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行笔记上册(海涛法师编著)▪P8

  ..续本文上一页除了佛法,我们还指望什么?

  ◎大家一向在病苦中,而现在的病苦更深。这唯有彻底放下,向解脱生死的大道迈进,向不病不死的境地迈进!

  ◎说到苦痛,有身苦、有心苦。所以从过去业报,或现在违缘所招来的身苦,我们固然要谋求相对的救治,而从现缘或宿习而来的心苦,我们在佛法的修持中,更应充分的控制他,解除他,做到“无有恐怖”,“忧悲苦恼灭”。

  ◎既染上重病,那唯有安命,切勿愚痴而增重心苦。反之,心苦的解除,却是自己作得主的。

  ◎了生脱死的阿罗汉,还免不了身体的病苦,但却能没有心苦。佛曾说“身苦心不苦”,是佛陀最慈悲、最方便的教授!我们应特别的顶戴奉行!

  ◎身与心--精神与物质,本是互相影响的,所以身苦会引起心苦,心苦也会引发身苦。

  ◎从心不苦而做到身不苦,这才是佛陀最彻底的救济!可作为我们的理想而努力去实现。

  ◎了解佛法,依佛法而行的智者,身苦不会引起心苦,决不因心苦而引起身苦,小苦不会变成大苦,反而大苦化小苦,小苦成无苦。这主要的关键在———

  ( 1)通达因果事理,深信业报,不为苦痛所扰乱,不颠颠倒倒的自作疮疣。

  ( 2)忏悔罪业,求佛菩萨加被,多集善根来减轻苦恼。

  ( 3)修习禅观,这是由心转身的有力方法。

  ◎禅观的力量--有位出身富贵的某女郎,美丽、聪慧,嫁得一位如意才郎,婚姻美满,不料却染上疠疾--麻疯,不得不隔离关在小屋里,有如闭关。她在屋里整天想她的病相,对自己一幅丑恶不净的身相越看越丑恶,越看越可厌!丑恶不净的身相,时刻的不离心念,连饮食便利时也如此。后来,她见不净丑恶的病体脱落,仅剩一付雪白的骨骸,不再有秽浊。忽而从白骨中放射光明,照满小室,她的恶病也就从此完全好了!她厌离这世间的色身不净,就一直住在这小屋中,过她的自由生活。--这一传说的故事,吻合佛法中从修不净观到净观的过程。由于心得定慧力而引起色身的转变,是可能的!

  ◎念佛,是求得身心清净而往生净土的法门。这必须厌离此世间,彻底的看为丑恶不净,这才有可能。古人说:娑婆的厌心不切,难于舍娑婆而生净土。娑婆是五浊恶世,色身是五蕴毒聚,如彻底的观为不净,自有从不净转为清净的可能。

  ◎佛是人间导师,是大医王!信佛、学佛、走向光明的前途!不要太看重现在,还有无限的未来,不要太执著色身,还有自在的精神。

  ◎祝愿大家:从身苦而心不苦,走向心净而身净的前途!

  

  慈悲与智慧(八)

  ◎所谓完全的智慧,即是空之智慧--一切皆无本质的智慧。

  ◎精神的清明化(正定),是透过道德的自我训练而来的。

  ◎贯彻著八正道的基本精神,则是中道精神。

  ◎执著并不在对象中,而在各人的心中。对象本来离执著、离分别,是清净的。由此可见,爱执的对象,原本是觉悟的对象。

  ◎事物自身若远离思惟所区别出来的本体,即是空。倘若我们对事物不起区别,而就其本质来理解它的空性,则所有的东西,就其空性而言,都是平等的、一体的。

  ◎维摩诘经中“天女散花”,不黏菩萨,却黏著在声闻身上。舍利弗尊者不以为然。天女劝告舍利弗说:“天花是合乎佛法的,没有勉强震落它的必要。天花不起思考,不起区别,只有你舍利弗才一意地去思考去区别,去执著哩!”

