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筆記上冊(海濤法師編著)▪P3

  ..續本文上一頁

  ◎佛陀--人格發展的極致,最高的人格,生命升華的最高境界。

  ◎我們大多數的人在財富、奢侈、高級職位和上流社會中找尋幸福。我們把影子當成實質。人必須從內心的幻夢中覺醒,所有世俗的幸福皆是一種幻覺。

  ◎世間的一切都是持續在流動之中,都是永遠在毀壞之中,一切皆無常,我們必須謹慎!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一切都不可以攀緣執著。

  ◎要明了因果!實踐修行的原則--“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

  ◎要了解生命真正的目的,人必須轉向宗教。而且佛教是奮鬥者的表現,是人們最偉大的力量,它逐漸領導人去完成自我。它使卑賤者變得崇高;使自私者變得無私;使自大者變得謙遜;使傲慢者變得節製;使貪婪者變得慈悲布施;使殘忍者變得善良;使主觀者變得客觀。

  ◎叁種層次的安樂--下士道(修五戒十善,求來世安樂。居家八法)。中士道(在于自求解脫輪回苦,擺脫業及煩惱的束縛,勤修戒定慧。)上士道(完全舍棄自我愛惜,轉而愛惜其他衆生,發願爲了利他,成就佛果。行四攝,依叁心行六度,以六度圓滿叁心。)

  ◎“整個世界是以心爲先導。”心是世界的製造者;工作室就在你的內心。

  ◎一切幸福都導自善心;所有痛苦都導自惡心。讓心回到自己美麗的家。

  ◎佛陀的一切教法,皆在于降伏內心(修心),轉化內心(轉念)。做心的領導者。

  ◎唯有教化的心靈才能擁有快樂健康的舉止,言語和想法。

  ◎菩提心最大的障礙--自我愛惜的心(自私)。

  ◎爲他人的福祉犧牲自我。史懷哲醫生說:“只有知道如何奉獻的人,能夠得到真正的快樂。”德蕾莎修女說:“不管人們怎樣,總是要愛他們。”

  ◎弘一大師說:“庵門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將自己奉獻給衆生,願衆生早成佛道。”寂天菩薩說:“只要那裏有苦難,我就在那裏降生。”

  ◎“愛心”是世界宗教。太多的苦難,需要我們付出善心的愛與慈悲的暖手。

  ◎“愛是恒久忍耐,愛是恩慈;愛是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不堅持己見,不輕易發怒;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無盡無邊無量無條件的愛。

  ◎人和人相處,應常常借用對方的眼睛看彼此的世界,更可去除我執。

  ◎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是蚊子,我是小魚、我是蟑螂、我是強奸犯、我是樹、我是山、我是河、我是地……,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融入世界、衆生。

  

  在行動中實踐慈悲

  ◎守護自己的人,也守護別人的自己。

  ◎鄰居就是自己。

  ◎強調“自他融合”、“自他不二”的思想。

  ◎慈悲的實踐是當自己與他人相對立時,否定自己而向符合他人的方向運作的一種運動。

  ◎“你就是全世界”“我就是你”是自他不二倫理的基礎。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華嚴經。

  ◎“待他人如同自己”是條黃金律。

  ◎真正的自己唯有從“與法相契”的行爲性實踐中去實現。

  ◎“有信無愛好比不響的鍾!”

  ◎佛陀的涅槃是愛的頂峰。

  ◎做一個獻身慈悲的佛教家。

  ◎賢者應覺世間一切皆無實體,應巧心努力,專心于利益世間。

  ◎唯有先對空的立場有了自覺,慈悲行才會變成是純粹的。

  ◎觀一切爲平等,承認空性,所以絕對慈悲沒有對象(無緣大慈)。

  ◎“菩薩常不應離大悲及畢竟空。念畢竟空破世間離煩惱示涅槃。而大悲引之令還入善法中,以利益衆生。”--龍樹菩薩。

  ◎愛與憎對立,但慈悲卻超越了愛憎對立。

  ◎慈悲觀法,對心嗔恚興奮的人有必要,對貪愛強的人,就不適合。

  ◎在慈悲與平等的觀念下,固定的永續性財産的私有觀念,必須舍棄。

  ◎使得肉食的人們,舍棄對肉味的愛著,願求法味法食,對一切有情懷起對獨子之愛,互相鼓勵生出大慈悲。

  ◎慈悲是唯有人才有的心情。

  ◎愛語就是看到衆生,先發慈愛心,施與愛顧的言語。

  有德者當贊,無德者應憐,降伏怨敵,和睦君子,以愛語爲根本。當面聞愛語,面喜心樂。當學!愛語有能回天之力。

  ◎由于助人而受親愛,由于柔和而有魅力,由于溫和而爲人所偏愛,由于有一切德而受尊重。

  ◎愛有兩種。一是染汙的愛,就是貪。二是不染汙的愛,就是“信”。

  ◎“斷臂縱然容易,割愛可是大難”。

  ◎家庭是實現慈悲最基本的人倫組織。

  

  慈悲的力量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若有衆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是故衆生,常應心念。”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衆人愛敬。”

  ◎“是觀世音菩薩摩诃薩,于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

  ◎“衆生被困厄 無量苦逼身 觀音妙智力 能救世間苦”

