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真理手冊(海濤法師編著)▪P5

  ..續本文上一頁回歸自我活在當下,我們將錯失一切。真實的存在就是回歸自我。佛陀“拈花微笑”的意涵:當時迦葉尊者沒有想,他只是回歸自己,深深的與花相應,所以他笑了。

  ◎每個家庭都有吃、睡或看電視用的餐廳、臥室、客廳,卻沒有一間可以用來安“心”的房間──禅房,在那兒可以單獨觀照、呼吸、微笑、念佛、誦經、持咒,這個小房間可以看做和平國(極樂世界)駐在你家的大使館,亦可提醒我們生命的本然。

  ◎平靜與和諧,是人類活動中最具藝術性也最爲生趣盎然的。

  ◎人一生氣,他就在地獄的境界中。

  無嗔的心是清涼、新鮮和理智的,是真正快樂、同情與愛的基礎。

  ◎對生氣念念分明,但不批判裁決。

  壓製或趕跑生氣,就是在壓製或趕跑我們自己。首先我們必須返視自己的內在,不看不聽那個讓我們生氣的人是最好不過了。就像消防隊員,得滅了火再去找放火的人。不需要害怕或拒絕生氣。憤怒就像堆肥,頭蘊含生出漂亮事物的力量。如果我們懂得如何接納憤怒,我們就得和平喜悅。更可將憤怒完全地轉化爲和平、慈愛和了解。

  

  世界上什麼最難得

  ◎佛告比丘:“世界上什麼最難得?不是健康長壽、不是知心伴侶、不是美滿眷屬。而是,人身最難得,如盲龜遇浮木,又如手中土;這個身體是我們今生借住的房子,我們要以慈悲爲梁木,喜舍爲鋼骨,柔和爲水泥,忍辱是莊嚴。”

  ◎《維摩诘經》:“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法喜以爲妻,慈悲心爲女。善心誠實男。諸度等法侶。”我們要慎選內心的親眷友伴。

  ◎佛陀的生日禮物──對于佛陀所說的法,生起恭敬慎重之念,以戒爲師,依法安,發勝上心,慈愍有情。此人,才是真正報佛恩的人。

  ◎“嚴持叁戒,必可解脫”。第一身不做壞事;第二口不說壞話;第叁心不動惡念。

  ◎娑婆衆生人人廣修十善,除滅內心的垢穢,當下一刻,即是彌勒佛住世的美好時節。屆時,人人能有千裏眼的神通。有十種因緣得千裏眼:

  ( 1)不掩人眼明。(2)不損人眼。(3)不覆人眼。(4)不藏人善。(5)不視殺。

  ( 6)不視金。(7)不視淫。(8)不視陰私及人短。(9)諸惡事不視。(10)燃燈于佛寺。

  ◎讀書人與鶴仙的故事──“什麼是真人的血?”

  鶴仙答:“心地純淨,尊重衆生的生命、不殺、不盜、不淫、不被情欲驅使。

  真人的周圍放出白色的光芒,使別人一接觸,他便感到甯靜,感到安全。”

  ◎我們一生尋找許多東西,美麗的愛情、顯赫的頭銜、千萬的積蓄、青春的身體、美滿的生活 ..我們不停地追尋世間的快樂,卻從不去尋找真正的自己。

  ◎慚恥之服,無上莊嚴。

  ◎尋人啓事,尋找的不是別人,是我們自己。

  而自己在哪裏呢?生活裏,

  少一點侵犯,多一點愛護;

  少一點迫害,多一點尊重;

  少一點嗔恨,多一點忍辱;

  少一點貪戀,多一點隨緣。

  經過修練的心就是佛心。

  ◎如何清淨我們的心?唯有將貪欲化做喜舍,將嗔恨化做慈悲,將愚癡執著化做智慧與自在,將嫉妒煩惱化做清淨歡喜,如此方能擁有一顆潔淨純真的心。

  例:老師父與小徒弟和掉入溝中的小孩:師父說:“這孩子並不肮髒,你的心比他還肮髒。”

  ◎“照顧念頭!”

  ◎生命中最沈重的糾纏,大多來自千尺愛河,情愛深重。

  ◎“管理從心開始!”

  ◎手上的戒指,未必保證白頭頭偕老,唯有受持心靈清淨的戒法,才能魚雁同行,恩義不忘。

  ◎心安,東南西北都好;心安,粗茶淡飯有味。心安,方丈漏室便是叁千大千世界。

  

  大歸依

  ◎如沒有“大智”透視生死的如幻,如果沒有“大悲”憐愍衆生的痛苦,如水沒有“大力”活躍于生死之中,所謂“有心無力”,怎能作爲衆生歸依?

