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病福田--第一福田。”
◎把人性净化与真理相应,那才是最要紧的修行。
◎在静思中,深刻的体悟佛陀的智慧,凝聚成慈悲的法爱,活用于生活之中,创造和谐,圆满的人生!--证严法师
◎“菩萨心如清凉月,常游太虚毕竟空。”
◎为了救渡众生而发心成佛,以度生大行为成佛的资粮,把自己的悲心愿行和众生的痛苦打成一片,发心学菩萨行,求成佛果。这种大信愿的坚固成就,便是菩提心的成就。--印顺导师
◎以修慧为眼目,以修福为手足。
( 1)勤于照顾周遭众生的苦难是大福德长者。
( 2)善于处理你我及他的问题是真智慧菩萨。--圣严法师
◎以实际的行动来表现佛陀的精神。
◎面目无嗔是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心内无嗔无价宝。
◎修行的两大原则--( 1)简单动作重覆来作;(2)凡事正面去思考。
◎菩萨五种相:( 1)怜愍相;(2)爱语相;(3)勇健相;(4)开手相;(5)释义相。
◎“只要空间存在,只要众生的痛苦存在,我就会继续来渡化”,这就是人生的意义,人生的目的所在--服务,并开发为人服务的智慧。
◎发心于人间和平与正觉世间的行动,承担有情众生与自然世间的宇宙责任。
慈悲与智慧(四)
◎世间的一切皆是变化无常的,尤其是身体,我们提升和美化的,就是这颗心。
◎由智慧所成的金刚之身,既无忧惧,也无病痛,是永远不变的。
◎法就是世间实相的真相。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依据条件而生,也依缘而灭。
◎把无常、演变、苦恼视为实质的,视为归我所有的,都是错误的。
◎“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
◎云栖大师——明代僧,号莲池。书“生死事大”于案头。
“念佛本是超生死,先须识得生死根:痴爱即是生死根,不拔痴爱难解脱。”
“痴爱即是念佛心,即将念佛念痴爱;痴爱若能渐渐断,心心弥陀全身现。”
“即此便是真精进,不可一念便忘却;净土就在净心中,不可向外别寻求。”
◎如实地真知灼见,而又不执著,这种人便得到一种自在的力量,就是见到了佛。
◎在觉悟的境界中所见,才是真正地见到了佛。
◎静下你的心来,学习如何观察,你会发现,此时此地,一切的佛法一直显现著,而你何时、何地才要开始观察呢?
◎佛法是教示我们正确的生活方式。
◎“法”必须藉由内观自己的心而得。
◎思想“法”→了解“法”→实践“法”→见到“法”→你就是“法”了→佛陀的喜悦。
◎要明了“法”,你必须去阅读自己的经验。
◎我们的烦恼才是真正的障碍!
◎佛陀教什么科目?
“诸比丘,我只教苦和苦的熄灭。”
◎佛教的简单讯息是什么?
“一切都不可以攀缘执著。”
◎佛陀特别教什么?
( 1)他教我们行中道。
( 2)他教我们要自助。
( 3)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明了因果。
( 4)实践的修行原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 5)世间的一切都是持续在流动之中,都是永远在毁坏之中,一切皆无常,我们必须谨慎!
◎那里可以学习、研究佛法?
我们要在这个有觉知作用和心理活动的六尺之躯学习。
我们要在体内重新发现四圣谛。
◎如何修持不执著?
看的时候,只是看;听的时候,只是听,嗅的时候,只是嗅;尝的时候,只是尝;触的时候,只是触;想的当下,只知想;不加入任何自我观念,分别心。“我”不存在就是苦的熄灭。
守卫六根——佛法的核心!
◎法可以比喻作什么?
“法可以比喻作筏”——渡河的工具。
◎在家人如何研究佛法?
“研究经,就是如来有关空的一切教法。”
◎什么是不死法?
