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真理手册(海涛法师编著)▪P5

  ..续本文上一页回归自我活在当下,我们将错失一切。真实的存在就是回归自我。佛陀“拈花微笑”的意涵:当时迦叶尊者没有想,他只是回归自己,深深的与花相应,所以他笑了。

  ◎每个家庭都有吃、睡或看电视用的餐厅、卧室、客厅,却没有一间可以用来安“心”的房间──禅房,在那儿可以单独观照、呼吸、微笑、念佛、诵经、持咒,这个小房间可以看做和平国(极乐世界)驻在你家的大使馆,亦可提醒我们生命的本然。

  ◎平静与和谐,是人类活动中最具艺术性也最为生趣盎然的。

  ◎人一生气,他就在地狱的境界中。

  无嗔的心是清凉、新鲜和理智的,是真正快乐、同情与爱的基础。

  ◎对生气念念分明,但不批判裁决。

  压制或赶跑生气,就是在压制或赶跑我们自己。首先我们必须返视自己的内在,不看不听那个让我们生气的人是最好不过了。就像消防队员,得灭了火再去找放火的人。不需要害怕或拒绝生气。愤怒就像堆肥,头蕴含生出漂亮事物的力量。如果我们懂得如何接纳愤怒,我们就得和平喜悦。更可将愤怒完全地转化为和平、慈爱和了解。

  

  世界上什么最难得

  ◎佛告比丘:“世界上什么最难得?不是健康长寿、不是知心伴侣、不是美满眷属。而是,人身最难得,如盲龟遇浮木,又如手中土;这个身体是我们今生借住的房子,我们要以慈悲为梁木,喜舍为钢骨,柔和为水泥,忍辱是庄严。”

  ◎《维摩诘经》:“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诸度等法侣。”我们要慎选内心的亲眷友伴。

  ◎佛陀的生日礼物──对于佛陀所说的法,生起恭敬慎重之念,以戒为师,依法安,发胜上心,慈愍有情。此人,才是真正报佛恩的人。

  ◎“严持三戒,必可解脱”。第一身不做坏事;第二口不说坏话;第三心不动恶念。

  ◎娑婆众生人人广修十善,除灭内心的垢秽,当下一刻,即是弥勒佛住世的美好时节。届时,人人能有千里眼的神通。有十种因缘得千里眼:

  ( 1)不掩人眼明。(2)不损人眼。(3)不覆人眼。(4)不藏人善。(5)不视杀。

  ( 6)不视金。(7)不视淫。(8)不视阴私及人短。(9)诸恶事不视。(10)燃灯于佛寺。

  ◎读书人与鹤仙的故事──“什么是真人的血?”

  鹤仙答:“心地纯净,尊重众生的生命、不杀、不盗、不淫、不被情欲驱使。

  真人的周围放出白色的光芒,使别人一接触,他便感到宁静,感到安全。”

  ◎我们一生寻找许多东西,美丽的爱情、显赫的头衔、千万的积蓄、青春的身体、美满的生活 ..我们不停地追寻世间的快乐,却从不去寻找真正的自己。

  ◎惭耻之服,无上庄严。

  ◎寻人启事,寻找的不是别人,是我们自己。

  而自己在哪里呢?生活里,

  少一点侵犯,多一点爱护;

  少一点迫害,多一点尊重;

  少一点嗔恨,多一点忍辱;

  少一点贪恋,多一点随缘。

  经过修练的心就是佛心。

  ◎如何清净我们的心?唯有将贪欲化做喜舍,将嗔恨化做慈悲,将愚痴执著化做智慧与自在,将嫉妒烦恼化做清净欢喜,如此方能拥有一颗洁净纯真的心。

  例:老师父与小徒弟和掉入沟中的小孩:师父说:“这孩子并不肮脏,你的心比他还肮脏。”

  ◎“照顾念头!”

  ◎生命中最沉重的纠缠,大多来自千尺爱河,情爱深重。

  ◎“管理从心开始!”

  ◎手上的戒指,未必保证白头头偕老,唯有受持心灵清净的戒法,才能鱼雁同行,恩义不忘。

  ◎心安,东南西北都好;心安,粗茶淡饭有味。心安,方丈漏室便是三千大千世界。

  

  大归依

  ◎如没有“大智”透视生死的如幻,如果没有“大悲”怜愍众生的痛苦,如水没有“大力”活跃于生死之中,所谓“有心无力”,怎能作为众生归依?

