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法苑義林唯識章講錄▪P9

  ..續本文上一頁不可忽焉。

  乙四 何識爲觀門

  丙一 標征

  第四何識爲觀者?

  此標征也。前出觀以別境慧爲體,慧是心所;八識之中,與何識相應耶?亦可問雲:八識之中,究竟以何識爲能修唯識觀慧耶?

  丙二 出異說

  大衆部等說六識有染,皆能離染。犢子部等說五識非染亦非離染,第六俱有。薩婆多等,六識有染,離染唯第六。于大乘中,古德或說七識修道,八識修道。皆非正義,不可依據。

  大衆部者,佛滅後小乘先分二派,大衆部其一也。等者,等取與大衆同說之小乘派。彼謂眼等六識,皆有雜染煩惱,故雲六識有染。然此六識,亦皆能修離染之觀慧,故雲皆能離染。犢子部者,亦小乘學派之一。彼謂眼等五識無有分別,亦無煩惱,故雲五識非染。既無煩惱爲雜染故,何有觀慧離于煩惱?故雲亦非離染。第六意識有分別故有煩惱,亦有觀慧能離染,故雲俱有也。薩婆多部,梵語,此雲一切有部。此派學者,說蘊、處、界叁世俱有,名一切有,爲印度小乘學中最強盛之學派。彼謂眼等六識俱有染汙煩惱,然能離染者則唯第六意識。小乘不修唯識,故章中未以唯識觀相會。然以小乘離染,與大乘唯識觀離染相同,故出其說也。上來出小乘異說如表:──

  大衆部→A C   六識爲能觀A

  犢子部→B D   第六爲能觀B

  六識俱染C

  一切有部→B C   唯第六染D

  于大乘下,出大乘異說。大乘古德者,即指菩提流支、真谛叁藏等。彼謂七、八識修道,修道故有觀慧,此觀以七、八二識爲觀也。皆非正義不可依據者,結非也。小乘之說姑且不談,大乘二說雲何非理?答:果義可爾,因位不然。初地以上七識雖修,未登地前則不能修。因七識常執我故,八識須至佛果始能觀故。

  丙叁 出正義

  若能觀識,因唯第六,瑜伽第一,雲能離欲是第六意識不共業故。通真俗,叁智。余不能起行總緣觀理趣入真故。瑜伽又雲:審慮所緣,唯意識故。第七、由他引亦爲此觀,通中、後智。佛果通八識能爲唯識觀,叁智通真俗理事二門,成事非真唯觀俗識。此解依論,理或有真;但真如識定非能觀。若論所觀,八識皆通因果二位,真識亦爾。

  于大乘中何識爲觀耶?若在因位,唯是第六意識相應之慧爲能觀識。雲何知然?瑜伽說故,能離欲是第六意識不共業故。欲者、心所之一,通于叁性。此言離欲,離欲界粗重之貪欲也。在欲界初發心人,修離欲行,是其第六意識不共功能,他識所無,故雲不共。余不能起行者,不能起叁解脫門、十六谛智等行。總緣觀理者,總緣者、緣真如遍法,觀理者、觀四谛、叁性之理。余、謂余識,即前五識與七八識,除第六意識之外,皆不能起叁解等行及遍緣觀理;由此,余識亦不能趣入真見道位。從反面言之,即顯第六意識在因位中能起行能總緣觀理,趣入真道,是故能觀識因唯第六。審慮考察一切境者,亦是意識不共業故。第七雖能審慮,然執內我非一切境,是故覺慧唯第六識。

  第七由他引亦爲此觀者,真見道後第六識轉智,第七末那亦隨漸轉,不內執我而審觀平等性,亦爲能觀。然唯果智非加行智,故雲通中、後智。至佛果位大圓覺已,八識俱能爲觀。叁智者: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此叁智通觀真理俗事二門,真理謂唯識性,俗事謂唯識相。成所作智非真者,唯觀俗事故。頌雲:“叁類分身息苦輪”,又雲:“果中猶自不诠真”。然此乃依唯識等論而說;依理而推,或亦通真。但真如識定非能觀者,料簡也。真如識者,即真如實性,此定非能觀。上來明八識能觀,若論何爲所觀者,則八識或因或果皆通所觀。事識如是,真識亦爾。

  乙五 顯類差別門

  丙一 明真性識

  第五顯類差別者,其圓成真性識,若加行、後得觀,是共相非別相,以總緣遍法故。根本智觀,是別相非共相,諸法別知故。然體非共相,萬法不離此,理一無二故,亦可名共相。諸經論雲共相作意能斷惑者,依此道理及前加行,並能诠說。然諸法上,各自有理內各別證,不可言共。

  顯類差別者,類是種類,謂識之種類差別有幾?真性識者,猶雲真如唯識。此真如,加行後得二智所緣者,乃變相真如,非親證真如,故所觀相亦屬共相。共相者多法共通之相,決非自相,以此二智觀真如,爲一切法之總相,亦曰遍法故也。正智者,親證一切法正體之根本智也。此智親證真如,現觀諸法別別自相而一一印證之,故雲是別相非共相。然體非共相者,謂一一法各有自相,即此自相曰體,故非共相。萬法不離此者,然此自相、事事無礙,法界之事事──一一事互爲主伴,此一爲主余事助之,余一爲主此亦助之──,一攝一切、一切攝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是其體雖非共相,然亦無余事得離此任何一事。根本智所觀之法法離言自相,皆爲事事無礙法界,此理無二,故亦可名共相。作意、即是觀義,有謂共相觀亦能斷惑者,依此道理而說;或連前加行位之共相觀,及能诠之教說。然據實,則諸法上各自有一事事無礙法界之理,由離言說分別之根本智內各別證故,不可言共也。

