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除了佛法,我們還指望什麼?
◎大家一向在病苦中,而現在的病苦更深。這唯有徹底放下,向解脫生死的大道邁進,向不病不死的境地邁進!
◎說到苦痛,有身苦、有心苦。所以從過去業報,或現在違緣所招來的身苦,我們固然要謀求相對的救治,而從現緣或宿習而來的心苦,我們在佛法的修持中,更應充分的控製他,解除他,做到“無有恐怖”,“憂悲苦惱滅”。
◎既染上重病,那唯有安命,切勿愚癡而增重心苦。反之,心苦的解除,卻是自己作得主的。
◎了生脫死的阿羅漢,還免不了身體的病苦,但卻能沒有心苦。佛曾說“身苦心不苦”,是佛陀最慈悲、最方便的教授!我們應特別的頂戴奉行!
◎身與心--精神與物質,本是互相影響的,所以身苦會引起心苦,心苦也會引發身苦。
◎從心不苦而做到身不苦,這才是佛陀最徹底的救濟!可作爲我們的理想而努力去實現。
◎了解佛法,依佛法而行的智者,身苦不會引起心苦,決不因心苦而引起身苦,小苦不會變成大苦,反而大苦化小苦,小苦成無苦。這主要的關鍵在———
( 1)通達因果事理,深信業報,不爲苦痛所擾亂,不顛顛倒倒的自作瘡疣。
( 2)忏悔罪業,求佛菩薩加被,多集善根來減輕苦惱。
( 3)修習禅觀,這是由心轉身的有力方法。
◎禅觀的力量--有位出身富貴的某女郎,美麗、聰慧,嫁得一位如意才郎,婚姻美滿,不料卻染上疠疾--麻瘋,不得不隔離關在小屋裏,有如閉關。她在屋裏整天想她的病相,對自己一幅醜惡不淨的身相越看越醜惡,越看越可厭!醜惡不淨的身相,時刻的不離心念,連飲食便利時也如此。後來,她見不淨醜惡的病體脫落,僅剩一付雪白的骨骸,不再有穢濁。忽而從白骨中放射光明,照滿小室,她的惡病也就從此完全好了!她厭離這世間的色身不淨,就一直住在這小屋中,過她的自由生活。--這一傳說的故事,吻合佛法中從修不淨觀到淨觀的過程。由于心得定慧力而引起色身的轉變,是可能的!
◎念佛,是求得身心清淨而往生淨土的法門。這必須厭離此世間,徹底的看爲醜惡不淨,這才有可能。古人說:娑婆的厭心不切,難于舍娑婆而生淨土。娑婆是五濁惡世,色身是五蘊毒聚,如徹底的觀爲不淨,自有從不淨轉爲清淨的可能。
◎佛是人間導師,是大醫王!信佛、學佛、走向光明的前途!不要太看重現在,還有無限的未來,不要太執著色身,還有自在的精神。
◎祝願大家:從身苦而心不苦,走向心淨而身淨的前途!
慈悲與智慧(八)
◎所謂完全的智慧,即是空之智慧--一切皆無本質的智慧。
◎精神的清明化(正定),是透過道德的自我訓練而來的。
◎貫徹著八正道的基本精神,則是中道精神。
◎執著並不在對象中,而在各人的心中。對象本來離執著、離分別,是清淨的。由此可見,愛執的對象,原本是覺悟的對象。
◎事物自身若遠離思惟所區別出來的本體,即是空。倘若我們對事物不起區別,而就其本質來理解它的空性,則所有的東西,就其空性而言,都是平等的、一體的。
◎維摩诘經中“天女散花”,不黏菩薩,卻黏著在聲聞身上。舍利弗尊者不以爲然。天女勸告舍利弗說:“天花是合乎佛法的,沒有勉強震落它的必要。天花不起思考,不起區別,只有你舍利弗才一意地去思考去區別,去執著哩!”
