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行笔记上册(海涛法师编著)▪P6

  ..续本文上一页在力量。从此看来,即便是敌人,也是教你心的力量、勇气和决心的老师。

  ◎烦恼之起,是因把本无之善恶,强加于对象之上。我们是在画蛇添足,结果引来烦恼。我们了解事物的实相而不妄加增添,能帮助我们控制自己的情绪。

  ◎佛法不主张有一异于身心,与身心完全分离之“我”。是故,佛法不主张有一永恒、单一独立之“我”。

  ◎一切无常物─一切有为法─皆依因缘和合而生,故名“缘起”。缘起的法义之( 1)是:一切现象皆依其各部组合而得名或出生。缘起法义之(2)是:现象的存在有名无实。现象并非客观独立的存在,而是依主观的认定而有。

  ◎精细五蕴终将转化为五如来─色蕴的净化之相名大日如来;受蕴的净化之相名宝生如来;想蕴之净化之相名阿弥陀如来;行蕴的净化之相名不空成就如来;识蕴之净化之相名阿闪如来。转成佛心者是此心,非外来之心。换言之,佛性天生,非来于外。

  ◎智慧必须有爱护他人、慈悲他人的动机为伴,以使智慧能用来利益他人。

  如是,方便与智慧乃合而为一。未掺杂妄想之爱,是非常合理与明智的。

  ◎不含情绪而含对究极实相之证悟的慈悲,甚至能广及敌人,而且在对待敌人时,此种爱心甚至会更强。

  ◎修菩提者,有四种子:一者,不贪财物。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修行忍辱。四者,怜愍众生。

  ◎大乘法要以利他的大悲行,完成自我的净化。

  ◎菩萨的大悲心,以能了知一切法都是关系的存在,救人即是自救,完成他人即是完成自己,由是牺牲自己,利济他人。

  ◎众生常情,爱其所亲,恶其所憎;菩萨得深心故,怨亲平等,视之无二。等心者,四无量心是。

  ◎僧宝是根据“缘起法则”,拒绝自以为是的自我疏离与断绝心态的生活。互相确认自己是命运共同体的一环,努力与他人融合无间,以成为构成世界和平一份子为指标。

  

  智慧·慈悲

  ◎佛陀说:“了解苦的性质;断除苦的原因;证得苦的熄灭;修持真实的道。”根据龙树菩萨的中道教法,“苦谛”:苦来自生死轮回,轮回则是无明所引生的业报。“集谛”:业和无明是苦的真实原因。“灭谛”:业和无明的完全消失。“道谛”:证得灭谛的道。

  ◎大乘行者旨在证得究竟涅槃:成佛。成佛不只是为了自己,还为著一切众生。大乘要发菩提心,悲智双运。

  ◎为了证得涅槃,必须修持四圣谛。小乘只求自己证入涅槃,行者必须生起出离心,勤修戒定慧,以清除无明和无明的因,最后证得涅槃。

  ◎恶业是苦因。恶业来自无明,无明则是未调伏的心之产物。所以,心必须用修行加以调伏和控制,才能停止恶念的流动。观心可以止息恶念和妄想。

  ◎佛像是最合适的所缘境,能产生强大的念力,减少妄念。

  ◎修行必须修心。修行的圆满,不仅靠表面的改变,如出家或诵经。如果心态正确,一切行动和语言都可以是修行。

  ◎佛教修行的第一要件就是转念。修行人必须皈依佛法僧三宝,深信因果业报,培养利他心。

  ◎真诚发心出离世间法,可以带来大喜悦。

  ◎“不修心,即使山中闭关,也只是造地狱因。”

  ◎绕塔?读经?打坐?“把你的心,从世界转到修行。”

  ◎佛教的修行就是戒定慧三学。

  ◎修心至充满慈悲,置心于不变之境。

  ◎我的心不为外物所动,粗野的话不该从我口中溜出,同情和怜悯使慈悲观念永远留存在心中,不令忿怒和憎恨心生起。

  ◎一切语言,有( 1)合乎时机和不合时机的言语;(2)合乎事实和不合事实的言语;(3)温柔和粗野的言语;(4)有益的和无益的言语;(5)慈祥和憎忿的言语等五对。

  ◎《杂阿含经·四九六经》:为解除人性的“见诤”与“欲诤”的五种团体(人际)互动的原则(说话五法要)———( 1)选择对话的适当时机;(2)如实的对话;(3)言语柔软;(4)对话内容有助于烦恼的止息;(5)关怀悲悯对方,不起情绪。

  ◎凭主观说话的人,永远是语言的奴隶。

  持正念做人的人,决定为佛法的种子。

  ◎最有力的手与嘴:财舍得快、法说净意,不悭不误堪摄众。

  最有德的行与愿:智不著恃,悲能献身,不恋不畏决效佛。

  

  慈悲与智慧(一)

  ◎学佛就是打开心中的门。“窗户打开,阳光进来。”

  ◎生活就是修行的道场,人生就是不断地付出。

  ◎佛教的修持即是生活的实践;如何运用佛的智慧与慈悲来解决我们所面对的生活。

  ◎健康、道德、愉快、慈悲也是可以传染的!

