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辨中邊論頌釋▪P3

  ..續本文上一頁的,故現前名有。十一、苦果者,就是生與老死二支,此二都爲苦果。雖怨憎會、愛別離等亦是苦,但此苦重在生與死,生死即爲此中苦果。唯此惱世間者,就是唯此十二有支惱害世間,令世間苦惱不安,此外無有他法能造;故佛說一切是緣生,無另外之神等能造,即是此義。

  叁二七雜染者,叁雜染即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之叁;十二緣起中之無明、愛、取、叁者爲煩惱雜染,行、有、爲業雜染,其余識等乃至老死七支爲生雜染。其次、二雜染者,謂因雜染,果雜染;前面的煩惱雜染和業雜染的五支爲因雜染,生等七支爲果雜染。七雜染者,亦就十二有支而分:第一、無明曰顛倒因雜染,因無明不明真理,無常執常,是苦執樂,無我執我,非淨計淨,故是顛倒。第二、行是牽引因雜染,就是造如何行,牽引受如何報。第叁、識是將導因雜染,就是受報的前導。第四名色、六入爲攝受因雜染,就是將五蘊法攝合成五陰報身。第五、觸、受是受用因雜染,即由觸境而生起感覺。第六、愛、取、有爲引起因雜染,即由此叁能引起將來的苦報。第七、生、死爲厭怖因雜染,如知世間是無常,由知無常而起厭怖。如是十二有支,從無明至老死生爲流轉門,從無明滅至老死滅爲還滅門。如觀察如何有生死?是緣于有,乃至行之起是由無明。如是欲滅老死,須滅無明,無明滅則一切滅。此所明叁類雜染,都由于虛妄分別,如無明即虛妄中之顛倒分別,所起的行,乃至老死,也都結歸是虛妄分別。

  講到這裏,辨法相一科是完了,下講辨空性一科。

  戊二 辨空性

  己一 辨所由

  諸相及異門,義、差別、成立,應知二空性,略說唯有此。

  此辨空性,有十一頌,也同前科分爲七段:此第一頌是辨所由,以下第二說明非有非無的空相,第叁說明空性的異名,第四說明染淨相,第五是說空中的差別相,第六是明所空,第七成立空性。應知能取所取二空性,亦名我法二空性。今明空性唯以此諸相,異門,義,差別,成立之五義而說,故曰二空性略說唯有此。

  己二 辨空相

  無二、有無故,非有亦非無,非異亦非一,是說爲空相此四句是說明諸法空相的。何以空?怎樣空呢?就是無二故空,有無故空。無二者,即無實在能取所取二種法體。有無故者,即有能所取空無的理性;或人法是無,但有人法空的真理,故曰有無故空。非有亦非無者,非有能所取體,故曰非有;非無能所取無之理,故曰非無。此就圓成對遍計而講,遍計是非有,所顯空理圓成是非無。非異亦非一者,是就依他和圓成相對而講,依他無實自性,但由衆緣所生,然二取空理的圓成,即在一切依他法中而顯其空,並非另外有空,故曰非異。如人事無常,即在人事顯無常,非另外有一無常性。然虛妄分別法,是有能所、人我分別相的,可起種種顛倒分別的;至周遍的空性則不然了,他是可觀之離妄清靜而爲聖智所親證的,本性是解脫的,若與妄法是一了,則應不能解脫,故曰亦非一。由此非有非無,非異非一等,就可說明諸法的空相了。

  己叁 辨異門

  略說空異門,謂真如、實際,無相、勝義性,法界等應知。由無變、無倒,相滅、聖智境,及諸聖法因,異門義如次。

  此二頌是說明空性的異門道理。空者、就是二空性,或空相,等于心經上說的“是諸法空相”之空相。此空相本來如是,不生不滅,無論在衆生在佛果,都無絲毫的差別。但此空相空性,就諸法真理約義而說,在其他經中又有很多不同的名稱;名雖甚多,而皆是空性相的別名,所以頌曰略說空異門。這空性相的異門,有處叫作真如,有處又叫作實際,又有處叫作無相,有處叫作勝義性,或又叫作法界等等。這些異名,都應當研究了知的,因爲明了此等,同時也會通許多不同的義趣了。由無變無倒四句者,這是說明異名的理由。因爲諸法的空性,是如是如是,常常如是,永無變易的。不同人事,現在如是,過一刻就不如是了,所以叫做真如,就是遍一切諸法常無轉變故名真如。由無倒者,這是解釋實際;實際的意思,謂心言中所觀說的是這樣,事實上也是這樣,毫無一點錯誤。假使實不如是,誤以爲如是,或姑妄言如是,則即不是實際了。無倒也是這樣,就是沒有一點顛倒,實際如何,則說如何,一點不虛構。如空即說空,有即說有,故實際就是無倒的意思。相滅者,是解釋無相的;諸相本是隨想心所取境分齊而立名定義的,假使由達能所取空的空觀,引生空智,滅分別相,就是無有,所以相滅即無相。聖智境者,是解釋勝義性的異名:勝義又曰第一義,如真谛叁藏,即翻譯勝字爲第一。無論勝與第一,均是從出世間的聖智上而說,聖智之極,爲佛果之智,此聖智所證的境界曰勝義,義即境故。此勝義境,雖是說的一切諸法空性,但凡夫心上並不能見,見者必定是聖者勝智,以是聖智所證之境故,叫做勝義性。及諸聖法因者,是說明法界的:金剛經雲:叁乘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就是若叁乘因中的或果中的種種福德智慧慈悲,都依證無爲空性而差別,此中空性即是聖法之因。明了此空性,即不顛倒而證解脫清淨功德;假使不明了,就常在生死中流轉。故此一切聖法的因,名爲法界,界即是因。明此,則能出生一切諸佛功德法,滅除一切有漏無明煩惱法故。其實,這些異名,只是一個空性,因各各的別義而建立多名,如由諸法空性常常如是不變,就名真如。觀察諸法無謬,就叫做實際。滅除諸分別相,就叫做無相。是聖智所緣境,就名勝義性。是生一切聖法之因,就名法界。如是等名,如上已釋。其第四句等字,表示還有多名。