◎信仰的主體性並非在客觀的對象,而是主觀的內心,故首先應以信仰己身之心理爲基礎。佛教的本流是“法”,是在主觀心性上體會出真理,而不是客觀的對象問題。因此,禮拜的對象基本上必須看作是禮拜衆生的己心。
佛教本來是建立在以內心的修煉改造轉苦惱而得安樂之上的。“以般若真智故得無畏。”換言之,觀音自在的神通性乃是衆生主觀的忌的靈性,衆生至心唱念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當中,已醞育了自我的菩薩性,一念叁昧中已發酵出本性中的光輝。
◎“念與聲合爲一體”、“一心稱名”乃是“稱名觀心”、“稱名叁昧”。“入我我入”,進展爲叁昧時,叁昧成爲自內證的表現,得以解脫煩惱苦悶。
◎爲何觀世音菩薩立足于無差別平等的大慈悲,具有廣大靈感呢?即因其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證得絕對空性的解脫涅槃之故。
◎觀音是般若的證悟者,以真空爲家宅,乃是毫無挂礙,普門示現神通的菩薩。
◎瞻仰觀音其聖潔慈顔溫容,不僅內心感覺充裕;唱念名號時,血液循環暢順,身體健康,因而自然保持長壽。朝夕一心稱名後,己心充滿觀音之回音,不知不覺己身便會柔和而慈祥,成爲風範高潔的擁有者,世上人們愛慕他,世間福樂亦隨緣而得。
因此對觀世音菩薩念念不疑,一心一意地信其實在,全身心地誦念大慈大悲者,任何人都能獲得珍貴難忘的親證體驗。
◎信仰觀音菩薩的人們自體入于稱念叁昧,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不知不覺成爲觀世音菩薩,在現實社會中應現自在的活動,發出久遠以來永恒之光。
◎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養如來。
◎菩薩具足八法,能自他利。
一者,壽命長遠。--慈心不殺故。
二者,具上妙色。--常施衣燈故。
叁者,身具大力。--常施飲食故。
四者,具好種姓。--常壞憍慢故。
五者,多饒財寶。--常樂說法故。
六者,具男子身。--诃責女身故。
七者,言語辯憭。--至心持戒故。
八者,無大衆畏。--供養叁寶故。
◎從情感中解脫出來是生活的大目標。
◎“一心念道,愛欲自滅。”
◎基本法教:對他人仁慈,減少自私、分擔他人痛苦。
慈悲與智慧(九)--菩薩行願
◎菩薩生命的本質就是爲實現誓願。
◎大乘菩薩乃是爲救世大願而現身的。
如觀世音菩薩立大誓願“一切衆生中即使一人爲苦痛所煩惱,彼即永遠不住安樂世界。”如此,以誓願爲本體,爲誓願而生,爲誓願而活,以完成誓願爲使命,這就是大乘菩薩。
◎由救度衆生誓願而生的慈念,便叫做菩薩精神。
◎如同佛陀以大宇宙爲家宅,以一切衆生爲親子之大慈悲者故,立下大誓願,若不能救渡一切衆生永不休止。
◎“善男子!若能善發無上大願,是名智者。菩薩摩诃薩發菩提心已,身、口、意等所作善業,願爲衆生,將來得果,一切共之。”
◎“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法華經
◎“一切菩薩,複有四願,成熟有情,住持叁寶,經大劫海,終不退轉。雲何爲四?一者,誓度一切衆生。二者,誓斷一切煩惱。叁者,誓學一切法門。四者,誓證一切佛果。善男子!如是四法,大小菩薩,皆應修學。叁世菩薩,所學處故。”--心地觀經
◎“菩薩爲衆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衆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複病。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薩疾者,以大悲起。”--維摩诘經
◎觀世音乃是誓願“不度一切衆生苦惱,絕不休止”的菩薩,以慈悲爲心性,忍辱柔和爲本相,與願施無畏爲印契。
◎大乘佛教認爲,沒有衆生的解脫,也就沒有個人的真正解脫,所以提出了“救苦救難”、“普渡衆生”的口號,而“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衆生”的菩薩是這個口號的具體實施者。
◎勝鬘夫人十願:
“爾時勝鬘聞授記已,恭敬而立,受十大受: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于所受戒,不起犯心。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于諸尊長,不起慢心。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于諸衆生,不起恚心。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于他身色,及外衆具,不起嫉心。(慢、恚、嫉、悭四心)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于內外法,不起悭心。