  丙二 明俗事識

  丁一 正明差別

  其幻性依他識,或說因果體俱一識,作用成多,一類菩薩義。或因果俱說二,決擇分中有心地說,謂本識及轉識。或唯因說叁,辨中邊雲:“識生變、似義、有情、我及了”。叁十唯識雲:“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多異熟性,故偏說之。阿陀那名、理通果有。或因果俱說叁,謂心、意、識。或唯果說四,佛地經等說四智品。或因果俱說六,勝鬘經中說六識。或因果俱說七,諸教說七心界。或因果俱說八,謂八識。或因果合說九,楞伽第九頌雲:“八九種種識,如水中諸波”。依無相論同性經中,若取真如爲第九者,真俗合說故。今取淨位第八本識以爲第九,染淨本識各別說故。如來功德莊嚴經雲:“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脫一切障,圓境智相應”。此中既言無垢識與圓鏡智俱,第九複名阿末羅識,故知第八識染淨別說以爲九也。或因八、果叁識,佛地等雲:前十五界唯有漏故。或因八果七識,安慧論師雲:末那唯染故。或因果俱八識,如護法等正義所說。

  幻性依他起識者,依他起者因緣生法,既是緣生故是幻有。非有之有,無實自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事事無礙,即是妙有。由此道理,衆生幻有,故佛亦如幻有。

  一識說:或說因果體俱一識作用成多者,一類菩薩作如是說。一切有情,在因在果,各唯一識,隨用成多。

  二識說:一切有情,在因在果俱有二識:謂一、本識,二、轉識。本識即第八識,轉識即前七識。出瑜伽決擇分中。

  叁識說:辨中邊論就因說叁識,謂識生變、似義、有情者,識之生變,指第八種子也;識之似義,指第八器界也;識之有情,指第八根身也──此上謂第八識。識之我者,謂第七識。識之了者,謂前六識。依叁十頌因亦說叁,如前文解。阿陀那識此翻執持,謂持有情根身不壞,義通因果。二十頌等因果俱說叁識,謂心、意、識。心即第八,意即第七,識即前六,此叁名俱通因果位。

  四識說:佛地經中就果說四識,即轉八識成四智也。

  六識說:叁乘共教多說六識:謂眼、耳、鼻、舌、身、意識,意識攝七、八二識也。

  七識說:亦叁乘共教說。七心界者,謂眼等六識外加意根界,成七心界。八識說:因果俱通,如成唯識論等說。

  九識說:楞伽經中說九識者,因位亦八,至果位中淨第八識別曰庵摩羅識,染淨別說故成九識。依無相論及同性經,亦可以真如識解爲第九,此依真俗境明。然今取第八識轉成淨識以爲第九,引經如前解。

  因八果叁說:根境識十八界,前十五界是有漏,至無漏者唯後叁界。故因有八識,果中唯叁──意識界、法塵界、意根界。

  因八果七說:果七識者,第七末那唯染汙,故果中不全。

  因果俱八說:此是護法菩薩正義,謂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賴耶。

  丁二 別說四分

  依他識中,或說唯一,自證分,謂安慧師。或說唯二,見、相分,難陀師。或說有叁,自證、見、相分,陳那師。或說四分,加證自證分,護法師。

  四分者:一、見分,二、相分,叁、自證分,四、證自證分。分謂成分,八個識各有幾成分耶。安慧論師說唯一分,謂自證分,相見皆是自證變故。難陀論師說有二分,謂見、相分。陳那論師說有叁分,合前二說,自證爲體,見、相爲用,體用別故說有叁分。護法論師說有四分,加證自證分,足前成四,能證第叁分故。此之四分,相分爲所量,見分爲能量。見分量相分時,其能證知者爲第叁分。第叁又須第四證知。第四則用第叁證知,無無窮失。

  丁叁 結非一異

  如是所說諸識差別,一往而論。依成唯識雲:“八識自性,不可言定異,因果性故,無定性故,如水波故。亦非定一,行相、所依、所緣、相應異故,起滅異故,熏習異故”。楞伽經雲:“心意識八種,俗故相有別;真故相無別,相所相無故”。一往而談,八識種類,有此差別。若再往而論,八識自體,不可說爲定異定一。雲何非定異耶?一、同因果性故,不可定異。二、同無定性,互相相通,不可定異。叁、如水如波亦非定異。雲何非定一耶?一、行相異故非定一,八識了知作用不可同故。二、所依異故者,根別也。叁、所緣異故者,境別也。四、相應異故者,相應心所多少別也。五、起滅異故者,八識生起不同時故。熏習異故者,第八爲所熏,前七爲能熏故。楞伽經下,八識于俗事中有差別,于真理中無別也。相所相無故者,言在真理中無能所相故。

  丙叁 總結成

  如是一切識類差別,名爲唯識。此幻性識,若加行觀,唯共非自。若後得觀,通自相觀,一一依他各各證故。

  識之一名,在幻性識雖有如是差別,總而言之名曰唯識。前真性識叁智均觀,加行、後得觀其共相,正智乃證自相。此幻性識,唯加行、後得二智之所觀,加行但觀共相,…

《大乘法苑義林唯識章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八識規矩頌講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