  己四 染淨相

  此雜染清淨,由有垢無垢,如水界金空,淨故許爲淨。

  此一頌是說明諸法染淨相的。昨天把辨空性七段中的辨所由,辨空相,辨異門叁段都講了,現在正講第四段染淨相門。此門即就差別門中所說的而釋。二空性,雖常時不變,在衆生是如此,在佛果亦如此;然在衆生位和佛果位上,就可顯其差別。在衆生位,是雜染法的空,在佛果叁乘聖者位,則是清淨法的空。空雖平等常不變易,然在凡夫位的空性是染的,如同一虛空,寒帶的是寒虛空,熱帶的是熱虛空,可隨處而異。空性也是如此,在凡夫則染,在佛果則淨,故有差別了。

  頌中的此字,是總顯雜染清淨二相,即在一空性上,有雜染位清淨位之別。但怎樣有雜染清淨的呢?就是由有垢和無垢。有垢真如者,就是在煩惱、所知二障之中,此不但凡夫,就是叁乘聖位,他的二障沒有全淨,真如還是有垢。不過叁乘于垢雖未全淨,已有一份淨了,不如未證果的凡夫,全是有垢。至佛果位,則是圓滿清淨,究竟無垢,所以說有垢、無垢。無垢亦曰離垢,謂已出離一切染垢故。如此說來,空性在衆生位是雜染的,轉進至佛果位就清淨了,豈不是成了轉變無常的東西麼?實不然也。因爲空性雖有染淨及有垢無垢的分位不同,但空性本身,是遍染淨法常時如是,沒有垢淨轉變的,如地、水、火、風、空、識六界中之水界,有時混濁了,這不是水界本身的濁,乃是因地土夾其中而濁,這不獨水界了,因地界夾雜其中故成濁相。如是空性也是遍一切法常時清淨的,而因在有漏法中,故成雜染。又如黃金,在礦裏時候,雖說是金礦,而金子還是不變不失的純金,雖有雜質夾其中,而金的自身,是很純淨的。又如虛空,有熱帶的虛空,寒帶的虛空,隨處而別,但空的自體還是空,寒熱是火界的變動,不是空的變動。所以,空性在衆生位有垢,佛位無垢,只是煩惱等的有無,非空性有變。因爲他是常清淨,不是先染而後淨的。即以此故,是不垢不淨,非不淨而淨,或由垢而淨的。故此不淨,不是空性自體不淨,乃由客塵的煩惱夾雜其中,如水夾土而濁,濁乃土濁。單就空性,是常時淨而沒有不淨的,此是就染淨位上而明空性。

  己五 差別相

  空的差別相,在經中有說十四種,十六種,十八種,二十種等。空雖是一,而隨一切法辨空,故有異相,是名空相之差別相。

  能食及所食,此依身、所住,能見此、如理,所求二淨空。爲常益有情,爲不舍生死,爲善無窮盡,故觀此爲空。爲種性清淨,爲得諸相好,爲淨諸佛法,故菩薩觀空。

  以上叁頌中所說明的,共有十四種空:一、能食空者,在般若經中名曰內空。內即內六根,此六根能吸收外六塵境以自滋養增長,故根是能食,即將自體外的而收入于自體以內,消化滋養。觀此六根空,名能食空。二、所食空者,爲外六塵,經中名外空。爲六根所緣,故曰所食。叁、此依身者,般若經中名內外空。原來真正的六根,是淨色根,在身以內,其體極細,能發眼耳等識,並非可見的粗眼耳等。這粗色身,在佛經上別名根依處。前五根在現今的生理學上,叫神經系,所謂視神經,聽神經等,都非外面所得見。在科學進步的今日,用透光、顯微鏡等可見,在佛法中也說天眼可見,乃是極細微的色法,能生前五識。若加意根,則成六根。這六根都依于身,身即爲此六根之所依,故曰此依身。而身亦爲外五塵所依,此所依身通于內外,故所依身空曰內外空。四、所住者,般若經中叫大空。住就是世界,爲身所住,同時此所住器世間宇宙是極大的,所以叫大空。五、能見此者,般若經中叫做空空。就是能觀察前面的內空,外空,內外空,大空等的觀空智而此能觀之智亦是空,故曰空空。六、如理者,即如其真理而不錯謬,即理是如是而見其如是。此如理空,在般經中叫勝義空。勝義,即最勝無分別智所緣的不錯謬境,所以如理空即勝義空。所求二淨空者,二即有爲無爲二法。二淨即說明菩薩求正見,修正行,修積福德智慧資糧,皆因爲求雜染的有爲和有垢的無爲畢竟淨故,故菩薩常時觀空。此空,在般若經中名有爲空、無爲空,即第七是有爲空,第八是無爲空也。爲常益有情者,是第九的畢竟空,即是菩薩修習空觀,是爲的盡未來際,常利有情,無有厭倦,無有疲勞。因觀…

《辨中邊論頌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辨法法性論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