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辨中边论颂释▪P14

  ..续本文上一页一为异可执呢?所以执实我者,即有一异,若无我执,即无一异。复次、外道及声闻者,就是外道执常住,声闻执无常的二边,外道以为物质等本体,是极实在常住的,如顺世外道执极微是常,数论执色等诸法自性是常,佛法破此世间的外道常见而说无常,小乘声闻又执为一切诸法初生即灭,决定无常。盖佛法虽从因缘生灭上说无常,而诸法亦复恒时相续,非常非断的,故除常无常边执,乃明不常亦不断中道。复次、增益损减边,有情法各二者,有情就是补特伽罗,法即诸法,此有情与法二种,各有增减二边。有情二边者,如从有情法上定执有个实我,则成增益边;在有情法上计执连三世相续亦无,则成损减边。法上二边者,即在法上计执心及心所等法各有实体,如小乘一切有部一样,执一切诸法是实有体,乃至过未二世亦是实有,即为增益边;反之,执一切诸法都无所有,则成损减边。以一切法虽非实有,而因缘幻现是有故。此偈所明即是四重边执。执五蕴与我一异者,为一重边执,执色等常无常者为一重边执,于有情起增减执者,为一重边执,于法起增减执者,为一重边执,若能于此四重,观察非一非异,非常非无常,非我非无我,非实非不实,则能离四重二边而契中道。

  所治及能治者,杂染法为所治,清净法则为能治,如病即所治,药即能治。此中所治者,就是烦恼杂染,能治即是一切善法;此能治所治法,都是从因缘所生,空无自性,所以成此能所治差别相者,乃因缘对待关系,不能计执有能所染净的固定体相,倘计各别实有,则成二边执了。常住与断灭者,这是从有情及法上而说明的,若是于有情上或法上,计执有个固定的常体,则为常住边,若于有情或法上计执有个固定的断体,则成断灭边。若于此常断二边,由能观智观察,了知虽生灭无常而又相续不断,虽相续不断而又生灭无常,如唯识所说的种现相续义,则遣常断二边了。所取能取边者,就是于无明上有能取所取二边,于能对治的明上亦有能取所取二边,如无明上有所取诸行,则无明即为能取,行等即为所取;又如无明灭则行等灭,此能灭的智即为能取,所灭的行等即为所取。由无明例推十二支,不论流转还灭,不论染污清净,都有二边,离此二边,明中道行,即等于心经上所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就是空性平等无差别的究竟中道义。染净二三种者,就是染法及净法之二,各有三种。染法三种者:一、烦恼杂染,二、业杂染,三、生杂染;此三杂染,在常途又名曰惑业苦。在惑之中又有种种诸见和贪等三毒,及得生后有之愿。对治此者,就是三解脱门:一、空解脱门,二、无相解脱门,三、无愿解脱门。空即空观,由此能对治种种执见;由无相观能对治取相分别不起贪等三毒;由无愿观,能对治使生死不断的后有愿。在业杂染中,唯是所作的善恶业,能对治此业的,就是不作智,观察一切诸法,无能造作者,亦无所造作的业,能所作皆空。在生杂染中又有三种:一、后有初生位,二、生已心心所相续位,三、生生死死的后有相续位。能对治此三种的,有三种智:一、无生智,二、无起智,三、无自性智;就是证得罗汉果了,不复更受后有,无复有生、既无所生,更无所起,既无所起,即空无自性。如是对治此三杂染的,即为三清净。然若在此染净法上,计执人为染的定染,净的定净,即成为二边执。应于此等染净法了知空性平等无二,而空性也不是对治而成,乃是其性本空。明了此义,即能不执二边,而契会心经上所说的无苦集灭道之义。此中的无染,即无苦集,此中的无净,即无灭道也。

  再继续的释下二颂。分别二边性,应知复有七者,分别二边性,即分别执著于二边的实性之义,此执著二边之实性有七种;此七皆从菩萨地的修证心境上说。一、有非有边,就是计执补特伽罗或诸法,落于或有或非有二边,盖计有者,以为要坏灭此补特伽罗及诸法故,才安立空性,若无实在的我法,此何所灭?故能灭所灭定应实有。又有一类以为都没有有情及法,故真如性也应当非有,此通治地前菩萨之有无二边执。二、所能寂边者,亦犹所治能治,所治者,即烦恼生死,能治者,即菩提涅槃。若执实有所能寂即为二边,若能了知二俱性空,则无各别的对立实体了,此对治取生死涅槃为实有之二乘边执。三、怖畏二边者,怖依遍计妄执法上而说;如晚上见绳,误以为蛇,忽生恐怖。畏依由妄执起惑业所招苦报上说,如古来有一个画师,自己在大门上画一个夜叉,有一夜吃醉酒了,回家见此夜叉,大惊不敢入,这就是于妄执所生的业果上生畏。如是我们起惑造业,感果受苦,都不出此怖与畏的二边。今此中怖者,是就因上而说,即心上生起妄执;畏者、即就果上而说,即业熟畏苦。此明因果皆由自作,对治菩萨著空而怖因畏果。四、所能取二边者,所取的即境,能取的即心,计执此二各自有体,即二边执。明所取境都不离能取,无心外境,故唯是识。犹此幻师示现种种幻相,如幻一席酒并幻现一女人,复由幻女人幻现种种幻事,此即幻中现幻,故不但所取是幻,即能变的识亦幻;能明了此,即能明了二取空了。此从四加行,印二取空说。五、正邪二边者,此依入见道前如实观而说,此如实观虽无正性,顺正性故,亦无邪性,故离邪正二边。说二木相钻生火为喻,木虽非火,能钻出火、火生则烧木尽,以明如实观虽非正智而能发生正智,正智生则如实观遣。六、有用无用二边者,此正依入见道时破执圣智而说,或执能破执断烦恼故,必有分别之用,或执无分别故,决定无用。为说比如这盏电灯,在初开时即光生暗破,虽无分别亦可有破暗之用。七、不起及时等二边者,此应是在菩萨修道位上说,或执能对治无明之智,无始未起,故此后亦毕竟不起;或执烦恼无始以来就有,彼能对治的智,也应当要有同烦恼一样长久的时间修习,才得生起除尽烦恼。为此再说灯喻,如室中千年的暗,灯光一起即能除尽,既非毕竟不起,亦非时久乃除。如是七种,都是菩萨心境上微细分别中的二边,故颂曰是分别二边。