  ◎法句经:“愉快是诸佛的起源。”

  ◎真正的宗教意义和目的是——内心的觉悟、净化和慈悲的开展--佛法的根本意趣在于解脱与菩提--智慧与慈悲。

  ◎宗教应该生活在“此时此地”,而不应是一个人对他的生命和下一个世界的梦--活在当下。--人间佛教--佛在人间。

  ◎佛教是引导人往内看——去寻找隐藏于个人内在的潜力。而不是导向不可知的外力。——是向内完成,而不是向外获得。

  ◎佛教是一个完全尽力竭力实际生活和彻底思想的内在自我文化。

  ◎内随愿、外随缘,才能自在随愿。

  ◎“一念心觉即是佛,一念心迷即是凡夫。”

  ◎欢喜是净土,烦恼是火宅。

  ◎我们所有的世界是在我们内心;世界是以心为主导,而心必须要适当的训练与净化。

  ◎从认识自我的本质到除去自我。觉悟的完成要透过放下外缘。

  ◎唯有人,才是现实生命的创造者和自己命运的设计者,这正是佛教的特性。

  ◎原始佛教中最重要的修持:自律、自制、道德的陶冶和心灵的进展。

  ◎内心的轻安是由于割舍与不执著。

  ◎正确的出世观,是必然的配合著世间的净化。--印顺导师

  ◎思想和平工作者的三大信条--“质直无谄曲”、“诚实不虚诳”、“柔和不粗犷”;另“重真理”、“重世间”。

  ◎“工作是道德,服务是幸福,懒惰是罪恶。”

  ◎涅槃经说:“知足第一富,无病第一贵,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

  ◎快乐因调伏自心而有;心不调伏,乐不可得。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六祖坛经

  ◎人脑必须用善心予以平衡 --慈悲为本的人间菩萨行。

  ◎“世人皆从智慧成其道德”、“一心念道、爱欲自灭”。--那先比丘经

  

  慈悲与智慧(二)

  ◎依见起行。“见”--缘起见(空性),“行”--无害行(慈悲心)。

  ◎在法性的本质与缘起现象的自在掌握,把握到菩萨行者安住在菩提心,宇宙责任与佛法的体性上,扮演在缘起上做为菩萨、人类、僧侣、中国人的现象,同时也以思惟行动实践了回报佛恩、父母恩、众生恩与国土恩。

  ◎佛陀是涅槃人格化的具体内容,为所有发自宗教情感者所倾述向往的目标。

  ◎“欲为苦之因,欲止则苦除”,对于一切皆苦的洞察,随著心灵的成长而增进。

  ◎提倡教育,人品重于财富,奉献重于积蓄、智慧重于技术。

  ◎“建百佛塔,不如活一人”,“提升人品”比筹措经费重要多了!

  ◎热诚的心是我们最需要的,我们可以不需要寺庙、教堂。

  ◎生命的过程中,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要有坦然面对自己生命不足的态度。

  ◎作一个行事思惟合于人道主义的菩萨行者!

  ◎大智度论:“持戒是自调,修禅是自净,智慧是自度。”

  ◎没有给予的人,生命就会退化。

  ◎想要成功的人,要跟成功的人在一起,要做成功的人做的事!

  ◎听自己内在的声音。我是谁?我--正在做什么?我--想要什么?我--能怎么样?

  ◎禅不只是学佛之人的修行方法,同时也是一种生活习惯。所谓诚于中而行于外,禅不只是表面的功夫,更是内心世界的自省与修正。“必须自我肯定、自我提升、方能臻于自我消融的境界。”

  ◎听经三条件:( 1)专心一意的谛听。(2)善巧思惟的善思。(3)明记不忘的善念--闻、思、修三慧。

  ◎“端坐闻法如渴欲,一心入于语义中。”--龙树菩萨

  ◎治疗疾病在于自觉自疗。

  ◎学佛的切要行解:理解是“生灭相续”与“自他增上”;修行是“净心第一”与“利他为先”。--印顺导师

  ◎爱语者,佛说法以四悉檀而为宗旨——悉檀:遍布施一切众生。初,顺世间所喜法而说之(世界悉檀);次,就各人之所宜而说之(各各为人悉檀)。次,就对治其烦恼而说之(对治悉檀);后,则可说第一义而使超出(第一义悉檀)。

  ◎幸福之道并不是忍耐,而是顺其自然。

  ◎牟尼永远控制自己,保护众生。

  ◎“我要使一切众生离苦及苦因,并且得乐及乐因。”

  

  慈悲与智慧(三)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为真现实。”--太虚大师

  ◎佛教中说两种爱:一是饿鬼爱,也就是欲爱;一是菩萨爱,也就是法爱。以爱一切众生的心,来救度一切众生,护持一切众生,这份力量叫做“法爱”。爱是人生最幸福的,是菩萨道的基础。

  ◎菩萨是放长情、扩大爱,所以说菩萨叫做“觉有情”。

  ◎我们要实行人间的佛法,就必须身体力行的去净化人间。

  ◎法华经云:“佛口所生子”。--清净法性身--善心爱念。

  ◎除私爱成大爱。“爱河千尺浪,苦海万丈波。”

  ◎菩萨永不寂寞。

  ◎布施爱心,把慈悲供养别人。

  ◎佛陀说:“若有智慧,则无贪著。”

  ◎爱心能消共业。

  ◎八种福田--佛、法、僧、父母、师长、弟子,诸根不具,百种苦困。看病的爱。佛陀说:“看病的功德为第一。”梵网经菩萨戒本:“八福田中,看…

《修行笔记上册(海涛法师编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