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不自爲己,受畜財物,凡有所受,悉爲成熟貧苦衆生。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不自爲己,行四攝法;爲一切衆生故,以不愛染心,無厭足心無挂礙心,攝受衆生。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若見孤獨、幽系疾病,種種厄難,困苦衆生,終不暫舍;必欲安隱,以義饒益,令脫衆苦,然後乃舍。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若見捕養、衆惡律儀,及諸犯戒,終不棄舍;我得力時,于彼處見此衆生,應折伏者,而折伏之;應攝受者,而攝受之。何以故?以折伏攝受故,令法久住。法久住者,天人充滿,惡道減少;能于如來所轉*輪,而得隨轉;見是利故,救攝不舍。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攝受正法,終不忘失。”
◎菩薩的修行叫“菩薩行”,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寓自我解脫于救苦救難,普渡衆生之中。立志修“菩薩行”的修行者們修習無量法門,以期“究竟涅槃”。那麼,這“無量法門”中最根本,最主要的是--六度波羅蜜。
◎大智度論:“入空法、行六波羅蜜,大慈大悲,此人名菩薩。”
◎菩薩于人中立志高潔實修淨化人間的德行。
◎( 1)自贊毀他(2)見苦不救(3)嗔不受悔(4)似法愚人——四勝處法:菩薩之特種戒法。
慈悲與智慧(十)
◎“這是我在人間最後的受生,我是爲了成佛而才生在人間;我要做人中最偉大最尊貴的覺者佛陀,我要廣度救濟一切衆生!”--悉達多太子
◎“我是爲了解脫老病死的痛苦,不再沈淪;以及推翻階級的製度,使衆生平等;所以我毅然的出家學道。我曾叁禀父王,父王不允。我愛父王,我更要爲一切衆生服務。所以請你們打消要我回去的念頭。”--悉達多太子
◎“無怨恨之教,是爲佛教;無诤訟之教,是爲佛教;無誹謗之教,是爲佛教。”(寶藏經)
◎“聞法者,對說法人,作醫王想,作拔苦想,作說法甘露想,作醍醐想。說法者對聽衆,作勝解增長想,作愈病想。若說者與聽者,能如是用意,皆堪紹隆佛位,常生佛前。”(大集經)
◎“佛法貴行,不貴不行。但能勤行,縱寡聞,亦先入道。”(大智度論)
◎“甯當少聞,能解義味,不願多聞,不了于義;願作心之師,不以心作師。”(涅槃經)
◎“雖多聞,若不修行 ,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楞嚴經)
◎“聽法功德,出生死中,最爲第一。”(正法念處經)
◎“佛言:夫行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雖極疲勞,不敢顧左右;離出淤泥,乃得蘇息。人之情欲,甚于淤泥,故以直心念道,庶免衆苦。”(四十二章經)
◎“有一切行爲之功果者,雖從舍世欲根生。”(增一阿含經)
◎“福業如果熟,不可以神祀得,唯人乘持戒車,得生天上,須知一切事,由行而得,不依祭祀而得。”(雜寶藏經)
◎“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罵意經)
◎“佛告沙門,慎勿信爾意,意終不可信。”(四十二章經)
◎“只求萬事如法,不求萬事如意。”
◎“甯自破骨破胸,終不隨心作惡。唯力士不爲多力,能自端心者,勝于力士。佛與心诤已來,其劫無數,不敢隨心,勤力精進,自成佛也。”(涅槃經)
◎“五根者,心爲其主,是故汝等,當好製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惡獸、盜賊、大火。”
◎“此身動作,皆由心起,故應先調心,莫苦于身,身如木石無知,何故隨心苦體。”(佛本行經)
◎“遊心之士,非無後悔,縱心之禍,重若須彌。”(忍辱經)
◎“一心製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爲衆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無量壽經)
◎“心性本淨,諸過爲垢;以智慧水,洗除心垢。”(文殊師利問經)
◎“人不能伏自意,反欲伏他意;能伏自意者,他人意可伏。”(叁慧經)
◎“由觀五義,以滅嗔恚:( 1)觀一切衆生,無始以來,于我有恩。(2)觀一切衆生,常念念滅。(3)觀唯法而無有衆生,何者有能損所損。(4)觀一切衆生,皆自受苦,雲何複加以苦。(5)觀一切衆生,皆是我子,雲何欲生損害。”(攝大乘論)
《修行筆記上冊(海濤法師編著)》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