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真理手冊(海濤法師編著)▪P8

  ..續本文上一頁一種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落入二元對立的智慧;本性就是一種無所住的空性,妙用現前。

  ◎用本性就是用平等心,慈悲心,安祥心,無所住心;當下就是。

  ◎“諸行無常”一切只是不斷的生滅與延續過程,而沒有不變的事物。

  “諸法無我”一切只是種種關系所合和的現象,而沒有獨存的個體。

  “涅槃寂靜”一切的差別動亂現象,當下爲平等的和諧的甯靜的(覺性平等不動)

  ──無相平等如如不動。

  ◎佛教的修行就是從如何克服自己內心的敵人開始,時刻察覺內心的念頭,修正缺點,這一件偉大的工作,不僅需要勇氣、恒心,而且需要禅定與智慧,這些的配合才能完成。

  ◎人與人之間隨緣而聚,緣盡而散,聚時盡其在我,散時盡其在人,有陰必有晴,有圓必有缺,有恩便無怨,有愛便無恨,既是相逢,既是有緣,得與失,獲得與付出,但求心之所安,完善固可喜,缺陷也是美,存有緣之心,存惜緣之情,縱使一刹那也是永恒。

  ◎所謂出世法不是要離開此世間,而是要離開對世間的執著,執著使心量變小,使生命境界變得狹窄而隔礙,能不執著,心量廣大,生命才漸達于深刻與圓滿。

  學佛、修行是爲了使自己的生命更深刻,更廣達,而不是變得更狹隘。

  ◎諸法實相,就是因緣聚散,刹那生滅,無有真實,所以我們在一切法中,不起心,不動念,才能清淨自在。

  ◎淡泊知足,守護六根,事無所求,心無所住,不爲境轉,即可入道。

  ◎戰勝外在的敵人容易,打敗內心的敵人困難,真正的勇者乃能戰勝內心的敵人。

  佛教中所謂的佛、菩薩、羅漢,莫不是以此角度來說的。

  ◎自覺是反觀自己時,察覺內心的種種缺陷而奮起勇敢把它彌補過來,如果能這樣的話,在佛教乃稱爲羅漢。不要以爲這是容易的事,祗是“名利”兩字,就使許多人,深陷其中,做出許多傷天害理的事。自覺之後能引發他人自覺,乃稱菩薩,二者圓融無礙就是佛。

  ◎如果那是好的別抓緊它,如果是壞的別黏著它。

  好和壞都會咬住人,因此別緊抓它們。

  ◎如果我們不喜歡某種事物,我們反應出憎惡。

  如果我們喜歡它,我們反應出快樂。

  這顆心變髒且染汙了。

  ◎要自在:首先要能自主,要自主則由自立作起,能自立,則在思想、情感、生活上依靠別人之處越來越少,自立只從少欲知足作起,若欲望多或依賴他人太多,則越受環境,境界的牽製,而不得自在。幫助別人,但要盡可能,避免使對方産生依賴。

  ◎若求法者:于一切法應無所求。

  ◎真正富貴,不是擁有很多,而是需要的很少,擁有財富不如擁有智慧,當你心無所住時,就擁有一切。

  ◎人到最後終究會離開這個世間,不論執著于什麼,終究要撒手,

  唯有把握今生的每一個當下,好好努力念佛,觀察這顆迷夢的心,片刻的真誠就是永恒。

  ◎何謂無心?沒有以自我中心爲情見,一切境界平等無差別。

  ◎放下才是我們的真心。

  ◎要下決心把自己鍛煉到毫不憂慮,又不發脾氣。

  ◎了解在心中升起的所有事物,都只是感覺而已。

  它們是短暫變幻的,它們生起、存在、消失,它們就只是那樣。

  ◎修行者骨氣要剛──放得下。

  若煩惱來了,我有權利(志氣)不煩惱。

  你有權利講,我有權利不要聽。

  ◎半夜來時叁更去,有錢難買到天明。

  財堆北鬥有何用,天邊日月快如梭。

  一點靈光消散去,萬兩黃金買不還。

  ◎持齋之法──

  五種不淨觀法:一觀種子不淨、二觀所食不淨、叁觀住處不淨、四觀腹中不淨、五觀死後不淨。

  ◎因蛇悟道──

  天人對瞌睡的道人言:“咄咄逼人,毒蛇來矣!”

  “道人何不自觀內身毒蛇,內身四蛇(四大)不除,如何更從身外求之?”

  ◎勿迷于物──

  古人雲:“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到底是老鼠吃米呢?還是米吃老鼠呢?”

  ◎視金如賊──

  佛、阿難:“世尊,以何因緣舍道而避行于草中?”

  佛曰:“前面有賊,是以避之。”

  是時,後面有叁人行經過,見金。一人下毒,二人共殺。

  “家有黃金用鬥量,有錢難買不無常,任爾蓋下千間舍,一身難臥兩張床。”

  “多貪不如少用。”

  “貧莫貧于無才,賤莫賤于無志。”“財有五危”

  ◎貪財者鑒──

  兄弟二人在外賺錢相約回鄉,起惡念欲相害。吃菜根,淡中有味;守國法,夢裏無驚。經曰:“若人多貪求,積財無厭足,如是狂亂人,名爲最貧者。”

  守財富翁,失金,老淚橫流:“儲金,看護而已。”

  ◎人身難得──

  童子聽經,回家實驗。即說偈雲:“盲龜遇浮木,相值甚爲難,惡道複人身,難值亦如是,我今求出家,願離叁有獄,時時善修習,必使得解脫。”

  《提謂經》:“如有一人在須彌山上,以纖縷下之,一人在下持針迎之,中有旋岚猛風,吃縷難入針孔,人身難得,甚過于是。”

  “早奔西來晚奔東,人身猶如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後,到頭辛苦一場空。”

  ◎疑生暗鬼──

  二僧人先後鬼房借宿,互打至天明。《成實論》上問:“疑有何過?”