  ◎信仰的主体性并非在客观的对象,而是主观的内心,故首先应以信仰己身之心理为基础。佛教的本流是“法”,是在主观心性上体会出真理,而不是客观的对象问题。因此,礼拜的对象基本上必须看作是礼拜众生的己心。

  佛教本来是建立在以内心的修炼改造转苦恼而得安乐之上的。“以般若真智故得无畏。”换言之,观音自在的神通性乃是众生主观的忌的灵性,众生至心唱念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当中,已酝育了自我的菩萨性,一念三昧中已发酵出本性中的光辉。

  ◎“念与声合为一体”、“一心称名”乃是“称名观心”、“称名三昧”。“入我我入”,进展为三昧时,三昧成为自内证的表现,得以解脱烦恼苦闷。

  ◎为何观世音菩萨立足于无差别平等的大慈悲,具有广大灵感呢?即因其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证得绝对空性的解脱涅槃之故。

  ◎观音是般若的证悟者,以真空为家宅,乃是毫无挂碍,普门示现神通的菩萨。

  ◎瞻仰观音其圣洁慈颜温容,不仅内心感觉充裕;唱念名号时,血液循环畅顺,身体健康,因而自然保持长寿。朝夕一心称名后,己心充满观音之回音,不知不觉己身便会柔和而慈祥,成为风范高洁的拥有者,世上人们爱慕他,世间福乐亦随缘而得。

  因此对观世音菩萨念念不疑,一心一意地信其实在,全身心地诵念大慈大悲者,任何人都能获得珍贵难忘的亲证体验。

  ◎信仰观音菩萨的人们自体入于称念三昧,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不知不觉成为观世音菩萨,在现实社会中应现自在的活动,发出久远以来永恒之光。

  ◎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养如来。

  ◎菩萨具足八法,能自他利。

  一者,寿命长远。--慈心不杀故。

  二者,具上妙色。--常施衣灯故。

  三者,身具大力。--常施饮食故。

  四者,具好种姓。--常坏憍慢故。

  五者,多饶财宝。--常乐说法故。

  六者,具男子身。--诃责女身故。

  七者,言语辩憭。--至心持戒故。

  八者,无大众畏。--供养三宝故。

  ◎从情感中解脱出来是生活的大目标。

  ◎“一心念道,爱欲自灭。”

  ◎基本法教:对他人仁慈,减少自私、分担他人痛苦。

  

  慈悲与智慧(九)--菩萨行愿

  ◎菩萨生命的本质就是为实现誓愿。

  ◎大乘菩萨乃是为救世大愿而现身的。

  如观世音菩萨立大誓愿“一切众生中即使一人为苦痛所烦恼,彼即永远不住安乐世界。”如此,以誓愿为本体,为誓愿而生,为誓愿而活,以完成誓愿为使命,这就是大乘菩萨。

  ◎由救度众生誓愿而生的慈念,便叫做菩萨精神。

  ◎如同佛陀以大宇宙为家宅,以一切众生为亲子之大慈悲者故,立下大誓愿,若不能救渡一切众生永不休止。

  ◎“善男子!若能善发无上大愿,是名智者。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已,身、口、意等所作善业,愿为众生,将来得果,一切共之。”

  ◎“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法华经

  ◎“一切菩萨,复有四愿,成熟有情,住持三宝,经大劫海,终不退转。云何为四?一者,誓度一切众生。二者,誓断一切烦恼。三者,誓学一切法门。四者,誓证一切佛果。善男子!如是四法,大小菩萨,皆应修学。三世菩萨,所学处故。”--心地观经

  ◎“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疾者,以大悲起。”--维摩诘经

  ◎观世音乃是誓愿“不度一切众生苦恼,绝不休止”的菩萨,以慈悲为心性,忍辱柔和为本相,与愿施无畏为印契。

  ◎大乘佛教认为,没有众生的解脱,也就没有个人的真正解脱,所以提出了“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口号,而“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的菩萨是这个口号的具体实施者。

  ◎胜鬘夫人十愿:

