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爲異可執呢?所以執實我者,即有一異,若無我執,即無一異。複次、外道及聲聞者,就是外道執常住,聲聞執無常的二邊,外道以爲物質等本體,是極實在常住的,如順世外道執極微是常,數論執色等諸法自性是常,佛法破此世間的外道常見而說無常,小乘聲聞又執爲一切諸法初生即滅,決定無常。蓋佛法雖從因緣生滅上說無常,而諸法亦複恒時相續,非常非斷的,故除常無常邊執,乃明不常亦不斷中道。複次、增益損減邊,有情法各二者,有情就是補特伽羅,法即諸法,此有情與法二種,各有增減二邊。有情二邊者,如從有情法上定執有個實我,則成增益邊;在有情法上計執連叁世相續亦無,則成損減邊。法上二邊者,即在法上計執心及心所等法各有實體,如小乘一切有部一樣,執一切諸法是實有體,乃至過未二世亦是實有,即爲增益邊;反之,執一切諸法都無所有,則成損減邊。以一切法雖非實有,而因緣幻現是有故。此偈所明即是四重邊執。執五蘊與我一異者,爲一重邊執,執色等常無常者爲一重邊執,于有情起增減執者,爲一重邊執,于法起增減執者,爲一重邊執,若能于此四重,觀察非一非異,非常非無常,非我非無我,非實非不實,則能離四重二邊而契中道。
所治及能治者,雜染法爲所治,清淨法則爲能治,如病即所治,藥即能治。此中所治者,就是煩惱雜染,能治即是一切善法;此能治所治法,都是從因緣所生,空無自性,所以成此能所治差別相者,乃因緣對待關系,不能計執有能所染淨的固定體相,倘計各別實有,則成二邊執了。常住與斷滅者,這是從有情及法上而說明的,若是于有情上或法上,計執有個固定的常體,則爲常住邊,若于有情或法上計執有個固定的斷體,則成斷滅邊。若于此常斷二邊,由能觀智觀察,了知雖生滅無常而又相續不斷,雖相續不斷而又生滅無常,如唯識所說的種現相續義,則遣常斷二邊了。所取能取邊者,就是于無明上有能取所取二邊,于能對治的明上亦有能取所取二邊,如無明上有所取諸行,則無明即爲能取,行等即爲所取;又如無明滅則行等滅,此能滅的智即爲能取,所滅的行等即爲所取。由無明例推十二支,不論流轉還滅,不論染汙清淨,都有二邊,離此二邊,明中道行,即等于心經上所說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就是空性平等無差別的究竟中道義。染淨二叁種者,就是染法及淨法之二,各有叁種。染法叁種者:一、煩惱雜染,二、業雜染,叁、生雜染;此叁雜染,在常途又名曰惑業苦。在惑之中又有種種諸見和貪等叁毒,及得生後有之願。對治此者,就是叁解脫門:一、空解脫門,二、無相解脫門,叁、無願解脫門。空即空觀,由此能對治種種執見;由無相觀能對治取相分別不起貪等叁毒;由無願觀,能對治使生死不斷的後有願。在業雜染中,唯是所作的善惡業,能對治此業的,就是不作智,觀察一切諸法,無能造作者,亦無所造作的業,能所作皆空。在生雜染中又有叁種:一、後有初生位,二、生已心心所相續位,叁、生生死死的後有相續位。能對治此叁種的,有叁種智:一、無生智,二、無起智,叁、無自性智;就是證得羅漢果了,不複更受後有,無複有生、既無所生,更無所起,既無所起,即空無自性。如是對治此叁雜染的,即爲叁清淨。然若在此染淨法上,計執人爲染的定染,淨的定淨,即成爲二邊執。應于此等染淨法了知空性平等無二,而空性也不是對治而成,乃是其性本空。明了此義,即能不執二邊,而契會心經上所說的無苦集滅道之義。此中的無染,即無苦集,此中的無淨,即無滅道也。
再繼續的釋下二頌。分別二邊性,應知複有七者,分別二邊性,即分別執著于二邊的實性之義,此執著二邊之實性有七種;此七皆從菩薩地的修證心境上說。一、有非有邊,就是計執補特伽羅或諸法,落于或有或非有二邊,蓋計有者,以爲要壞滅此補特伽羅及諸法故,才安立空性,若無實在的我法,此何所滅?故能滅所滅定應實有。又有一類以爲都沒有有情及法,故真如性也應當非有,此通治地前菩薩之有無二邊執。二、所能寂邊者,亦猶所治能治,所治者,即煩惱生死,能治者,即菩提涅槃。若執實有所能寂即爲二邊,若能了知二俱性空,則無各別的對立實體了,此對治取生死涅槃爲實有之二乘邊執。叁、怖畏二邊者,怖依遍計妄執法上而說;如晚上見繩,誤以爲蛇,忽生恐怖。畏依由妄執起惑業所招苦報上說,如古來有一個畫師,自己在大門上畫一個夜叉,有一夜吃醉酒了,回家見此夜叉,大驚不敢入,這就是于妄執所生的業果上生畏。如是我們起惑造業,感果受苦,都不出此怖與畏的二邊。今此中怖者,是就因上而說,即心上生起妄執;畏者、即就果上而說,即業熟畏苦。此明因果皆由自作,對治菩薩著空而怖因畏果。