  “真觀清淨觀 廣大智慧觀 悲觀及慈觀 常願常瞻仰”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 是故須常念”

  “念念勿生疑 觀世音淨聖 于苦惱死厄 能爲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 慈眼視衆生 福聚海無量 是故應頂禮”(以上節自法華經普門品)

  ◎以悲智圓成的大覺大解脫爲目標,要求自己也完成這樣的大覺,是爲發菩提心。

  ◎“悲體戒雷震 慈意妙大雲 澍甘露法雨 滅除煩惱焰”

  ◎“佛心者,大慈悲是”。“菩薩但從大悲生,不從余善生”。

  大慈悲的法身體,是從持戒而得的。戒,即是慈悲的實踐。

  “法身無體,以悲爲體,戒者法身所流之教戒也。”

  ◎佛陀常以甘露喻不生不滅之涅槃妙樂。

  ◎“願將觀音甘露水,滌盡娑婆世上塵。”

  ◎“細聽觀音宣法語,已是身心解脫時。”

  “觀音聖號恒稱念,琉璃世界常現前。”

  “水若澄清月始現,金容佛面現吾心。”

  “一心不退思安養,萬善同修念觀音。”

  ◎“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

  般若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大智度論〉

  ◎菩薩叁心─菩提心、大悲心、無所得。

  菩薩二要─般若與方便。

  ◎菩薩四重戒─嫉妒、悭貪、嗔恨、我慢。

  ◎菩薩爲利益衆生故,世間技藝鹹善通達。

  ◎修行的目的在開顯人的智慧與慈悲。

  

  母恩與慈悲

  ◎慈母十恩———( 1)懷胎守護恩(2)臨産受苦恩(3)生子忘憂恩(4)咽苦吐甘恩(5)回幹就濕恩(6)哺乳養育恩(7)洗濯不淨恩(8)遠行憶念恩(9)深加體恤恩(10)究竟憐愍恩(父母恩重難報經)

  ( 1)累劫因緣重,今來托母胎,月逾生五髒,七七六精開。

  體重如山嶽,動止劫風災,羅衣都不挂,妝鏡惹塵埃。

  ( 2)懷經十個月,難産將欲臨,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沈。

  難將惶怖述,愁淚滿胸襟,含悲告親族,惟懼死來侵。

  ( 3)慈母生兒日,五髒總開張,身心俱悶絕,血流似屠羊。

  生已聞兒健,歡喜倍加常,喜定悲還至,痛苦徹心腸。

  ( 4)父母恩深重,顧憐沒失時,吐甘無稍息,咽苦不颦眉。

  恩深複倍悲,但令孩兒飽,慈母不辭饑。

  ( 5)母願身投濕,將兒移就幹,兩乳充饑渴,羅袖掩風寒。

  恩憐恒廢枕,寵弄才能歡,但令孩兒穩,慈母不求安。

  ( 6)慈母像大地,嚴父配于天,覆載恩同等,父娘恩亦然。

  不憎無怒目,不嫌手足攣,誕腹親生子,終日惜兼憐。

  ( 7)本是芙蓉質,精神健且豐,眉分新柳碧,臉色奪蓮紅。

  恩深摧玉貌,洗濯損盤龍,只爲憐男女,慈母改顔容。

  ( 8)死別誠難忍,生離實亦傷,子出關山外,母憶在他鄉。

  日夜心相隨,流淚數千行,如猿泣愛子,寸寸斷肝腸。

  ( 9)父母恩情重,恩深報實難,子苦願代受,兒勞母不安。

  聞道遠行去,憐兒夜臥寒,男女暫辛苦,長使母心酸。

  ( 10)父母恩深重,恩憐無歇時,起坐心相逐,近遙意與隨。

  母年一百歲,常愛八十兒,欲知恩愛斷,命盡始分離。

  ◎“因果七要義”———菩提心的修習次第———先具有兩種觀念:( 1)作平等想(舍心)(2)成悅意相(喜心)。

  依次第:( 1)知母(2)念恩(3)念報恩(4)慈心(5)悲心(6)增上意樂(7)菩提心。

  ◎爲了救度衆生而發心成佛,以度生大行作爲成佛資糧,把自已的悲心願行和衆生的痛苦打成一片,發心學菩薩行,求成佛果。這種大信願的堅固成就,便是菩提心的成就。

  ◎真正的敵人是以自我中心的自私態度———自私的惡魔。

  真正的恩人是一切衆生———所有的母親。

  ◎自我中心是所有痛苦的根源,關心他人是所有安樂與美德的來源。

  ◎“願生生世世生而爲人,爲人間的正覺之音而奉獻生命。”--印順導師

  

  智慧

  智慧

  ◎什麼是超越各種世界和死亡的最高最深的法?

  答:“空法”是最高、最深的法。

  ◎佛陀最強調的教法是什麼?

  答:“五蘊是空、無我”、“一切皆無常”、“一切皆不能視爲“我”或“我的“”。

  ◎佛陀教我們應該相信誰?

  答:我們只能相信我們親自看得清楚的事物--真理。

  ◎普通人的心和真正的佛教徒有何不同?

  答:普通人--唱歌、跳舞、笑——病態。

  佛教徒--控製自己、住戒律、滅苦。 …

《修行筆記上冊(海濤法師編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