“熄灭贪嗔痴是不死法。”
※节录《学佛释疑》一书,佛使尊者讲,郑振煌译。
慈悲与智慧(五)
◎“十来偈”
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
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憍慢中来,
喑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
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
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以佛法讲,世界人类之所以黑暗、纷乱,真正的问题就是自己。
佛法就是要在这黑暗中指出我们一条光明之路。
◎现在大家所念的“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明的意思。而佛救济人类有两种光明,大智慧光与大慈悲光。
◎随顺佛的大智慧光去了解人生真正的意义。
◎有了绝对的信心,就会得到佛的大慈悲光,心理就会非常平安,没有忧郁和苦恼的感觉。
◎佛法能使我们生活在光明当中,得到两种好处:飗成就事业;飘充满希望。
◎佛法为救世之光,释尊是为救度我们而来。
◎悲心殷重的佛陀,来这苦难的人间,拯救众生的方法是什么?( 1)带来“光明”;(2)带来“温暖”;(3)成为我们的“皈依处”,使心中即增长了“力量”--不可思议的加持力。
◎慈悲,是佛的特殊功德。慈是给与众生的快乐,悲是拔除众生的痛苦。
( 1)佛的慈悲,不受阶级的限制。
( 2)佛的慈悲,没有狭隘的偏私性。
( 3)佛的慈悲,不是情感的爱,而是通过理智而发动的。
( 4)佛的慈悲,著重于彻底的救济。
◎佛救护众生,决不抹煞世间的因果律,这是慈悲中的理性表现。此外,佛的慈悲是有理智配合的慈悲行,不但不违反世间的因果事理,在佛陀的心境中,即出世间的真理也完全吻合。
所以佛的慈悲,是悲智平等的,慈悲而能体验真理,智慧而又能救护众生。
◎佛把感情与理智,能合成一体,不偏向任何一边,而到达悲智平等与究竟的最高峰,这是佛教慈悲的尊贵处。
◎唯有证悟法性了脱生死的佛陀,才是万德圆具的幸福者。
◎佛法虽方便主张布施救济等,而根本却重在自身的努力,自己的苦痛,要由自己努力解决。
所以一个真正的修学佛法者,每能从佛法中,照著实行而获得痛苦的究竟解脱。
◎学佛应注重如实的依法奉行,能切实的奉行佛法,自会得到佛力的加被,一切困难自能得到圆满的解决。
◎在家佛弟子,怎么也一样的可以远离烦恼欲呢?要知道,系缚生死的根源是爱(不单是淫欲),而出离烦恼,解脱的主力是智慧。在家佛弟子,经一期的精勤修持,暂离淫欲,可能达到见道悟入的地位。见道,只是断除自行的烦恼,彻了法性,不再会犯重戒,如非法行淫等。而淫欲是爱行烦恼,见道的也还不能断以此彻悟法性的智慧,数数修习,以智化情,断尽了欲界修惑,证不还果,才不会再以染污心行淫。
◎佛法的重心,在乎以智化情而离烦恼欲。
慈悲与智慧(六)
取自印顺导师“佛法为救世之光”
放下你的忧苦
◎“环境不顺”、“思家心切”、“心情低沉”,弄得“身体日坏”;这些苦痛,不单是个人的悲哀,是共业所感的时代苦难。
◎身经从共业而来的时代苦难,首先不应该专为个人打算。
◎身体的健康恶化,是果,是从环境不顺,心情不开而引起的;这是无义利的忧思。
◎学佛,应从高处看,大处想,从佛法的信解中将这“徒自忧苦”的无意义事,彻底放下。运用慧眼,在三宝的恩威中,得到光明与安慰。
◎“顾恋过去”,是众生的烦恼--爱缚,使我们在过去的回忆中,增加了失望与悲哀,低落了克难精进的努力。
◎从业缘而成的当前境遇,应该随遇而安,渐求进步,自求多福。生活的艰苦,可从淡泊中度过。人事的不安,可从勤劳与谦退中改善。佛法有“少欲”、“知足”法门,“随缘而住”法门,可以修学。
◎经上说:“(财物)积聚皆销散,(名位)崇高必堕落,(眷属友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这是有名的“四非常偈”,也正是迷梦中的晨钟。
◎佛说:“爱生则苦生”,忧思是于事无补的,应该老实放下来!这不是无情,而是不为愚痴的情爱所迷。
◎为个人的家庭的情爱所系缚,是苦痛的主要根源。学佛,首先应扩大心胸去我去私。
◎儒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佛法是更彻底的推而大之,慈悲心由此激发;个己的爱缚,便可从此开脱。
◎不要说你没有力量!力量只有大小,决非有无问题。那怕是一点一滴,都是无比的功德。
◎共业所感的苦难,要从共同努力中去改变!佛法是从因果中去解决一切的!
◎佛法的一贯精神,是以智化情。在这转化的过程中,有两点可以日常修习,这是以清净情而代替染情的方法--
( 1)忏悔:应该早晚在佛菩萨前,痛切忏悔自己的业障。一种深切的忏悔,充满信愿而恳切的忏悔,是走向新生的无比力量。
( 2)称念佛菩萨圣号:以清净心称念清净的圣号,将杂念排挤出去,杂念自会停息下来。心地一清净,顿觉无边光明,喜乐充满。那么情绪、身体,都会不求好转而自然好转过来!
总之,忧思是愚昧的、无益的!学佛应为众生--人类的苦难而发心,不可拘蔽于狭隘的私我!
祝大家生活于佛法的光明之中,洋溢著正法的喜乐!
慈悲与智慧(七)--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
◎佛说:“人生是苦”,这是大家所能深切体会的。佛说:“人身如病、如痈、如疠”,佛说何等彻底!一切生死众生,是从来不曾离得了病苦的。
◎切勿对照别人,渴想那无苦的快乐,无病的健康,因而增加无谓的痛苦。
◎在这无边苦迫的世界,唯有佛法是我们的安慰,是我们的光明,是我们的依怙!…
《修行笔记上册(海涛法师编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