四、所能取二邊者,所取的即境,能取的即心,計執此二各自有體,即二邊執。明所取境都不離能取,無心外境,故唯是識。猶此幻師示現種種幻相,如幻一席酒並幻現一女人,複由幻女人幻現種種幻事,此即幻中現幻,故不但所取是幻,即能變的識亦幻;能明了此,即能明了二取空了。此從四加行,印二取空說。五、正邪二邊者,此依入見道前如實觀而說,此如實觀雖無正性,順正性故,亦無邪性,故離邪正二邊。說二木相鑽生火爲喻,木雖非火,能鑽出火、火生則燒木盡,以明如實觀雖非正智而能發生正智,正智生則如實觀遣。六、有用無用二邊者,此正依入見道時破執聖智而說,或執能破執斷煩惱故,必有分別之用,或執無分別故,決定無用。爲說比如這盞電燈,在初開時即光生暗破,雖無分別亦可有破暗之用。七、不起及時等二邊者,此應是在菩薩修道位上說,或執能對治無明之智,無始未起,故此後亦畢竟不起;或執煩惱無始以來就有,彼能對治的智,也應當要有同煩惱一樣長久的時間修習,才得生起除盡煩惱。爲此再說燈喻,如室中千年的暗,燈光一起即能除盡,既非畢竟不起,亦非時久乃除。如是七種,都是菩薩心境上微細分別中的二邊,故頌曰是分別二邊。
己五 別無別正行
差別無差別,應知于十地,十波羅密多,增上等修集。
此四句頌是說十地菩薩修十波羅密多,有增上修和平等修的二種,增上修者,就是在初地以專修布施爲增上,二地以專修持戒爲增上,以如是類推,即爲差別正行。平等修者,就在每一地中通修十波羅密多,此爲無差別正行。
丁二 所緣無上
所緣謂安、界、所、能立、任持、印、內持、通達、增、證、運、最勝。此一頌中包括十二種所緣:一、安立法施設所緣者,就是安立聖凡、染淨、因果等法。二、法界所緣者,就是非可安立的法界空平等性。叁、所立所緣者,就是所安立法。四、能立所緣者,就是種種染淨諸法,都不離空,由空得成。如龍樹菩薩雲:“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五、任持所緣者,就是聞慧,以文字能任持義故。六、印持所緣者,就是思慧,以思惟義能印持法故。七、內持所緣者,就是修慧,以定相應慧內持心境故。八、通達所緣者,就是證初地時,由無分別智,通達法界。九、增長所緣者,就是從二地至六地,都是向上增進。十、分證所緣者,就是第七遠行地觀世出世緣起還滅,各別現證。十一、等運所緣者,就是第八地中,能任運增進,不假功用。十二、最勝所緣者,就是九地十地和佛果,以是最勝無上故。
丁叁 修證無上
修證謂無阙,不毀、動、圓滿,起、堅固、調柔,不住、無障、息。
此頌所說明的修證有十種:一、無阙者,即不缺大乘種姓,能起修證。二、不毀者,即不謗毀大乘法,能依修證。叁、不動者,就是能發大心度盡有情,不爲下劣乘所擾動。四、圓滿者,即能常修六波羅密多。五、起者,即證入無生法性,須起聖道加行故。六、堅固者,即能在叁大劫常修無邊福智,堅固善根。七、調柔者,即能調柔自他叁業等。八、不住者,即不住于生死涅槃二邊;若住生死,則退爲凡夫,若住涅槃,則退入二乘;由不住乃得成不退轉地菩薩。九、無障者,即菩薩對治二障完成佛法報身。十、無息者,就是成佛後示現化身,無有休息。如是十種,都是大乘所證義;釋至此處,第二大科已釋完。
甲叁 結顯論名分
此論辨中邊,深密堅實義,廣大一切義,除諸不吉祥。
這一部論是說明中道義和二邊義的,故曰辨中邊。也即是顯了適中的中道,和除去二邊的邊執。如在所緣境上,或心行上,都往往易落一邊。若能了達所緣境是非有非非有,非空非非空,則能契中道而絕二邊。若能了知佛說無常無我等法,是爲對治外道之常我而說,亦于行上可契中道。再次在修證上,若能了知前面所說有用無用等義,則知乃種種增上,非獨一法之用,如破暗燈,非初非後。如是成佛雖非以有因種即成,而亦不離因種展轉增上而成佛;明了此義,則不偏初後一邊而契中道了。深密義者,深即甚深,不能窮底,密即細密,不可分析;就是此論所辨中邊之義,要極微妙智才能了知,不是常智所能明了。堅實義者,就是此論所辨之義堅固猶如金剛,不爲他破,然複能破余粗疏之義。廣大義者,就是此論所辨的重在大乘。一切義者,就是此論不但專說大乘而亦兼二乘,不但說明修定或持戒等行,而亦通明境果諸法。由如是數種殊勝義,所有一切無明煩惱諸苦障,一切不吉祥事,無不都除,故曰除諸不吉祥也。
現在雖已將這部論講完了,但是、頌文的含義,還未發揮盡致,不過用比較顯了的言語,把它略略說明罷了。若發心研究的,最好能將本頌讀熟,以便憶持,意義深邃的地方,更去參考世親菩薩的釋論,及窺基法師的述記。( 碧松記 ) ( 重慶佛學社印行)
《辨中邊論頌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