  ◎“只要空間存在,只要衆生的痛苦存在,我就會繼續來渡化”,這就是人生的意義,人生的目的所在--服務,並開發爲人服務的智慧。

  ◎發心于人間和平與正覺世間的行動,承擔有情衆生與自然世間的宇宙責任。

  

  慈悲與智慧(四)

  ◎世間的一切皆是變化無常的,尤其是身體,我們提升和美化的,就是這顆心。

  ◎由智慧所成的金剛之身,既無憂懼,也無病痛,是永遠不變的。

  ◎法就是世間實相的真相。

  ◎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依據條件而生,也依緣而滅。

  ◎把無常、演變、苦惱視爲實質的,視爲歸我所有的,都是錯誤的。

  ◎“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

  ◎雲棲大師——明代僧,號蓮池。書“生死事大”于案頭。

  “念佛本是超生死,先須識得生死根:癡愛即是生死根,不拔癡愛難解脫。”

  “癡愛即是念佛心,即將念佛念癡愛;癡愛若能漸漸斷,心心彌陀全身現。”

  “即此便是真精進,不可一念便忘卻;淨土就在淨心中,不可向外別尋求。”

  ◎如實地真知灼見,而又不執著,這種人便得到一種自在的力量,就是見到了佛。

  ◎在覺悟的境界中所見,才是真正地見到了佛。

  ◎靜下你的心來,學習如何觀察,你會發現,此時此地,一切的佛法一直顯現著,而你何時、何地才要開始觀察呢?

  ◎佛法是教示我們正確的生活方式。

  ◎“法”必須藉由內觀自己的心而得。

  ◎思想“法”→了解“法”→實踐“法”→見到“法”→你就是“法”了→佛陀的喜悅。

  ◎要明了“法”,你必須去閱讀自己的經驗。

  ◎我們的煩惱才是真正的障礙!

  ◎佛陀教什麼科目?

  “諸比丘,我只教苦和苦的熄滅。”

  ◎佛教的簡單訊息是什麼?

  “一切都不可以攀緣執著。”

  ◎佛陀特別教什麼?

  ( 1)他教我們行中道。

  ( 2)他教我們要自助。

  ( 3)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明了因果。

  ( 4)實踐的修行原則——“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

  ( 5)世間的一切都是持續在流動之中,都是永遠在毀壞之中,一切皆無常,我們必須謹慎!

  ◎那裏可以學習、研究佛法?

  我們要在這個有覺知作用和心理活動的六尺之軀學習。

  我們要在體內重新發現四聖谛。

  ◎如何修持不執著?

  看的時候,只是看;聽的時候,只是聽,嗅的時候,只是嗅;嘗的時候,只是嘗;觸的時候,只是觸;想的當下,只知想;不加入任何自我觀念,分別心。“我”不存在就是苦的熄滅。

  守衛六根——佛法的核心!

  ◎法可以比喻作什麼?

  “法可以比喻作筏”——渡河的工具。

  ◎在家人如何研究佛法?

  “研究經,就是如來有關空的一切教法。”

  ◎什麼是不死法?

  “熄滅貪嗔癡是不死法。”

  ※節錄《學佛釋疑》一書,佛使尊者講,鄭振煌譯。

  

  慈悲與智慧(五)

  ◎“十來偈”

  端正者忍辱中來,貧窮者悭貪中來,

  高位者禮拜中來,下賤者憍慢中來,

  喑啞者誹謗中來,盲聾者不信中來,

  長壽者慈悲中來,短命者殺生中來,

  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六根具足者持戒中來。

  ◎以佛法講,世界人類之所以黑暗、紛亂,真正的問題就是自己。

  佛法就是要在這黑暗中指出我們一條光明之路。

  ◎現在大家所念的“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明的意思。而佛救濟人類有兩種光明,大智慧光與大慈悲光。

  ◎隨順佛的大智慧光去了解人生真正的意義。

  ◎有了絕對的信心,就會得到佛的大慈悲光,心理就會非常平安,沒有憂郁和苦惱的感覺。

  ◎佛法能使我們生活在光明當中,得到兩種好處:飗成就事業;飄充滿希望。

  ◎佛法爲救世之光,釋尊是爲救度我們而來。

  ◎悲心殷重的佛陀,來這苦難的人間,拯救衆生的方法是什麼?( 1)帶來“光明”;(2)帶來“溫暖”;(3)成爲我們的“皈依處”,使心中即增長了“力量”--不可思議的加持力。

  ◎慈悲,是佛的特殊功德。慈是給與衆生的快樂,悲是拔除衆生的痛苦。

  ( 1)佛的慈悲,不受階級的限製。

  ( 2)佛的慈悲,沒有狹隘的偏私性。

  ( 3)佛的慈悲,不是情感的愛,而是通過理智而發動的。

  ( 4)佛的慈悲,著重于徹底的救濟。

  ◎佛救護衆生,決不抹煞世間的因果律,這是慈悲中的理性表現。此外,佛的慈悲是有理智配合的慈悲行,不但不違反世間的因果事理,在佛陀的心境中,即出世間的真理也完全吻合。