  ◎是否可作众生的归依,应从五方面加以观察:

  一.由身业清净故,二.由语业清净故,

  三.由意业清净故,四.由于诸有情起大悲故,

  五.由成就无上法故。

  ──《瑜伽师地论》

  ◎诸梵王向佛求皈依时说:

  “慧日大名称,久住善寂地,闻名除诸恶,自然生梵世,我今头面礼,归依大解脱。”

  ◎佛是大觉者,我们发心归依佛,是以佛为我们的模范,效法佛完成自己生命的解脱。

  ◎“二谛总持,三学增上,恢恢法界身。”

  二谛总持,是佛法的理论;三学增上,是明佛法的实践,是整个修行的宗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到达圆满完成时,就可证得殊胜的极果;“恢恢法界身”就是显示佛所得的果──法身。

  ◎佛言:

  “善男子第一是经能令菩萨未发心者发菩提心,无慈仁者起于慈心,好杀戮者起大悲心,生嫉妒者起随喜心,有爱著者起能舍心,诸悭贪者起布施心,多憍慢者起持戒心,嗔恚盛者起忍辱心,生懈怠者起精进心,诸散乱者起禅定心,于愚痴者起智慧心,未能度彼者起度彼心,行十恶者起十善心,乐有为者志无为心,有退心作不退心,为有漏者起无漏心,多烦恼者起除灭心。善男子,是名是经第一功德不思议力。”

  ──《无量义经》

  ◎“三世诸佛皆以精进而得成无上道。”

  “理论的研析”加上“行为的实践”

  再加上“不懈的精进”,才可得到“佛法的受用”。

  ◎“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若口宜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

  ──《法华经》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生。”──《法华经》

  ◎印光大师开示:佛法修持,总摄有二种不同法门:

  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死者,名为通途法门(难行道)。

  若具真信切愿,断疑生信,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净土者,名为特别法门。

  ──《易行道》

  ◎印光大师说:“莫讶一称超十地,可知六字括三乘”

  闻其名号,信心欢喜,即得往生极乐。是十方一切诸佛菩萨赐给众生最大有效的法宝。

  ──《南无阿弥陀佛》

  

  出离红尘

  ◎世间人终身忙碌奔波,只是不愿意放弃欲望所产生的乐受,

  而甘愿作牛作马,因为不知道出世间的快乐,三昧乐,涅槃乐。

  ◎修行人在我空智慧未生起之前,诃责很重要。

  诃责,惭愧为修行之主,崇重贤善,轻拒暴恶,对恶法永远生起轻视的心。

  诃责,自己为什么生起如此之心。怎可不护己灵,烦恼的现前,主要是靠惭愧心对治。

  ◎如果对自己的恶法,没有生起惭愧心,

  没有诃责,就是不深信因果,尊重善法,

  轻贱恶法,修行才能上路,否则没救。

  ◎当做徒弟的自己准备好了,老师,该出现的老师就会立刻出现。

  ◎一个有使命感的人,它就有一股正念的力量,来对治自己的烦恼。

  放逸的人,就不容易对治自己的烦恼,所以菩提心发起很重要。

  ◎以一念归依弥陀的心忆念弥陀,一心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的愿力光明会摄持你。

  忆念弥陀,即是众生心投大觉海。我们烦恼不能自主的心,与弥陀清净大悲心就接触了,可得佛力加被。

  ◎成功的人,很少抱怨,抱怨者很少成功。

  ◎没有人与你做对,只是角度不同。

  ◎真正的快乐是没有欲望的束缚,真正的幸福是内心有智慧的真理。

  ◎感恩、反省、转念。

  ◎纵然不能入空观,若能深知五欲是罪,心常觉照,则能不随妄转。

  ◎紧张什么,没有什么过不去的,以平常心看待人生中的无常。

  ◎有些事情你明明知道不对,你也不可以说,很少人会承认自己的过失。除非你有能力度人。

  

  真理之心

  启开佛法之门——心。

  假如你忽略了守护自心,调伏自心,

  就无法关闭受苦之门,也不能打开安乐之门。

  修大悲心,不要修自私心。

  真理之心

  ◎启开佛法之门--心。

  假如你忽略了守护自心,调伏自心,就无法关闭受苦之门,也不能打开安乐之门。

  修大悲心,不要修自私心。

  ◎修行之道——设法消除召引苦难的消极心态,增长带来安乐的积极心态。

  ◎一切都在你自己的态度、想法和动机,“转恶为善”、“以菩提心为先导”。

  ◎学佛三要:

  ( 1)伟大的目标:为成佛度众生-发菩提信愿。(皈依佛)

  ( 2)崇高的动机:愿众生离苦得乐-长养慈悲。(皈依僧)

  ( 3)善巧的方法:以无所得为方便-胜解空慧。(皈依法)

  ◎开悟,就是找到真正的生命;学佛,就是找回自己真实的内在。

  ◎救人救世的大誓愿就是菩萨生命的动力。“要找到自己!”

  ◎如果一个人的快乐,是希望从别人身上去获得,那会比一个乞丐沿门乞讨还要痛苦。依赖别人,执著外在便是苦!

  ◎道心中有衣食,衣食中无道心。“有德不怕无庙。”

  ◎心能做主就是道,心不能做主就叫外道。“道,就在你心中!”

  ◎“去贪则清凉。”学佛,就是要超越自己。

  ◎帮助别人才是真正幸福之道,只有透过与别人分享,你的成就才有意义。

  奉献、付出就可以消除自私而得到知足,感恩、心安,这就是幸福。

  ◎一切万法唯心所造;慈悲喜舍,我们就是佛菩萨…

《真理手册(海涛法师编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