  “尔时胜鬘闻授记已,恭敬而立,受十大受: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所受戒,不起犯心。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诸尊长,不起慢心。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诸众生,不起恚心。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他身色,及外众具,不起嫉心。(慢、恚、嫉、悭四心)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内外法,不起悭心。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不自为己,受畜财物,凡有所受,悉为成熟贫苦众生。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不自为己,行四摄法;为一切众生故,以不爱染心,无厌足心无挂碍心,摄受众生。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若见孤独、幽系疾病,种种厄难,困苦众生,终不暂舍;必欲安隐,以义饶益,令脱众苦,然后乃舍。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若见捕养、众恶律仪,及诸犯戒,终不弃舍;我得力时,于彼处见此众生,应折伏者,而折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之。何以故?以折伏摄受故,令法久住。法久住者,天人充满,恶道减少;能于如来所转*轮,而得随转;见是利故,救摄不舍。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摄受正法,终不忘失。”

  ◎菩萨的修行叫“菩萨行”,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寓自我解脱于救苦救难,普渡众生之中。立志修“菩萨行”的修行者们修习无量法门,以期“究竟涅槃”。那么,这“无量法门”中最根本,最主要的是--六度波罗蜜。

  ◎大智度论:“入空法、行六波罗蜜,大慈大悲,此人名菩萨。”

  ◎菩萨于人中立志高洁实修净化人间的德行。

  ◎( 1)自赞毁他(2)见苦不救(3)嗔不受悔(4)似法愚人——四胜处法:菩萨之特种戒法。

  

  慈悲与智慧(十)

  ◎“这是我在人间最后的受生,我是为了成佛而才生在人间;我要做人中最伟大最尊贵的觉者佛陀,我要广度救济一切众生!”--悉达多太子

  ◎“我是为了解脱老病死的痛苦,不再沉沦;以及推翻阶级的制度,使众生平等;所以我毅然的出家学道。我曾三禀父王,父王不允。我爱父王,我更要为一切众生服务。所以请你们打消要我回去的念头。”--悉达多太子

  ◎“无怨恨之教,是为佛教;无诤讼之教,是为佛教;无诽谤之教,是为佛教。”(宝藏经)

  ◎“闻法者,对说法人,作医王想,作拔苦想,作说法甘露想,作醍醐想。说法者对听众,作胜解增长想,作愈病想。若说者与听者,能如是用意,皆堪绍隆佛位,常生佛前。”(大集经)

  ◎“佛法贵行,不贵不行。但能勤行,纵寡闻,亦先入道。”(大智度论)

  ◎“宁当少闻,能解义味,不愿多闻,不了于义;愿作心之师,不以心作师。”(涅槃经)

  ◎“虽多闻,若不修行 ,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楞严经)

  ◎“听法功德,出生死中,最为第一。”(正法念处经)

  ◎“佛言:夫行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虽极疲劳,不敢顾左右;离出淤泥,乃得苏息。人之情欲,甚于淤泥,故以直心念道,庶免众苦。”(四十二章经)

  ◎“有一切行为之功果者,虽从舍世欲根生。”(增一阿含经)

  ◎“福业如果熟,不可以神祀得,唯人乘持戒车,得生天上,须知一切事,由行而得,不依祭祀而得。”(杂宝藏经)

  ◎“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骂意经)

  ◎“佛告沙门,慎勿信尔意,意终不可信。”(四十二章经)

  ◎“只求万事如法,不求万事如意。”

  ◎“宁自破骨破胸,终不随心作恶。唯力士不为多力,能自端心者,胜于力士。佛与心诤已来,其劫无数,不敢随心,勤力精进,自成佛也。”(涅槃经)

  ◎“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盗贼、大火。”

  ◎“此身动作,皆由心起,故应先调心,莫苦于身,身如木石无知,何故随心苦体。”(佛本行经)

  ◎“游心之士,非无后悔,纵心之祸,重若须弥。”(忍辱经)

  ◎“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无量寿经)

  ◎“心性本净,诸过为垢;以智慧水,洗除心垢。”(文殊师利问经)

  ◎“人不能伏自意,反欲伏他意;能伏自意者,他人意可伏。”(三慧经)

  ◎“由观五义,以灭嗔恚:( 1)观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于我有恩。(2)观一切众生,常念念灭。(3)观唯法而无有众生,何者有能损所损。(4)观一切众生,皆自受苦,云何复加以苦。(5)观一切众生,皆是我子,云何欲生损害。”(摄大乘论)

  

  

《修行笔记上册(海涛法师编著)》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