  所以佛的慈悲,是悲智平等的,慈悲而能體驗真理,智慧而又能救護衆生。

  ◎佛把感情與理智,能合成一體,不偏向任何一邊,而到達悲智平等與究竟的最高峰,這是佛教慈悲的尊貴處。

  ◎唯有證悟法性了脫生死的佛陀,才是萬德圓具的幸福者。

  ◎佛法雖方便主張布施救濟等,而根本卻重在自身的努力,自己的苦痛,要由自己努力解決。

  所以一個真正的修學佛法者,每能從佛法中,照著實行而獲得痛苦的究竟解脫。

  ◎學佛應注重如實的依法奉行,能切實的奉行佛法,自會得到佛力的加被,一切困難自能得到圓滿的解決。

  ◎在家佛弟子,怎麼也一樣的可以遠離煩惱欲呢?要知道,系縛生死的根源是愛(不單是淫欲),而出離煩惱,解脫的主力是智慧。在家佛弟子,經一期的精勤修持,暫離淫欲,可能達到見道悟入的地位。見道,只是斷除自行的煩惱,徹了法性,不再會犯重戒,如非法行淫等。而淫欲是愛行煩惱,見道的也還不能斷以此徹悟法性的智慧,數數修習,以智化情,斷盡了欲界修惑,證不還果,才不會再以染汙心行淫。

  ◎佛法的重心,在乎以智化情而離煩惱欲。

  

  慈悲與智慧(六)

  取自印順導師“佛法爲救世之光”

  放下你的憂苦

  ◎“環境不順”、“思家心切”、“心情低沈”,弄得“身體日壞”;這些苦痛,不單是個人的悲哀,是共業所感的時代苦難。

  ◎身經從共業而來的時代苦難,首先不應該專爲個人打算。

  ◎身體的健康惡化,是果,是從環境不順,心情不開而引起的;這是無義利的憂思。

  ◎學佛,應從高處看,大處想,從佛法的信解中將這“徒自憂苦”的無意義事,徹底放下。運用慧眼,在叁寶的恩威中,得到光明與安慰。

  ◎“顧戀過去”,是衆生的煩惱--愛縛,使我們在過去的回憶中,增加了失望與悲哀,低落了克難精進的努力。

  ◎從業緣而成的當前境遇,應該隨遇而安,漸求進步,自求多福。生活的艱苦,可從淡泊中度過。人事的不安,可從勤勞與謙退中改善。佛法有“少欲”、“知足”法門,“隨緣而住”法門,可以修學。

  ◎經上說:“(財物)積聚皆銷散,(名位)崇高必墮落,(眷屬友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這是有名的“四非常偈”,也正是迷夢中的晨鍾。

  ◎佛說:“愛生則苦生”,憂思是于事無補的,應該老實放下來!這不是無情,而是不爲愚癡的情愛所迷。

  ◎爲個人的家庭的情愛所系縛,是苦痛的主要根源。學佛,首先應擴大心胸去我去私。

  ◎儒家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佛法是更徹底的推而大之,慈悲心由此激發;個己的愛縛,便可從此開脫。

  ◎不要說你沒有力量!力量只有大小,決非有無問題。那怕是一點一滴,都是無比的功德。

  ◎共業所感的苦難,要從共同努力中去改變!佛法是從因果中去解決一切的!

  ◎佛法的一貫精神,是以智化情。在這轉化的過程中,有兩點可以日常修習,這是以清淨情而代替染情的方法--

  ( 1)忏悔:應該早晚在佛菩薩前,痛切忏悔自己的業障。一種深切的忏悔,充滿信願而懇切的忏悔,是走向新生的無比力量。

  ( 2)稱念佛菩薩聖號:以清淨心稱念清淨的聖號,將雜念排擠出去,雜念自會停息下來。心地一清淨,頓覺無邊光明,喜樂充滿。那麼情緒、身體,都會不求好轉而自然好轉過來!

  總之,憂思是愚昧的、無益的!學佛應爲衆生--人類的苦難而發心,不可拘蔽于狹隘的私我!

  祝大家生活于佛法的光明之中,洋溢著正法的喜樂!

  

  慈悲與智慧(七)--從心不苦做到身不苦

  ◎佛說:“人生是苦”,這是大家所能深切體會的。佛說:“人身如病、如癰、如疠”,佛說何等徹底!一切生死衆生,是從來不曾離得了病苦的。

  ◎切勿對照別人,渴想那無苦的快樂,無病的健康,因而增加無謂的痛苦。

  ◎在這無邊苦迫的世界,唯有佛法是我們的安慰,是我們的光明,是我們的依怙!…

《修行筆記上冊(海濤法師編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