  己五 别无别正行

  差别无差别,应知于十地,十波罗密多,增上等修集。

  此四句颂是说十地菩萨修十波罗密多,有增上修和平等修的二种,增上修者,就是在初地以专修布施为增上,二地以专修持戒为增上,以如是类推,即为差别正行。平等修者,就在每一地中通修十波罗密多,此为无差别正行。

  丁二 所缘无上

  所缘谓安、界、所、能立、任持、印、内持、通达、增、证、运、最胜。此一颂中包括十二种所缘:一、安立法施设所缘者,就是安立圣凡、染净、因果等法。二、法界所缘者,就是非可安立的法界空平等性。三、所立所缘者,就是所安立法。四、能立所缘者,就是种种染净诸法,都不离空,由空得成。如龙树菩萨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五、任持所缘者,就是闻慧,以文字能任持义故。六、印持所缘者,就是思慧,以思惟义能印持法故。七、内持所缘者,就是修慧,以定相应慧内持心境故。八、通达所缘者,就是证初地时,由无分别智,通达法界。九、增长所缘者,就是从二地至六地,都是向上增进。十、分证所缘者,就是第七远行地观世出世缘起还灭,各别现证。十一、等运所缘者,就是第八地中,能任运增进,不假功用。十二、最胜所缘者,就是九地十地和佛果,以是最胜无上故。

  丁三 修证无上

  修证谓无阙,不毁、动、圆满,起、坚固、调柔,不住、无障、息。

  此颂所说明的修证有十种:一、无阙者,即不缺大乘种姓,能起修证。二、不毁者,即不谤毁大乘法,能依修证。三、不动者,就是能发大心度尽有情,不为下劣乘所扰动。四、圆满者,即能常修六波罗密多。五、起者,即证入无生法性,须起圣道加行故。六、坚固者,即能在三大劫常修无边福智,坚固善根。七、调柔者,即能调柔自他三业等。八、不住者,即不住于生死涅槃二边;若住生死,则退为凡夫,若住涅槃,则退入二乘;由不住乃得成不退转地菩萨。九、无障者,即菩萨对治二障完成佛法报身。十、无息者,就是成佛后示现化身,无有休息。如是十种,都是大乘所证义;释至此处,第二大科已释完。

  甲三 结显论名分

  此论辨中边,深密坚实义,广大一切义,除诸不吉祥。

  这一部论是说明中道义和二边义的,故曰辨中边。也即是显了适中的中道,和除去二边的边执。如在所缘境上,或心行上,都往往易落一边。若能了达所缘境是非有非非有,非空非非空,则能契中道而绝二边。若能了知佛说无常无我等法,是为对治外道之常我而说,亦于行上可契中道。再次在修证上,若能了知前面所说有用无用等义,则知乃种种增上,非独一法之用,如破暗灯,非初非后。如是成佛虽非以有因种即成,而亦不离因种展转增上而成佛;明了此义,则不偏初后一边而契中道了。深密义者,深即甚深,不能穷底,密即细密,不可分析;就是此论所辨中边之义,要极微妙智才能了知,不是常智所能明了。坚实义者,就是此论所辨之义坚固犹如金刚,不为他破,然复能破余粗疏之义。广大义者,就是此论所辨的重在大乘。一切义者,就是此论不但专说大乘而亦兼二乘,不但说明修定或持戒等行,而亦通明境果诸法。由如是数种殊胜义,所有一切无明烦恼诸苦障,一切不吉祥事,无不都除,故曰除诸不吉祥也。

  现在虽已将这部论讲完了,但是、颂文的含义,还未发挥尽致,不过用比较显了的言语,把它略略说明罢了。若发心研究的,最好能将本颂读熟,以便忆持,意义深邃的地方,更去参考世亲菩萨的释论,及窥基法师的述记。( 碧松记 ) ( 重庆佛学社印行) 

  

《辨中边论颂释》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辨法法性论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