  ◎是否可作衆生的歸依,應從五方面加以觀察:

  一.由身業清淨故,二.由語業清淨故,

  叁.由意業清淨故,四.由于諸有情起大悲故,

  五.由成就無上法故。

  ──《瑜伽師地論》

  ◎諸梵王向佛求皈依時說:

  “慧日大名稱,久住善寂地,聞名除諸惡,自然生梵世,我今頭面禮,歸依大解脫。”

  ◎佛是大覺者,我們發心歸依佛,是以佛爲我們的模範,效法佛完成自己生命的解脫。

  ◎“二谛總持,叁學增上,恢恢法界身。”

  二谛總持,是佛法的理論;叁學增上,是明佛法的實踐,是整個修行的宗要;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到達圓滿完成時,就可證得殊勝的極果;“恢恢法界身”就是顯示佛所得的果──法身。

  ◎佛言:

  “善男子第一是經能令菩薩未發心者發菩提心,無慈仁者起于慈心,好殺戮者起大悲心,生嫉妒者起隨喜心,有愛著者起能舍心,諸悭貪者起布施心,多憍慢者起持戒心,嗔恚盛者起忍辱心,生懈怠者起精進心,諸散亂者起禅定心,于愚癡者起智慧心,未能度彼者起度彼心,行十惡者起十善心,樂有爲者志無爲心,有退心作不退心,爲有漏者起無漏心,多煩惱者起除滅心。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一功德不思議力。”

  ──《無量義經》

  ◎“叁世諸佛皆以精進而得成無上道。”

  “理論的研析”加上“行爲的實踐”

  再加上“不懈的精進”,才可得到“佛法的受用”。

  ◎“如來滅後,于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宜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余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于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贊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爲解說,令得一切種智。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于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當于一切衆生起大悲想,于諸如來起慈父想,于諸菩薩起大師想,于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于一切衆生平等說法。”

  ──《法華經》

  ◎“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衆生。”──《法華經》

  ◎印光大師開示:佛法修持,總攝有二種不同法門:

  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生死者,名爲通途法門(難行道)。

  若具真信切願,斷疑生信,持佛名號,以期仗佛慈力,往生淨土者,名爲特別法門。

  ──《易行道》

  ◎印光大師說:“莫訝一稱超十地,可知六字括叁乘”

  聞其名號,信心歡喜,即得往生極樂。是十方一切諸佛菩薩賜給衆生最大有效的法寶。

  ──《南無阿彌陀佛》

  

  出離紅塵

  ◎世間人終身忙碌奔波,只是不願意放棄欲望所産生的樂受,

  而甘願作牛作馬,因爲不知道出世間的快樂,叁昧樂,涅槃樂。

  ◎修行人在我空智慧未生起之前,诃責很重要。

  诃責,慚愧爲修行之主,崇重賢善,輕拒暴惡,對惡法永遠生起輕視的心。

  诃責,自己爲什麼生起如此之心。怎可不護己靈,煩惱的現前,主要是靠慚愧心對治。

  ◎如果對自己的惡法,沒有生起慚愧心,

  沒有诃責,就是不深信因果,尊重善法,

  輕賤惡法,修行才能上路,否則沒救。

  ◎當做徒弟的自己准備好了,老師,該出現的老師就會立刻出現。

  ◎一個有使命感的人,它就有一股正念的力量,來對治自己的煩惱。

  放逸的人,就不容易對治自己的煩惱,所以菩提心發起很重要。

  ◎以一念歸依彌陀的心憶念彌陀,一心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佛的願力光明會攝持你。

  憶念彌陀,即是衆生心投大覺海。我們煩惱不能自主的心,與彌陀清淨大悲心就接觸了,可得佛力加被。

  ◎成功的人,很少抱怨,抱怨者很少成功。

  ◎沒有人與你做對,只是角度不同。

  ◎真正的快樂是沒有欲望的束縛,真正的幸福是內心有智慧的真理。

  ◎感恩、反省、轉念。

  ◎縱然不能入空觀,若能深知五欲是罪,心常覺照,則能不隨妄轉。

  ◎緊張什麼,沒有什麼過不去的,以平常心看待人生中的無常。

  ◎有些事情你明明知道不對,你也不可以說,很少人會承認自己的過失。除非你有能力度人。

  

  真理之心

  啓開佛法之門——心。

  假如你忽略了守護自心,調伏自心,

  就無法關閉受苦之門,也不能打開安樂之門。

  修大悲心,不要修自私心。

  真理之心

  ◎啓開佛法之門--心。

  假如你忽略了守護自心,調伏自心,就無法關閉受苦之門,也不能打開安樂之門。

  修大悲心,不要修自私心。

  ◎修行之道——設法消除召引苦難的消極心態,增長帶來安樂的積極心態。

  ◎一切都在你自己的態度、想法和動機,“轉惡爲善”、“以菩提心爲先導”。

  ◎學佛叁要:

  ( 1)偉大的目標:爲成佛度衆生-發菩提信願。(皈依佛)

  ( 2)崇高的動機:願衆生離苦得樂-長養慈悲。(皈依僧)

  ( 3)善巧的方法:以無所得爲方便-勝解空慧。(皈依法)

  ◎開悟,就是找到真正的生命;學佛,就是找回自己真實的內在。

  ◎救人救世的大誓願就是菩薩生命的動力。“要找到自己!”

  ◎如果一個人的快樂,是希望從別人身上去獲得,那會比一個乞丐沿門乞討還要痛苦。依賴別人,執著外在便是苦!

  ◎道心中有衣食,衣食中無道心。“有德不怕無廟。”

  ◎心能做主就是道,心不能做主就叫外道。“道,就在你心中!”

  ◎“去貪則清涼。”學佛,就是要超越自己。

  ◎幫助別人才是真正幸福之道,只有透過與別人分享,你的成就才有意義。

  奉獻、付出就可以消除自私而得到知足,感恩、心安,這就是幸福。

  ◎一切萬法唯心所造;慈悲喜舍,我們就是佛菩薩…

《真理手冊(海濤法師編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