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地,造業、執著,就成了畜牲種、地獄客。
◎“發財不如發心,改運不如改心,治世不如治心,救人不如救心。”
◎慈悲才是修行人最好的裝備!“慈悲無障礙。”
◎“運命”而不要被“命”所運,精進不放逸,持之以恒,如此,才能從生命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做命運的主人,不要做欲望的奴隸!”
◎永遠的寬恕衆生,不然就等于傷害了自己的慈悲,內心就失去了和平。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
◎“覺”就是一種自我反省(觀照)的工夫。
◎不計較,不比較,只有愛,沒有恨。
◎放下取舍分別,放下愛恨恩怨,本性自然就顯現出來。
◎“薄薄兩片皮,說好說壞都是你。”
說話是一種義務,也是一種責任,不要將說話視一種“享受”,語言有回天之能力!
◎微笑是真理的火花,多微笑較容易接近真理。
從今天開始,讓我們把從過去到現在的苦都交給無常,讓苦在無常中轉化掉。
◎佛陀永遠“轉惡爲善,轉恨爲愛”,永遠“控製自己,保護衆生”。
◎快樂來自調伏自心,進而將自己奉獻給衆生。
“慈悲心名爲戒。”
真理之音
◎迦栴延尊者對貧婦說:“把貧窮賣掉!”
“布施和修福賣貧買富的最好方法。”
◎佛陀對蓮花色比丘尼說:
“須菩提在石窟中觀察諸法空性,他才是第一個迎接我的人;見法的人,才是第一個見到如來。”
◎王統與佛統。
佛陀在街頭上唱偈頌:“起來!莫放逸,要修善行之法啊!隨法而行者自然能安眠,不論在今世或在來世。”淨飯王入初果。“要好習善行之法,千萬勿作惡行啊!隨法而行者能自然安眠,不論在今世或在來世。”淨飯王入二果聖位。
◎耶蘇陀羅見到佛陀以偈頌贊道:“頭發深碧而柔蜷,前額平廣而晶瑩,妙鼻柔和而高低適度,是善播光明的人中獅子。”
耶蘇陀羅跳樓因緣──前世,梵施王見人非人夫婦
◎佛陀對年輕比丘說:“見到年長的婦女,要把她當作母親或長輩看待;遇到年輕的好女子,要把她看作自己的姊妹,不可心存邪念。世間是罪惡的淵薮,最可怖畏是煩惱色欲,如想戰勝它就必須用誠實忍耐的弓,銳利的智慧之劍,頂戴正思、正念的頭盔,身披無我的甲胄,才能戰勝五欲,讓身心清淨無垢的生活其中。”
◎魔王的叁魔女說:“我們要在他成佛之前,毀壞他堅固的志願,斷折他悟道的橋梁,以五欲的弓矢,將他趕進愛欲的漩渦之中!”
◎佛陀在入滅前叁個月在毗舍離對信衆的最後遺教:“你們信奉我的教法,首先要皈依叁寶。皈依叁寶後要嚴守五戒。受戒的人有五種功德:
一是所求皆能如願;
二是所有淨財益發增加;
叁是處處受人尊敬;
四是美譽傳播四方;
五是死後得生天。
守此五戒者若能再加多培植福德因緣和念佛,便能往生不退轉的西方極樂世界。
若是不念佛又再犯戒,將有五種損害:
一是求財不遂;
二是縱使得財也亦散失;
叁是到處受人輕視;
四是惡名遠播;
五是命終時墮入地獄。”
“要守七不退法──
第一、常常講正義的話。
第二、要上下和愛,彼此尊重。
第叁、奉法作事不可違背法製。
第四、尊敬學識淵博和努力弘法的比丘。
第五、信仰要堅定,要有孝敬之心。
第六、名利之事,先人後己,不必積儲。
第七、修學涅槃正道,不可順從欲情。
此外,另有七法也要牢記,才能長養善心,不致違悖法理──
第一、事要求少,但做得要多。
第二、態度沈靜,不好多言,說話仁慈,不出惡語。
第叁、不可貪睡,不要懶惰,身常行慈,不害衆生。
第四、爲大衆事,切勿以己利爲先。
第五、不可自贊毀他,意常行慈,悲憫他人。
第六、不和惡人相處,多近善知識。
第七、求法、守法、弘法,不忘真理運動。
弟子如能奉行此“七不退法”,千萬年後佛陀的教法一定會與日月同光,普救世人。”
真理的語言
◎釋尊說:天上人間的喜樂比不上欲望消失的歡愉。
◎生命是無常的,死亡欲是必然。
◎即使是最壞的敵人,也不能像自己毫無防禦的內心一樣傷害自己,
然而一旦心靈被操縱了,即使是父母或任何親人也不能幫你。
◎我易老;我沒有戰勝老年;我易生病;我沒有趕走病痛;
我是易于死亡的;我沒有掙脫死亡。
人世的改變與分離都與我很親近,我是自己行爲之結果,無論我種了什麼因,是好是壞都是自己造成的果。
◎我總在抱怨自己沒鞋子穿,直到有天,我遇到了一個沒有腳的人。
◎痛苦的原因不外乎源于自私貪婪的欲求,以及事物無法與我們的精力和環境的改變相配合。
◎釋尊看到人生四象,克服叁種驕傲:
看到老人,丟開身爲年輕人的驕傲;
看到生病的人,抛開健康者的驕傲;
看到去世的人,掙脫生者的驕傲。
◎治療恐懼最好的方法是什麼?試試爲他人做點事!