  答:“若多疑者,一切世間出世間事,皆不能成就。”

  學佛最忌叁疑:

  一、疑法:謂是法是否入道之門。

  二、疑師:謂是師是否能爲依止。

  叁、疑自:謂自己根性是否能成道業。

  若生此叁疑,乃爲障道根本。“疑是信之敵。”

  ◎去貧妙法──

  貧夫婦二人,常見主人,往寺中,作大施會;夫涕,婦欲賣身,夫隨,得十金錢,七日後爲奴婢。至寺中,作七日大施會。至第七日,王亦作施。衆僧言:“已受窮者,終不得移。”王大不悅。“以不堅之身,易于堅身。不堅之財,易于堅財。不堅之命,易于堅命。”

  ◎嗔墮惡趣──

  比丘乞食途經草叢,忽聽得一聲和尚慈悲,大蛇舉首語言:“請勿恐怖,懇求和尚慈悲,爲我說法,仰仗法力,令我脫此罪身。”蛇又言:“和尚素聞阿者達王否?”蛇言:“我當臨命終時,侍者不慎,將逐蠅之扇,墮我面上,我當時一念嗔恚,故受此蛇身。”比丘即爲之說法,並加忏悔。蛇一心樂聞法後,絕食七日,遂即命終生天。卻後數日持花散佛,衆僧怪之。聞空中言:“奉花報恩耳。”

  ◎比丘對貧人說:“汝已布施一月矣!”布施之心念,不可暫時中斷。

  ◎《遺教經》:“劫功德賊,無過嗔恚,甚于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猛火能燒世間諸珍寶,嗔心猛火能燒七聖財。”

  ◎常思己過──

  唐善道禅師得《觀經》,乃專意念佛,修十六妙觀,後至廬山,見遠公遺迹,感慨系之。不久遁迹終南,修“般舟叁昧”數年。于定中曾睹淨土。後又往晉陽,從道綽禅師,授“無量壽經”時入定觀,數日方起。一日,綽師請其入定,爲觀所生之處。師即入定七日,而報之曰:“我師當忏悔叁罪,方可往生。”答曰:“師嘗安佛像在檐漏下,而自處深房,此一罪也,當于佛前忏。又嘗役使出家人此二罪也,當于四方僧前忏。又因造屋,多損蟲命,此叁罪也,當于一切衆生前忏。”綽師聞言,靜思往咎,遂洗心忏謝。道再爲入定,出謂綽曰:“師罪已滅,後有白光來照時,乃是往生之相也。”

  ◎賣齋立斃──

  湖北,王某,見屠夫宰豬,耳聞悲慘之聲,即誓願茹素。不料叁年後,忽染惡瘡,苦痛異常,對于茹素,心生退悔。其友慰之曰:“君持齋人,必佛力庇祐。”王悔,友曰:“汝如不欲此齋,可賣與吾否?”友曰:“一日齋,一分錢,叁年當得銀十兩八錢。”王喜,立即善券得銀,翌日開齋。深夜,王君夢見二鬼,罵言:“百日之前,汝壽已盡,以持齋故。延至今日,今既售齋,汝命已透矣!”忙請二鬼,暫緩一夕,我當退銀,誓複長齋。友曰:“昨持券歸,即于佛前焚化矣!”悔恨立斃。

  ◎《法華經》:“又見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惡罵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證道歌》上說:“我師得見燃燈佛,多劫曾爲忍辱仙。

  

  覺悟者的法音

  我一時專致于一件事。

  當我用齌時,我用齌。

  當我睡覺時,我睡覺。

  當我坐禅時,我入定。

  這就是我的實踐。

  覺悟者的法音

  ◎菩薩即是一個包含悲智兩種矛盾力量的生命。

  他以智慧觀無一衆生存在;而又欲以慈悲來渡脫它們。

  他因有消解這些矛盾態度的能力,故能成其偉大,並能自渡又渡他。

  ◎當我們把這個世界看成“不過是種種法而已”時,我們才是如實觀察世界。

  ◎巴利佛典:“此心極光淨,而卻因外來的煩惱而雜染。”

  ◎巴利佛典所描述的佛陀以無所保留爲榮,一切關于解脫之知識皆傾囊而出。

  ◎引領了許多喜愛贊美佛陀淨化生命及獻身人類利益的心靈。

  ◎佛陀在《寶積經》對變戲法的跋陀羅所言:

  “衆生的喜樂與所擁有的,皆爲各種行爲所變幻的出來的;僧團是由法所變幻出來的,我自己是智慧所變幻的,一切均由各種複雜的因緣所變幻出來的。”

  換言之,這世界是一變幻不定的景象,如幻如化的衆生爲如幻如化的救渡者,從如幻如化的苦中所拯救,救渡者告訴衆生一切存在並無不變的本質。

  ◎僧伽與精舍乃是佛教運動絕不可少的基礎,他們的目標是要成爲一具體而活生生的社會實體。

  ◎空義是生命的究竟實相。

  ◎“我一時專致于一件事。當我用齋時,我用齋。當我睡覺時,我睡覺。當我談話時,我談話。當我坐禅時,我入定。這就是我的實踐。”

  ◎“朋友,不要因我所說就相信我;不要相信似是而非的道理;不要相信邏輯推理;不要因爲有人贊美一個出家人,你就認爲他的話一定要被接受。抛棄任何偏見,自己作出明…

《真理手冊(海濤法師編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