◎淨化自己的過程:
( 1)抛棄所有醜惡的念頭。(已生惡令斷滅)
( 2)摒棄有害的思想。(未生惡令不生)
( 3)培養健全的信念,並每日身體力行。(已生善令增長)
( 4)孕育尚未萌芽的健全思想。(未生善令生起)
◎肉體上的滿足不是真正的快樂。
◎遺憾使一個人負擔沈重,而快樂是把擔子卸下來;
當人把擔子放下後將不會再成爲他人的負擔。
◎做好事也許不難,困難的是要心地善良。
但保持一個良好的態度,且在他人控訴、批評、阻礙之下,還能爲人服務,又屬其中最難的了。
◎心懷他人淩辱我、鞭笞我、擊潰我、掠奪我的想法的人將無澆熄仇恨之火。
◎倘若有人愚蠢的戕害我,我會還以無限的愛;愈是惡意的對待我,我愈是以謙沖的態度相待。睿智之人從不向愚蠢之人挑戰。
◎私心會戕害一個人的人格及心靈成長,私心乃源自錯誤的觀念及無看到生命的真相源自渴望以及自我澎脹,私心乃人類最大的詛咒。
◎人往往祈求祥和,然而,只有在人內心的沖突解決後,世上才有和平呈現。
◎釋尊的箴言——
所謂好,是在行爲上有所約束;
所謂好,是在言談中有所節製;
所謂好,在心中保持分寸;
所謂好,在任何事上皆得宜。
至高人品的人會在各方面克己自勵,因此能夠從悲苦中釋放。
◎宗教的真理是:邪惡只能靠正面力量來克服,愛及同情心是化解仇恨的解毒劑,友好則是憤怒的矯正器。
◎釋尊說:“世上的仇恨不是用仇恨來平息,而是用愛。”
耶蘇也曾教過人自然法則:“人應善待那些恨他的人。”
◎私心乃嫉妒之因且嫉妒助長私心。
◎自我超越確實遠比征服其他敵人要來的困難;即使是神只、靈魂或梵天均無法使自我壓抑的人自束縛中釋放。──(法句經)
◎一個時時觀察他人過失的容易動怒,非但不能消除他人的汙穢,反而會增添自己的汙穢。
◎最壞的人也有優點,最好的人也有缺點,任何一個人都沒有必要去找他人的錯失。
◎勝者招致憎恨,而落敗帶來愁苦,只有放棄勝敗之心,才能快樂、平靜。
◎無論在多少次戰役征服多少人,唯有能征服自己的人才是偉大的勝利者。
◎佛陀教人要以仁慈克服憤怒,賢德克服邪惡,慈善克服私心,真實克服虛假。
◎假如你沒有任何可以信賴的朋友,最好還是獨居一隅,自己生活。
◎崇高道德的人不會偏離正道,欲望不再緊隨著世俗的喜悅而來;
讓所有事情順其自然,智者不論處在喜悅或悲苦中,都能心存平靜永恒之心。
◎道元襌師說:學佛就是學著靜觀自己,靜觀自己便是忘記自己,忘記自己就是視自己爲萬物之一。
◎不尋求毫無價值的快樂,在崇高責任的喜悅中尋求快樂。
◎知識是世界上的成功之鑰,沈思是領悟完美幸福的良器,而道德則爲二者所需。
◎人的身體會化成泥土,然而他對世人的影響及貢獻會遺留下來。
◎回顧今天,在短暫的路途上充滿各式各樣的生存事實-—行動愛與短暫無常。
昨天已成夢憶,而明天則是個未知數,爲現在而活吧!
◎身爲一個修道者,我們不會爲自已的未來擔憂。
◎快樂的秘訣與成功的生活,均在于做現在必須做的事。
◎悲智雙運可以使人們達到完美的境界。
慈悲是什麼?慈悲是愛心、珍惜、仁慈和寬容。
慈悲表現于對生靈的愛心和關懷,尤其是對處于不幸情境者的同情。
智慧是什麼?智慧即是認清事物的本質,將心靈的高貴面發諸于舉止間。
◎幸福猶如香水般,當你灑向他人時,你也能沾其芬芳。
◎讓我們快樂的活在仇人之中吧!
◎偉大的人總將自己的血肉之驅奉獻于全世界的利益和福祉。
◎控製自我勝過控製世界,對世俗享樂的自製勝過全世界的財富。
真理的寶藏
◎不要挑剔他人的過錯,不要騷擾他人,嚴持戒律,節製飲食,過著清淨獨處的生活。
不懈的鍛煉高度的思惟,這一切是佛陀的教誨。
◎鍾愛百樣事的人,同樣也有百種悲苦,無所愛的人也就沒有痛苦,這種人才能從悲苦中解脫。
◎許多心理壓力是源自于我們拒絕面對現實,不願接受生命的真實面。
◎財富無法熄滅欲望的渴求,鬥爭無法産生真正的勝利,真正的幸福來自于心靈的平靜與道德的開展。
◎善心和悲憫帶來的喜悅和無私的態度,使個人變成神聖,甚至榮耀了生命本身。
◎勤奮、不放逸與自製,讓每個智者爲自己締造一個永不…
《真理手冊(海濤法師編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